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那一声声醉耳的鞭炮……
——留住远去的“年味”
文/杨西京
多少回在梦里徜徉,
回到了童年过年的故乡;
多少回在梦里撒欢,
追逐着鞭炮那一声声过年的高嗓亮腔;
多少回梦醒,
一手握着热乎乎的“麦子炮儿”,
一手手掂着引火点捻儿的“半截香”;
多少回梦醒,鼻子还嗞溜嗞溜着
长空,那弥漫着鞭炮药味的年味芬芳……
啊,年下的故乡,
啊,故乡年下的炮舞鞭唱……
为一代代农耕孩子们
造就了人生欢乐的海洋——
“腊八粥”煮着浓浓的传说,
把过年的第一声炮竹点燃;
这一天的“粥”,一人一天一勺,
一直延吃到除夕的傍晚。
哪三声清脆的炮竹,
大写着一代代农耕人生存的箴言:
一年四季要勤,勤,勤;
逢年过节要俭,俭,俭!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过年气”;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剃精细”;
一天天,家家为过年而忙碌,
一天天,孩子们扳着指头在数数;
一声声,炮竹在门前升空庆祝,
一声声,炮竹在星光里倾情欢呼。
“二十八,贴花花”;
“二十九,装香篓”;
“年三十,扫院子”。
一天天,
鞭炮伴着欢乐的童谣;
一声声,
童谣里漾满了欢笑;
鞭炮燃放着对新年的祈祷;
童谣祝福着新一年的美好——
“大蒸馍,白盈盈,
一锅揭了一锅蒸……”
“小扫帚,拿起来,
三十后晌扫院宅……
一扫小院没邪气,
二扫天下无疫灾……
五扫五谷大丰登,
六扫六畜膘满怀……”
除夕夜,
一家人熬年,围坐在做饭窑洞;
孩子们啊,
摩挲着口袋哪两个核桃,
一小把花生;
心没二用的看着奶奶纺花的身影,
东张西望的听着母亲织布的机声;
支楞着两耳,
捕捉着村里谁家响起第一声迎春的长鸣……
“噼里叭啦——”一串迎新的宣言,
迎来了正月初一的黎明,
一个个孩子,冲出门庭;
一群群,
结伴窜到这家院,携手拥入哪家坪;
村头,拾起一个个长鞭失落的“麦子炮儿”,
村尾,拣起一个个落了捻儿的“雷子红……”
初一,一整天啊,
你点上一个不响声的“出屡筒”,
我燃爆一个“一甩鸣”。
笑声,惊落了房檐下的“喇叭珠”,
闹声,染得房前屋后残雪一片红。
㧟一篮初一到初四不能外倒的垃圾,
顶着“破五”凌晨的寒风;
站在村头的十字路口,
踩着倒下的垃圾,伴着三声炮鸣,
向着辽阔长空,放嗓长喊;
“送穷,送穷,送穷——”
“破五”这声炮啊,释放着代代农耕人
过日子的心声……
正月十五,雪打花灯,
正月十六,“打茶”古风;
”正月十七,老鼠嫁妮”
“正月十八,老鼠戴花”,
“正月十九,老鼠喝酒”。
年味的尾声里
白天,村里唱戏,
鞭炮伴着锣鼓生风;
夜晚,“烟火”斑斓,
鞭炮伴着老少爷们儿家家出动……
长辈向晚辈讲述着“天人合一”的年俗故事,
鞭炮在长空传播着和草谐兽的原始生态文明。
啊,鞭炮长鸣,哪是
农耕先祖代代生存图强的锣鼓警钟;
农耕先祖辈辈踔厉前行的阵阵雄风;
华夏民族过年的一道长虹;
华夏名族文化自信的象征……
得留住啊,
过年的鞭炮声声;
农耕年文化的一代代传承!
农耕年文化的一代代传承;
过年,那一声声鞭炮长鸣……
来源:幸福巩艺
文字:杨西京
图片:网 络
编辑:芳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