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华:
郭老师诗歌创作谈十七:《浅谈诗、联对仗》论文中开宗明义,论述什么是对仗,不以正对、反对分优劣。观点鲜明指出:在诗、联中,判断优劣的标准是其思想性、艺术性。
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浅出地论述艺术性低的对仗,用自己写环卫工人辛苦的实例“拂晓披霞去,更深戴月归”句强调这一对仗形式上不合掌,但立意是合掌的,“意近对仗句”属于艺术性低的对仗句,告诉作者在诗、联创作中提高思想性和艺术性。
进而论述:硬拼对仗更不可取,阐明李白绝句多,经典律诗少,但不影响他是伟大的诗人。写绝句是沙里筛金,拼凑律诗是酒中掺水。所以能写好绝句时,决不能硬拼凑律诗,没有灵魂的对仗句就如同嚼蜡,无情无味则无诗。
郭老师重点论述目前需要学和练的六种对仗形式,让读者茅塞顿开,又给初学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诗学课,为诗友们在创作诗、联过程中奠定了基础。拜读这篇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让我想起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论诗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为郭老师点赞!
姚崇实:
议论中肯,读之受益!
何树华:
把这个难题讲得深入细致,很有分寸。难得的好文!这些问题都碰到过,但很少专门研究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说,您的探索是很宝贵的。
王安全:
此文甚好!对诗联创作与教学皆有指导意义!尤其对初学者更具指导性,建议一读!
张立中(澳大利亚):
功夫当久练,对仗应多斟。
李天星:
郭培友主编的新著《浅谈诗、联对仗》,内涵丰富,深入浅出;纵述横论,有的放矢;启智实用,堪称是诗、联对仗的好教材!
我是军歌:
关于对仗的论述文章很多,郭总编的这篇,读后别有一番洞天。贵在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总结。所论言精意到,层层剖析,举例新颖,涉及面且广,足以服人! 特别是对合掌的意合,扇子对,流水对等论更是印象深刻。 总之,又是一篇朴实的有指导意义的学习指南!
上品な人美しい:
中国文苑郭培友老师【浅談诗、联对仗】诗歌创作谈十七,讲述了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对仗的语言活动。这期强调了对仗是追求美—形式美、音律美、意境美,而这些需要各种对仗形式来作为保障。方法有扇面对、流水对等,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诗句的感染力。郭培友老师具体地讲述了:如何判断合掌、正对容易写劣、艺术性低的对仗等等,需要学练的几种对仗形式并附上自己的创作诗…感受颇深。 郭培友老师以上这些宝贵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在诗词创作中去应用,去实践。再次感谢老师的及时指教。
白云:
我是郭琪 首先恭贺主编老师又一有引领导航意义的宏文发表!我本是笨鸟,反复拜学二小时,基本领悟主编老师《诗歌创作谈十七》的深远意义,特受启发受益。总编老师用简明的语言,详实的论据,特别是切身的体会层层推进把论证推向让人心悦诚服的境地。 特别是对各种“对”的论证更启迪了我。 以前在其它刊物上发表作品,有多次因“合掌”之嫌被退了回来。自己深觉委屈,但拿不出理论根据呀,只好心不甘,情不愿把偃旗息鼓了。 今天主编之新论让我脑洞大开,因为创作的大门越来越宽了。 用行动感恩总编老师,努力写出更的作品!
赵宗明:
中国文苑所辑培友先生之诗歌创作,对仗经验谈十七,读完豁然。对仗是中国楹联的最根本的特征。古之君子所谓一东二冬,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说的是实对实,虚对虚。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而然,时移世易商通,实际创作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但是我觉得吧,原则底线总是贯串其境遇。无论工对宽对,也无论借对蹉对,其格律联意,语体句式烤箱预热其相是沧桑的浪漫主义,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谐,节奏相同等等,君须弥勒佛记得。
黑土地的人:
论述清晰,例证精彩,茅塞顿开,极具指导意义。赏学。
两帘对仗不寻常,一品其容分外香。
愁问东坡无捷径,恰逢培友赐华章。
王维正:
笔谈对仗,别有见地。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开卷赏读,立竿见影。优秀教材,生动课堂。超赞!
转陀螺:
析对仗之意,解对仗之疑。入木三分,高屋建瓴。有教材之妙,受益匪浅!
温蒂(加拿大):
第七部分特别棒!
青山碧水:
深入浅出,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受益匪浅!
艺云文海:
郭老师将诗、联对仗总结的细致、系统,更给诗词学习者一个好的引领方向!其中几种对仗方式,更是具体形象!读后受益匪浅!感悟颇深!
王柱林:
诗文对仗若过关,多学勤思看美篇。
佳作新论增后劲,撰联赋咏敬乡贤。
肖寒:
文海诗、联亿万首,要达经典实在难。郭老师关于诗、联对仗的精辟论述,无疑对诗、联爱好者开辟了一条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之道。
对仗对于初学者来说犹如一条难以跨越的门槛,要达到高质量的对仗、完美的对仗,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矣。
犯合掌毛病的人不在少数,犯艺术系低的人更多。好多初学者认为,七律就是七个字组成的顺口溜,只要押韵即可。孰不知里面的平仄、对仗非常严格。要写一首千古流芳的经典好诗、联,没有一定的阅历,丰富的想象力,亲临社会的洞察力,只是一句空话。郭老师阅历丰富,以显微镜的精度分析诗、联,解剖诗、联,使诗词锦上添花,使楹联更有活力。
读中国文苑总编郭培友老师《浅谈诗、联对仗》有感:
七绝.佳肴(新韵)
侯宝龙(康平)
凭谈对仗富诗联,炒菜焉缺酱醋盐。
火候佳肴融百味,方成一品众垂涎。
卢宪阁:
郭总编,你浅谈丶联对仗。我看了几遍,你这不是浅谈,而是深谈丶细谈丶理论联系实际谈丶讲理论与举范例谈,也是深入浅出谈丶通俗易懂谈。看后很受启发,能理解,能消化丶能应用,是目前最好的诗词教科书。
郭总编,我是一名诗词爱好者,中学毕业,在农村基层工作二十多年,以前写一些口号式`生硬的顺口溜,对诗根本没入门丶沒入格丶沒入律丶沒入韵。退休之后,在孙忠义丶富文学的影响下,开始写几句,不敢说叫诗丶更谈不上词了。自从入群之后,特别是我十分观注你的几期授课,自己感觉,有了一小步,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和勇气,多实践丶多学习丶多练笔,同时也敬请郭总编多帮助`多指导丶多斧正!谢谢!
烟 雨:
郭老师关于律诗对仗的论述,讲的透彻,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对仗确实不易,好的对仗更如蜀道之难。我们初学者就更不易了:犯合掌的毛病居多,犯艺术系低的毛病更多。读了郭老师论述,使人清晰了不少,在以后的律诗写作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引起注意,作了明确的说明。大家要认真研读一番,定会大有裨益的。
宋彩功:
时隔未久,又读到郭培友老师的诗歌创作谈了。这一次郭老师讲的是《浅谈诗、联对仗》。郭老师讲的是“浅谈”,我觉得每一次浅谈,都是不可多得的知识、法则的普及,也是学习与提高个人诗词水平的难得授课。
郭老师文中写到:创作诗、联时,应当遵循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形成意联”六条基本规则。这六条基本规则简单明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个人的学养不同、阅历不同,常常顾此失彼,甚至违背了六条规则的要求。
我在学写这篇感悟前,首先反复阅读了郭老师的文章,得以又一次深入理解了老师关于对仗的精要论点。
正如郭老师所说:“规则性的东西易学,写好对仗句却难。甚至我们写了多年也写不好,除了学养外,就是不清楚什么是好的对仗形式,这是一个写作与教学导向的问题。”本人深以为然。
合掌问题,是老师文中的重点。何为合掌?“王力先生提出: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是诗家的大忌”。写律诗,第二、三两句应该对仗。有了漂亮、凝练的对仗句,会使作品呈现出十分精彩动人的水平。他举例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正对对仗句。
在昆明西山三清阁上有一副对联,上写:“置身需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请看:置身——举首;需向——还多;极高处——在上人;这副对联,上下对应,承接递进,激人奋进,意味悠长。
郭老师文中还举了自己的一首《高考思考》,在第二三联中,他写道:
“场中奋笔挥珠汗,校外忧心洒泪光。
十载悬梁拼此举,一朝登第耀他乡。”
这两句流水对,一气呵成,把考场内外的考生与家人的不同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鲜明。
不多说了。郭老师的这篇文章,请诸君深入学习,并实践在自己的诗词楹联的创作当中。
2022年12月10日夜
刁跸村夫:
郭老师虽然自谦为浅谈,实则个中许多细节都是每一位律诗创作者遇到过的问题的归纳和总结,非常受益。
朵朵:
拜读郭老的《浅谈诗、联对仗》,受益匪浅。这篇文章深入浅出,非常到位。是我们初学者的必读之作。我曾经写过几首拙律向郭老请教,郭老真诚的指出其中的挤韵、同音韵、合掌等诗病。对此我十分感激。经过努力,虽然好些了,但对仗仍然不理想。只能在宽对,邻对,借对,流水对上打圈圈,工对却做不到,因为工对对词性的细分很严,偏离了就不成对。靠近了又很容易合掌。对立统一,火候很难把握。今天郭老的这篇文章,可以作为我今后的指路明灯。拙吟以谢:
郭老诗谈不一般, 醍醐灌顶忽开颜。
真金烈火烘炉练, 初学何愁格律关。
沐雨临风(樊国立):
这是我的弱项,我需要认真学习!
夏殿礼:
诗赞主编郭老师 (新韵)
陪友文功底蕴深,骚坛论律妙绝伦。
诗风引领成一派,导向丰词泪感人。
马乾有:
这是一篇关于诗词方面的政论文,郭老师论述的非常透彻,使诗人们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仗的新知。
虞老师:
郭老师的论谈写得太好了,真不愧为诗坛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论文的实用性很强,指导性非常棒。值得每位诗者认真学习。
逍遥游:
拜阅郭老师对诗歌和楹联创作的递进式解析,让学习者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得到新的营养。这篇文章其中的很多观点和思维都是从文化的高度和宽度上着眼,进而拓展了诗歌和楹联创作的纵向和横向的开阔性。文章具有指导意义和鲜明的创新意识让学习的受益者更上一层楼。
李尚安:
虽题为浅谈,却很深刻,讲出对仗中的对比与音律和意蕴的美妙之处!
遐风:
所言极是!对联规范的要义是为了精致,然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则是精髓。
赵明辛:
佳作!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合创作实践,很容易让读者领悟并焕发共鸣。真诚感谢:老师辛苦了!
年逾花甲:
苦于手头少论评, 今见主编观点明。
创作路上常研读, 也助文苑早图腾。
田树慧:
感谢老师,为我们开拓视野与提高诗词方面的认知!
宋皎:
诗联无止境!浅析有创新!
幸福平安:
拜读郭老师的论述,受益匪浅,律诗的对仗众说不一,郭老师深入浅出的对仗技法,语言精练,指导性强,真是诗词爱好者的福音,必须认真学习!细研!
逍遥览圣(曹福山):
收到培友老师关于律诗对仗的讲义,仔细阅读两个小时,如获至宝。对仗的原则,优劣,艺术等方面讲的透澈。我受益匪浅!虚心向培友老师学习!
故乡的草原:
难得的学习资料,感谢老师分享。
傲视群峰:
本人不擅长对仗,看了郭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谢谢郭老师提供这么好的素材!
潇洒怪叟:
诗联对仗大雅风, 中国文苑巨星腾。
睿智郭老圆诗梦, 后续篇章万里程。
老姜:
总编老师的论述深入浅出,令初学者茅塞顿开。关于“合掌”,之前不曾了解,写对仗句,追求词语意思的相同或相近,现在方知,这恰恰是诗家大忌,愕然!诗虽几言,涵盖无限。若要写好,难上加难!
藕生荷:
拜读郭老佳作,受益匪浅。律诗的对仗众说纷纭,老师删繁就简叙述的直白明了,是吟咏诗词爱好者的福音,点赞是必须的!
浪淘沙(邵永汉):
观点明确,语言精练,经验积累,自引例证,说服力强,指导性强,操作性强,不愧是诗词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敬福安康:
拜读精品,受益匪浅。心悦诚服,相见恨晚。
百瑞陶瓷-----贺:
郭老师对对联中对仗的讲解非常透析,使我们这些文化程度底的也能一看就懂,并且讲解得非常正确。没有扎实的理论工夫和实践经验写不成这样的文章。感谢老师分享。
东方欲晓:
先生谈对仗,见解独到,观点鲜明 。特别是对合掌诗病的论述 ,对当前诗坛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非常赞成先生的观点 。
若耶溪水:
郭老师善于学习研究,给人启发引导,为中国文苑成长发展引领前进方向,是我们初学诗词者的良师益友!
晨曦轻风:
郭老师系统论述对仗,内容详实,涉及面广。是我们学诗人的可贵教材。
随意:
郭主编关于诗、联对仗的精彩论述,读来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使人灵秀、睿智。向郭总学习,为郭总点赞
君子赏兰:
拜读老师佳作,条理成章,精髓道来,详尽对联技巧,是对联爱好者的好教材,学习,点赞!
赵徳芹:
郭主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拜读欣赏受益了。给郭主编点赞!您坚持不懈地耕耘。硕果累累,真的很佩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