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愿:系念必得往生愿
好,下面看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系念必得往生愿。
十方众生,闻阿弥陀佛的名号,系念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对极乐世界都生起向往之心。系念就是思念在心、念念相续不息,系念我国,就是一心想念极乐世界,向往极乐世界。植众德本,因为一心系念极乐世界,善根萌发,修供养三宝,净业三福等功德。这里非常重要的,他把自己宿世以及今世所修的善根,至心回向极乐净土。至心就是真诚心,回向就是使自己的功德,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散失。这里是把自己的善根功德,都回向极乐世界,都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个称为至心回向,系念我国。师父曾经遇到这样的居士,师父叫他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极乐世界去,他说师父我回向一半,还有一半留给我的儿女用,这个就不能称为至心回向。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发愿要满足这些众生的愿望,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也体现了净土法门摄机之广。众生的善根有厚有薄,所修功德有大有小,但他只要能够系念极乐世界,至心回向,发愿往生,跟大家说,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关键是至心回向,系念我国。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往生与否,皆在信愿之有无”。从这一愿当中,从这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真的能看出阿弥陀佛的这种接引众生的广大,度化众生的慈悲广大,可以说真的是一个众生都不遗漏的。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相同之处都是欲生我国,都能以真实心发愿往生,而这愿中就已包含了信、愿在内了。所以蕅益大师说嘛,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只是这三愿所被众生的根机有侧重。虽然有侧重,但是可以跟大家说,大家如果要是细细的品位的话,真的是把我们各行各业的众生,十法界所有的众生都给包含在内了。不管你是专持名号的,修净土法门的,不是说净土法门以外的众生,我不来接引,阿弥陀佛的心胸广大,利益一切的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甚至你修其他法门发菩提心的;还有你有一切善法,回向极乐世界的,求生净土的;乃至一丝一毫的善,你只要能够回向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临终都来接引。你看第十八愿,侧重于摄取专修净土法门的众生,哪怕临终你才听到善知识的开示,十念乃至一念都来接引你往生。
第十九愿侧重于摄取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众生,不管是发菩提心,修任何法门做任何善行,只要是至心发愿,也都能往生的。也就是可以说,你修其他教派的,佛教以外,你只要发心求生净土,也都可以往生的。因为在你的信愿之有无,就是这么的广大。所以我们这个佛法,佛菩萨真的是平等的度化众生,慈悲从这里面就可以体现的到。所以,我们众生千万别把佛法给传小了,你是修净土的,我是修密的,我就排挤你,你是修禅的我就不理你,不是这样的。因为众生本来是佛,最后都可以成佛的。所以佛菩萨看到了我们的本来,透过我们的现象,看到我们的本质了,而我们都是站在分别心,怎么能和佛菩萨相比呢,不能的。所以我们见到任何的人,一定要恭敬他们,我不敢轻汝,汝当来必定成佛,本来是佛。
第二十愿则侧重于能够一心系念极乐世界、植众德本、至心回向的众生。极乐世界是大涅槃的境界,他是实相,如果能在平时我们行住坐卧当中,内心都是系念极乐世界,心里就会生起智慧,充满光明,修诸功德,增长善根。把这些善根都回向极乐世界,他所修的这个功德,都能成为往生的资粮。这样就把有漏的功德,转为无漏的功德。因为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不管你是士农工商,你把你所学的用到社会上,这也是修诸功德,去回向求生净土。你是农民,把你所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是工人,生产出来好的产品,做好的工人,做先进工作者;商人,做个商人菩萨,利益社会。你把你所做的一切,都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里面说了,阿弥陀佛在你临欲命终的时候,一定会来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一生不退成佛。看看阿弥陀佛的这个愿多博大,一个都没有漏掉,我们一丝一毫的善,甚至我们的行住坐卧的这种威仪,这种动作,这种心念,就是都回向到极乐世界。皆在信愿之有无,跟大家说,人人都有往生的份。讲这三愿,师父的心都跟着博大了,真的感觉阿弥陀佛的这种博大。就像父母无条件的关心儿女一样,无条件的来利益儿女一样,没有任何的条件。不论你是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不论你是听话的还是造恶的孩子,我都要来接引你们,就是一个,你们一定要愿意让我来接引,你们一定要愿意往生,只要你们愿意,我一定可以把你们带到极乐世界,我们就可以这么来理解,真的特别博大。在讲这个的时候,师父的心感觉都跟着博大了,没有分别了。所以我们讲经也是一种快乐,通过古圣先贤的心量,通过他们修证的路子,把我们的光明也引发出来了。在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中说:“若我成佛,无量国中,所有众生,闻说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极乐,若不生者,不取菩提”。把你所做的丝毫之善,只要回向极乐世界,愿意往生,准可以往生。所以把靠自力所修善根回向极乐世界,也能往生。
我们今天通过这个第十九愿、二十愿我们也要学到一些知识,虽说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但是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修功德、来利益社会。佛法是积极的,绝不是消极的,我们学了佛法以后是什么?是利益社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随缘去做一些功德,随缘去做,不要攀缘去做。只要你攀缘去做,说明你修的功德是带着目的性的,还有目的想去做,想达到个人目的,那这个善就是丝毫不善间杂其中了。我们修任何的善法随缘,三轮体空。对社会上、对身边上,我们需要帮助的,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这样不但利益众生,也通过帮助众生,我们与他们结了法缘。讲到这,师父也想到师父的一个座右铭:付出就是收获,尽心就是圆满。只要我们尽了心了,不要管任何的结果,我们的心圆满了。我们用这种三轮体空的心,和众生去结佛缘结法缘,也给他们种了往生之因。这样,我们都能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印祖说:“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种种功德助之,则如船遇顺风,又加高挂风帆,则一日千里,速登彼岸”。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所修的种种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们所修的这种善因,只是享人天福报。回是回转,有决定不随世情走的意思;向就是决定出离三界的方向。极乐世界是大涅槃,是不生不灭的实相,回向极乐世界,这些功德才能成为净土的助行,成为往生的资粮,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不退成佛。
第二十一愿:具足三十二相愿
好,我们下边看第二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这里是具足三十二相愿。
阿弥陀佛发愿,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不成就圆满三十二大人相,不取正觉。三十二相是佛陀的庄严德相,由长劫修习善行而感得。《大乘百福庄严经》中说,每修一百福,才得一相好。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庄严。那怎么才叫一福呢?比如三千大千世界的盲人,你把所有盲人的眼睛都给治好了,都能够重见光明,这叫一福,你才修到一福。三千大千世界这些人的腿不好,我们过去叫什么小儿麻痹症,让他们这个病永远没有了,你这个才叫一福。可见,修一福很不容易,何况百福才庄严一相。
《大智度论》中说,三十二相有两种。一种具足,也就是我们愿文当中说的成满,成满就是具足的意思。这个成满三十二相,还包括八十种好,这八十种好非常细微难见,就是我们不容易觉察,能使人生起喜爱之心,是随着三十二相而有,所以也叫做八十随形好,这种相好是佛陀才具有的。另一种称为不具足三十二相,像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是要比佛的这种具足三十二相,要逊色的多。这是因为佛是用般若智慧修布施而得来的,而转轮圣王只是修布施,所以他没有具足三十二相。像佛陀的弟弟难陀,也有三十相,有的比丘未得道眼,从远处看,就误把难陀认为是世尊了。阿难尊者也有三十相,长相英俊,文殊菩萨曾赞叹阿难尊者,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还有提婆达多,他也是佛陀的堂弟,也有三十相,但是出色的相貌、显赫的身世,以及特殊的出家因缘,却未能使他和别的王子一样证入圣果,反而处处想和佛作对,想作新佛,做了很多害佛的事,最后生陷地狱遭受苦果。难陀、阿难、提婆达多,这些都属于不具足三十二相。阿弥陀佛怜悯众生福薄、少德、不具妙相,甚至有些众生,相貌丑陋受人蔑视。比如,我们在讲《弥陀经》当中的憍梵波提,因为宿世做了五百世的牛,到了今生证阿罗汉果了,还有牛的习气,佛陀为了避免大家造口业,轻慢他,把他放到天上的尸利沙花园,去受天人供养。因为众生种种的这种相貌遭人蔑视,于是阿弥陀佛发愿,让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和佛一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靠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而不用像菩萨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以后,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了。所以我们现在,虽然相貌不够庄严,但是你只要信愿持名,生到极乐世界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阿弥陀佛、和这些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都是平等一相,这个愿非常的殊胜了。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三十二相。我们都经常说三十二相,那到底是哪三十二相呢?我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三十二相的第一相,是足下平满相。佛的足底下平直、柔软,能够安稳地踏在大地上,脚底和大地没有一丝的空隙。这是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坚固地劝助他人,令其不退转,不曾藏覆他人之功德而感得的,表示引导利益众生之德。第二相是千辐轮相。就是佛的足底下,出现一千辐轮宝的肉纹相。不知道大家去没去过大雁塔,大雁塔里面就有一个佛的脚印,
上面就有这个宝轮相。这个宝轮相能够摧伏怨敌、恶魔,表示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我们前面讲过提婆达多,他是三十相,他唯独没有这个千辐轮相和金色身相,他非常想和佛一样有三十二相,但是他不是靠自己植众福德来修相好,而是投机取巧,他用铁做了一个千辐轮相的模板,烧热了之后压在脚底下,像我们现在说的做个印,来印到脚上面,想用这个虚妄的行为来蒙骗世人,他想立新佛嘛,你要证明你是佛,你三十二相你要具足嘛,他不是靠修行,他靠这种方法,结果把自己给烫伤了,疼的大叫,他的弟弟阿难听到之后,心里非常难过,就去求佛去救他,佛给他摩身,他当天痛苦就没有了。佛给提婆达多治好病以后,他不但没有感恩佛,而且还嘲笑佛,说净饭王子以此医术足自生活,意思说你可以不做佛,你靠这个医术你就可以生活了。佛就跟阿难说了,用心如是,云何可度?所以想想我们修行,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是不是,你用的是贪嗔痴的心,念佛喊破喉咙也枉然,你用的是求生净土的心,回向极乐世界的心,一念皆可往生。第三相是手指纤长相。就是佛的手指纤细圆长,非常的润泽。第四相是足跟广平相。足后跟非常的圆满。第五是手足指缦网相。就是佛的手指和脚趾之间,有一个像网一样的东西,就如同我们见的这个鹅王的足一样,缦网交互连络,手指脚趾在张开的时候可以看得到,并拢起来就看不见了。这是因为往昔,未曾破坏他人眷属所修得的,表示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第六是手足柔软相。佛的手足非常的柔软,就像我们世间人,手柔软的话,说明这个人非常有福报的。这个是孝养父母,尊重师长所感得的。第七是足趺高满相。佛的脚背高起圆满。第八是腨如鹿王相。这个腨就是我们说的腿肚子,就是说佛的腿肚子的肌肉,像鹿王一样,渐次纤圆。第九是垂手过膝相。佛的手垂下来是超过膝盖的,这种相是离我慢、好惠施、不贪着所感的,表示降伏一切的恶魔,怜悯一切的众生这个修的果德。据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是两手过膝的,这就是有慈悲心。第十是马阴藏相。就是男根密隐于身体内部,就像大象和马一样,此相是由于断除邪淫,救护怖畏大众而感得的。表示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第十一是身广长等相。佛的身体纵广左右上下,面积都非常的均等,我们今天说体形非常的平等的。第十二是身毛右旋相。佛的一切毛发都是向右旋转,这是过去生中尊敬师长,听从善友的教化而感得的。表示能令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之德。第十三是一毛一孔相。佛的一个毛孔里面,就生一根毫毛,一点都不杂乱,一一毛孔都能散发出微妙的香气。这是远离大众喧闹集会而感得的。第十四是身色金黄相。我们说的紫磨真金色身相。第十五是身放光明相。我们看释迦佛,身上有常光一寻,这一寻我们今天的八尺,阿弥陀佛有无量光,这都是因为前世的愿心所感得的。第十六是皮肤润泽相。第十七是七处隆满相。指佛的两手、两足、两肩、颈部这七处之肉,都是隆起圆满的。我们现在说人两肩圆满,能挑重担,能利益众生。后背圆满是说明有福报,表示能为众生做依靠。第十八是两腋下隆满相。佛的两腋下也是隆起圆满的,是佛给众生治疗疾病,布施饮食所感得的。第十九是身如狮子相。就是佛行走坐卧威容端严,就像狮王一样,表示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第二十身形端直相。就是佛的身体,不像我们今天驼背了,塌肩了,身体非常端直,有威仪。第二十一是两肩圆满相。第二十二是四十齿相。我们人的牙齿是三十二颗,而佛是四十颗牙齿,非常的整齐洁白,这是以平等仁爱之心对待大众所感得的。第二十三是牙齿紧密相。第二十四是四牙白净相。上两颗大牙、下两颗大牙,我们叫大牙,上两颗大牙、下两颗大牙,都是洁白干净的。表示能够摧伏一切众生强盛坚固的三毒,这个是佛把微妙可意之物,布施于人感得的功德。我们有时候也是把东西布施给众生,但是我们是用的傲慢的心。其实这个布施,第一是与人分享,叫别人和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果实,非常愉悦的事情;还有对一切的众生,要像佛一样的去供养,不要用布施的心,用供养的心,这样就能感得这种果报。第二十五是两颊隆满相。佛的两颊隆满,像狮子颊,见此相的人,能够灭除百劫生死之罪。第二十六是常得上味相。佛的口里分泌的津液,能把吃到嘴里的食物,转为上妙美味,如同甘露一样。第二十七是广长舌相,佛的舌头广长薄软,伸出舌时如莲花叶,上至发际,能把整个脸给盖住。《大智度论》中说: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无妄语。佛能把整个脸盖住,是因为无量劫以来,修不妄语这个功德所感得的。《阿弥陀经》中,就是六方诸佛现广长舌相,来给我们证明极乐世界。第二十八是梵音深远相。佛的声音清净洪亮圆满,如天鼓,又如迦陵频伽之音,这是柔和语、和众人说话注意言辞、让所听到佛语言的人都能够心情愉悦而感得的。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各个随类解。第二十九是目绀青色相。佛的眼睛如青莲花,这是生生世世以慈眼看众生所感得的。第三十是眼如牛王相。佛的眼睛睫毛整齐而不杂乱,如同牛王一样,这是观一切众生,如父母爱护众生而感得的。第三十一是顶上肉髻相。头顶上有个肉髻,佛头顶上这个骨肉隆起,自然成髻,这是敬奉贤圣和尊长所修得的。有的经中说,自己受持并教别人受持十善法,也能感得此殊胜的相好。第三十二是眉间白毫相。佛的两眉之间有白毫,像兜罗绵一样柔软,宛转右旋,常放光明。世尊的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的白毫,伸展开有一丈五尺长,右旋卷起,犹如旋螺,鲜白光净,好像真珠一样,能放光明,所以称为白毫光。众生遇其光,可消除业障,身心安乐。这种相是称扬赞叹,修习戒定慧三学的众生而感得的,表示灭除百千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罪之德。在《观佛三昧海经》中说:“如来有无量之相好,然以此相为诸相中最殊胜的。”在《弥陀赞偈》中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就是说阿弥陀佛的白毫,可以宛转五个须弥山那么大。当然何止,只是用这个来做一个说明、一个比喻罢了。见到这个胜相的人,自然得见八万四千相好。人们在塑造佛像的时候,在佛的两眉之间镶嵌一颗白玉、或者水晶、或者珍珠,来表示此相,表示白毫相,这是三十二相。佛的三十二相,也包含着八十种随形好,这个八十种随形好,就更加的微细,更加微细的相好。比如,佛的眉毛形状像初月,像月牙一样;佛的鼻子高而且直,鼻孔不会外露;眼睛大而且长,细长;头发香洁细润,光滑殊妙;佛的耳朵非常的厚,广大、修长、圆轮耳垂,这个耳垂是圆的;佛的顶骨坚实圆满;手纹深长、明直等八十种好。总的来说,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从通途来说,是要坚持佛净戒,精进不懈,广修一切善法,饶益有情,普度众生才能得到。
通过这三十二相,我们对照自己,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这种种的优缺点。我们今天遇到了净土法门,你只要信愿坚固,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到了极乐世界,你就具足这三十二相了。《观无量寿经》中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我们现在一心念佛之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以这种念佛之机,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不仅生到极乐世界你是三十二相,当下就转凡心为佛心了,相由心生的嘛,我们现在的面相、身相,就会发生变化了。我们看现在的化妆品,美容技术,都是从外相上来改变的,而且现在的化妆品都是含铅的,当时涂上去非常的白,时间长了里面发黑。师父就见到过一次,有个居士来找师父,从外面穿着高跟鞋,踢踏踢踏来了,脸特别白,师父再一看脖子特别的黑。我现在特别明白,过去晚上托钵是怕打扰大家,怕我们别把大家吓着了,现在不是了,现在是大家别把我们吓着了,真的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念佛就是由心性上,来改变我们自己。师父自己就有这种体会的,我们念佛就是改变人的内心,而使人的皮肤等外貌发生变化,越来越庄严。虽然我们念佛是为了求生净土,普度众生,不是为了人天福报,但是持名念佛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我们的这个依正二报,自然发生了变化,让见到我们和我们有缘的众生,生起欢喜心,帮助更多的人去求生净土,大家一起往生极乐世界。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第二十二愿:菩萨一生补处愿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大家请看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菩萨一生补处愿。
这段经文所表达的意思是,阿弥陀佛发愿,如果他成佛,他方佛土的菩萨来生极乐世界,必定都能证到一生补处的果位。有的菩萨来到极乐世界后,想随自己的本愿,去他方世界自在教化众生,阿弥陀佛也会如他所愿,帮助他披弘誓铠,积累善根功德,去度脱一切众生。这些菩萨到十方世界,施作佛事,供养一切诸佛,开导教化无量众生,让他们各个安立于佛正道。这些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无论是在极乐世界
证到一生补处的,还是随其本愿到他方世界救度众生的,他们的所行都超出常伦诸地,也就是超过通途教理的次第修行,现前就能修习普贤大士的十大愿王。如果不能实现,阿弥陀佛说了,我就不成正觉。
阿弥陀佛现在成佛已经十劫,可见他这个愿也已经圆满兑现。因为这个愿文比较长,我们来一段一段的来解释。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此愿的所被之机,侧重于极乐世界以外,他方世界的菩萨,当然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夫,也都能证得一生补处。《阿弥陀经》当中说嘛,“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一生补处,蕅益大师说:“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一生补处的菩萨,这一生是最后身,经此一生,来生一定成就佛果。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成佛果,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位,如果按次第,一第一第的修行的话,要经历无量劫。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品无明未破,等这一品生相无明破尽了,他就是登妙觉位,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比如,我们现在的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将来到我们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来娑婆示现八相成道,补释迦牟尼佛的佛位。像观音菩萨在极乐世界也是侯补佛,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涅槃时,观世音菩萨即补佛位。当然我们讲过,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是有量的无量,而且阿弥陀佛的正法于上半夜灭时,观音菩萨马上就补佛位,将来观音菩萨示现涅槃,大势至菩萨当夜即补佛位。不像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入灭到弥勒菩萨来补佛位,中间相隔了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时间。从通途的教理来说,要次第修行证到一生补处,是非常难的。不要说十信三贤,业障凡夫遇到障难会退心,就是七地菩萨还都有沉空之难。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菩萨而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也就是说,七地菩萨也有可能堕到二乘的寂灭当中去。所以,阿弥陀佛的这一愿是非常的重要,这些他方世界的菩萨,只要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即没有此难了。不仅这些菩萨们一生成佛,就是我们这些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凡夫,无一不是一生成佛。乃至于畜生道的这些鹦鹉八哥,还有饿鬼道,地狱道的这些众生,只要能往生,再也不经三祇百劫艰远的苦行,就能一生成佛。
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实证一生补处,但是他这个一生补处,并不一定是说补极乐世界的佛位,他会到十方法界,各个的世界去候补佛位。就像我们现在知道的观世音菩萨,他是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在在极乐世界来做候补佛,来示现候补,一生补处的菩萨,后补佛位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可以到十方无量的世界,和我们有缘的世界,我们发愿去候补佛位,度化和我们有缘的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有的愿意在极乐世界修行,直至一生补处,再到他方世界去度化众生;有的发愿往生以后,立刻就回入娑婆去度众生。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也满他们的愿。愿文中说嘛,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那这些菩萨要入到生死海中去救度众生,要和烦恼习气非常重的众生同事,很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退失大乘心,因为他们还没有靠自力了脱生死,没有靠自力证到一生补处,但是又有度众生的大愿,所以阿弥陀佛加持他们,让他们披弘誓铠,披上铠甲,这样就不会有堕入生死苦海的危险。这个铠甲是个比喻,我们这个铠甲,比喻保护我们能够摧毁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毁,这里是以他们的弘深誓愿,保护自己不堕入生死轮回。他们还要为了度脱一切的众生,而去积累种种的功德,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得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这些菩萨能在一念之间,分身无数,遍游十方刹土,去行菩萨道,上求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下化恒沙无量众生。菩萨到世间去度化众生,都是以众生的根机,以众生的感菩萨去应,众生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以什么身来示现,帮助众生安立于无上正真之道。这个无上正真之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帮助众生,安立于成佛的目标。那具体的说,这些菩萨也是要以净土一法,来引导众生成佛,念佛成佛,以六字洪名,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所以引导众生执持名号,就是安立无上正真之道。
我们常念的一个发愿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这个偈子,就是一位从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回来的菩萨,觉明妙行菩萨所写的偈子。觉明妙行菩萨,他是在晋朝的时候,修持净土法门念佛往生的,之后他经常以种种的身份,回入娑婆随缘说法,度化各类的众生,归于佛道求生净土。在以往几次他来的时候,和大众一样示现生死,所以大家看不出来,也就是身份没有被识破。只有一次例外,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他在江苏一带示现,觉明妙行菩萨回入娑婆的时候,他看到八百年前,曾经和他一起修行的八个人,竟然在扶乩在求仙,修学外道。这八个人曾经和他一起修学过,他为了度化这八个人,破例降坛。扶乩,就是请这些神,请这些仙来降坛,来为他们显灵。觉明妙行菩萨就用这个方法来劝说他们,劝说他们修习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并且嘱咐他们,此次降坛是个例外。扶乩是鬼神所依凭的,一般菩萨应化人间是不会用这种方式的。他的学生们就把菩萨讲法的内容,整理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确指》。印光大师肯定和赞扬《西方确指》,但是他也同时指出:“扶乩一事,多是灵鬼假冒仙佛之名,非绝无一次是真仙临坛者,然亦千中难得一次耳,明末觉明妙行菩萨,以乩开导佛法,临去令其永断扶乩。”这是印祖对我们现在这个扶乩求仙,对这个的一次警示和评价,千次难有一次是真的。我们到现在说真的,万次也难有一次是真的,都是化现。所以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盲目的相信是佛是菩萨来临坛,否则的话,很容易误入歧途,被邪知邪见所迷惑,耽误了自己往生的大事,还有耽误我们自己的智慧,耽误我们的善根。
别的地方不太清楚,我就知道我们这个地方,这种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现在的居士学佛,不是为了真正的觉悟,去增长智慧,而是一些迷信的状况,什么叫迷信?不明,不明白,这就是迷信。好多居士认为,师父们都要会看命,都要会求仙,都来找师父,甚至有的居士,对这个大仙的恭敬,要超过三宝。我们想想,他们哪有一个觉悟法?都是带着分别,然后你们去听他们的开示,去听他们的教导,以盲导盲,更加的混乱,会更加迷惑的,贪嗔痴的心会越来越重的。你像有的这些身上带仙的,他们也非常有小聪明的,别人找他们看命,看完了以后把钱收了,看不好怎么办?来找师父,非常有办法的,来找师父超度,师父要是超好了,他们说你看我厉害吧,我能给你找到大师;如果超不好,你看大师都超不好,我也没有办法,死活都是他们的理,前后堵,我们经常叫前后堵。超好了是他厉害,他能接触到佛,他能接触到菩萨;超不好,佛菩萨都不灵,他也没有办法。所以师父为了引导大家走上正路,来找师父来看这些的,师父就跟大家说,师父是搞思想教育的,师父是做佛法觉悟思想的工作的,做思想家、觉悟的思想家,而不是做这些迷信看相的。别把佛法给贬低了,他是多么的高贵、多么的高尚,他是思想家,正知正见的思想家,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我们遇到障难了,不要恐慌,不要害怕,都是我们的因缘,我们借着这个因缘,来增长我们的智慧,我们来忏悔,你自然业障就消除,自然智慧就增加,自然觉悟就提高,多好的事情。非得借着这个因缘,又一次的毁坏自己,又一次的伤害自己的心性,对不对,就是这个道理。想着我们是做思想解放的,思想解缚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越是在欲望上求,越捆越紧,越绑你自己越不能解脱,就被欲望牢牢的束缚,被别人所控制。
我们看这一愿的最后两句,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两句话,是总括所有他方佛土,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对他们说,不论是在极乐世界修行的,还是随其本愿,回到他方世界度化众生的,他们都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常伦诸地之行,是指通途佛法所讲的按次第修行。像我们娑婆世界,我们的修行就是按次第修行,他方世界也是按次第修行的,唯有极乐世界,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的。比如说,大乘圆教,他是从破无明开始,要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位,没有办法去超越的,要一级一级的修,这是常伦诸地之行。而到了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弥陀经》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马上就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个念不退就是大菩萨的境界,心心流入萨婆若,就是顿超四十一个阶位。莲池大师说:“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齐诸圣,就在这六字洪名里面,这一句佛号,就能超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能和观音、势至、普贤、文殊菩萨齐等的,这不是靠自力修的,这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加持所得来的。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普贤之德说不能尽,普贤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人中,以普贤为长子,我们说法王子,就是要继承法王之位的。普贤无量无边功德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华严经》中的最后,善财童子已经证得了等觉菩萨,普贤菩萨为他讲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普贤之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十大愿王就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望,普贤菩萨在行愿品的偈子中也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是普贤菩萨的大愿,和阿弥陀佛摄取一切众生往生的大愿是一致的。在这里阿弥陀佛用他的慈悲愿力,加持所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现前就可以修习普贤大士之德,这样就能够成就像阿弥陀佛一样,无量的功德,一生快速的成佛。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那就是说,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就不成无上正等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那他的这个大愿已经兑现。《无量寿经》中说:“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一定能证到一生补处,成就候补佛,到他方世界去八相成道,普度众生。也一定可以披弘誓铠,回入娑婆去救度生死轮回的这些众生,我们的父母师长,一切有缘的众生,为他们做狮子吼,传授净土法门,帮助一切有缘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第二十三愿:遍供诸佛愿
我们下面接着看第二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这是遍供诸佛愿。
就是说,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承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想要供养十方诸佛,而不能在一食这样极短的时间之内,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我就不取正觉。这里,我们先来看国中菩萨,这是这一愿所受的根机,所被的众生,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国中菩萨,跟大家讲,其实就是往生的所有众生。《弥陀经》中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我们刚才讲了,阿鞞跋致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些都是大菩萨的境界,三不退的菩萨。在《悲华经》中的这一愿中说:“愿我世界,所有众生,于一食顷,以佛力故,遍至无量无边世界,见现在佛,礼拜围绕,以其所得神足变化,供养于佛,即于食顷,还至本土”。在《阿弥陀经》中说的是:“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我们由这三段经文当中,我们就确定这个国中菩萨,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蕅益大师说:信愿求生净土的心就是菩提心,那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些众生一定就是菩萨。所以我们根据经文,根据大德们的开示,我们就知道这是一切众生,这是国中菩萨。他们承佛神力,这句话非常的重要,国中菩萨殊胜的功德不是靠自己修的,大家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怀疑的,认为我们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做菩萨吗?这是他们承佛神力,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因为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到无量佛国去供养十方诸佛,不是法身大士是做不到的。我们看《地藏经》中说:“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还有“观世音菩萨,千处乞求千处应”,这是法身大士才能有的神力。我们今天,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加持,和法身大士同样有这个神力,这是佛力的加持,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些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在往生之前,别说是供养十方诸佛,分身无数,供养十方诸佛,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想供养本世界的佛,山高路远,都很难做得到的。何况我们生在佛灭度以后,要想亲身去供养佛,就更不可能了。我们想想,为什么过去的寺庙都在山上?师父有个感触,师父经常朝山,寺庙都在山上,一个是阿兰若,为了清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师父自己的体悟,当我们好多的居士们爬山,现在都有索道,他们坐索道上去,去拜佛。师父就坚持爬山上去,就是不能一步一拜,一步一叩头,但是我也坚持爬山上去,我们爬山的这个辛苦,就是磨炼我们自己的心性,就是坚定我们的信愿。当你信愿具足的时候,我们对这个苦就不知道苦了,因为我们心中是有信愿的目标,当我们在爬山的时候,坚固了我们的信愿,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到佛前一拜,我们这个就究竟圆满了。这个大家能不能理解得到,师父还是说,如果体力许可的情况下,我还是劝大家去朝山的时候,应该坚持身体力行,不要投机取巧,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锻炼了我们自己了,增加了我们的信愿的心了。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不但能亲自去供养十方诸佛,而且能在一食之顷,一顿饭的工夫,这么短的时间,能够供养十方无数亿的诸佛,这是来回自在、快速。昙鸾大师说:“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这些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这些极乐世界的众生们,是由阿弥陀佛愿力加持,能得三昧神力,能于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从事相上说,有往来之相,但是我们这个平等法身,无来无去,如来者,也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就好比太阳,太阳在空中,所有的江河湖海中,都能现太阳的像,无来无去。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有这个神力遍供十方诸佛,这是承佛神力所做到的。我们佛弟子都知道,要想成佛的话,一定要福慧双修,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不但要听十方诸佛讲法来增长智慧,也要广修供养来增长自己的福德。佛是三界至尊,不但是功德田,也是报恩田,供佛的福德无量无边,是积累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阿弥陀佛为了帮助极乐世界的众生快速成佛,发此大愿,加持他们于一食顷,遍供十方一切诸佛,修无量无边的福慧。我们这就知道遍供诸佛愿的利益之处,让我们快速的成佛,增长智慧、增长福德。
供佛的功德确实非常的殊胜。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和阿难尊者外出化缘,路上遇到几个小孩子,正在玩泥巴,用泥土做仓库,做种种的玩具,做如意宝等。其中一个小孩子,看到佛陀生起了欢喜心,他就把自己用泥土做的如意宝来供养佛陀,但是他的个子矮,他就踩在另一个小伙伴的肩膀上,把自己的如意宝放在佛陀的钵中,佛陀俯身就应供了,接受了。然后佛陀就把泥土,交给阿难尊者,让阿难尊者把受供的泥土,涂在佛住的房子上,佛陀授记供养泥土的小孩,以此功德将来会成为国王广弘佛法,供佛时被踩的这个小伙伴,以后成为大臣来辅佐他,有人就说了,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佛在世时,供养佛陀能修无量的福德,佛已经涅槃二千五百多年了,那我们如何来供养佛陀呢?在《大涅槃经》中阿难问佛,我们用《涅槃经》来给大家详细的说明一下。阿难问佛:“若佛现在,若复有人,以金银、七宝、房舍、殿堂、妻子、奴婢、衣服、饮食一切乐具,深心恭敬,礼拜供养如来。佛涅槃后,若复有人,以金银、七宝、妻妾、奴婢、衣服、饮食、一切乐具供养如来形象,深心恭敬,礼拜供养。世尊,如是二人,深心供养,所得福德,何者为多。”佛告阿难:“如是二人,皆以深心供养,所得福德,其福无异。何以故,虽佛灭后,法身常存,是以深心供养,其福正等”。这个福报是一样的。阿难复白佛言:“若佛现在,若复有人,还以深心,如上供养,恭敬如来。佛涅槃后,若复有人,还以深心,如上供养,恭敬全身舍利。世尊,如是二人,所得福德,何者为多”。佛告阿难:“如是二人,得福正等,功德广大,无量无边,乃至毕苦,其福不尽”。阿难复白佛言:“若佛现在,若复有人,如上深心,一切供养,恭敬如来。佛涅槃后,若复有人,如上深心供养,恭敬半身舍利。世尊,如是二人,所得福德,何者为多”。佛告阿难:“如是二人,深心供养,得福无异,所得福德,无量无边。阿难,若佛灭后,若复有人,深心供养,如来舍利,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恒河沙分之一,乃至如芥子许,皆以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佛现在,若复有人,深心供养,恭敬如来,如是二人,所得福德,皆悉无异,其福无量,不可称计”。这段经文,就是为我们说明,佛在世的时候供养佛,与佛灭度后供养佛像,供养舍利,乃至如芥子许的舍利,所获福德,平等无异。关键我们怎么供养,才能所获这个平等无异的功德?就是我们要深心供养如来。在这个深心上,那什么叫做深心?善导大师开示说:深心就是深信之心。所以,我们要对佛法深信不疑之心,去供养佛像,供养佛舍利,所得的福德和佛在世供养佛,是同样无量无边的功德的。
不但供养佛的功德非常的殊胜,因果也不可思议。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只尊重婆罗门教,而不知道有佛,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为了把佛法弘扬出去,为了给大家广种福田,佛坚持托钵乞食,来度化众生。但是大家并不知道他是佛,他挨家挨户去乞食,没有分别心。有一天,他走到一户人家,这家里只有一位老太婆,刚吃完饭,正要把吃剩的半碗饭倒掉,他看到佛威仪庄严地站在那里,就问,你站在这里做什么呢?佛答,我是托钵乞食的。老太婆说,哎呀,你要早一点来就好了,我只剩下这半碗剩饭了,正打算倒掉。佛就对她说,那你把这剩饭布施给我就好了。老太婆说,这怎么好意思呢。佛对她说,没有关系的,只要你发起的是布施的心,我就接受。于是老太婆就把半碗剩饭,倒进了世尊的钵里。她心里很惭愧,没有用上好的饭来供养他,她也不知道这个托钵的就是佛,只是被佛的相好庄严所摄受了。释迦佛接受了她所供养的半碗剩饭,为她授成佛之记,说她今天种了成佛的善根,在无量劫以后一定会成佛的。供佛的功德和因果,我们从这两个公案当中,都看到非常的殊胜。所以我们平时,无论是在寺院,还是在家里供养佛像,都要用深信的心,用正信的心,不要去迷信,那没有功德的。要深信佛的教诲,学佛的觉悟,通过供佛、礼佛来恢复我们的觉悟,见贤思齐,将来像佛一样的去普度众生。不要用欲望,自私的心,去求人天福报,去求自己这一世的安乐,这样你纵然得到一点小小的福报,也会依福造业,将来之苦无有罢期。
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指出,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些现象。有些学佛之人,对佛像、经书能生恭敬之心,懂得礼拜,也懂得用香花供养。但是有弘扬佛法的法师,却不知恭敬、不知供养。纵然法师生病,也弃之不顾,实在可悲至极。有些人认为,造佛像、印经书有功德,供养一位凡夫的法师,功德太小了,不必为之。佛在经中讲:“其人戒足虽羸劣,善能说法利多人,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十方佛”。能以恭敬之心,供养弘扬正法的善知识、法师,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如同和供养佛是一样的功德。因为佛法要靠弘扬佛法的善知识来代佛来弘扬的,这是佛说的,切不可不听,反生邪见。现在我们有的居士,喜欢拿行持来衡量法师,这绝对是分别心的。说某某法师只会说法,纵然所说之法正确无误,但是修行不得力,戒定下劣,此人供了也是白供。永明延寿大师说:“此等之话,实非正确之言,当知,如此法师所说之言,不背佛义,莫以法师之戒定下劣,而轻视之,倘以慢心轻视正法之师,即是得罪十方诸佛,此罪弥天也,倘能供养此戒定下劣,但善能说法,不背佛义者,此之功德唯佛知之,有幸遇之,何不速速供养,反生邪心,加以轻慢,实是自招恶报”。大家一定慎而又慎。但是我们话说过来了,作为法师,是人天师表,要给人天做模范,一定要严净毗尼。这样弟子们才能有欢喜心,才能更好的来学佛、来觉悟。所以作为法师,也应该自律。永明大师又说:“故而学佛,定要从善知识,倘遇明师,切不可轻易视之,当敬之如佛,倘恶意相向,即是恶意向佛也,此等之人,岂能得善报”。《华严经》当中也有一句:不以善知识善巧方便而见过失。我们听的是法,别人的过失都是来教化我们的,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佛法更为高明,其不善者,我们来总结自己,都是我的善知识,三人行都是我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个错误的,我们去改正就好了,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更应该感恩。处处生在感恩当中,你就特别的快乐了。我们现在处于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遇到弘扬正法的善知识非常的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够谨记佛陀的教诲:其人戒足虽羸劣,善能说法利多人,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十方佛。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第二十四愿:供具如意愿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大家请看第二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这是供具如意愿。
我们在讲上一愿的时候讲过,佛是无上的福田,任何一个佛弟子,都想在佛的福田中广做供养,广修供养,那就要有供养的心,所供养的境,还要有供养的物品。在佛住世的时候,众生因为福薄,要想用如意的供具去供养佛,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佛在给孤独精舍住的时候,波斯匿王非常敬仰佛,发心用一千斗油燃灯来供佛,有一位贫穷的女子叫难陀,她不但穷得缺吃少穿,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她看到这个国王和臣民们,都纷纷去供养佛,心想,由于我过去生的业障,以至于今生贫贱,虽然遇到殊胜的福田,却没有资粮来培植福报,因此,心酸伤感,非常的后悔自责。于是她就出去乞讨,想做点微薄的供养,结果乞讨了一整天,才要了一个钱,她拿着钱到油店去买油,准备来供养佛。店家问她,你这么一点点钱,买这么少的油想做什么用呢?她就把自己想要供养佛陀的心愿告诉了店家,店家怜悯她,给了足够一盏灯用的油。难陀心生欢喜,她拿到精舍去供养世尊,她把自己的灯,放在佛前的众灯当中,随即立下誓愿:我今生贫穷,只能用这样的小灯来供养佛,希望以此功德让我来世得到智慧光明,灭除一切众生的垢暗。佛为她授记,来世二阿僧祇百劫当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种名号具足。还有,经中记载常啼菩萨,为了供养昙无竭菩萨,卖身为奴。所以,阿弥陀佛怜悯众生不能随自己的心愿,去供养佛菩萨,发此供具如意愿,加持所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时,在诸佛的面前现其德本,种种想要的华、香、伎乐、衣盖、幢幡,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现其德本。这个德本就是功德,功德是本,这个功德,就是前面的愿中说的承佛神力,包括修普贤菩萨之德等等。所以,由于弥陀愿力的加持,功德智慧广大,种种的供具自然而至,满足供养者的心愿。由于弥陀的大愿,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阿弥陀佛为我们考虑的太周到、太周全了,只要能够帮助众生快速成佛的方法,这些事情,阿弥陀佛都为众生考虑到了。像贫妇难陀,以供养一盏灯的功德,都能感得二阿僧祇百劫当中成佛的果报。那现在极乐世界的众生,能够用无量的真妙,殊特的供具去供养十方诸佛,那所修的功德更是无量无边,肯定能够快速的成佛。
那有些人认为,众生心性中圆满一切的功德,般若法身中一法不立,为什么还要如此的执着去广修供养呢?其实,有这种认识的人,是没有正确的了解法身,没有真正认识到般若。《般若经》中说:“般若虽空,不坏一切法,合于一切法,正因为法身不立一法,而能炽然建立一切善法”。《维摩诘经》中说:“菩萨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普贤行愿品》中说:“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不仅普贤菩萨发此供佛大愿,修无边胜行,一切诸佛都曾广修供养。像世尊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之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大智度论》中说:“大慈大悲,十力,四无畏,一切种智,自在无碍,皆从福德中生,古今善知识,都普遍上供十方诸佛,中供诸贤圣,下施六道群生”。蕅益大师晚年恨自己福德太薄,所以利他的事业不广,他勉励后人多积福德,所以我们要广修供养。我们把自己生平所珍爱的,这些珍宝、妙衣、灯烛、香花、净水等,用清净心来供养诸佛菩萨,及六道一切众生,内可以断除悭贪,增长法身慧命,外可以培植生生世世的福德尊贵之身,乃至成就佛的报化两种庄严身相。我们看是供养众生,其实功德都是为我们自己所修的,所以师父经常跟大家说:付出即收获。如果能用香花烛种种珍宝,供养佛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那就可以作为往生之因,到极乐世界不受众苦,但受诸乐,而且能够一生成佛。
第二十五愿:说一切智愿
我们接着看第二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这是说一切智愿。
一切智是佛智。这一愿的意思是说,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演说诸法,不能如佛所说,随顺法性,我就不取正觉。
这里的一切智是指佛智,佛智包括三种智。一是,声闻缘觉所证的一切智,是空性之智,他们证到一切法的总相是空。第二,是菩萨所证的道种智,从空出假,借假修真。第三,是佛所证的一切种智,佛智圆明,即空即假,证得中道第一义谛。佛智中这三种智慧都有,都包括了。佛智照空时,如二乘人所见;佛智照假时,如菩萨所见;佛智照空假中,都能见到实相。这就像佛具足佛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他也都有,但是成佛以后,这四种眼也都圆满了,圆融了,就全部都叫做佛眼了。所以这里的一切智是三智具足,通达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极乐世界的菩萨还没有成佛,本来是不可能具足佛智,那么他在去他方世界,为这些众生演说佛法的时候,由于智慧有欠缺,就不能善谈诸法秘要来度化众生,这样就不圆满。所以,阿弥陀佛发此大愿,以他的慈悲愿力,加持极乐国中的菩萨得一切智。无论是去有佛的国土,还是到像我们娑婆世界无佛的国土,都能像佛一样演说诸法秘要,无违无失,妙契中道,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普导群生安立于无上正真之道。上面两愿,谈到了这个极乐世界的菩萨,分身到无量刹土,供养一切诸佛,所用的供具是自然化生,应念即至,修无量无边的福德。这一愿,是加持所有的菩萨,都能够具足佛的智慧,到无量的刹土,去为众生讲经说法,福德和智慧都圆满了,这样就能成就圆满的佛果。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不但能帮助极乐世界的菩萨快速成佛,而且能够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无量寿经》中,讲阿弥陀佛的大愿成就的状况,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就是说,这些菩萨能够与佛的一切种智相应,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了知中道第一义谛,因为契理,所以他们宣说的都是正法。这些菩萨能够善解世间无量方便,能够随众生的根器,以及他们的喜好来观机逗教。
那什么是正法呢?就是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有相有为不是佛法。《涅槃经》中讲:“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曰无相”。这些相都没有,称为无相。《净影疏》中说:“诸法悉空,名为无相”。诸法都是因缘合和而生,无相。无为就是没有因缘的造作,不是用心意识去造作,有个目的,有个目标,这就叫有为了。无为,就是不是因缘造作,不是靠一些条件,不是有计划的安排在那里去造作,这就是无为。我们讲的就是随圆就方,我们随缘去做,应该讲没有目的性的,没有所知的去做。无缚无脱,就是没有谁捆绑住你,也没有什么叫做解脱,没有缠缚也没有解脱。隋朝的时候,十四岁的沙弥道信,我们禅宗的四祖道信,到三祖寺去求僧璨大师,求三祖赐他解脱法门,那个僧璨大师就问沙弥道信:谁缚你?道信想想,回答:无人缚。僧璨说:既然无人缚你,那又为何解缚?道信听了当下大悟。我们世间人都把无明烦恼叫做缚,把断惑证真叫做解脱,殊不知这个无明和法性是一体的,无明实性即是法性,幻化空身即是法身。我们来做一个比喻,大家就好理解,法性就好比是水,无明就像冰一样,这个水因为没有障碍,它就是流动性的,这个冰因为有障碍了,它就被固定了。冰和水不是一个相,可是他们的本体都是氢二氧,那这个就说明这个冰,举体就是法性之水,所以说无明和法性没有分别,没有两样东西,既然冰和水是一样的,也就没有什么叫做缚,叫做解脱了。所以古大德说:息下妄心,即是菩提。总之,正法就是真实的道理,这个真理不是佛创造的,因为它是本来就存在的真理。释迦牟尼佛发现宇宙人生的真理,发现缘起性空的真相,体悟到众生皆有的如如不动的清净本性,都本来成佛。那么为了让这些沉溺生死苦海的众生,看破世间的假相,了幻非实,远离妄执,于是不辞辛苦,为我们宣讲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帮助众生了脱生死。在《大毗婆沙论》中认为,正法有两种。一是世俗正法,就是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二是胜义正法,是指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要想让正法久住,有两种做法。第一,是读诵,解说。宣说经典,让佛法相续不灭。第二,是能修证无漏圣道,相续不灭。这两种都能让正法久住,所以讲经说法对于正法久住,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末法时期,弘扬正法的善知识非常难遇,而且现在大家的根机都非常的陋劣了,开悟的人非常的稀少,所以讲经说法的人,大都是凡夫僧,都是凡夫的身份。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台教初品,即是凡夫,若信入圆门,也可说法,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齐如来亲证”,来把握真理。但是,只要以信心为先导,解行并进,深入经藏,理解如来的真实义,然后把佛的知见转述给大众,把亲证的真理转到众生的心里去,转凡夫的知见为佛知佛见,这样也是可以的,这是永明延寿大师说的。就是说凡夫虽然不能像佛菩萨一样,用他们现量所证的真理,但是,只要知见不错,用佛的真理也是可以的。佛在《大方广总持经》中说:“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弘扬正法的法师,在讲经说法的时候,都会得到佛的加持,我们听经的,同样也会得到佛的加持。所以佛虽然示现涅槃,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
我们应该深信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精进念佛,以坚固的信愿求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后,受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就能与佛智相应,等我们再回入娑婆的时候,根据一切众生的根机,为其讲经说法,巧把尘劳为佛事了,这样就能度化无量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