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心,自由撰稿人,作家,上班族
走丢的花园
文/守心
阳光照进了窗
布上的蔷薇轻颤
脚边的兰铃开始吐蕊
淹没了我嗓间火辣辣的疼痛
对岸的蒲公英任性地飘飞
隔着那片幽蓝的泉
忘了打伞
没有月色
湖中心的向日葵蓄谋已久,砍了还疯长
断层的天空 苍白的脸
多彩的灯笼明晃晃地亮着
投到湖心的石子越积越厚
终于,连根拔起
洪湖决堤
一个定睛的过往情思
今音(雍赓)评论:
这首《走丢的花园》两段是用了“阳光”和“月亮”的时空对比手法。含定点、定睛和定性。写出了人物站在固定点位的时间过长的原因全在于“走丢”,它具有共性话题。话两段每段都是七行设计,话“走丢”的辛酸和苍白,酸在“断层”,“白”在无血色;话两段设一湖之隔的缘,却难跨“湖中心”,这是一个原则。
诗歌人物有意识采取了不回避现状却有意识避开危险物的做法,是为了安全起见。像这样的弱势,很好的照应了现实中的普通人的心理,因为普通人的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更多的甚至不会有偏向虎山行的姿态,尤其是在盲目中更要当心。这时候,站在湖边目视湖中心或许是一个有效办法。尤其在“走丢”的情况下,不能再被所谓的欲望困扰,这个欲望就是第一段第五行的“对岸的蒲公英”。
诗歌在描写形势突变之下的人物静态的睿智成分。诗歌有意的遏制住了人物的冲动和盲目,曾几何时,这两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有目共睹的。回顾历史,屡见不鲜。但是诗歌在环境的安排上是“湖”而不是河或江。其中的区别在于人物在力求寻找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匹配场所,当然,这是主观愿望,属于精神世界范畴。人的精神世界财富是金钱买不来和替代不了的。这是这首诗歌人物富有的表现,甚至连富翁都无法比,因为两者的财富理念不一样,所获得的精神愉悦过程也不同。这就是各有牛叉的地方。
像这样的平衡状态,永远会沿袭下去,不可能被打破与同化。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信仰。比如对“走丢的花园”的概念认同和操作手法两者都会不同,这就是社会。比如诗歌第一段第五行的“对岸”也叫彼岸,如成功的彼岸。诗歌里面可能也有这一层意思,因为诗歌是浓缩了的人物情感体会。诗歌第二段的体会至深就好比一个锥子,写出了一个有思想的人的特征。
一首好的诗歌表现出的是人物在精神上达到了成功的彼岸。这绝对不是扯淡和被喷傻的说法。
诗歌写到最后发现“洪湖决堤”。它和“走丢的花园”是一个连锁反应的关系。其中需要体悟的是人物心绪。境随心移。“走丢的花园”和天、地、人都有关系,包括“洪湖决堤”。“洪湖”也可以指人物的心湖。“走丢”同时也和失时有关系,失为不得。于是就会有天不得、人不得、地不得、草不得和水不得等。这是诗歌的外延部分。那么,其中的一个天理循环又到哪里去了呢。终而复始,这对“走丢”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理解。
作者:守心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