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故事
时隔75年千里来寻亲
文/郭建立.
新安县县委宣传部.
2022.12.15
编者按:12月13日,我国隆重举行了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凄厉的防空警报再次划过上空,深沉悠远的“和平大钟”再次响起。从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共计14年。14年间,日军不仅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也让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骨肉分离。在河南新安县,就曾发生过一起四川抗日老兵后人跨越千里寻亲的感人故事。尽管寻亲的故事已经6年过去了,但每逢遇到与纪念抗战有关的特殊日子,这个故事还会被一遍遍讲起。
2017年6月25日至7月11日,《中国影像方志·河南卷·新安篇》摄制组一行深入新安,历时16天,行程2000余公里,用独到的视角和唯美的画面记录新安的前世今生。
笔者作为县里的配合协调人之一,全程参与了拍摄的过程,不仅见证了拍摄的艰辛和不易,也记录下了很多画面外无法呈现的点点滴滴。
01 千里寻亲
7月25日下午,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河南卷·新安篇》摄制组一行抵达新安。
26日上午,年已77岁的杨胜雄老先生就在儿子、儿媳及女婿的陪同下,千里迢迢从四川蒲江来到了新安。此次新安之行,目的有二:一是寻亲,二是录制组要录制采用老杨寻亲的镜头。
出高速口,老杨下车与接站的新安抗战史研究者、也是老杨寻亲的联络人孙保旭先生见面。一脚踏上新安的土地,老杨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顿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老杨的养父杨克昌,是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178师532团一营营长。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南新安沿黄一带担任黄河防务,同侵华日军作战。
老杨18岁那年,从叔父口中得知,1942年河南天灾不断,当时部队用三斗小麦换了三个娃娃,他就是其中一个,只知道抱养的地方在新安,具体是哪里并不清楚。
杨胜雄虽然想过回老家寻亲,但他和养父杨克昌的关系很好,害怕寻亲影响到一家人的感情。直到1996年91岁的杨克昌去世后,老杨才把寻亲的念头变为了行动。
这些年,四川和河南新安等地都加强了川军抗战史的研究和遗迹的寻访,两地媒体也不断报道,引起了老杨的重视,遂通过孙保旭等热心人士向媒体求助,两地的媒体迅即刊发老杨寻亲的报道,但因为年代久远,知情人也都离开了人世,所知信息非常有限,仍旧没有进展。
这是寻亲成功后新安县城关镇厥山村崔兴东一家人和寻亲联络人新安县抗日战争史研究者孙保旭欢迎迎接四川的杨胜雄老人回家
02 DNA比对6月27日早上,老杨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公安部门进行了血样采集。
化验到比对最快也得三天时间,老杨在随行亲人的陪同下到少林寺、白马寺等景点游览。
老杨,到寺院可要烧香啊,好好拜拜,让神灵也保佑这次寻亲能够成功!”临行前,孙保旭开着玩笑对老杨说,老杨不好意思地连连点头说:“一定!”“一定!”。孙保旭的话带有打趣宽慰的意味,老杨的允诺显得非常虔诚郑重。
时间虽然只有三天,但对于急于寻到亲人的老杨来说,等待却是漫长的、难熬的。29日下午,老杨的女婿给我发来短信说,因为天气太热,岳父身体不适,自己的单位也催着要回去开会,不行就先回去,等有结果再过来。我回短信劝慰挽留,让他们等到30日上午,如果还没有结果,再回去不迟。
30日一大早,宣传部副部长王学新、樊导、孙保旭和我一大早就赶到公安局,与有关负责人对接,了解比对的结果。通过比对,DNA疑似新安只有一例。又通过了解查询,这一例人家姓崔,在城关镇厥山村,户主为崔兴东。
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可靠?让老杨贸然前去是不是太唐突?假若崔家真的就是老杨的亲人,当时到底是什么原因把老杨送了出去,会不会有无法言说的苦衷?唯一能证明的老人肯定早已作古,仅靠DNA比对结果作为凭证,崔家会不会相认?崔家假若不相认怎么办,老杨能不能承受得了……
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和公安局的政治部主任郜敬琢和负责鉴定技术的郭枫副队长反复商讨,一个一个问题预判,不觉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
十点多的时候,老杨的女婿短信又来了,还是提出想先回去,显然,他们已经等不及了,但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此刻的我们也心急如焚,公安局会议室的气氛不亚于一起重大案件的侦破。
我也明白,如果老杨这次回去,也许就会永远失去了与亲人相认的机会,但我又不能在商讨无果的情况下完全把实情告知他们,我只能回短信:“等等,再等等吧,也许结果会比你们预想的要好。”
最后,大家商定,让老杨一家先回到新安,樊导、孙保旭和我先去崔兴东家打探一下,如果合适,再让老杨一家过去,免得操之过急出现意外的情况。
见到返回新安的老杨一家后,孙保旭婉转地告知了比对的结果以及我们下一步的安排,又联系了厥山的好友侧面打听崔家的情况,巧的是,他厥山的好友与崔家是亲戚关系。
匆匆吃过午饭,我们驱车来到了厥山,在孙保旭厥山好友的引荐下,我们到了崔兴东家里。
这是做DNA科学证实
03 一波三折
崔兴东和老伴在家,崔兴东今年已70岁,早年当过民办教师,近年因为身体不好,显得非常瘦弱,也不太喜欢多讲话。
他老伴倒是快人快语,对人热情直爽。崔家的亲戚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后,我们简单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很谨慎地透露了一下老杨寻亲的事情,说我们也是根据血样采集结果,试着帮助寻找一下。
崔兴东的老伴关切说:“那是好事儿,好事儿,七十多岁的人,大老远过来,多不容易呀!”
之后,孙保旭先生就询问崔兴东父母的情况、家有没有家谱,祖上是从哪里来的等等问题,希望能从中捕捉到一点儿蛛丝马迹,但最终都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孙保旭又转向家庭:“老崔,你弟兄几个?”崔兴东说;“六个,还有一个妹妹。”“你们听没听过老人说起,还有弟兄送给别人了?”
“没有,也不可能,我们姊妹几个,父母都含辛茹苦养大成人,怎么会单单嫌弃一个送人呢?再说,我们父母也不是那样的人呀!”
孙保旭沉默了,我和樊导也面面相觑,都感觉寻亲到此彻底没戏了。
04 柳暗花明
沉默了一会儿,孙保旭又勾起话题:“老崔,你大哥年龄大,也许有些事儿你大哥知道?”
“我大哥在山西工作,每年上坟都要回来,我大哥也从来没说过这种事儿。”崔兴东不以为然地笑着说。
“你有没有你大哥的电话?不行咱们给他通通话?”孙保旭先生征求意见,崔兴东和老伴都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孙保旭按下手机免提,又与崔兴东的大哥接上了电话。
孙保旭又是一番简单地介绍,而后又是很谨慎地问道:“问个事儿,你可不要不好意思,你父母在世的时候,你听没有听说过,你们还有其他兄弟呀?”“听说过,我还有个哥哥,两三岁的时候没了。”
请感谢孙保旭的执着吧,请感谢这次电话沟通吧,就是这一句话,让近乎茫然无望的线索一下柳暗花明。
当听到崔家大哥的这句话,我们的眼前似乎有了电光石化的光明,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激动兴奋地站了起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崔兴东一时也懵了,喃喃地说:“不会吧,我母亲怎么会轻易把孩子送人呢?应该是早亡了吧!”
孙保旭先生解释说,在那个年代,面对旱灾、蝗灾、战争集中爆发的形势,这样的情况是会有的,也许老人没法面对,才只能说早亡了。崔兴东的老伴也解释说,自己在小的时候,医学不发达,也听说过一些看似已经断气的孩子,被家人送到荒坡上,冷风一吹,孩子又苏醒了的事情,有的孩子直接就被别人家抱走了,俺老家村里就有人拾过这样的孩子,也许大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人抱走,又送了人。
但毕竟,可以直接求证的老人早已不在,似乎还需要一些佐证才好。孙保旭忽然提醒,你们弟兄们有没有照片?崔兴东的老伴连忙回屋里拿出了一张全家福的照片,我们也从手机中打开了老杨的照片,一对照,大家的眼前亮了:崔兴东的二哥与老杨的相貌酷似,再仔细辨认,崔家几个人又找到与老杨相貌相似的一些特征。
回过头来,再看看崔兴东,我们陡然发现,其实崔兴东和老杨也酷似,只不过老杨胖了一些,老崔瘦了一些。老崔的亲戚介绍说,这些年崔兴东一直肠胃不好,人也消瘦了很多。
哦至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老崔家就是老杨要寻找的亲人。我和孙保旭先生留下等待,樊导回去通知老杨一家和摄制组跟拍认亲过程。
这是寻亲联络人新安县抗日战争史研究者孙保旭组织有关人员看全家福合影核实
05 皆大欢喜
在车上,摄制组设置了三个采访问题,一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才想到寻亲?二是想没有想到会在新安找到亲人?三是现在要去见亲人,心里有什么话要说?
老杨的儿子紧紧握着父亲的手,不断地叮嘱:不要激动,不要激动,注意身体!三个问题第一个没有回答完,老杨就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浑身颤抖,说不出一句话来。
14时许,老杨一家到了巷道口,崔兴东早早站在巷道口迎接,崔兴东的老伴和孩子们忙着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
车门打开,老杨在儿子的搀扶下,有些吃力地走下车,然后步履缓慢但又急不可待地走过去,崔兴东连忙迎上,四目相对,双手紧握,崔兴东喊了一声“大哥——”,老杨嘴角哆嗦着应了一声,两人都禁不住老泪纵横,在场的人也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眼里都泛起了泪光。
走进院落,一家人沉浸在相聚的喜悦中,又拿出全家福一一相认,相互询问着各自的家庭情况,闻讯而来的邻居们也把院子挤得满满当当。
“像,太像了!”几乎每一个邻居一跨进大院,都会指着老杨和老崔惊叹一句。孙保旭先生忽然想起,这么大的喜事儿,怎么能没有鞭炮?连忙掏钱让老崔的亲戚到附近的商店买了闪光雷和一挂5000响的鞭炮。
噼噼啪啪的鞭炮响了起来,响彻了村子的上空,也响彻了漫长的75年的岁月。 崔兴东同村的妹妹也被人叫了回来,老杨拉着妹妹的手,亲热地叫了一声“妹妹——”妹妹也叫了一声“哥”,泪水就流了下来。
也许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隔了70多年,彼此不曾有半点儿印象和信息,但却能一见如故,仿佛一家人从来就不曾分开过,血脉始终连在一起,心始终贴在一起。
一家人合过影,崔兴东拉着老杨的手,又到村口走了一圈。而后,一家人又到当年抗战川军烈士墓地和纪念地进行了祭拜。
听到老杨寻亲的消息,也曾为他懵懂之年就遭遇战乱的命运而叹息,期盼他尽快找到亲人;
观看央视“等着我”的寻亲节目,也曾为一个个相聚的场景落泪,相信缘分的力量,而当亲人相聚的场景就在眼前的时候,我忽然有些恍惚了。
70多年的离别,那么漫长的寻访,就在这一刹那间,居然有了圆满的结果,这是真的吗?莫非我是做了一场梦?
我眨巴眨巴眼睛,看着崔兴东和老杨的背影,看着老崔的儿子和老杨的儿子的背影,一家人连走路的姿势都是那么神似。邻居们也指着一家人的背影惊叹,你看你看,连走路都一模一样。
我禁不住慨叹起来,为了高科技的鉴定,为了生命的密码,为了千山万水、光阴流转也割不断的亲情,太神奇了!太神奇了!
夜晚,老杨和老崔约了一大家的人相聚,我们因为要商量第二天的行程安排,谢绝了他们的邀请,回住宿的宾馆就餐。
吃饭的时候,我们边吃边聊,但聊着聊着就会不由自主谈论到寻亲的话题。最后,我们索兴以茶代酒,频频举杯,不为别的,就为了老杨千里寻亲、骨肉相聚,我们边喝边兴奋地谈论,一直到夜里十二点多。
第二天,老杨一家专门做了锦旗送到县公安局,锦旗上写着“千里寻亲骨肉相聚,新安公安恩重如山”,表达一家人的感激之情。在闲聊中,我才从老杨儿子的口中得知,老杨本来心脏不好,认亲当日,为了防止意外,一天喝了三次速效救心丸
这是寻亲成功后放鞭炮的祝贺
这是时隔75年俩兄弟的合影
(左四川的杨胜雄和右新安的崔兴东)
这是寻亲成功一家人的合影
这是寻亲成功后一家人在寻亲联络人新安县抗日战争史研究者孙保旭带领下到当年抗日川军烈士墓地进行祭拜
附件1:配音歌曲歌词《爱的奉献》
愿人间到处都充满了爱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
在没有心的沙漠
在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
在没有心的沙漠
在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啊
附件2:
郭建立,1970生,河南新安县人,供职于县委宣传部,自1999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共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新闻及文学、文艺类稿件4000多篇,其中200多篇获奖,出版有个人新闻集《那山.那水.那人》、散文集《静静的月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