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日长久
无私方自在
老子的《道德经》在古代算大部头著作,也就不过5千多汉字,却在地球上传播的一马平川,被膜拜为地球的思想大爷,是真老子。现在弄文作墨的大作家文豪们动辄上百万乃至千万的文字创作,甚至于著作等身,其中能尚存几句闪光的名言流传千秋,也够欣慰的。文不载道就当戏了。
胡说冥想,老子的5千文字怎么就能让人类数以亿计的人折服,奉为至尊宝典,作为真理的标准作日课,起行动念照此衡量。就因为有大用,是平民真理,不是神化了玄奥。
电视剧《老子传奇》里的一首插曲,把神奇的大道点化的非常之妙:
你问我道在何方
道就蕴含在自然之中
道是磨难
放下儿女情长
道在身旁
道在四方
道就在我们追寻的路上
……
就这么简单,岀是道,进也是道。动不离道,静也不离道。真因为道的无处不在,我们得认知道,每天触摸道,让其化为我们生命生活的动力源泉,日子过得平安顺遂,尽量减少麻烦。
上一章老子讲了天地的无始无终,犹如永不疲倦的母亲一样,不断的孕育天地的万事万物,而且是绵绵无尽期。
在函谷关里,高大的城堡雄关,老子挑选的一处是偏僻悠静的小屋。别的人还没有资格和老子坐在一起对话。只有徒弟尹喜,他毕恭毕敬的坐在一旁,敬听老子的阐述。或许有人还会问,天地不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尹喜也如此。
"先生,天地是摸不到的,我们只是生活在其中的小生命……。"尹喜似懂非懂,好似坠五里雾中。
着急吃不了热豆腐。老子这么想。两千多年前有豆腐吗?
《道德经》第7章中,老子进一步拆解天地为什么可以长久不衰。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可以分成四个意思解读。
1,"天长地久。"
老子说,万事万物没有不灭的道理,都是有限的生命。只有天地的时间是无限的,长长久久的存在。
2,"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怎么任何事物都是短命的,有限的,天和地就可以茫茫无尽期,天不老地不荒呢?因为天地的性格特点从来是给万事万物提供生存的环境,服务于万物的需求需要,从不考虑自己要什么。正因为天地是百分百的无私存在,一刻不停,倾其全力劳作于万物,为芸芸众生鞠躬尽瘁,反而生命是永恒的。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说了天地,老子又归结到实相中的人。圣人是人中早觉悟的高人,圣人不是神,也是人啊。相对天地来说,圣人不会长久不死,但可以长存。圣人还不是天地一样的无私。后其身而身先,拿今天的时代语言就是先公后私,把自身的利益放到最后。圣人高尚,把自己置于度外,身名一心利益他人,利益大众。这样做了,他反而显得高大,令人瞻仰。即使他生命不在了,却还能流芳千古,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4,"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非,为什么。邪,是疑问代词。
老子在这里故意弄了个大问号,是别有心裁的。他这是重锤砸下,强调我们记住这句不朽的经典,这是道的精髓。
为什么天地要无私,为什么圣人先公后私,博爱大众,有些人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呢?因为无私,才真正成全了天地的大私,天地无老无终。圣人利他,成全了圣人的大私,人虽早死了,但千古万代的历史还记着他,念叨他的名字,诵读圣人的语录。
老子说天说地说圣人,不是他个人的一厢情愿,给我们画个圈,编个套子,以说明这就是道,就照这个道理你认识吧。就以这个规律来对付生命中的一切问题吧。
老子论道,他自己也不是口吐金言,同样是摆事实,说事儿有证据。拿老子的话我们对应一下,天地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永恒的存在着。圣人也是这么回事儿,肉体早灰飞烟灭了,但灵魂体仍然存留在人世间,精神仍在世长存。
老子的道德经两千五百多年了,历朝历代的智者验证。后来又传到国外,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智慧人学习思考,都认为老子的道可以说服了人,所以他的《道德经》畅销人类。
老人本身也是圣人,他自己就是鲜活的例证。他毕生冥想苦想,从不经营一己之私,发誓要解救苍生的苦难和烦恼。结果他被奉为不老的神话。
归根到底,老子的《道德经》不是天文科学的探索,是人学,是落地到每个人头应该掌握的真理。有人持用怀疑的思考,天和地不死,谁也证明不了。人世间的无私,爱心,利他主义,是值得称颂的佳话。圣人千古留名,也是事实。但人的本性哪有那么至纯。古人也留下了名言。人间故事永远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生命苦短,人人无不在为名利争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才是残酷的现实呢。
为了吃的好,穿的好,过上无忧无虑的好日子,大家不辞辛劳,起早贪黑去打拼,为的就是一己之私,全家老少之私,这没有什么不对。一个人自己做好了,身正名真,有能力有本事养活家庭,创造性的劳动。家庭幸福安稳了,是私心,也是利他和爱心体现。对社会来说,对国家来讲,这就叫公,是爱,是奉献。因为个人,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每个家庭丰衣足食了,和谐温暖了,整座城市才岁月静好,社会也生气勃勃,国家才文明富强。
这就是老子讲的本意。《道德经》讲的是启发性的道理,不是让我们与天比齐,与地比老。也不是试图将芸芸众生培养成一簇簇够不着的天花高尚,圣人总是少数。
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战国年间,各诸侯国争霸抢地盘,兵祸连绵,饿殍遍野,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我们21世纪的人相比,那就是地狱和天堂之比。不敢说饭桌,也别提炒菜,有粮食裹腹饿不死就是幸运。距离原始人的生活差不了许多。据联合国的一项数据,地球上的人类平均寿命现在接近70岁上下。不是两千年前,是200年前,人类在世活的均寿才24岁多些。
在那样古老贫穷的时代,老子就悟岀比金子还闪光的思想,真的不可思议。
遗憾的是老子的《道德经》许多人还不理解。今天我们享受着互联网时代,每日被流动的信息冲击的喘不过气来。这一代人吃饱穿暖已不在话下。人性阴阳两面,既是向善的,又是向恶的。我们遇事遇人,天使和魔鬼都在作法,光明与黑暗的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磨擦。光明必然占主导,不然魔早排斥了道,宇宙早就毁灭了。
人们向善,爱心是主流。但欲望世界的诱惑实在太大。互联网世界的男女,浩浩荡荡的售卖鸡汤,中外圣人的美丽语言大风飘飞。但伴随的是一声声的叹息,愤慨,惊呼道德在沦丧,一代不如一代。
多少人的迷茫为什么?因为人们普遍感觉无私,大爱,利他是老子的思想,是道德呼吁,是口号。名利才是眼睛看的见,双手抓的住的东西。
岂不知老子的道理是思想的明灯,照他说的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大爱他人,不求回报。反而得到的比别人更多。凡是世间的成功人士,能活得名利双收,一世清名,无不是循了老子大道的轨迹。另外一些人,靠贪婪,掠夺,权力霸占,不择手段攫取名利的男女,最终都是悲剧收场。为什么,因为逆天地行事,时间会最终判决。这辈子饶了你,下辈子或包括你的儿孙,功德薄不作废,老天忘不了这笔帐。
《道德经》前面几章阐述的也是这样的道理,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你准备彻底放弃的,反而自动找上门来。更别说自己能占有了。但愚昧的人类总是放不下,在物质的诱惑面前失了良知。
人类的几大宗教同样主张一个字,爱。爱自己,爱别人,爱所有人。为什么,因为天和地的性格就是无私的。
基督教经常唱的歌词,唯有爱人,才能体会到上帝的福泽。天格地格,最难的是人格。
佛教如来佛启示我们成佛成菩萨的路径,也很简单,行一切善法,就能得到觉醒后的正果,就能大彻大悟。
人类一切鸡汤的源泉,不外乎就是想的自己少些,多帮助人。一付热心肠,吃亏,受苦,恰恰可以得到老天的惠顾。
现实却很悲凉。一位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特蕾沙,她被称为"圣人"。她一生做慈善,帮助了成千上万的贫困男女。她感叹道,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要原谅他们。今天做善事,明天就会被忘掉。但还要继续做下去。
现在,人们被资本的力量绑架,不相信真理的力量。欲望都市,欲望人群。经济科技发达了,却幸福感低下,一个个觉得活的很不如意。人们不是没感觉,明知道追求物欲享乐的步子迈的太快了,灵魂的步子落后了。
前几天看到互联网上热传一段视频,一位白发老者很生气,对着镜头慷慨陈词。
"我给大家说吧,人生4大谎言:
什么好人有好报
什么吃亏是福
什么有理走遍天下
什么人人平等!……,我呸!呸!”
听来很过瘾吧,批判的太真实,揭穿了世道的丑陋现象和怪现状。
同时,我也深深为老者感到惋惜。如果我们不相信因果了,连天道也怀疑了,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
老子在天有灵,也会莫名其妙,人类进化了两千多年了,难道《道德经》有什么错?
(待续,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