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称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晋.慧远大师
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后魏.昙鸾大师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渐渐鸠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此真入佛之精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唐.善导大师
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
——唐.少康大师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宋.延寿大师
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予见新生后学,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沸腾,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明.莲池大师
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变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师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清.蕅益大师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
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
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清.行策大师
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寤。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做得胜如前,依然空么罗。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清.实贤大师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除,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今以重心而修净业,则净业强。他日报尽命终,定生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同是一梦,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苦,何若梦受极乐之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渐至大觉者也。梦虽同,而所以梦者,实不同也,可概论乎?
——清.际醒大师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既有真心切愿,必须至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或四字,必须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矣。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变为善因缘矣。
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民国.印光大师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王龙舒居士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彭二林居士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有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殊胜方便。
——江味农居士
《涅槃经》云:念佛一口分作十六分功德,若有一人布施一世界众生经三月。只将念佛十六分中一分功德亦复胜彼。故知念佛过于财施百千万倍。
西京善道阇梨念佛集中利益云:念阿弥陀佛佛号的二十三种利益:
一、灭重罪障益。二、光明摄受益。三、大师护念益。四、菩萨冥加益。五、诸佛保护益。
六、八部防卫益。七、功德宝聚益。八、多闻智慧益。九、不退菩提益。十、奉觐大雄益。
十一、感圣来迎益。十二、慈光照触益。十三、圣友同赞益。十四、圣友同迎益。
十五、神通空驾益。十六、身色殊姿益。十七、寿命长劫益。十八、得生胜处益。
十九、面睹圣众益。二十、常闻妙法益。二十一、证无生法忍益。
二十二、历事他方受记益。二十三、还归本国得陀罗尼益。
大行和尚云:念佛又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一则、佛力。二则、易作。 三则、功德最多。
四则、自他极喜。五则、速得见佛。六则、定得不退。
七则、定生极乐。八则、更不离佛。九则、寿命长远。十则、与圣无异。
诸经念佛往生。总有三十种利益。何等是:
一、灭除诸罪。二、功德无边。三、诸佛法中胜。四、诸佛同证。五、诸佛同护。
六、十方诸佛同劝信念。七、所有疾患念佛总除。八、临命终时心不颠倒。
九、念佛一法摄多法。十、命终之时佛自来迎。十一、用少功德速生净土。
十二、华台中化生。十三、身黄金色。十四、寿命长远。十五、长生不死。
十六、身有光明。十七、具三十二相。十八、获六神通。十九、得无生法忍。
二十、常见诸佛。 二十一、与诸菩萨共为伴侣。二十二、香华音乐六时供养。
二十三、衣食自然长劫无尽。二十四、任运进道直至菩提。
二十五、常得少年无有老相。二十六、常得强健无有病时。
二十七、更不重堕三涂地狱。二十八、受生自在。
二十九、昼夜六时常闻妙法。三十、住不退地。此依诸经。念佛生净土。
如何念佛方能往生极乐世界
慧律法师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念什么佛、如何念佛方能往生极乐世界?
慧律法师答:念什么都一样,问题是要见性,见性的话,不念它也是佛。佛不念佛、佛不绕佛、佛不礼佛。佛不念佛:自性就是佛,念念般若,涅槃妙心就是佛;佛不绕佛:诸法本空,没有能绕所绕,诸法寂灭;佛不礼佛:拜来拜去,本身来讲,还是自己的清净自性。今天来讲,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这是不对的,阿弥陀佛从来没有来跟去,诸佛的本体并没有来去。我们一般以为是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不是这个道理,是我们的心清净,显现了阿弥陀佛。就众生的角度来讲,阿弥陀佛临命终显现,来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去,其实佛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佛如果有来去、生灭、增减,那就不叫佛。所以要了解,所谓接引,是站在众生的角度讲的,是因为我们至诚恳切,感召了佛的清净的国土,所以我们临命终看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的像,像是表法的。
但是,真正的究竟义,佛、阿弥陀佛、证得本体的诸佛,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因为众生对这一层道理不知道,所以一直求佛来接引。当然,这个是好事,但是,最重要的东西他没有掌握,就是心没有清净,念了一辈子的佛,不受用。
就像一个人,他的心里贪、嗔、痴很重,一边念佛,一边跟别人吵架,看到什么都贪,看到珠宝也贪,看到衣服也贪,虽然每天也在用功、做功课、念佛,但他这个心不够清净,临命终很危险的。可是,如果有禅宗的心性的功夫的人,他就了解这一层道理,我们靠着自力,还有靠着他力的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要从自己下功夫。这一层道理,很多念佛的人都不懂,以为念佛就什么都依靠阿弥陀佛,却忘了要降服自我的贪、嗔、痴,要降服自我的无明,要开佛的大智慧,都不愿意听经,都不愿意闻法,内心夹杂着无明,无明夹杂着傲慢,人家的意见稍微和他不一样,他就跟人家吵成一团,说别人是业障,说别人不了解,说别人不能往生,每天都只有责备别人,这个是很悲哀的。心都不清净,如何往生净土?
所以这种念佛的观念完全是错误的,他一直想要靠他力,而忘记了他力是增上缘,要靠自力才是亲因缘。如果我们把心比喻作一面镜子,当我们把这面镜子擦干净了,这面镜子自然就会反光。我们的心如果一边念佛一边卡住无明,临命终阿弥陀佛怎么来接引呢?平常看他很好,可是小事情就跟人家计较,放不开,看不破,为了一点点小钱就跟人家过意不去。跟他意见不一样,就说人家着魔了,是邪魔外道,走错路了,每次都赞叹自己,却摸不清楚自己的门路是什么。所以修净土法门,念佛的人,要了解,诸佛菩萨本来就没有来去,讲接引往生,是因为我们的心清净,还有,是我们的至诚恳切感动了佛。
所以两种力量一定会往生,第一用清净心念佛:时时刻刻降服自我,破除无明,用这种心来念佛。念佛绝对不起贪、嗔、痴,绝对不跟众生百般的计较,众生得罪我,我一样宽恕他,内心一直保持这种清净的念头,临命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一定会现前的。如果不懂得降服自我,边念佛,边吵架,跟自己过意不去,跟别人过意不去,那这个念佛的力道就会非常的小,而且临命终会处于危险的境界。第二要至诚恳切的念佛。所以,念佛的人这两点一定要守住。
1.正见宝镜照妖邪,魔鬼不敢现影踪,狂慧虽有强词辩,永远不敌法王城。
2.大家学了佛就只有佛法的正见、只有佛陀的观念:佛陀的观念是大公无私,利益一切人,不残害一切众生。有了佛陀观念就能斩情绝爱,以自己了生死为第一要事,也以大家都能了生死为第一要事。舍此第一要事是盲修。没有佛陀的知见就会以私心做事,只为自己,造成不公平,不公平是小人的作为,那堪为佛弟子?佛弟子是转凡情、大公无私,以这样的高上观念来安定人心,那有世界不和平?
3.佛法绝对是慈悲,绝对是有感应的,但要按照次第一步一步的来。时间未到,你想亦没有;时间一到,你不想它也有。苦乐果报皆如此,天平趸子不会错的。你放心好了;因果不会错误的。
4.修佛法得不到感应,不要就说没因果。哪里没因果?万不可胡说乱言!得不到感应那就是有因果。为什么?因为你的因缘、方法没有做得好,那就不会有感应嘛!只要照一定的方法做,迟早一天,皇天不负苦心人——会满你愿的。只要你因缘做得好,不求果,果报自然有。记住!有因必有果,自己的因缘造不好,想求到什么都是妄想。你虽有米有柴却不会炊煮,你也煮不成可吃的饭啊!是吗?
5.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次第:“因缘、时节、果报”,此是佛口金言。欲速则不达,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时候到了就有效果。但要注意:“因缘”若不妥善,纵百万年“时到”亦没有“果报”。应知道修一分因感一分果,无因感不到果,因果不会亏人,也不会侥幸得到。你安安闲闲修善因、断恶果,必定终有一天得大自在,圆成佛道。
6.因果不会亏人的!在因上多用一分力!果上的硕大甜美就不同。希望善于修因,但事耕耘耳。
7.功夫用得坦坦然然、安安静静的,身心就不疲劳:求之过急,不仅用功感到辛苦,又把身心急坏了,反而阻碍用功。
8.修行懈怠不可以,太精进也不可以,要不急不缓,保持平静安康、保持恒长心境,这才是用功之道。
9.修行不是要你跑得快,是要保持一定的步度,持之以恒,欲速则不达。
10.所谓:无益苦行当远离,有益之苦应奉行;无益的苦当然不要受,受苦能得解脱的话,这个苦值得受、应该吃!
11.在世间吃苦得不到究竟安乐,那是从苦入苦,学佛虽然有苦,那是从苦而得解脱。为了世间事业、出世间道业就不能怕苦,而且更要找苦吃才能得解脱。
12.度众生是要吃很多苦,但想到将来有成千上万的人生西方、成佛道,吃这个苦太有价值了。请诸位发大无畏!振作起来!担荷起来!
13.世间的事可能累死人,在佛堂里修行绝对不会累死你的,如果真在佛堂里累死,那恭禧你!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你,那多么好!我们无始以来不知丧失多少无谓的生命,现在一修行用功就怕苦怕死!那你不是道器,是朽木不可雕也!将来你死也是枉死而已。世间那有不劳而获的事?那有不苦的事?只有敬业勤力的人,才不感觉苦,虽苦犹乐呢!只有修行人多修行多得快乐,永无苦难。
14.其实一想到死,其它一切什么富贵,还有什么好希望的?想到马上要死,心就不会起执著,就能放下一切名利,当下就自在。这是佛教的“无常观”,最基本的教理,要把握!要常作此观,令心道相应,就能出离生死、得大安乐。
15.学了佛就要做个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第一件事就是了生死。生死了,三界之苦才能免离,这是最重要的解脱课。这课做好了,你就能度众生,成佛也决定有你分。可惜未成过,所以必要速求成佛。
16.要多方面成就人,才能大开智慧、广积福德,大开智慧,广修福报以结人缘,就时时自在、处处快乐。若只是自私怕利益了人,你将如何有福?无福无慧的人是多么苦啊。
17.凡是修行人,只要持戒念佛,一人修行一人成道,无量百千万人修行,无量百千万人皆成道。不成道那是你自己未修好,应该自责,重重自打香板。
18.修行首先要持戒,持戒清净就是诸恶莫作;能诸恶莫作再修善,修善的功德就可完全积聚,达到圆满。要持戒还要念佛,双管齐下:念佛的功德可以令你持戒清净,持戒的功德往生西方品位就高。品位高,你才可早见佛、早成佛、早度众生啊!
19.大家不要只认为:念佛一定要一心不乱才能生西方。不错!一心不乱是绝对能生西方,但不要忘记了——发菩提心、多培福德、勤修万行、布施持戒回向西方,这也是妙法。当然无福慧的人做什么事都难,但有福慧的人也是从一点一滴积成,不是轻易得来。你该努力精进了,否则你到何时才有福慧呢?
20.修净土法门的原则,就是要持戒、要念佛,持戒才能老实念佛,老实念佛才能守戒清净。一只脚走不了路,一只翅膀飞不起来,都是有连带关系,相互助长。
21.人生道路本是崎岖不平,出世之法更是难行之道!不过你若有深厚的善根、广大的福德智慧就不难。做事难:一是你没有福,二是你没有慧,换上有福慧的人一点也不难。你说做事难,不能怕难就不做;不做怎么培福慧?无福慧的人很苦啊!
22.万事起头难,起头后就不难了吗?还是难:断恶难,修善尤难,虽然难也要把事情做好,才能安乐自在。不做好你就更苦上加苦!
23.千万不要藐视别人,也许他现在可怜,可是他有大善根、大福德,只是因缘未到;好像一颗小树,看起来没有什么起眼,可是到时候,它还会开香花、结甜果呢!届时你看到,恐要流口水了。
24.以为别人不知道,就自己起歪心去作恶事,那这个人没救了,就像苹果从内里烂起就不能吃了。你无心作恶,被坏人拖著作,那还有救,就像苹果外皮烂,削掉了还能吃。最怕你从心中坏,自己去作恶就没救了。你有此病吗?赶快改就有救。
25.想健康,心性要安静,心性不安静就是一个病根。心有病,身就不会健康!身有病,心也不会安宁。身心互相协助也互相残害,但你要协助,万不可残害,要自求多福。
26.什么事都放不下,妄想就多,心不安宁,身体怎么会健康?不健康,你的学问事业如何成就?请制心一处!心静身安作事就有神。
27.什么是佛道?什么是凡夫道?“背觉合尘”违背佛行,尽用凡情做事,那就是凡夫道;“背尘合觉”合乎佛行,远离凡情、做清净业,那就是佛道。
28.大智慧要从那里来?人间求不到;一定要在佛法里求;就是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从此才能广修福德、普利众生。
29.福报是自己修来的,苦果也是自己造来的。受苦,怨不得天;享福,要感谢大家、与众同乐。做人的态度应当是如此啊!
30.三宝不能没有信众,没有信众,佛法就没人护持,信众也不能没有三宝,没有三宝就没有师父了;没有师父,那法身慧命如何长养呢?所以在家、出家是互相依存、互为需要。犹如儿女需依父母教养,父母更需要儿女孝敬!
31.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聪明,有人就愚蠢?愚蠢就是被七情六欲所迷,心中颠三倒四的乱想,把心想愚蠢了,变成好事不会,坏事精明。要想好,那就快舍去七情六欲罢!
32.菩萨心是专为人好,没有自己,他了知为人就是为己;凡夫心是只会为已,没有别人,他以为利人自已吃亏。噫!可怜的凡夫啊!请赶快觉悟,除凡情修觉悟道罢!
33.有人才,国家一定强富;有僧才,佛教必定兴隆。人才要训练,僧才要修持;如何教好训练修持?则为师为父要慈悲培养,是徒是儿要依教奉行。
34.我们虽然学佛,五欲还没有解脱,来了一个恶缘,恐怕没有大智慧来看破、脱险,在此不能不惊心。所以学佛道要念念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切记要远离恶缘。给恶缘一抓著,你就跑不了,你当心“逆、顺”两种恶缘!
35.三宝是饥馑时之道粮、苦难中之救命者,一定要弘扬佛法,使社会人得正智慧亲近三宝、发心出家为僧、宣扬佛法才能度脱众生。
36.怎样修忍辱?就是要消除“憎、爱”两种烦恼,否则想忍也忍不住。憎的结果是嗔恚,爱的结果是贪欲。这嗔恚(杀)、贪欲(色)就是魔子魔孙!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37.佛与众生同一个真谛实相性,法藏比丘有智慧,把自己刻出一尊阿弥陀佛像;我们却聪明颠倒,将自己刻出一个凡夫像。多冤枉!多可怜!
38.改口吃素,不造杀业,这才是真正的放生。实行慈悲,施洒甘露,这才是真正的救生。教人修行,亲身指导,这才是真正的度生。
39.出家人要“割爱辞亲”:爱要割,不割就会被爱牵绊住,永不能脱身,大可怕了!割爱是自度,为什么要自度?为度一切众生。如此崇高行为太伟大了。
40.佛法讲“一切唯心造”:清净心,你就造成佛;染污心,你就造成人。清净心,你就修戒定慧利益人;染污心重,你就造杀盗淫害已害人!生为顶天立地的人,惭愧不能利一切人,总该不忍心害己吧!
41.想要面相好,不必花钱整容,只要修忍辱波罗蜜,见人就微笑,微笑的供养就会得到对方好相视我。看人家作好事能欢喜赞叹,相,马上就会好看,妒忌人家好事,心生嗔恨,相,马上即成恶鬼!供养佛菩萨的像,这也是修相好端正的最好因。也不能有坏性子,坏性子害人,怎么会相好?宽宏大量,相才会好。
42.你以为广钦老和尚不写文章(会写文章的教授还要皈依他)、不讲经(会讲经的法师还顶礼他)就不能度众生、不能住持佛法吗?凭他的戒德庄严,出家几十年的苦修生活经验,这就有功行实行佛法、发扬广大,别人还不够格呢,他实在不须写文章、不须讲经,已足够度众生了啊!
43.一般人只知道念阿弥陀佛能生西方,念观世音菩萨好像就不能生西,又好像念观世音菩萨能救苦救难,念阿弥陀佛就不能救苦难。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诸佛、大菩萨都是同等具足慈悲威力、满人心愿所求、诚极必有感应。
44.因果你要修好“因”才会有好“果”;感应—— 你要有诚心行动之“感”,佛菩萨才会给你随心所求之“应”。单掌拍空是不会有声音的,所以你要有信心,精进实行,切匆懈怠。
45.自己不用功求实验,就说佛法不灵,说这话是否犯了愚痴谤法过呢?如果用功的功力未到,难得效果,那也是功不唐捐,到时会有成就的。总要先消罪障,罪障一消,随时求就随时得,水到渠成。
46.世界一定要有三宝住世,黑暗之中才有阳光,苦海之中才有慈航。三宝之一的僧最为重要,若无僧修则无佛宝,若无僧则法轮无人转动,所以在家弟子要发心出家为僧,何等重要!若障碍出家那又何等罪过!
47.印光祖师自称“常惭愧僧”,就是要常常生惭愧,我们一念忘了惭愧,懈怠种种不良习气就来,其可怕,要常怀惭愧。不如意都是自己业报所感,要多生惭愧、多加礼敬以消业障。业障消福报有,你就如意了。你要注意消业、不要造罪业呀!
48.你守不住如来净戒,就是被魔战胜;只要守净戒,魔鬼、阎王都怕你,不敢扰乱作祟!那你多么清雅高贵!为天上人间的第一等人了。
49.唯有学佛能将坏心转成好心,恶人转成善人。世间当然有善人善事,但总不如学佛出世善好,你若不信可以多加研究!一研究你就降伏。
50.业障未消、没福报,纵然会说法也是度不了众生,这是多么可耻惭愧!戒行庄严、有德行,不管多恶劣的众生都能调伏,这是多么不可思议!
51.佛陀无量的法门,总是叫人离欲,离欲无欲,无欲则刚,用钢刀斩一切情欲,身心才能得解脱;解脱,才能自在啊!
52.人要能在团体中受训练,否则孤陋寡闻无智,容易懈怠不会进步。就算是有善根的人,环境太自由了也易堕落;下根的人能守规则,住在好道场,都会改变下劣习气转成中、上根。所以想修道决定要安住道场、亲近良师、依伴好友才有成就,慎勿依自烦恼而动!要自降心魔!自求安乐!自成人!自成佛!
53.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凡夫不听圣人言,保管吃一辈子苦,还要吃到三途去。不听好话的人要省思呀!
54.你们在世间忙什么?为谁辛苦为谁忙?忙得有意义吗?你们所谓的忙,都是朝生死窟里钻,愈钻就愈苦。我有说错吗?没冤枉你们吧!那就赶快觉悟,将世间忙碌的苦,转向佛家求清净的乐罢!
55.人为万物之灵就是灵在能够学道,学佛是人人本分,个个皆要学佛,否则对不起自己,也枉做一世人。那多么可怜呀!
56.修行用功要能动能静,要动静皆好。若只爱静怕动,则如何能在动中大佛事、普度众生?若只好动畏静,则如何能入寂静三昧、求定慧解脱本?应要动静兼顾:静的时候不嫌寂寞,正好自修加功德,动的时候不嫌烦躁,正好利他求福慧。
57.依佛法修,举步动念都含藏无量的好处:所谓好处就是能令你消业障、得福慧、度生顺利,最后与一切众生同等离苦得乐,究竟圆满佛果。这种好处你从那里找?别处永远没有,只有佛教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