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愿:脱离女身愿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来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请看第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这是脱离女身愿。
这一愿,对我们女众来说非常的主要。一般来说,身为女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障碍要比男众要多一些,尤其是在我们当今这个末法时代。当今这个社会有很多的现象,大家都能看得到,我们有些女人贪爱心重,喜欢金银首饰,漂亮的衣服、豪车、豪宅,现在还有好多的奢侈品,基本上都是为妇女们来设计的。女人的心胸相对应要狭窄一些,心量小,是非多,而且嫉妒心重,容易骄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些烦恼都障碍女人的修行。
在《法华经》中讲,女人有五种障。第一,是不能做梵天王。因为大梵天主要是由净行修成,女人的身体多染污,所以不能做大梵天王。第二,女人不能做帝释。我们都知道,三十三天忉利天,是由三十三位妇女发心,来建迦叶佛的舍利塔而成就的功德,女转男身到三十三天去受帝释的福报,他们也都是女转男身。帝释的欲望少,而这个妇女们欲心重,所以不能做天主。第三,女人不能做魔王。因为魔王刚强,女人软弱,一遇到事情自己主宰不了,就是要依靠别人的帮忙,所以不能做魔王。第四,女人不能做转轮圣王。因为轮王慈悲,有仁慈的心,他教人修五戒十善,而女人慈悲心少,嫉妒心重。女人如果要是遇到不如她的,她也许会生起这个怜悯心来;如果要是比她好的,她就会生起嫉妒心来,所以不能做轮王。第五,不能做佛。因为佛身有万德,而女人身有诸恶,不能做佛。所以女身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确实有许多种种的障碍。
在大乘经典中,也有很多女转男身的种种的方法,但是都必须是善根深厚的女人,而且要经历多劫修持,才能当生女转男身。就像龙女,他是娑竭罗龙王最小的女儿,她刚刚八岁的时候,在灵鹫山听佛讲法华经,在法华会上当着大众的面,突然转变为男子身,具足菩萨行,到南方无垢世界示现成佛,做佛。但是对于十方无量世界根机钝的女人,要想当生就女转男身是非常的困难。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说:“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愿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数等劫,终不可转得男身”。普通凡夫女人,如果要是不依仗弥陀大愿海的力量,而只凭自己的修行,那纵然超过了千劫万劫,恒河沙数等劫,也难以脱离女身。
在这一愿当中,阿弥陀佛特别加持女人。我们看,这一愿的条件,闻我名字,就是指要闻到佛的名号,相信佛力不可思议,欢喜信乐,发菩提心。一闻到佛的名号,信心欢喜,对往生净土生起好乐之心,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这种愿往生的心,要非常的恳切,非常的真诚。蕅益大师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所以这种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愿做佛的心。
厌恶女身,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佛说大乘功德造像经》中说,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第一个因缘,就是爱好女身。所以要想女转男身一定要厌恶女身,要有这个愿望,才能和阿弥陀佛的这一愿来相应。而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女人,对这个女身不但不厌恶,而且还非常的引以自豪,觉得自己长得漂亮,打扮得精致,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关注,自己觉得非常的骄傲,自认为美丽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愚痴的。佛在《宝积经》中说:“舍利弗,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忧苦本,是怨怼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所以一个女人如果有智慧的话,就会对自己身为女身而产生厌恶。信愿持名,依靠弥陀的愿力加持,临欲命终,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就是显像大丈夫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真金色身。这一愿,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弥陀至极的悲心,不仅能帮助烦恼重的凡夫女人脱离女身,而且还能够当生成佛。
阿弥陀佛的脱离女身愿,不仅仅是加持女众,也能让发愿往生的男众,对求生净土生起坚定的欣求心。正因为有这一愿,说明极乐国中没有女人。经中云:“十方世界,有女人处即有地狱”,因为女人自身的特点,不仅障碍自己修行,也会给别人带来障碍的,在《大爱道比丘尼经》中,佛讲了女人的八十四态,非常真实而且细致。其中讲了女人爱描眉画眼来装饰自己,还有的走路故作姿态,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这些都会影响别人的清净心,成为修行人成佛的障碍。因为有了这一愿,那么极乐世界没有女人,纯是大丈夫相,所有往生的人都可以清净修行,没有任何的干扰,这样就会坚定念佛人往生的信心。当然,也有好多女修行人,虽然是女身,但是,具足信心、慈悲心和智慧,严持戒律,精进修行,也可以称为大丈夫的。师父现在就看到,像我们现在这一个时期,女众的这种信仰要比我们男众要坚定的多。师父也经常去给这些老菩萨们去助念,在往生的实例当中,师父看到还是女居士往生的比较多的。
佛住世的时候,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就是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最后也出家,大爱道比丘尼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出家以后,并不因为她是佛陀的姨母就与众不同,她谦卑、精进、严格遵守戒律、遵守八敬法,她领导的比丘尼僧团,一点自私骄气都没有。大爱道比丘尼告诉女众们,“你们出家做比丘尼,把名闻利养的心要完全戒除,绝对不可以有虚荣傲慢之心,静静地修道,静静地生活,每天不可以多言多语,静默是女众最好的美德”。大爱道比丘尼非常能够体会佛意、佛心,佛陀希望女众们做到的,她都做到了。当她圆寂的时候,佛在僧团中赞叹她说:“诸比丘,不可把大爱道比丘尼看作女人,她是一位有德丈夫,她的圣德美行,可做今后僧团的模范”。佛陀对大爱道比丘尼的称赞,其实也是希望我们末法时期的女众,甚至我们这些男众们,要像大爱道比丘尼学习,向她看齐。我们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诲,一定要按照佛法,降伏我们自己的习气,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像大爱道比丘尼一样做丈夫。
第三十六愿:常修梵行愿
好,我们大家来看第三十六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常修梵行愿。
这一愿的所被之机,是十方无量诸佛世界的菩萨众。阿弥陀佛在因地,观察诸佛刹中,看到有些浅位的菩萨,虽然修习梵行,但是隔生就忘,很难相续,经历多劫,难成佛道。所以阿弥陀佛悲悯他方世界的菩萨众,妙果难成,发此大愿,十方世界的诸菩萨众,闻到弥陀名号,纵然不来生极乐世界,仍能够常修梵行,直至成就佛果。
闻佛名字,这个闻也包含称念的意思,听闻到万德洪名,也持念佛名。像我们现在的丛林,晚课也是在念弥陀经,也是绕佛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就是闻佛名字,称念的意思。寿终之后,寿终在这里是指多生的意思。这些菩萨众和极乐世界的菩萨不同,极乐世界的菩萨每天都能听到阿弥陀佛说法,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且极乐世界的这些花草树木、风声鸟声都能够说法,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成佛是非常的快速的,不用经历多生,都是一生成佛。而这些在秽土中修行的菩萨,要经历多生,但是有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可以保证这些菩萨,虽然经历多生,但是不会有隔阴之迷,每一生都能修梵行,直至成佛。
常修梵行,这个梵行狭义来说,就是《大智度论》中讲的,“断淫欲法,名为梵行”。广义来说,包含六度万行,一切上求下化,能圆满佛果之法,都可以称为梵行。在这里所说的常修梵行,是直趋佛果,不是为了人天福报,也不是为了声闻道、缘觉道,而是直至佛果,都是直指成佛的。这些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在本土只要能够闻信弥陀名号,念佛、拜佛,纵然不往生到极乐世界,在多生多劫中,这种清修的梵行,都能够相续不断,贪嗔痴的烦恼会一世比一世轻,身口意都越来越清净,直到成佛,这就是闻佛名号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有些修行人,因为当生没有了脱生死,转生就会受隔阴之迷,清净梵行不能够相续,这个也是非常可惜的。像我们经常用的公案,苏东坡的公案。据明代大居士朱时恩编辑的《居士分灯录》中记载,苏东坡的母亲程氏,在怀苏东坡的时候,梦到一位身材削瘦,眼睛细小的出家人。后来过了很多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高安为官的时候,经常和真净、文圣、寿聪三位法师在一起论道、参禅。有一天,三位法师同时梦到,去迎接过去已经往生的五祖戒禅师,不是我们这个禅宗的忍和尚这个五祖,又是一位祖师,戒禅师,他们三位法师同时梦到这么一个梦境。过了一会儿,苏东坡就来了,三个人把梦里的这种情景告诉苏东坡,苏东坡自己也说,他经常在七八岁的时候,梦见自己是个僧人,来往行于陕右一带。真净禅师就说了,这个戒禅师就是陕右人,晚年离开五祖寺,到高安云游,五十年前圆寂。苏东坡当时正好是四十九岁,大家都明白这个五祖戒和尚,就是苏东坡的前世、前身。苏东坡一生虽然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建树,但是不能和前世的梵行相续,他在做官的时候也非常的风流,经常到花街柳巷,不能把梵行延续下去、保持下去。所以我们看,没有阿弥陀佛的加持,在五浊恶世要想经历多生都能常修梵行,真的是太难了。所以阿弥陀佛悲悯一切的众生,纵然不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帮助这些菩萨们不断梵行,尽快的成佛。
虽然这一愿所被之机,是十方世界的菩萨们,但是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业障凡夫,也应该从中学习一些。菩萨尚有隔阴之迷,转生之后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醒悟到自己的身份。像我们今天能闻到净土法门,闻即信受的,跟大家说,都是前世的修行人,才有这个善根福德因缘,能闻到这个方便殊胜的法门,要不听闻以后不会去深信的。但是我们想想,我们要经历了多少的磨难,经历了多少的坎坷,今天才能闻到这个念佛法门里面来,才能醒悟过来。更何况,我们这些见思烦恼都没有断,如果不发愿求生净土的话,我们今生的诵经、念佛、持戒,这些修行只能成为来生的福报。以我们这么重的贪嗔痴的习气,再加上现在的环境越来越浊恶,即使修了一点福报,也是倚福造业,以后堕落的会更深。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官妓,她前生是个比丘尼,诵了三十年的《妙法莲花经》,然而临终的时候,因为一念之差,不是修行不好,而是临终的时候这一念之差,堕落了妓女的身份。但是,她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庄严,因为她前世诵了三十年的《妙法莲花经》,感得这一世讲话的时候,旁边的人都能闻到莲花的香气。那以我们今天的修行,这种精进功夫的话,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看这位比丘尼,诵了三十年的《妙法莲花经》,最后还是因为一念之差,没有究竟了脱。所以我们凡夫,如果今世不能往生,要想来世继续修行,真的是把握不大的,恐怕轮回六道的机会很大。今生,我们能够遇到净土法门一定要珍惜,我们今天就要学会放下娑婆的五欲六尘,精进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不论我们每天做的什么工作,我们都把它回向求生净土,哪怕你每天十念回向,都是可以的。甚至把我们做的一切善法,在工厂里面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我们的老师们非常多,今天在座的,我们好好的去教育孩子,为人师表,把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什么?回向极乐世界,愿生西方净土中。你带着这个信愿,你必定可以往生,快快乐乐的成佛,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十七愿:天人礼敬愿
好,我们看第三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天人礼敬愿。
这一愿是说,十方无量诸佛世界的天人和世间的众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恭敬礼拜,信心欢喜,没有任何的疑惑,并且发起六度万行的菩萨修持,这样的人会得到一切天人和世间人的恭敬,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就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看到诸佛刹中的修行人,虽然恭敬礼佛,修菩萨行,但是人天不敬,遭到世人的轻蔑诋毁,甚至是侮辱伤害,使得修行人心神不定,为之恼乱,退失道心。所以阿弥陀佛发此大愿,加持一切世界中的人天,只要闻佛名号,作礼欢喜,修菩萨行,都能得到诸天世人的礼敬、拥护,这样,可以增长这些修行人的功德,顺利完成佛道。我们现在比较有深刻的体会,我们今天学佛的居士,有好多居士学佛了,不敢跟同事们讲,甚至还瞒着家人,主要是怕大家的诽谤,怕别人不信去诽谤,或者说我们受了磨难了,精神不好了,精神出现问题了,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诽谤和侮辱,给自己的心理带来这些压力,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学佛。尤其是,我们在文革时期,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出家人都被迫还俗,没有办法精进办道。其实不只是我们这个世界,十方诸佛世界中,也都有这些情况存在的。
这一愿中,阿弥陀佛告诉我们如何来做,就能得到诸天拥护、世人的恭敬。我们看愿文,闻我名号,这个闻也含有称念名号的意思,五体投地,稽首作礼,这是对弥陀的恭敬顶礼,表示至诚恭敬,欢喜信乐,诸佛世界中的天人和世间的人,听闻到弥陀名号,恭敬的礼拜,心生欢喜,对阿弥陀佛的功德没有任何的怀疑,非常有信心,因为信心欢喜,而去修菩萨行。通途来说,菩萨行就是六度万行。从净土法门来看,修菩萨行就是专持弥陀名号,因为这一句名号,具足六度万行。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身心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所以只要我们一心念佛,就是百行齐修,包含了三学六度万行的所有功德,就是这么直接,就是这么了当,当下三学六度完全具足。念佛人深信切愿,持念六字洪名或者四字名号,就是修六度万行,就能得到诸天和世间众生的恭敬和护持。《般舟三昧经》中说:“持此三昧者,为诸天龙神,皆共赞誉、拥护、瞻视、敬仰、思欲相见”。就是说,持念佛三昧的人,天龙鬼神都会赞叹他、来拥护他、敬仰他、亲近他。什么原因?因为只要至诚的皈依阿弥陀佛,如法修行,就能和佛心相应,就会以佛的尊贵,而使我们自己尊贵。这就是我们念佛的人,为什么这个气质上的改变、面貌上的改变、素质上的改变?这就是以佛的尊贵转化为我们的尊贵了。佛在《无量寿经》中说:念佛者就是大乘第一弟子。所以至诚念佛的人种性尊贵,他心心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觉悟,都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性德,我们想想怎么能不尊贵?和世间的这种富贵是不能相比的,而世俗人念念都是贪嗔痴,这就是差别。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说到,只要坚持以信心持念佛名,就会得到护念增上缘,不但是世间的人天,连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无数菩萨众都会来护持你,十方诸佛也是来护持你的。这是念佛人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所得到的殊胜利益。有这么殊胜的增上缘,那我们这个修行的路上会更加的顺利,最终成就无上菩提的。
师父在这个方面感触就非常的深,只要发起这个信心来,真的是龙天护念的。虽说也有一些的障难,但是师父了了明白,这些障难都是帮助师父打好基础,更能增上菩提心,这些障难不是让我们过不去,而是帮助我们更加增上愿心,更加更快的圆满心愿的。非常的明显的,只要你发起这个心来,大家一定要用清净心去观,而不能用欲望的心,用分别执着的心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用清净心一看待这个问题,非常的自在的。一看佛讲的哪一句话,都不虚的,都不是妄语的。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精严,他的三衣都是粗麻所织,日中一食也都是豆类,出门的时候锡杖不离身,唯恐伤到大地的众生,长行不倒单,坐不倚床。贞观年间,有一天夜里,道宣律师在西明寺经行,突然一阵踉跄,正要跌倒的时候,一位身穿铠甲的少年上前扶住了他。道宣律师非常惊讶的问他,你是谁?少年回答:“弟子是毗沙门天王子张琼,因为敬仰您的戒德,所以来卫护”,临别的时候,还把这个佛牙赠送给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因为持戒,感得天人护卫的事情还有很多。而我们今天很难做到这样严持戒律,但是学习了这一愿,我们应该要有信心,只要深信切愿,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都可以感得天人的恭敬护持。而且不仅天人,观音势至都会如影随形地在我们身边保护,只不过他们是隐行护卫,我们见不到罢了。但是佛力不可思议,大家千万不可以怀疑的。
阿弥陀佛的这一愿,对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正法和像法时期,佛法的力量非常的强大,也有很多大修行人在世间弘化,不但魔王鬼神不敢作乱,世人对佛法也有很强的恭敬心。很多帝王也都非常的尊重法师,唐太宗曾经感叹,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他曾经是七代帝王的老师。像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都特别的恭敬出家人,他们都依止了高僧大德,并且拜玉琳国师、金刚戒等僧人为国师。历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王维,宋朝的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大多与僧人有交往,从高僧大德超凡超俗的气质中,受到很多的启发,而留下许多千古绝唱。所以在古代,这个出家人的地位一直是受到尊重的,世人对于学佛的人,也非常的恭敬。然而现在我们是末法时期,法弱魔强,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对于帮助我们解脱、帮助我们清净的佛法,也越来越难以理解,甚至在佛法不大兴盛的地区,有些人看到出家人,都像看到另类一样不可理解。以至于对学佛的人,有一些嘲笑、讥讽,那就更谈不上恭敬了。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念佛的人就更应该坚定信心,好好念佛,与阿弥陀佛的大愿来相应,随着我们精进修行,可以感招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法生起恭敬心。这样不但我们的修行越来越顺利,也能让那些不理解的人,改变他们的认知,能够修到福报,甚至帮助他们种下成佛的善因。我们现在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念佛以前,我们的心比较浮躁,遇到事情急躁压不住,而且这个身体都不是特别的安定,继而给我们身心带来许多不好的能量。自从我们学了佛以后,我们的心清净了,烦恼淡薄了,法喜充满,而我们的面相也变得饱满有光泽,让人见了心生欢喜,愿意亲近。孔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念佛之时,心与佛相应,也就具足了和佛一样的慈悲、平等,可以说慈眼视众生。那么以慈悲待人为因,自然感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护。正如宋译的经文中所说:得天上人间一切有情,尊重恭敬,亲近奉侍,增益功德,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第三十八愿:妙服自然在身愿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大家请看第三十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这是妙服自然在身愿。
极乐世界的天人,要想得到衣服不用去买,也不用去找裁缝做,随念即至,自然在身。这里虽然只是举了衣服一类,其实也包含了所有的日常所需。《无量寿经》中说:“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花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在阿弥陀佛的国土上,天人们所需的,衣服、饮食、璎珞、幢幡、住宅、宫殿、楼阁等都是随着心里的意愿,一动念,它就显现出来,这一愿简直是太奇妙了,对我们来说就像神话一样。要想得到衣服,这个念头一动,这个七宝的衣服就自然现前,虽然是七宝所成,但是比丝绸还要柔软。那些带业往生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还有我们世间的习气,一到了吃饭的时间,他就马上会动这个念头,这个时候,七宝钵器就会自然的现前。你想要的是金钵或者是银钵,都会随自己的意愿现在跟前,美食充满其中,酸甜咸辣,各随所欲,不多不少,吃完之后它又会自然的消失,不用去收拾,也不用去清洗。宫殿、楼阁也是这样,房子的形状、颜色、大小都随着天人们的意愿显现,这一切,正是表现的事事无碍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不是我们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亲证的,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加持得到的,使得这个极乐世界的天人思食得食、思衣衣来,生活中这些一切的所需,都是称心如意。这种思食食来、思衣衣至的境界,对我们来说,太不可思议、不可理解,愿文中为我们打了一个比喻: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这段愿文在唐译的经文中,是这么说的:“国中众生,所需衣服随念即至,如佛命善来比丘,法服自在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里的如佛所赞,举的是善来比丘的意思。佛在世的时候,对这些请求出家的弟子们说:善来比丘,那个来请求出家的人,由于他前世的善根和佛的威神之力,当下须发自落,袈裟自然在身,钵盂在手,具足比丘威仪,即得比丘的具足戒。这是出家的比丘的十种因缘之一,这种受戒的方法只限于世尊,别人不能这样传比丘戒。据《增一阿含经》中记载,迦叶带着五百弟子,来礼拜佛陀要求出家,佛说:“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这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穿的衣服都变做袈裟,头发自落。还有这个㤭陈如五比丘、舍利弗和目犍连共二百五十人,以及释迦族的皇室弟子,共一千三百四十一人,都是依此法得戒的。这里用这个比喻,帮助我们来理解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由于弥陀大愿的加持,生到极乐世界,妙衣即能随意而至。愿文中说到,应法妙服,这是说,随念而至的妙衣是如法的,妙服指的就是袈裟。《大智度论》中说:佛弟子住中道,故着三衣。三衣就是我们说的缦衣、七衣和二十五条衣,梵语叫做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这个都统称为袈裟。是三世诸佛修道的标志,也叫做出世服、慈悲衣、福田衣、莲花衣、离尘衣,这些都是以德来立名。在《四分律》中,佛陀曾经告诉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都能不退成佛,所以也着如是衣,也就是袈裟,得成佛道。
阿弥陀佛立这个大愿,也是处处为众生的修行考虑。首先,一切往生者都能受用现前,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古德云:“身安而后心安,心安而后道隆“,极乐世界的众生,不用为了衣食住行而劳作,无论是饮食、衣服还是住房,都是随念即至。而且所有受用的资具,都能随自己的心愿,这样就能够安心的办道,道业才能有成,对这一点,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有些居士也非常向往到寺庙来精进念佛,也想和大家共修,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去工作就没有工资,一家老小没法吃饭,等到工作忙碌了一天,好不容易闲下来了,想念念佛,已经非常的疲劳,就需要休息了,等到第二天一睁开眼睛,就又要像陀螺一样,忙于各种事务,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何时能够闲下来。不仅现在是在家人忙,出家人也忙,为了建设寺院,让僧众们有一个净修的道场,也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心血,而不像极乐世界,一动念,宫殿就自然现前,而且是七宝所成,非常的庄严。可以说,极乐世界的天人、菩萨们,心心念念都是在用功办道,一点都不用为了生活去忙碌、去付出时间和精力。
这个大愿的第二个好处,是不会因为衣食方面的受用而去造作罪业,而且还能在受用时增长道心。我们种过地的都知道,在种庄稼的时候,会伤到很多的众生,耕种的时候,田里的这些虫子之类的会丧失性命,还有的,为了粮食的丰收、多产而去打药,这样伤害了众生,包括我们吃的人,也会受一定的伤害的。还有的,为了能够穿上华丽的服装,丝绸、裘皮,造了很多杀业。所以我们人类,为了吃饭、穿衣而造种种的杀业,将来会受苦无穷的。我们在享用种种美食和衣服的时候,就会去分别,这个东西是好还是不好?这件衣服是漂亮还是不好看?从而增长了分别执着,贪心就产生了。极乐世界的人都穿袈裟,袈裟是解脱人所穿的法服,因而有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之称。袈裟有自利利他的种种功德,能帮助人消除罪业,增长道心。极乐世界的人,吃了自然现前的百味饮食,都能身心柔软,伏住无明烦恼。所以极乐世界的一切受用资具,都是帮助人修道的,对想圆成佛道的人来说,极乐世界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修行道场。学习了这一愿,对比一下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差别,我们就会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这样决定往生极乐净土。
第三十九愿:乐如漏尽愿
好,我们看第三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这是乐如漏尽愿。
极乐世界的天人所受的快乐,犹如得漏尽通的比丘。我们常说五通天人,六通罗汉,只有阿罗汉才能证得漏尽通。这个仙人、天人还有外道,他们可以证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唯有这个漏尽通,必须要证得阿罗汉果才能证得。
漏是泄漏的意思,也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称,当我们六根接触到六尘,产生了贪嗔痴的烦恼,心就会往外跑,天天都在烦恼之中,所以叫做漏。漏尽比丘是断了见思烦恼,一念不生,没有任何的染浊,心得清凉,所受的快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夫,虽然烦恼还没断,但是到了极乐世界,他是莲花化生,清虚之体,寿命无量,没有生老病死苦;也没有父母、妻子、儿女,所以无爱别离苦;每天又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怨憎会苦;所需的衣服、饮食、住宅,都是随自己的意愿现前,没有求不得苦;能时常亲近阿弥陀佛诸上善人,而且水鸟树林都能演说妙法,所以无不闻说法苦。极乐世界的人,每天所见到的,是周满世界的宝树、七宝庄严的精舍、宫殿、还有很多的莲池,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池中的莲花大如车轮,放百千种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听到的是,极乐世界的清风吹动宝树罗网,所发出的微妙法音,还有百宝色鸟的鸣叫声,这些和雅的声音,让人生起了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闻到的是,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所散发出的种种香气。在水池中沐浴的人,想要这个水凉点,水就会凉一些;想要水热一些,水就会热一些;想让水流的缓一些,它就会缓;想让水流的急一些,它就会急一些。这个池水对所有的众生,都能满他的意,洗了之后不但身体舒畅,还能够开人智慧。所以,我们看极乐世界的人,六根接触到六尘,烦恼不起、身心安乐、听闻妙法、入真解脱。愿文中用漏尽比丘,来比喻极乐国中的天人所受的快乐,是随顺我们,让我们理解极乐国的天人,就像证得阿罗汉果的人一样心地清净、没有我执,对那些外境,对那些乐境,不生贪恋,内心逍遥自在,得到的是清凉之乐、清净之乐。
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每天都是为苦所逼,心里的烦恼很重。《法华经》中说:“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这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我们因为过去起惑造业,所招感来的四大假合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已经是众苦交聚,而在这一生当中,还要遭受环境中的天灾人祸,生计上的逼苦煎熬,可以说是苦上加苦,所以叫做苦苦。就比如,我们现在冬天,冬天的寒冷,到了夏天,夏天的炎热,饥馑,这些直接给我们身心,带来了种种的痛苦。坏苦,坏苦是指乐境变坏,变换而产生的苦恼。比如,我们的身体本来是健康的,突然被检查出了重病,甚至是绝症,不能永远的这么健康,我们大家都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本来是位居高官,但是因为变故,被贬、或者成为阶下囚,这在历史的公案上有很多很多。也有的,家庭生活美满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转眼就变成了妻离子散、各奔东西。这些感情、财富、地位、名誉,这些都是不能够长期稳固、永久的,快乐只是暂时的,终究还是痛苦。行苦,是指随着时光的流逝,身心发生转变而产生的苦。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也没有遇到什么生活的变故,但是终究还是要老去的,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这种苦带给大家多少的无奈和感慨。总的来说,人修这个有漏的福报,到最后都是幻灭的,避免不了长劫的轮回受苦。只有断了见思惑,没有我执的阿罗汉,才能做到没有热恼,清凉安乐。但是在末法时期,要想证得阿罗汉果,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应该感恩阿弥陀佛发此大愿,让我们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所受快乐如漏尽比丘,让我们这些带业凡夫,永离热恼,但受诸乐,就像《往生论》中所说:“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我们唯有好好念佛,这样才能报佛恩。现在社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但是芸芸众生,虽然物质上面都提高了,但是仍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世间人大多不信佛法,不信念佛法门,都认为称念佛名能有什么用处,人们不知道一句弥陀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能治一切的烦恼。当我们在心烦、忧伤、焦虑的时候,当我们在逆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经行。就像我们散步一样,一句一句的走着念着阿弥陀佛,有规律的一步一个阿弥、一步一个陀佛,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时间长了,把我们这种烦恼忧虑,就给降伏住了,心就会清凉,念上一段时间,这个烦恼渐渐就可以息下来了。当工作压力大,事务忙,夜不能寐的时候,现在这个神经衰弱,还有抑郁症的都非常的多,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专心称念佛名,念着念着,这个心神就安定下来了。我们在打精进佛七的时候,有个老居士来找师父,说师父,我感觉念佛真的很好,我这好几年的失眠已经治好了,看看,就是这么的快速。所以说,这个阿弥陀佛是无上医王,这句佛号就是万德洪名,如阿陀伽药能医众病。只要大家对念佛法门,能够生起信心,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可以断除。彻悟大师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果我们能够具足真实的信愿,持念佛名,字字句句都能从心而发,出口而入,那么自然会在生的时候,远离热恼,死的时候,往生到极乐国土,受大快乐。
第四十愿:树现佛刹愿
好,我们大家请看第四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树现佛刹愿。
前面我们在第三十一愿,彻照十方愿中,讲极乐国土的功德,极乐世界的树木花朵,宫殿楼阁都能彻照十方诸佛世界。而这一愿,是讲国中菩萨的功德,国中菩萨,想见十方无量庄严佛国土,随着他的念头,当下就能在宝树中见到,而且非常的清晰,就像镜子照在自己的脸上一样。这些国中菩萨,想看看其他净土的情况,阿弥陀佛就发愿,加持他们对着宝树的叶子,就能见到他想见到的国土。比如,现在我们经常念消灾延寿药师佛,都想见到东方净琉璃世界,那么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能在宝树上清清楚楚的看到。蕅益大师说,只要能往生极乐世界一个佛国,即是生于十方诸佛的净土。由于阿弥陀佛的这一愿,可以看出,不但从理上说是这样,往生的人,也可以从事上亲身感受到,往生极乐世界就等于往生十方世界。当然了,这种功德不是这些国土的菩萨亲证的,从一个小的宝树里面,映照出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佛的境界,这些国中菩萨是蒙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才能随自己的意愿,从宝树上看到自己想见的十方佛刹。宝树就像我们今天说的,是一个大的接受信号台,一个屏幕,只要你调节频道,而不是用摇控器,是菩萨们的念头,你只要念头一动,就会换一番的景象。当他们看到种种国土的殊胜庄严,听到诸佛讲经说法,还有他方国土的菩萨精进修学,就会从中受到启发,更好的精进修行,直接可以在极乐国土就可以参学到了。当然这是说菩萨想见到净土,如果想见到秽土的话,也是这样,我们往生之后,想看看我们以前的同修、家亲眷属,也能在宝树上看到,这样就能更加的精进勇猛,发心成佛来普度这些众生。
极乐世界中,不仅宝树能显现十方无量世界,那些亭台、楼阁、宝幢、宝幡、宝地、莲池都能够显现。这里只是举出其中一个宝树,极乐世界中的任何一物,都能显现十方刹海,这正显示了极乐世界的事事无碍的境界,一真法界的境界。唐朝的法藏大师是华严宗的三祖,武则天非常仰慕他,把他请到宫里面讲《华严经》,法藏大师为了帮助武则天和这些听经的人,能够理解事事无碍的境界,法藏大师准备了十面镜子,安放于八方和上下,镜面和镜面相对,距离一丈,他点燃一支火炬,照着中间安放的一尊佛像,于是每面镜子都是重重迭迭,重重迭迭的出现佛像,重迭无尽。在场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圆融无碍的关系了。以我们末法人的根机,对很多佛教理论的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幸好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佛法门,莲池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赅罗教门八法,圆摄禅门五宗”。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个念佛法门,看作是浅显容易的事,只是愚夫愚妇所被的法门,我们应当深信念佛法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那么就能于念念之间,流出无量的诸佛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刹土,转大法轮。如果信愿不深切,修行不努力,终日悠散,净业无成。
第四十一愿:诸根具足愿
我们下面看第四十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这是诸根具足愿。
他方国土诸菩萨众是此愿所被之机。这是指他方世界中的浅位菩萨,六根不具会给菩萨带来两方面的障碍。第一,从自利的角度来说,六根不具会影响菩萨的修行。如果眼睛不好,就没办法看经;耳朵不好,就不能听经闻法;不能说话的人,就不能称诵经文;腿脚不好,就不能到外边去参学;那手不好的话,什么也做不了了。诸根不具,也就是佛说的八难之一,是障道的因缘,佛法的修学离不开六根的作用。第二,是从利他的角度来说,古人说:六根有缺,受世轻慢。一个人如果六根不具足,或者六根长的丑陋,会受到世人的轻慢,就不能广度众生。就像佛的弟子㤭梵波提尊者,他因为过去生中做沙弥的时候,笑话一位老比丘诵经像吃草,这个老比丘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他因为这个业障,感得五百世中受生牛身。虽然这一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是还有牛的习气,没事的时候总像在嚼东西,而且他的脚长得也像牛蹄,常被人讥笑。佛怜悯他,也为了不让众生造口业,于是就命他到忉利天的尸利沙花园受天供,修习禅定,直到世尊涅槃以后,迦叶尊者召集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典的时候,才派人把他从天宫当中请回来。所以就因为形象上的问题,㤭梵波提尊者就不能像舍利弗他们一样,帮助佛在世间度化众生。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弘法的法师如果相貌丑陋,六根不具,也会对弘扬佛法带来障碍。因为大众如果见到法师,不能生起欢喜心,那就会对佛法生不起信心,很难去接受法师所讲的法。所以出家人是人天师表,代表着佛法的形象,担负着弘法利生的重任。阿弥陀佛发此大愿,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萨,只要闻到弥陀名号,对弥陀名号的功德生起信心,你纵然不往生极乐世界,在他方国土修菩萨行,那么直至成佛的多生多劫中,都不会再有诸根缺陋的现象出现。这些菩萨在修习过程当中,能够六根聪利健全,身相端严,广度众生,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古往今来的很多念佛人,他们六根残缺,也都是通过修行,通过念佛而改变了。《净土圣贤录》中讲:清朝乾隆年间,有位浙江绍兴人叫做梁维周,他四十岁的时候眼睛失明,因而没有办法工作,这样他就想到寻死。当时有位叫云丽的法师,阻止他说,你不要这么白白的去死,西方有佛,号阿弥陀,你如果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就不难横超生死,就算眼睛看不见了,又有什么关系呢?梁维周听了他的话,每天恳切的念佛,这样过了三年,梁维周的眼睛突然复明了。又过了半个月,他告诉大众,我将去了,三天后的中午,他向着西方坐化而去。念佛使身体残障得以恢复,这样的公案我们见到的也很多,这说明念佛名号,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消除宿世的业障。《观经》中说:“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为什么会面貌丑陋?是因为前世的嗔恨心重,为什么人生下来就是聋子、哑巴或者眼睛不好?这是因为前世曾经诽谤三宝所得的果报。我们现在意识到自己今天所受的果报,都是过去错误的行为所造的业果,那我们就要生起这个忏悔的心来,具足信愿,至心念佛,这样不但临欲命终能够往生净土,当生也会得到改变。我们有好多老居士,过去身体不好,通过念佛,深信念佛法门,万缘放下,这么念佛,身体健康,相貌也庄严了。
不过我们大家一定也要注意,在身体不好的时候,恳切的念佛,身体一旦好了,又把这个愿抛到一边,又去贪恋五欲,或者沉迷于外道,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近代的江易园居士,他在上海做校长的时候,因为劳累过度,病得奄奄一息,他的朋友江味农居士,劝他一心一意的念佛,这个江易园接受了江味农居士的劝告,立刻开始认真念佛,过了不久,病果然好了,从此,他也极力的劝人念佛。一次回老家见到一个亲戚,快七十了,双目失明生活很苦,江易园就劝他念佛,不到一年,他这位亲戚的眼睛就复明了。他的父母妻子也在他的劝说下念佛往生,而江易园到了晚年,自己却沉溺于扶乩,沉溺于这个神通,甚至将印光大师劝诫他的书信也烧掉,执迷不悟。所以说念佛你即使有大感应,也不要以为自己的功夫了得,你能劝身边的人统统往生,也不能代替你本人的深信切愿。说我们自己也要深信切愿的,我们应该以此为戒,深信西方极乐世界,老实念佛,直到临欲命终,这样往生才有把握。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第四十二愿:悉得清净解脱三昧愿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大家请看第四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悉得清净解脱三昧愿。
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到诸佛刹中,发心修行的菩萨们,虽然也有禅定,但是心寂静的时候,不能在定中产生种种的大用,也就是只能寂不能照。如果这些菩萨,出来做种种的弘法利生的事情,这个禅定就会失去,照的时候又不能寂。这样,靠自力修行,要想成就佛果是非常难的。但是只要闻到弥陀名号,深信不疑,至心称念,都能得到清净解脱三昧。
清净,就是心无染着,离开一切的烦恼系缚;解脱,就是能在清净里面,生起它的照用,寂照平等就叫做解脱。愿文中说,住在这个清净解脱三昧,一念之间,就能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这就是寂照不二的境界。
住是三昧,于一念之间,完成供养无量诸佛的大行,是寂而常照;供养诸佛的同时,不失定意,这是照而常寂。寂和照相辅相成,才能圆满佛道,就像鸟的双翅,车的双轮,缺一不可。其实,清净解脱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的另一个名称,我们持念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内外湛寂,就是照而常寂,就是清净;正念佛时,名号历历清楚,不昏不昧,就是寂而常照,寂照圆融不二,就是解脱。他方世界的菩萨们,由于闻信阿弥陀佛名号,都能证得甚深三昧,达到寂照不二的境界。
《往生论注》中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由此可知,从初发心的菩萨到七地以前的菩萨,得弥陀愿力加被,都能证得,八地以上菩萨的这种甚深三昧的境界,可见名号具有极大的加持力。
那么我们凡夫,应当怎样念佛才能得念佛三昧呢?从极乐世界回入娑婆的觉明妙行菩萨开示说,“你只要放下分别妄想、定下心意的攀缘思虑,稳定而慢慢地念下去。要使念佛的声音合乎你信愿的心,使你的心念随着专注于念佛的声音,念久了以后,自然可以让种种妄想的思绪澄清下来,然后,达到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皆不可得,而又了了分明,如此即能证入念佛三昧。然而平日必须多念佛,从千句到万句,心无间断,这样做,根器最容易成熟,如果以意识心强迫要他一心,反而不能一心”。这一段,是觉明妙行菩萨对我们的开示。那我们把他解释一下,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只关注我们所念的佛号,不要在意三昧不三昧的,不要在乎静与不静,你只管去老老实实的念佛,功到自然成。而不是我们有些同修们去念佛,没念两天老想得到一种功夫,老想得到一种境界,这样就是觉明妙行菩萨的开示,以意识心强迫要他清净,反而不能清净,妄上加妄了。我们只管念兹在兹,口念心闻,用耳朵听,心闻,静静的来听这一句佛号,不要管他一不一心,功到自然成。我们经常讲,什么是功夫?就是你所用的功。自自然然的,功夫和你的这种清净,他是相成相辅的,他是平等的,如果你功夫没到,你老刻意的去求一个一心,反而是贪,反而是妄念。所以我们只在念佛上,不要去在功夫上,这样也是执着,也是一种贪心,反而是妄心,大家这个能听明白吧。
唐朝的怀感法师秉性刚毅,精进苦行。当他看到净土宗的经典里说,善恶凡夫只要用短少的时间,信愿持名,就可以在临终得生极乐世界,他生起了怀疑,就去请教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对他说:“但念佛名,决定得生西方,这是佛金口所说,十方诸佛证明不虚的,如果你不信,只要以至诚心称念佛名,不久当会有不可思议的境界,来证验之”。怀感法师听了大师的话,就进入道场闭关,在关中精进勇猛念佛,然而二十一天后,并没有看到什么殊胜的瑞相,他恨自己业障深重,想要绝食断命,来求生净土。善导大师知道之后,竭力的阻止他,劝他更加精进念佛,怀感法师听从大师的劝告,加倍努力,这样,过了三年,果真感得阿弥陀佛放出金色光明照耀于他,而且,他还历历分明地见到了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光,并证得了念佛三昧。怀感法师临命终时,见佛来接引他,于是面向西方正念往生。
从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想要证得念佛三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印光大师也并没有表明自己已经证得念佛三昧,他说,我既未证,焉能宣说。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为我们明确开示了如何看待念佛三昧的问题。他说,“念佛三昧,也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着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也可往生”。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的,对我们这个一心去求功夫的人来说,一定要注意再注意,你功夫未到,你老想去得个三昧,大师这里面说了,反而有着魔的危险。我们只在用功上,不在这个结果上,就像师父跟大家说的,付出即收获。你一分的耕耘就是一分的收获,你不要没有付出多少,老想着得到一个大的收获,这种也是贪心,会感招魔来加持你,会着魔的,就是这样的。所以对我们这些根机陋劣的众生来说,应该从信愿下手,行住坐卧,起居饮食,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心,还有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我们当下能够放下、舍弃的干干净净,在念头上不存有一点点的执着挂碍,那么在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就能洒洒脱脱、自自在在的。不会顾虑色身,也不会顾虑儿女情长,这才是大丈夫的气概,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坐金莲台,直登不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