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一双纱手套
作者:夏存英
朗诵:相逢一笑

数九寒冬又到,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59年前的一个星期天。那是一九六三年的腊月,我在高邮周山吴堡初级中学读初二,还是一名共青团员,可是我不肯去学校读书了。
父亲急的转来转去,问我原因,我说想学缝纫机手艺,帮助家里分担困难,班上好多同学不上了,现在还有25人。父亲说:那可不行,两个妹妹都未上学,就指望你学点文化知识呢!他请来本生产队的舅舅姑妈来劝我,我哭着不答应,坚持不去上学。

真正原因是缴不上每月2元的伙食费,经济拮据,一个女孩子多难为情呀!
就在这天下午,我的俄语老师胡克明专门从吴堡步行至果元家访,对我进行教育和劝学,我含着泪跟着他去学校了。
父亲很快就知道了我不想上学的原因。那个严冬,冰天雪地,北风呼啸。但他还是在农闲时去六安闸挑大型,为大运河护堤。国家有补助,每周发一双纱手套。但他舍不得套手上,结果手被风吹得裂口子,血一点点渗出来。他把手套一角二角的全部转卖给他人,为我凑齐每月2元的伙食费。有一次他发现钱又不够,就把留着的仅有的一双纱手套拿给生产队会计,随他给多少钱,凑给存英去学校。刘会计知情后,一下子给了伍角钱。我不知原委,拿着钱高兴的去上学,后来才知道实情。我难过地留下了眼泪,看着父亲那双辛劳的双手,心里百感交集难以言表。

那是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很多人饿肚子,吃草皮和糠,但国家补助粮食给我们读书,我们每天3-6-3,相当于0.75斤粮食,冬天咸菜胡萝卜汤,夏天冬瓜汤。但我们学习刻苦认真,晚上汽油灯下自习,鸦雀无声,默默作业、看书、预习功课。记得我们可以用俄语写信,把单词背的滚瓜烂熟,各门功课齐头并进,我们学校那年中考成绩比城里镇上学校都好。
父亲的那双纱手套,本白颜色,线纱平针织成,一点也不漂亮,但我一想到它,就有了学习的动力。那是父亲用心血给我读书。1981年我调南京工作,先在一家企业性公司上班,福利待遇好。我给父亲很多双纱手套,还给他买过棉手套,皮手套。父亲总是笑着说“我的女儿有出息了。”可我却点头回答:这些手套哪有你那一双一双纱手套分量重。

父亲虽然是个不识几个字的农民,但他的善良、勤奋、办事能力永远影响着我们姊妹三人。
一九七三年,我被县教育局推荐考师范学院,时间很紧,我几乎两周没怎么睡觉,复习迎考,结果考中了,高邮被录取十三名公办教师。我当时既兴奋又动摇,工龄不满5年不带薪,不想去。是我父亲斩钉截铁地说:存英啊,机会难得,我砸锅卖铁,卖草堆给你去读书。十年前那么困难,坚持了就胜利呀!我去大学读书,学到了很多书本知识,结识了同学朋友。为后来的工作和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于2004年5月1日安详地走了,但他的一双双纱手套永远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我。
父亲爱子女就要千方百计让其读书,知书达理,永远激励我和我的后辈们奋发前行。
父亲走了十八年,他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