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抗疫与反围剿战争
文/毕勤山
2019年10月底,武汉军运会上,来自“某国”的几个运动员出现了发烧、咳嗽、腹泻的传染病症状,说是“得了疟疾”,着急忙慌的让飞机接走了,不禁让人生疑,而且逃逸至今杳无音讯,踪迹全无。
一个月以后,一个叫做“新冠肺炎”的瘟疫便发轫武汉。新冠病毒下手狠、步子快,“人传人”、致人命,一瞬间,成千上万人被感染,恐慌充溢了武汉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
疫情就是命令,中央从各地调兵遣将,一场集中优势兵力抗击疫情的武汉保卫战打响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进行大会战;迅即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务人员白衣执甲,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挺身而出、坚守一线,发现、隔离、流调、转运、救治,一张密不透风的封控大网,让病毒无处遁形。历时76个日夜,终于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 时针指向2021年秋,德尔塔变异株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短时间内多点发生。我国迅速采取防控措施,全面布控,建立自上而下的应急指挥体系,组建流调专家队,迅速判定、排查和管控风险人员,大规模组织施打疫苗,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席卷全球。3月,吉林省疫情防控出现破口,疫情波及我国多数省份。上海、郑州、天津、重庆、石家庄、西藏、海南、广东......疫情告急,多地沦陷,疫情防控到了急难险重的危机关头!
这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攻坚战,同样是一场生死攸关的“突围”战,战略战术和战斗意志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莎士比亚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90多年前关乎红军存亡的反“围剿”战争,那些娴熟机巧的斗争艺术,那些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经典战例,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历史自信。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十万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与以往由一省或几省军阀对红军的进剿或会剿不同,这次蒋介石统一调动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对四万余人的红一方面军进行围剿。粉碎敌人的围剿,11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下达“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红军主力随即由袁水流域东渡赣江,接着又向根据地中部退却,以便依靠有利条件寻找有利战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五天内打了两个胜仗,共歼敌1.3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胜利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2月开始,国民党调集约20万兵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同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构成一条800里长但没有完全连接的弧形阵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利用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先打弱敌,然后各个歼灭敌人。从5月16日到31日,红军连打五个胜仗,自西向东横扫700里,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条,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
从1931年7月开始,蒋介石自任围剿军总司令,聘用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依仗十倍于红军的兵力,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调集部队30万人分3路向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企图把红军主力压迫到赣江东岸,然后分路围剿,完全摧毁中央根据地和消灭红一方面军。面对强敌压境的形势,毛泽东、朱德仍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以反“围剿”为主要形式,依托根据地作战;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实行运动战,在苏区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的支援、配合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往返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避强击弱,速战速决,取得了重大胜利,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
这次战役前后持续三个月,红军共歼灭敌人三万余人,缴枪1.4万余只,这样,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反围剿也以失败而告终。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围剿”。红一方面军约7万人,在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指挥下,主力活动于黎川地区。他们运用和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在1933年二、三月间,经黄陂、草台岗两次伏击,歼灭国民党军3个师,俘敌1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回望90年后今日的这场“抗疫”战争,其艰险和严酷一点儿也不亚于当年的那场反围剿战争。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让防控变得异常困难。从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守,再到战略退却,歼灭战、阻击战、防守战再到社区、楼宇里的遭遇战、巷战,每一场战役都打得十分艰难,但每一场战斗都打得英勇顽强。 抗疫三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思想,坚持“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力保护了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发病、重症和死亡比例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抗疫三年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我们以争分夺秒的加速度,提升了应对疫情大考的能力,等来了新冠病毒的致病力下降。我们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疫苗、药物充裕了,救治能力增强了,防疫本领、健康意识和卫生素养都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疫三年来,我们向风而行,迎难而上,顽强抗击了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多轮疫情的猖狂进攻。做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为迟滞病毒肆虐,延缓病亡争取了时间;为积蓄资源和力量,强化供应和保障创造了条件,为顺利实现抗疫战略转移,决战决胜病毒,赢得了先机。 我们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三年征战,铸兵万千,我们终于等来了决战的时刻。根据奥密克戎病毒传播力强但致病性大幅减弱的特点,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在2022年11月10日出台了优化防疫的二十条措施,正式拉开了对奥密克戎实施战略大反攻的序幕,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提高救治水平,防止重症死亡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十条措施”,对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要求。
于是,我们看到,冲锋号响起,人们勇敢地冲出战壕,与病毒短兵相接、近身肉搏,“保健康、防重症”、大规模接种疫苗,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数据显示,中国疫苗年产能70亿剂,疫苗品种不仅有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还有腺病毒载体疫苗。还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中国产冠病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病毒引起的重症、死亡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截至目前,全国接种冠病疫苗34亿多剂次,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和90%以上,60岁以上老人的疫苗全程接种率达86%。
中国疫情防控作出重大战略调整的重要标志是,从2023年1月8日起,将依法把冠病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并同步实施中外人员往来新规,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入境后检测阳性的也不再要求集中隔离。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疫情形势不断好转,稳增长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进一步减弱,中国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更快,力度更大,中国积压已久的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投资者信心将得到提振,中国经济将出现强劲反弹,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从最近反映城市经济和生活活力最重要的指标地铁客运量这一数据来看,全国十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已经相继走出疫情高峰,恢复速度最快的是成都,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广州,北京、重庆、西安、深圳、郑州、武汉五个特大中心城市也已经恢复超过了50%以上,基本算“渡劫”成功。上海、南京、苏州恢复接近40%,目前还处在走出疫情高峰,迎来经济复苏和生活正常化最关键的时刻。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90年前,伟人曾这样描述波澜壮阔的反围剿战争,今天,疫情防控进入吃劲的新阶段,我们要坚信:
——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2023新年甫至,真诚祝愿祖国大地活力涌动、春暖花开;真诚祝愿全国人民祛除疫魔、兔年大吉! 作者简介:毕勤山,河北省首届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理事,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邢台市信都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在省、市多家媒体发表文学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