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铸就的金婚故事
文/秋云
今年我的父母金婚,五十年前“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28岁的父亲娶了26岁的母亲。
如今,年近八十的母亲,对于他俩相识的过程、恋爱的细节、结婚的情境、生活的琐碎没有一丝遗忘,所有的一切,她时不时的与我们说起,每一次都让我们这些晚辈羡慕、感动,羡慕那个年代的纯真朴实,感动父母爱情的温暖绵长。
父母可以用青梅竹马来形容,小学同校,初中同班。听母亲讲,父亲从小就很优秀,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虽然话少,但在班里是孩子王,所有的男生女生都听他指挥。当时母亲的愿望就是能和父亲坐同桌,结果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有一天老师突然决定按照身高排座位,他俩一般高,就排在一起坐了同桌,母亲窃喜的当天课都没听好。可惜的是,第二天老师就改变主意了,这一日同桌时光,让母亲回味到现在。那时的他们只是十几岁不谙世事的少年,单纯、率真,没有一丝杂念。
初中毕业时,父亲因家庭贫困放弃了保送读高中的机会,考取了公费的大连工专,每学期都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获得最高助学金、奖学金,极大缓解了奶奶的经济压力,提前帮助奶奶抚养弟弟妹妹。母亲家的情况就比较好,一路念书到了大学,大学期间,母亲不但专业过硬,而且是还文艺骨干,日子过得丰富充实。这段时间,父母失去了联系,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似乎人生的轨迹不会再重叠。
“人与人之间的缘份是注定的”,这是妈妈常说的一句话。父母就是被上天安排注定一丝红线牵牢一生的伴侣。
在母亲大学毕业之前,突然收到了一封陌生来信,拆开一看,竟然是父亲写的。父亲在信中说,他已经在企业当上了技术员,还入了党,偶然得到了母亲的通信地址,他近期正好要到沈阳出差,想顺路看一下老同学。母亲看后,非常激动,同窗共读的美好回忆重又浮现,于是立即回信盛情邀请父亲来沈一聚。就这样,父亲母亲重新有了联系,之后鸿雁传书,学生时代互有的好感得到了升华,不长时间就确定了恋爱关系。在恋爱过程中,还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据母亲后来说,她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写信问父亲一个月挣多少钱,结果父亲很快来信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干的是革命工作,挣多少钱不重要,重量的是把工作做好。父亲非常巧妙地回避了母亲的问题,还让母亲自责许久,母亲说当时看到回信特别惭愧,感觉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觉悟确实太低,所以直到结婚,也不知道父亲每月的工资是多少,家里的经济情况怎么样。
一九六八年“五一”这一天,父母结婚了。那一天,母亲梳着两条小辫子,身着枣红色制服,在小姨的陪伴下,跟着父亲徒步三里多地从二七广场的娘家走到寺儿沟的婆家。他们的婚礼没有鞭炮礼花,也没有仪式宴请,就是在几位亲友的簇拥下,乐呵呵入了洞房。洞房是一间不足六平米大的用木板夹起来的壁子房,既不隔音,也不挡风,一张双人木板床占据了半间房,一个小柜两把椅子就把房间塞满了,屋里最值钱的就是婆家与娘家共做的四铺四盖。那个年代的人们大都没有物质欲,也不讲排场,更不会与人攀比,一切都顺其自然,总感生活在当下就挺好,幸福感很强。洞房小柜桌面中间摆放的毛主席塑像,似乎预示着婚后的生活会很美好。
直到现在,母亲仍非常感念她在婆家吃的第一顿早饭。母亲说,结婚的第二天清晨,她打开房门,只见奶奶面带微笑,把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端到她的面前让她赶紧趁热吃下,母亲受宠若惊,赶忙接过碗,眼瞅着碗里的两个荷包蛋,感慨万千。在那个年月,平常素日谁家也舍不得吃个鸡蛋,再则,又是婆婆给刚过门的儿媳妇送上荷包蛋,奶奶的这一举动,令母亲感受到来自婆婆对儿媳满满的爱,感受到这个家庭对她这个新成员浓浓的情。这碗荷包蛋一直温暖着母亲,让母亲在以后漫长的共同生活岁月里一直对奶奶敬爱有加。
父母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很幸福。他们俩人加起来每月不到一百元的工资,养活奶奶、两个叔叔、一个姑姑,加上后来的姐姐与我,物质生活很匮乏,可家里人从来没有为钱、没有为吃穿红过脸,吵过嘴。一家七口人挤住在寺儿沟号称狼窝的平民窟红砖平房里,室内没有自来水,更没有厕所,用水需要上外面挑,厕所是十多户人家共用,冬天更难熬,屋里没有暖器,需要劈柴、买煤、坨煤砖,还要忍受点炉子遭烟熏火燎的苦。要知道,母亲可是从小在二七广场日本二层洋楼中长大的,家里不仅有自来水、厕所,还有淋浴间,在当时绝对是豪宅。可是母亲面对婚后反差如此之大的恶劣生活环境,从未抱怨过半句,也从未后悔嫁给了父亲,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
父亲母亲的性格是互补型的,堪称绝配。父亲稳重少言、行事周全,母亲多才多艺、乐观开朗。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跟母亲说过情呀爱呀之类的话,可是当母亲身体不舒服时,父亲总能及时察觉,第一时间把药递过去,逼着母亲立即吃下;当母亲在沙发上小憩时,父亲总是小心翼翼的给母亲盖上一床毯子,生怕母亲着凉。我家的大事小情,都是父亲拍板拿主意,母亲肯定没二话绝对支持,一大家子人,就这样在一起和和睦睦过了几十年。多病的奶奶在一九八一年带着微笑放心地离开了人世,走时很安详。父母则一直供养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直到他们按照当时的标准风风光光地嫁娶,成立了各自的家庭。多年来,叔叔与姑姑一直非常敬重他们的大哥与大嫂,“长兄为父,长嫂为母”是他们的共识,我们的家庭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母亲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表彰大会,这是我们全家最珍视的荣誉。
老话说“家和万事兴”,父母婚后不但生活美满,事业也相辅相成,取得了成功。父亲在企业,因踏实肯干,工作能力强,很快从技术员、科长、处长一路升职,最后从公司纪委书记岗位退休。母亲在教育行业,也从一名人民教师最终当上了学校校长,桃李满天下。
古稀之年,父母先后得了重病。母亲恢复得很快,不长时间就恢复了活力,父亲身体却大不如前,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这种情况下,乐观的母亲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自学按摩,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父亲按摩,边按摩还边与父亲一起背唐诗,锻炼父亲的大脑与语言功能;经常上网查找营养食谱,每日三餐变着花样增加父亲的食欲,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制定健身计划,自创健身操,天天午睡后拖着父亲走圈、做操……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父亲的身体状况不但没有恶化,反倒一点点在好转,他对母亲的依赖也与日俱增,而母亲每天生活的重心也全都放在了父亲身上,她的心情会随着父亲吃饭的多少、身体的好坏变得时好时坏。
如今父母已步入耄耋之列,他们时常回首往昔,感慨祖国七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庆幸自己赶上了新时代,感恩生活的厚待让彼此相伴,就这样我的父母相扶相持步入了人生的夕阳。
我和姐姐很幸运,能成长在这样美满和睦的家庭,能见证父母温暖而又绵长的爱情,我们在父母平淡却又真实的金婚岁月熏陶下,各自的家庭生活都很幸福,父母的爱情故事正在我们身上延续。
作者简介:
秋云,本名:刘宇英,辽宁大连人,女,1972年9月生人。未受过专业的文学创作培训,长年在单位内部刊物发表短文。写作特点文笔舒缓,语言平实,以真情实感描写生活细微处。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