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不会忘记》
他为祖国留住历史记忆——记大连市沙河口区关工委宣讲员齐红深。辽宁日报社记者赵乃林

齐红深是河北人,197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分配来辽宁当中学教师,多次听当地人说日本占领时教育办得好。这与他从小到大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大相径庭,心里很受震惊。他刚出生,母亲就抱着他“跑日本”躲避日本大扫荡,怕他的哭声引来日本鬼子,有一次差点没被闷死。他大舅参加共产党打日本,是全县最早的党员之一。姥娘带领全村妇女给八路军县大队蒸干粮做鞋袜。他爹被日本抓劳工,受毒打。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过,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他想,有的人到现在还说日本侵略者好话,这不就是日本精神侵略的后果吗?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开始对老人们进行走访调查,收集整理口述历史等民间史料。

正在审稿。(2008年8月)1984年,他被抽调编写地方教育史志。通过查阅日伪档案,对日本对华精神侵略的手段、方法有了全面了解。日本以教育、文化为武器,妄图改变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文化认同,这种“挖心”策略阴险毒辣,后果十分严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垮了,就不可能强大。于是,他坚定了搜集日本侵华证人、证言、证物的决心。
齐红深在中国社科院日本史研究所主办“殖民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基调报告。会上成立了中日合作研究日本殖民教育研究中心,齐红深担任主任。(2001年8月)齐红深完成教育志编修任务后,工作虽然多次变动,仍然在业余时间不忘使命秉持初衷。平时,白天上班,晚上去老人家里走访。星期天,别人休息,他更加忙碌。他在访谈过程中,听好几位老人称邓昶是“中共满洲省委遗下的革命种子”。可是,他给他家里打了多次电话,希望再次拜访都说“身体不好”被婉拒了。直到2000年11月18日,他家人终于答应他第二天就是星期天上午9点去他家。齐红深去医院看望并访谈日本侵华亲历者张琳弟。(1997年8月)那时,邓老已经94岁高龄了。他终于可以再次拜访他了,心里十分高兴。没有想到,第二天睡醒起来,天地皆白,雪下得很大很大。公交车全都不通了。他老伴劝说:“没法去,就别去了。”他说:“定好的时间,哪能失信!”便自己一个人背着采访设备,顶着刺骨寒风,踏着没过膝盖的雪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他家。他的家人见他浑身是雪,裤子和鞋结满了厚厚的冰,很受感动。邓老让他坐在他床前,向他回忆在伪满洲国陆军军官学校培养抗日力量、秘密发展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

齐红深应邀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会上做专题发言。(2018年7月)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抢救历史记忆的重要意义,要求参加这项工作。他牵头成立的“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发展到85位成员,遍布全国各地。还有台湾、香港地区和海外华人以及日本友好人士。他不仅印发《致日本侵华殖民教育亲历者的公开信》邮寄给全国各地地各个单位的老干部处,还在政府机关和高等院校没有网站的时候,自费建立了“日本侵华教育网”,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法,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抢救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的历史记忆。鲁迅美术学院陈尊三教授特意为他们创作了宣传画。鲁迅美术学院陈尊三教授创作的木刻岐像画揭露日本对华教育文化侵略阴险虚伪和凶狠的面目。(1987年)为了提高效果和节省开销,他自己买了电脑、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他老伴也是一位老党员,便协助他工作,负责打字、复印、扫描、归档管理……。她不嫌累,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豪地说“我给老伴当秘书”。记者吴双:《2006百姓故事之“齐”——记录历史为了不留空白》;《2006百姓故事之“蔺”——我给老伴当秘书》,载《辽沈晚报》2007年1月7日。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像他一样,利用自己的时间,花自己的钱,进行调查寻访,到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他们搜集整理出了1284位老人的口述历史,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给予支持和帮助,多次批准他主持研究课题,至今,已经出版研究成果三十多种两千多万字。学术界还把他做为研究对象,编写出版了《百家评说齐红深:让教育史走进社会》、《口述历史怎么做怎么样——齐红深的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他应邀赴全国各地以及日本、美国、德国参加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24次。

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他为了使得自费收集整理的日本对华教育侵略证人、证言、证物发挥更大作用和得到妥善保存,经国家领导人批示,把存放在自己家里的全部资料无偿捐献给了国家。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扶持民间研究”“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加强抗战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



编辑 崔和平 笔名鹤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