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疫篇之三)
第十一篇 防疫需要人民群众

解放战争,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运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加大炮。陈毅元帅形象地说: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据史料介绍,我国抗美援朝,不仅没有影响国内国民经济建设,反而还促进了经济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动员和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调动起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预防新冠肺炎病毒传染工作点多、面广、时间长、工作量大,非少数人所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数量多、信息多、办法多、分布广、力量大、潜力无限。
依靠人民群众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培训群众。让群众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只要群众明白了道理,懂得了方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写于2022年3月28日下午
第十二篇 防疫需要“三结合”
“三结合”,就是领导、专家、群众三者相结合。
防疫工作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
系统性、全局性、全面性,就要求统筹、组织、协调。而统筹、组织、协调,非有领导不可。
科学性、专业性,就要求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和专门的技术。而这些,则需要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
全局性、全面性,还要求各地、各单位(包括每个家庭)、各部门、每个人都要参加。而这些,就要求除了领导和专家外,其他人——也就是广大群众也要参加。
领导、专家、群众三者结合,可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可使决策深入人心,并得到迅速、全面贯彻落实。
写于2022年3月29日下午
第十三篇 过度防疫有害无益
过度防疫,是指超过适当限度、非必要的防疫。比如:个人方面,在无人或与人远远超过防疫部门要求距离的地方戴口罩;集体方面,在无疫情区域进行封路、给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和打疫苗。这些行为,集体方面,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财物等资源,而且还妨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个人方面,不仅影响呼吸新鲜空气、伤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自己的精神状态。
那么,怎么样防疫才不是过度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严格按照国家防疫部门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诚恐诚慌、杞人忧天、画蛇添足。
写于2022年4月8日
第十四篇 追责要全面
防治新冠肺炎病毒工作开展三年多了。国家的防疫方针已经由开始的“不惜一切代价”转变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既然防疫方针已经转变,那么,督查、追责也应随之转变。即,不仅对疫情没有防住的要严厉追责,对经济没有稳住、发展没做到安全的同样也要严厉追责!因为后面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亚于防疫工作!试想,如果没有以往经济发展的丰硕果实,能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吗?能有今天的科技、军事等各项事业发展成绩吗?能有我们今天的国泰民安吗?能有我们现在的国际地位吗?能有我们现在防疫工作这样的局面吗?
如果只对疫情没有防住的追责,而对经济没有稳住、发展没做到安全的不追责,那么,有的地方,有的领导就会顾此失彼。其产生的危害,不仅与疫情没防住的一样,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经济、安全是国家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必要条件,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2022年5月10日晨
第十五篇 对过去防疫工作
两点主要看法
一、没有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防疫目的不明确。关于防疫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很清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通俗、简单的话说,就是不死人或少死人。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感染了病毒,只要不死人或少死人即可。可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却没有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的精神实质,只是为了防疫而防疫,很少,甚至完全没有想到防疫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二、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没有搞好统筹兼顾工作。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我们在防疫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方针之前,不少地方缺少,甚至完全没有统筹防疫工作与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及其发展工作,只顾防疫,不顾其它;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结果,导致了不少次生灾害的发生。目前出现的经济问题,就是次生灾害之一。
写于2022年5月26日晨
温馨提示: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期责任编辑:半醉半醒
编辑监制:对影成三人 半醉半醒

作者:王京楠,1961年出生,山东海阳人。1981年高校毕业。先后在城乡的学校、地区以上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的单位从事过教育教学、新闻出版管理、新闻报道、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宣传和经营管理工作。在新华社(网)《人民日报》(网)《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有影响的新闻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次。编辑出版过我国第一本诚信教育通俗读物—《诚信史话》。开设的《京楠哲思》专栏,受到不少读者关注与好评。爱好读书、思考、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