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宇,作家,上海出生,现定居日本。出版个人诗集《世界之外的雪》(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刻在墙上的春天》(上海文艺出版社)
【途中】
2019.11.12
诗/ 戴宇
(一)
渲染的煽情
点燃残破的信仰
坐在记忆的周围
让流水的故事
慢慢褪去斑绿的锈迹
在秋叶的蜕变中
物哀
(二)
我坐在深夜的窗台前
用力呼吸着新鲜空气
我知道
我们迟早会相遇
就像落叶
在悄然的归途中
一起等待雨季的到来
(三)
窗口划过一道道伤痕
在从容的背后
心
开始疼痛
那列开往春天的列车
途中总是发生故障
(四)
假如你不在我的身旁
我会背着十字架的虔诚
在十字街头
等风儿来
用石片割去
长椅上的无聊
用吉他
写下祈求宽恕的哀伤
用唾液
润湿最后的那一张邮票
当沉默的月光
读懂我背影的时候
在森林的入口处
可以找到救赎的密码
(五)
如果你去了远方
我会在原地等你
等到白昼点亮了所有的路灯
使荒芜的田野变成了小酒馆
因为我知道
在你的心里
我就是你要寻找的远方
(六)
其实,我距离你最近
只是在茫茫人海之中
当你的名字成为传说的时候
那里,成了你一个人唯一的故乡
那时的你
离天空很近很近
只有一个呼吸的距離
走过路过看过思过
今音(雍赓)评论:
《途中》呈泛指义的认识,是想把这首诗歌的人物视角具有广延性,由此让站立的位置发生位移,从略低朝高。略低是第二段第一行的“坐在”,而朝高是看到和认可的“渲染”(详见第一段第一行)。诗歌一共有六个章节计十七个段落四十八行,几乎每一行都见动作并贯连,符合题目“途中”的动态归类。六章也算分类,再由类分段和以致分行,从逻辑上看,是立得住脚的。
比如第一段的演绎法,至“物哀”这个点的析出。出在第一段,出也是引,引出第二段,以“坐”切入。人物的位置和视角发生变化,亦突破固化,固化也包括思维和方法等。这一切都贯穿于《途中》。事物在运动中的诗不大容易把握的是,点与点和门对门之间的连接。而《途中》的点与门的连接是“窗”。能够把静止的物体写得生动起来,动词只能说是一个表象,而内在的还是要依靠人物的心绪作萌发,这属景随心转。心有所想、所向和所托等,诗歌也是依靠“窗”来完成和演化的。它表现在一、二、三个自然段里。这是诗歌第一个大层次。
第二个大层次是从第四段至第六段。从分布来看属均匀和平衡,从框架结构看也说得通。诗歌求“途中”通畅则表现在第五段,以假设开始,以“路灯”为标。这一段的特征是人物的一往情深,是属于已经得到回应的感情。如果没有回应,那不是一往情深。这是诗歌所设的悬念。不是小说可以有悬念,诗歌也可以有悬念。诗歌的悬念在第五、第六段。这也是诗歌的空间,空间很大,足够想象。比如第六段第二行“茫茫人海之中”,都有一个个“途中”的存在,并且是运动着的奇幻,其中有温度、有色彩,如果色彩叠加在一起,就会有不同的温度,像一幅幅画。
这首《途中》还说明了现实坚挺的存在道理。无论一个人的情绪如何变化,在其周围的世界,还是好端端的存在着。包括“渲染”、“煽情”、“落叶”、“雨季”、“春天”、“列车”、“十字街头”、“长椅”等,都会永远坚挺地站在那里,它们没有因为人物的情绪发生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现实的存在。
尤其在第三段第四行“开始疼痛”的时候,外部世界的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这也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在诗歌中是用微化的手法,把它定格在“我”和“你”之间,没有把它无限的扩大化。这也是诗歌的质感。
这首诗歌在碰到善良和睿智的人的时候,会主动敞开心扉,反之不会。这首《途中》阐述的正义,也往往和一个时代的文明与否挂钩的,细化的话就是忠和义,在现实中这些东西也被有些人忽略不计了,或者说就是抛在了脑后,好像感觉离它们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要走。一个民族如果要传承下去,忠和义两个字,不可缺少。
作者:戴宇(日)
诵读: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