



箭箭不离沟门子
文/祥子
这是很久以前听到的一个故事,具体出处早已忘记了,只是这个故事挺有意思,一直记得,今日有时间整理了一下以文字的形式编了出来,只因水平有限,把原本精彩的内容写得失去了生机,不过没偏离原本的故事情节。各位亲朋好友,快过年了,请放下各种不快,抛却一切烦恼,听听我讲的故事,开心开心!
一一祥子
很久很久以前,黄花乡黄花村有一位黄员外,他生了三个如花似玉的千金,随着年岁的增长,三个姑娘长得亭亭玉立,个个能歌善舞,贤淑端庄。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黄员外在选女婿上也是煞费心思,不仅要门当户对,还要有一特殊要求:大小姐要找一个舞文弄墨的;二小姐要找一个武功盖世的;三小姐要找一个能骑善射的。
很快大小姐和二小姐都找到了称心如意的郎君。唯独三小姐却迟迟没遇见合适的人选。
黄员外整天为三小姐的婚事愁的茶不思,饭不想,而三小姐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劝自己的父亲:“爹,你别愁,我才不嫁人呢,我要伺候您老人家一辈子。”
黄员外听了,微笑着捋了捋银绪说:“傻丫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在世上有几日蹦哒?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能把你的婚事定了,为父也就把任务完成了!”
黄员外说完便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起来,三小姐也就不再说什么退了出来。
黄员外三小姐的婚嫁之事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各村适龄青年听了都想请媒人去试试,但苦于黄员外的各种条件限制,都是“望花兴叹”。
邻村有一户人家,生有一子,二十多岁了,小伙子长得眉清目秀,他也垂慕三小姐的美貌,只因家境贫寒,门不当,户不对,更何况要精通射箭,仅这一点,就把自己拒之千里。虽自己在山里面跟一老猎人打了几天猎,会捉一些飞鸟野兔之类,对箭术却非常平庸。
小伙子终日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跑到了老猎人那借来了一张弓,几十支箭,并捉了一只鸟,悄悄来到黄员外家的后花园外,乘人不注意,拿一支箭插在了那只鸟的屁股里扔在了后花园。

鸟疼的尖叫了一声,在花园里扑腾了一阵便断气了。
小伙子便提着弓来到了黄员外家的门前,并扣响了紧闭的朱漆大门。
这时管家来开门,小伙子上前说明来意,管家便领着小伙子来到后花园,很快找到了那只还带着体温的鸟。
小伙子如法炮制,隔几天便来到黄员外家索取猎物。
时间长了,管家终于看出了一点问题:小伙子打的猎物,不管是鸟也好,兔也罢,箭都是在猎物的屁股里,总觉有点蹊跷。

这天小伙子又来敲门,管家忍不住问小伙:“先生,能问你个问题吗?”
小伙子说:“请问有何指教?”
管家说:“你每次打的猎物为什么箭总在屁股里,而不是其它地方?”
小伙子听了神秘的一笑:“我这箭术叫箭箭不离沟门子,因为打下的猎一般都不吃内脏,箭要是射在其它地方,箭伤的那块肉就不能吃,而箭射在屁股里就会最大限度地保留肉的完整性”。
管家听了小伙子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也敬佩小伙子的高超箭法,随去报告了黄员外。
黄员外听了管家的描述,心中一惊:世上竞有这般箭术高明的人!这不正是我要找的乘龙快婿吗?!
黄员外立即叫管家带着他去见那小伙子。只见这个年轻人衣衫破旧,但拾掇的非常精干,长得眉清目秀,地阁方圆,背一张乌黑发亮的弓,似乎是一传世之物。

黄员外简单询问了小伙子一些家庭情况后,也不管什么门户之见,当即答应把自己的三小姐许配给小伙子。小伙子受宠若惊,连忙叩头谢恩拜见岳父大人。
黄员外选定良辰吉日为小伙子和三小姐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随着两人的感情加深,小伙便把自己如何“骗婚”的事告诉了三小姐,好在小伙对三小姐体贴入微,三小姐性情开明,也没计较什么。三小姐的嫁妆不少,他们的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斗转星移,就这样过了几年,黄员外的几个女儿都儿女成双,家庭兴旺,转眼就到黄员外六十大寿。
黄员外广发请帖,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拜寿,酒至酣处,黄员外特意让自己的三个姑爷展露各自的才艺。
大姑爷当即吟诗一首:
花甲抒怀赛廉颇,
鹤发童颜比黄忠。
喜庆子孙坐满堂,
满盘仙果献寿星。
并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下一副寿联:
福如东海常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只见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真是王羲之再世,欧阳修重生,大家齐声喝彩。

二姑爷也不敢示弱,他走到花厅,一柄长剑展开,剑如白蛇吐信,嘶嘶破风,又如游龙穿梭,落叶纷飞,忽见他剑锋一转,用手抓起桌上的一个大苹果扔在半空,然后急速抽剑刺向苹果,苹果在他剑尖跳跃,翻滚,不一会二姑爷剑一收,把苹果接在手中,并双手献到他老岳父跟前,只见苹果上分明被剑刻上了一个“寿”字。
大家惊忽二姑爷高超的剑法,当即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轮到三姑爷了,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三姑爷,管家早已拿来了一张上好的弓箭放在桌上。这时三姑爷心里直打鼓:这几年虽也下苦功练过箭,但离高手还相差甚远,更别说自己吹的“箭箭不离沟门子”的本领。
表演吧,会当众出丑,从次再也抬不起头,不表演吧,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三姑爷硬着头皮拿起了桌上的弓箭。
这时天上正好飞来三只大雁,大雁哀鸣着,在低空中缓慢地飞翔,大家齐声说让三姑爷射那三只大雁。
三姑爷弯弓搭箭,瞄准大雁,只见他手哆嗦着不敢松箭,三小姐看到此情境心中也甚焦急,她想了想对策,故意把自己绊了一下,碰在了三姑爷的胳肘上,三姑爷身子一动,手一松,箭离弦而去。
真是无巧不成书,如果不巧,也就不会有后面更精彩的故事了。
也就是这个巧字,那支箭不偏不倚正好射在了其中的一支大雁上,大雁受了箭伤,哀嚎一声一头栽了下来,而另一只可能早已受过伤,又受到了惊吓,伤口复发,也同中箭的那只同时掉在地上摔得血肉模糊。

三姑爷一看射中了大雁,但他自己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一下掉下来两只大雁,而众人则以为三姑爷是“一箭双雕”,顿时惊呼“神箭手”。
三姑爷舒了一口气,他也知道三小姐的心思,但还是不失时机提升一下自己的威望,他故意埋怨了几句三小姐:“我本想瞄准把那三只大雁都射下来,但不巧被我老婆碰了一下,只射中了两只。”
大家听了三姑爷的话,都是瞪大了眼睛:“一箭双雕”都属不易,而“一箭三雕”却是闻所未闻。
一时间,三姑爷名声大噪,“什么箭箭不离沟门子”,“一箭三雕”的佳话传遍了十里八乡。
又过了两年,黄花乡和黄梁乡两乡的必经之路黄花岗出现了一只老虎,过路的商旅被伤无数,惊动了官府,县太爷便张贴榜文:谁能打死黄花岗上的老虎,赏银不少,给官不小!
黄员外看到了县太爷的榜文,心想:有了我那“箭箭不离沟门子”的三女婿,何愁一只小小的老虎!当即揭下榜文派人交给了三姑爷,三姑爷看到榜文,顿时吓得面如土色,要知道这可不比宴席上表演,大不了丢个脸,这可是丢命的差使呀!揭了榜文不去县太爷肯定会治罪,去了等于是白白送入虎口。
三姑爷两口子一时愁的菜饭不思,如坐针毡,无计可施。正愁呢,一阵锣鼓声由远而近传来,县太爷派的轿子停在了门口。
三姑爷长叹一声,然后镇了下来,安慰了几句妻子:“我这一走只有听天由命了,万一我回不来,你就照顾好孩子们,让他们长大成人。”
三小姐听了红着双眼使劲地点着头。
三姑爷坐着轿子,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来到了县衙,县太爷亲自到衙门外迎接,并设宴招待三姑爷,并答应自己的三班衙役任他挑选。
三姑爷在县衙一住就是五、六天,迟迟不肯出发。
县太爷当然不敢怠慢,每日好酒好肉招待三姑爷。三姑爷心里也有盘算:反正横竖是死,不如乘此机会多吃些,多喝些,到时候还能落个饱死鬼。再说拖上几天要是那只老虎自行消失,亦或是被哪个猎人射杀了其不更好?!
就这样,一些老弱病残的衙役倒沾了三姑爷的光,每日好吃好喝,心中暗喜:对于打老虎这种差使是绝不会轮到他们的;而那些年轻身强力壮的衙役反而整日愁眉苦脸,生怕把自己挑了去,面对满桌的酒菜却是无心思吃。
终于,老虎没有自行消失,也没被哪个猎人打死,反而变本加厉,又伤了几条人命。
县太爷来催,三姑爷才准备动身。
开始挑兵了,三姑爷尽挑那些老弱残兵,都不挑那些年轻身强力壮的。
老弱残兵也就无可奈何地听从吩咐,而那些身强力壮的且喜且后悔:喜的是没把自己挑上,后悔的是没好好吃上些酒肉。
出发了,三姑爷背了弓箭,腰中吊了一只铜锣。那些兵马好奇地问三姑爷:“你腰里吊个锣是做什么用啊?”三姑爷便告诉他们:“你们在山岗下面等候,要是在两个时辰之内听到锣响,就上得山岗来抬老虎;要是过了两个时辰还听不见锣响,就证明我已被老虎吃了,你们就赶快回去禀报县太爷。
老弱残兵们听了,忐忑的心也就放下了一半。
他们一行几十人来到山岗下,三姑爷安顿好众人,自己冒死上得岗来。
他先来到一棵大树下,慢慢爬到大树的树杈里,向四周观望,这一看不要紧,一只凶猛的老虎夹着一股阴风向自己纵身扑来。三姑爷心中一惊:我命休矣!腿一软,从树杈里栽了下来,把腰中吊的锣也压成了三块。现在哪顾得了锣成三片!先翻起来逃命要紧。
人 就这样,就比如警察抓犯人,犯人明知道逃不掉,但还是要拼命跑一跑。

三姑爷也是这样,明知道跑不过老虎,但也要跑一跑。可是他也许是吓瘫了,无论怎么也迈不开双腿,好像两条腿栽到地上,此时的三姑爷恨不能插上一对逃生的翅膀。
一切努力感觉成徒劳后,三姑爷也就镇静了下来,闭上双眼做好了死的准备。
再说那只老虎,它正在大树后面的大石头下睡觉,忽被一阵响声惊醒,它睁眼一看,只见一个人骑在树杈里。要知道这可是它的领地,弃容他人占拒!它一骨碌翻起身,大吼一声,身体一抖,夹着一股阴风纵身扑向了树杈上的人。
谁料那人一惊从树杈里掉了下来,而自己却扑空夹在了树杈里,越夹越紧,纵有万般王者风范,也是无法摆脱树杈的束缚,不一会便断了气。
三姑爷在惊恐中度过了好一会,却迟迟不见死神降临,他慢慢睁开眼,却看见那只老虎夹在树杈中答拉着脑袋,显然是断了气。
三姑爷欣喜若狂:他不仅捡回了一条命,还要感谢这只老虎给了他一个名利双收的绝佳机会!
他感觉当即来了精神,腿也不那么软了,一骨碌翻起来,抽出背上的箭全部插入老虎的屁股里,揣着一颗惊魂未定的心踉踉跄跄下得黄花岗来。
那些老弱残兵见了三姑爷,忙围上来询问是否见到那只伤人的老虎,三姑爷镇了镇,一脸埋怨地对众人说:“我把老虎打死,把铜锣都敲成了三块,就是不见你们上得岗来,无奈我才下来找你们。”
大家一看,三姑爷带的那只锣果然烂成了三片,于是大家都战战兢兢地跟着三姑爷上得岗来。
三姑爷指着那棵大树向众人炫耀:“你们看,那只老虎被我打死就扔在了树杈里,你们快去把它弄来。”

大家哪见过老虎呀!虽此时它已死,但余威仍在,人们哆嗦着不敢上前,有的甚至吓得尿了裤子。有个胆大的试探着慢慢上前,先摸摸钢鞭似的尾巴,再摸摸屁股,见老虎的屁股里插着足有二三十支箭,才确定是真死了,于是哟呵众人上前,大家才一涌而上,七手八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虎弄下来,至于老虎的死因,大家丝豪没怀疑三姑爷的话。
大家找来藤条,把老虎绑在木棍上,晃晃悠悠抬下黄花岗来。

三姑爷打死老虎的消息早已传到了县太爷的耳里,他亲自带着师爷、衙役等几十号人马出城迎接,老百姓更是夹道欢迎,场面甚是豪大。三姑爷也就成全县人民心中的英雄,敬若天神。
县太爷也给三姑爷奖励了几大缸银子,并赐一块“打虎英雄”的匾额,并命人修善三姑爷的府邸,此暂且不细表。
再说有一帮盗贼听了这消息,他们觉得发财的机会来了。他们平时偷盗抢掠,坏事做尽,现在又惦记上了三姑爷的几缸银子。大家一起商量如何盗取,最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听说那三姑爷箭无虚发,百发百中,而且是“箭箭不离沟门子”,万一被射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大家一时无计可施。
这时盗贼中有一个颇聪明的人,出了个主意:三姑爷的箭是“箭箭不离沟门子”,咱们每个人沟子上吊一个铁犁铧,这样箭就射不上了。大家听了一致认为是个好办法。
于是大贼吊了个大犁铧,小贼吊了个小犁铧,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探路,有的放哨,有的接应,有的直接翻墙偷盗,他们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偷偷来到三姑爷家的墙外,两个大贼瞅准位置从高墙上一跃而下,只听见“通”、“通” 、“哎呦!”、“妈呀!”紧接着又传来一贼痛苦的叫喊声:“大家快跑呀,我的沟子里被射了一箭,哎呦!……”原来那两贼跳下墙后,吊的犁铧尖正好插了一下屁股,误以为是被箭射中了。

大伙听见叫喊声,吓得四散逃窜,有两贼慌不择路,跑进了一块麦田,此时正值秋天,田里的麦穗敲打在犁铧上,发出“梆梆梆”、“梆梆梆”的声音,一贼惊恐地问一贼:“哎,老兄,你屁股上射到箭了没有啊?”那贼边跑边答:“咋没有呀,你听,梆梆梆,梆梆梆的射的还紧呀,幸亏有这个犁铧把箭挡住了,要不然咱们的沟子都让箭射烂了!”
他们没命地向前跑去,“梆梆梆”、“梆梆梆”的声音也紧跟着他们,吓得他们丢了魂,失了魄,只恨自己的爹妈给他们少生了一对逃命的翅膀!
从次以后,“三姑爷的箭”便更加声名远播,“箭箭不离沟门”的故事也就随着大家发财的手转发了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