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杂记
文/于雷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年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那时候,我们农村还很清贫。由于家乡每年只能种一茬庄稼,所以农民们每年忙完了秋收,就是闲的日子。但村里男人女人的双手还是不得消停。
进入冬季,男人们或是肩扛铁锨去自家的田地里翻土,加固田埂,为来年春耕做准备;或是挑着担子,拿着刀具去树林里砍些干枯的树枝,拾大把大把柴火;或是在天降落一场大雪之后,去野地里捉几只野鸡,野兔;亦或是去村边河里捕捞些肥鱼带回家。女人们则坐在家里开始纳鞋底、做新鞋、拆洗被褥、织毛衣。有时候,她们会在纳鞋底的过程中互相串着门儿,几个女人聚集一起,相互唠唠嗑,闲话家常。
等到了腊月,随着年节越来越近,年的气息愈加浓厚了。特别是下完了一场大雪过后,白茫茫的雪覆盖在田地间,孩子们出来又蹦又跳,在田间地头奔跑嬉戏,堆雪人,打雪仗,嘻嘻哈哈的笑声荡漾在雪的世界里。所谓“瑞雪兆丰年”,这时候,农村呈现出最为热闹的景象。
村里上上下下十六七户,八十余口人,每一个老少男女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像在上演一场年前大戏。
粉刷房屋、除尘、备年货。腊月里,家家户户门前大小树枝或铁丝上都会挂上腌制的鸡鸭鱼肉香肠缠蹄等腊味,地上晾晒的芋头片、萝卜干、红辣子,菜坛里的咸姜蒜、咸豆、咸鸭蛋等,让平日看起来空寂的村庄充满了生活气息。等到了腊月二十三,大家就更忙活起来,新年眨眼就要到了啊!这时候,村里的妇女们都成为了置办年货的主力军。且看她们在自家的灶屋里围着灶台忙碌的情景。一把一把的柴草被塞进了灶膛,一团团熊熊的火焰舔着黑乎乎的铁锅,锅里被炒熟了的花生、瓜子、米糖、圆子、大豆,各种香气散发出来,并汇着袅袅炊烟,飘散在村子的上空。那些在村外田地中劳作的男人们或在自家院儿里晒太阳的老人们,人人脸上都充盈着喜气。此时,一家两三个孩子纷纷围着灶台,大眼瞪着小眼好像要望穿锅盖,把铁锅里的年味勾到馋嘴里,来个大快朵颐。眼下,村庄更闹了,炊烟更密了,年味更浓了。
腊月二十七,是我们乡一年中最后一个赶集日。这一天,集市上是最热闹的了,人们称为“赶年集”。
这天,乡里的男女老少都穿得整整齐齐,跟赶场子似地去参加一场盛大隆重的“乡会”。
远远近近的村道上,人群络绎不绝。有用牛拉着板车的老人们;有开拖拉机的中年汉子们;有骑着摩托、自行车的青年们;有挎着竹篮一路闲聊的三五成群的妇女们。我们这些孩子跟在她们身后,虽然小脸冻得通红,跺脚哈手,也少不了互相蹦蹦跳跳,追跑闹腾。所有小道,一改平日里的寂寥。人们相互说着,唱着,虽冰冻三尺,但人们在这样的日子里赶着年集,心情却是热乎乎的。
集市上,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那牲畜的叫声、车轮声、拖拉机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一个个摊位沿乡大菜市口道路两侧展开,商品琳琅满目,有卖年画对联的、有卖烟花爆竹的、有卖蜡烛佛香的……所望之处,皆是满眼彩色。此时,不管贫富如何,人们都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在这最后一个年集上,购买着各自所需的年货。除此之外,我们这些孩子是最知趣的,我们跟随大人来赶年集,纯粹就是看看热闹。孩子们的淳朴、天真、可爱,让年集的日子充满了更多的朝气与活力。
过了年集,是腊月二十八九,此时,村里的男人们会带着自家的男孩子前去村外三里地的坟茔给先人上坟。那些事先准备好的香烛、爆竹、纸钱、糕点都是村里人上坟祭奠先人少不了的贡品。
终于盼到了除夕。早晨天不亮,大人们起床开始收拾屋子,打扫院落,然后把腊月里腌制的各种肉食品搬进灶房,赶做年菜。小孩子是最热闹的,大家穿起了新衣,各自拿起新买的玩具,出门在村道口一起玩闹一阵。早晨,家家熬一锅红薯玉米粥,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贴窗花,贴对联,这是我们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家中张贴的对联都是父亲亲自撰写。
铺纸,磨墨,提笔,只见父亲微弓腰身,运足力气,饱含墨汁的笔锋在红纸上沙沙移动,点横撇捺,一提一顿,刚劲有力。黑墨在红纸上慢慢洇开,散发出一缕缕淡淡清香。父亲撰写的春联语言通俗、简洁、贴切,却饱含着农人们对美好事物以及来年丰收的期望。我站在一边,望着父亲写好的一张张红纸黑字对联,虽然看不太明白,但还是乐此不倦地拿着对联和浆糊跑前跑后地张贴在自家一道道房门上。
晌午时分,村里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正堂的方桌上已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八大碗和九大碗之说,荤素搭配。这一天,谁家有在外边做工的人,无论多远,都会赶回家来,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感受团圆的那一份温馨与快乐,共享团圆之乐。
下午,男人们在家泡上茶,拿上烟,互约几个朋友一起搓搓麻将,顺便聊聊开春的农事。女人们则在灶房调制饺馅,擀饺皮,包饺子。那些未出阁的姑娘们心灵手巧,她们会把饺子包成各种花样儿,有蝴蝶形的,有花瓣形的,有月牙形的……看上去,玲珑剔透,各具特色。饺子象征团圆红火和美的幸福生活。除夕之夜,各家各户灯火通明,爆竹焰火,花攒绮簇。伴着春晚,一家人吃着饺子,亲情在饺子中变得暖意融融。
大年初一拂晓,方圆十里的鞭炮声已经零星地响起,及至清晨,“哔哔叭叭”的爆竹声接连不断。按照年俗的说法,年初一开门燃放炮竹,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早饭吃过,村里的左邻右舍开始登门拜年,互道“新年快乐”“健康长寿”“四季如春”等吉祥话语。大年初二,是招财神的日子,清晨每家每户都会燃放一挂鞭炮,以招财进宝。这一天,家中晚辈亲戚要向长辈磕头拜年,外甥拜舅舅,侄子拜姑姑;如果谁家有出嫁的女儿,这一天定要回趟娘家,且夫婿要同行,所以又俗称迎婿日。
大年初三初四日,人们一般不出门,家里全家人会把春节这几日剩下的饭菜合在一块做成大杂烩,打扫年货。等初四日过完,村里在外做工的人开始收拾行李,陆续出行。春节家里那些没吃完剩下的鸡鸭鱼肉香肠缠蹄等腊味,这时通通用塑料袋装好被放进了箱子。
此时此刻,一个个漂泊的游子,无论走向何处谋生,总是忘不了这家乡的年味。伴随着春节渐渐远去,人们走在四处奔波的路上。村庄又静了。
作者简介:
于雷,当代文艺青年,笔名:雷雷,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滁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自诩“清静散人”。散文先后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知青》、《中国当代经典散文选》、《北方文学》、《西南作家·新蕾》、《时光的记忆》等报刊及微刊,作品先后获得首届豫北文学大赛优秀奖、中国当代经典散文佳作奖、北方文学杂志散文一等奖等。代表作品:《在阿瓦提》、《乌镇逸韵》、《库车纪事》、《过年杂记》、《做客》、《雪》。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