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命题作文
文/李志望
30多年前春天的一个早晨,妹妹不知因为何事与母亲争吵了几句,我也觉得母亲的说法比较荒谬,就附和着妹妹,顶了母亲几句。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母亲突然破口大骂起来:“大蓝眼,你个挨砍刀的……”,并随手拿起一把火铲劈头盖脸向我打来。我一看大事不妙,慌忙夺路而逃,妹妹见我跑出去,她也跟着我跑出来。我们一口气跑到以前经常去串门的凤女姑的家门口。我俩正暗自庆幸躲过一劫,稍作休息时,却远远望见我们的父亲正疾步向我们走来。我便对吓得丧魂落魄的妹妹说:“赶紧跑!爸爸来了!”说着,我就像脚底抹油一样第一个跑了,妹妹还是在我的后面跟着。我们深怕被父亲追上,就绕村子兜圈子,好不容易将将围追堵截的父亲甩掉,但此时我发现我们已经爬上了我们村前面的一个小山坡——南头道。
我们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不过那时的我们已经累得够戗了。太阳下的树影这时也已经很正了,我知道时间已接近中午了。我早晨就和妹妹没有吃早饭,现在不争气的肚子开始饿得咕咕作响。过了一会儿,妹妹对我说:“哥,我饿了。你给我找点吃的吧。”“这——”“你这可给你老哥出了个难题呀!咱们找找看吧。”“好!”说完,我和妹妹开始发了疯似的寻找可以充饥的食物。还好,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居然找到了一块种有红萝卜的地头。望着绿油油的田地,我们心中一阵大喜。萝卜长得不算太好,但是足以让我们兄妹二人充饥。一阵狼吞虎咽之后,我们开始指责和埋怨我们的父母;但我们却不敢回家,只是漫无目的地在山坡上闲逛。为了打发漫长的时间,我们参观了寺坡的一座生满青苔的墓碑,还依稀辨认了碑上的文字;同时我们也观看了路边各种各样的野草和野花,但那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
好不容易熬到傍晚,我们终于下了山,但我们还是不敢回家,虽然我们的家近在咫尺。我领着妹妹来到了平常关系不错的凤女姑家。一进门,我便对这位和蔼可亲的姑姑说:“姑,我们想在您家看会儿电视。”“看吧。你们自己搬个小凳子。”“好嘞!”说完,我们就坐在凳子上看起来。正当我们看得入神时,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个人,高声对着我们说:“还不赶快回家!”我定睛一看,原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那平素比较严厉的父亲。我和妹妹赶紧站起身随着父亲往外走,来不及跟凤女姑打声招呼。
刚回到家,父亲的脸马上堆满了乌云,她板着脸对着我们说:“我天天累死累活的为啥?”我听后先是一怔,但却不知该如何回答他的这个问题,只是耷拉着个脑袋,默不作声。顿了顿,父亲又怒吼着对我说:“你今天给我写一篇作文。文章的题目是《一分钱》,好好地说一说一分钱是从哪里来的。”我当时完全被父亲的这一不合常理的做法彻底给蒙圈了。父亲平时脾气是不大好,但也从未发过这么大的火啊!再说那时候我虽在五年级读书,但是说真的,我们的老师,还从未让我们写过作文,我有些不知所措了。我当时只说了三个字“一分钱”便再也没有下文了。我当时特别害怕父亲的那双犀利的眼睛,深怕说错什么又遭来他的一阵毒打。不过我也曾思索过问题的答案:平时的零花钱即使是一分钱不都是父亲给的吗?这一分钱又何足道哉?有啥可写的呢?我被父亲问的哑口无言,过了好好一阵,我才缓过神来,我说:“行!”父母让我们吃饭,我们都说不想吃。妹妹已经脱衣服睡了。接着父母也开始睡了。这时,夜深了。我拿出纸和笔开始动手写文章,可是那时的我由于以前没有写过作文,也不知作文该如何写,再加上没有什么生活阅历,思想上可能还有些幼稚吧,只写了三五句就不知该如何写下去。不知什么时候,我的眼睛开始犯困,小腿也开始疼痛发酸,伴随着一阵阵的疲惫,慢慢地我不知何时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第二天,我的父亲也没有让我继续完成那篇令我迷茫和头疼的作文,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此事也并非对我毫无影响,从此,“一分钱的来历”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直到多年以后,不谙世事的我才对“一分钱”的含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同时对我的父亲的生活也才有了些许的了解。那时我的父亲正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干活,辛苦干一天,记工员才给记一个工分,而一个工分那时才给两角钱。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我买一支圆珠笔的价格就要消费一角钱。父亲的钱来之不易啊!而我平时却只知道玩,从未想到过整日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父亲。我开始觉得有些惭愧了。
后来,我的母亲还给我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亲的真实案例。她说,早些年爷爷家里养活的人很多,而那时我的爷爷只不过是集体单位的一个医生,薪水很低,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当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那几年,全家人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全家人曾经吃过野菜、榆钱、树皮,甚至连玉米轴也吃过。我的父亲就因吃玉米轴过多差点丢掉了性命。我听了母亲的哭诉,禁不住潸然泪下。但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日子虽说还不怎么样,我却没有感到特别饥饿难熬。不过从那以后,我对我的父亲有了新的认知,对他产生了很多敬意,一扫我以前的留在脑海中的简单粗暴的印象。甚而至于,父亲的形象开始在我的头脑中变得高大起来。
再后来,随着年龄渐长,我开始认识到一分钱的重要意义。有一次,我进城为母亲买药,在路过一家小饭店的门口时,一阵低沉沙哑的叫卖声从喇叭中清晰地传进我的耳畔:“糊糊!熬粥!”我的心猛地一震,人们为了挣一分钱,起早贪黑,遭人白眼,多不容易呀!我继续前行,刚走到华林商厦门口,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从我身旁飘过:那位老人头发花白,推着一辆破自行车,正大踏步地由北向南穿行。望着她那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想起这位老人。这不是每天和媳妇在万人商厦中买饭的老人吗?这位老婆婆每天在楼中卖饭,不管是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北风呼啸的冬天,她都和儿媳妇坚守在那里,只为挣那一分钱。生活中像这样的为了生活而不断奔波的人其实还有很多。
我现在已步入不惑之年,我家的经济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父亲当年对我说过的话还仿佛回想在我的耳边。父亲让我写的那篇作文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深深地体会到当初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愈来愈明白父亲话的深意:我们手中的钱哪怕只有一分也来之不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我们的双手争取来的。只有懂得这一点,我们才能懂得感恩,懂得奋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我当时虽然没有完成父亲给我布置的作文,但我愿意用自己一生的时光来完成这篇大作文,来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
作者简介:
李志望,男,生于1976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人。现供职于灵丘县赵北中心校,中小学一级教师。曾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发表获奖征文《向山区教师致敬》;论文《学生思想道德之我见》在《科技导报》2018年第13期上发表;论文《谈谈信息技术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全省教育技术论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