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心,自由撰稿人,作家,上班族。
《忆流年》
文/守心
眉间的朱砂摇曳在目光里
小弟执着灯笼
雪地摇摇晃晃
浅浅的脚印要把来年踩亮
满屋的米香浓缩了四季
炉火擦落阿叔额头的汗珠
尝一口松糯的糍粑
窗花朦胧着眼不愿睡去
祖母的铜炉飘着炭火香
檐下的冰棱在一瞬间醒来
推开甜津津的屋门
遍地的爆竹声燃响整个春晨
撑一支长篙
看 流年的霞光落满小舟
溯水而上
再探 生命的河如何撞击奔流
评诗歌的构图与分割
今音(雍赓)评论:
《忆流年》用人物的眼睛来完成色彩过滤,用心到了极致,也就变成了艺术,好比这首诗就是如此。经千年风吹雨打传承下来的“流年”,在诗歌中的痕迹,分布在四段的位置是,第一段第二行的“灯笼”,第二段第三行的“糍粑”,第三段第一行的“铜炉”,第四段第一行的“长篙”。这些在诗歌里都可以看作是人物无意的计算。创作的时候并不清晰这些意象在串联之后随时代发展出来的新意。
比如当下,再来看这首诗歌,就会感到温暖、踏实、和谐与安宁。尤其在2023年春节来临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歌所站的层面,是一个正面向上的宏伟建于安泰。以往过春节,都会以瑞雪兆丰年作为喜彩的吉利语开始又出发,有人把它比作新的征程也不为过。而诗歌都把这一些浓缩成四段。假如在这首诗歌里面设一个生命的奇特是什么。
诗歌中所表达更多的是两个字:美丽。但是把它放在了今年春节前夕,就会发现生命的奇特所在还有意外和惊吓。于是,就要关注这首诗歌发展的方向。它的目的在于第四段第三行“溯水而上”。而不是顺流而下。其中,人物的眼睛起到的作用是色彩过滤,然后用大脑做出构图分割,比如四段形成的分割。在正常情况下百姓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这种模式。这时候,诗歌也可以提出第二个设问,在不正常的情况下的生活样式。因为思维是有空间的。
这个空间表现在诗歌里是在第四段第四行的“再探”。一个人想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除了脑子好使以外,心理素质也要过关。这首诗意在于出句不显凝重,略带飘逸,原因在于不太看重某些东西和不过于执着。
作者:守心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