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王跃农
父亲出生于1936年5月4日。
父亲幼年时,正赶上家境衰落的时期。尽管生活困难,但爷爷奶奶还是省吃俭用,东挪西借,坚持让父亲上学读书。父亲先后在西上坝小学、六坝小学、洪水小学、张掖中学学习。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父亲学习一直都很努力,成绩也很好,可不幸的是初中还没有毕业,便染上了肺结核病,逼迫休了学。在辍学期间,父亲一边养病,一边帮助家里干农活,一边坚持自学,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自学完了当时的全部课程。
1956年8月,父亲因病无法继续学业,从张掖中学肄业后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教育生涯。
父亲的足迹遍及民乐县六坝、南丰、民联、三堡四个乡镇十多所中小学。他不论是当校长还是当教师,不论是搞教育教学还是搞后勤服务,都爱生如子,视校如家,把自己满腔的热爱和全部的心血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
他认为爱心是教师的第一素质,只有真心实意、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他一生都在农村学校工作,但却从没有嫌弃过任何一个孩子。孩子生病了,他总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俨然就是父母;孩子摔倒了,他会跑上前去扶起来,轻轻拍去孩子身上的土,擦去孩子的鼻涕、眼泪;孩子们违反纪律了,他总是以理服人,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既举例子又讲道理,直到孩子们心服口服为止;孩子们不好好学习了,他总是比方比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地努力地学习。
父亲工作之初,农村的办学条件极差,说是学校,其实就两位老师,每位老师都要同时教几个年级的课程,而且几个年级只有一间教室。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父亲克服了各种困难,默默地坚持了下来,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父亲从1960年2月任三堡小学副校长开始直到退休,先后在多所学校担任副校长、校长、革委会副主任、总务主任长达31年。他长期在这些学校担任领导职务,负责学校管理工作,在抓好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同时,他还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先后负责完成了南丰小学、民联学校、赵岗小学、六坝中学、六坝中心小学、西上坝小学的修建和改扩建工作。
父亲也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他认识到老师的素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他从非常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挤出一定资金,订阅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书籍,供老师们学习提高,他总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老师们参加进修、培训和研讨,他常常组织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等教研活动,帮助老师在研讨交流中提高理论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
父亲以校为家,吃住都在学校。他常常两三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尤其是在负责学校修建工作的时候,回家的次数更少,有时候甚至假期都不回家。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说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汗水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用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来形容父亲的一生,一点都不过分。父亲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多年,特别是在负责学校修建和后勤工作期间,掌握着一定的财权,掌管着一定的财物,但他却从没有动过公家的一分钱款、一件物品,没有往家里拿过公家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尽管当时家里经济非常拮据——由于孩子多,劳力少,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仅靠他微薄的工资收入,仅靠爷爷和母亲挣的极其有限的工分,远远满足不了一大家子人的日常生活用度,但他一直坚守着道德底线,捍卫着法纪尊严,过着清贫日子。父亲不但自己是这样做的,而且常常教育我们子女,不要贪占公家的便宜。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句话现在又成了我的口头禅,我常常以父亲为镜子来照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不贪占公家和他人的便宜。这在有些人看来,我简直死板的有些不可思议。
父亲呕心沥血地工作着,但他却没有过多的奢望和私欲,组织的一张奖状、领导的一句肯定、家长的一声称赞、学生的一张笑脸,就已经令他心满意足了。父亲就是这样的人。1989年9月,父亲荣获甘肃省园丁奖,受到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他一生中得了多少奖状和奖章,得了多少好评和称赞,我们现在已无法说清楚,只知道他得的奖很多,只知道他在单位、在家乡、在家族里面的威信都很高,不论是同事、学生、族人还是家人,遇到难事时,都愿意找他倾诉,寻求他的帮助,他也总是有求以必应,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但有精神上的鼓励,而且也有物质上帮助。因为他是读书人、“工作人”,知书明理,见多识广,想问题比较周到,所以别人有了困难和大事,总爱找他出主意,想办法。
父亲一辈子没有骑过自行车。前些年,好多乡镇、村子都不通公共汽车,当时最时髦、最便捷、最奢侈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好多同事亲友都劝父亲买上一辆自行车,父亲也想买上一辆享受一下,但是他的这一心愿直到去世也未能实现。父亲靠一双脚在乡村学校奔波了30多年。
父亲一辈子没有穿过西装,一件中山装不知要穿多少年,直到旧的不能再旧了,他才舍得做一件新的。也很少见父亲穿过皮鞋,他绝大多数时候穿的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布鞋。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烟和酒,也许只有这两样消费才说明他在为自己活着,而实际上他是借此来缓解身心的重负和压力。他买的烟酒都是比较便宜的,他从不讲究烟酒的档次,有时候买不到酒,他为了过把瘾,只好把开水兑到酒瓶里面,以水当酒,勉强应付一下。每当想起这些,我都会禁不住流下眼泪。因为当时我们子女多,家庭开支大,需要钱的地方太多,父亲的负担一直很重,养活一大家子,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后来,虽然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父亲却又早早地离我们而去了。
父亲有一颗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心。因为他是“工作人”,领工资,尽管那时的工资很低,尽管自家的日子也很紧张,但是求他帮助、找他借钱的人仍然不少。对于比自家还贫困的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父亲从不吝啬,几乎是有求必应,没多有少,从不让他们空手而回。他没有留下积蓄,他去世几年后,仍有人把向父亲借的钱还给母亲——虽然不多,每当此时,对父亲抱怨了一辈子的母亲都会暗自落泪和叹息。
父亲从教30多年,可谓桃李遍天下,其中有当书记县长的,有当局长老板的,但父亲没有求他们办过一件私事。我们子女们相继长大,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没有一个利用过父亲的关系。妹妹没有考上大学,那年招工,父亲的好多同事、学生都官居要职,但是父亲死活不肯去说情。
我们每个孩子上学时,父亲总会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考得上就读,家里再困难也不耽误你们的前程;考不上就别读!不要指望爹给你们走门子、拖关系,爹不干那种事。
父亲对我们学习、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进步,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告诫我们路在自己脚下,千万不可骄傲自满,做人是第一位的。正是由于他的教诲和影响,我们家率先打破了本地考取大专院校零的记录,而且兄弟姐妹5人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一些成绩。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受到了普遍的赞誉。我们子女们不论是在单位上还是在地方上,都受人尊敬。父亲的品格不仅影响到了儿子、女儿、学生,而且影响到了儿媳、女婿、同事和许许多多的邻里亲朋。
生活虽然艰苦,但父亲却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他有时也会苦中作乐,以此排遣心中的寂寞,缓解工作的压力,享受一番人生的乐趣。听母亲说父亲的二胡拉的很好——可惜我没有听过,他有时候也会下下棋,打打扑克。他最喜欢的还是读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特别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他都读过多遍,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开拓了视野。他给我们讲过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一些章节和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他自学过中医,将许多常用的汤头歌诀背得滚瓜烂熟,虽是业余水平,但他却能为病人把脉开方治病,亲朋邻里按他的方子服药,也治好过一些疾病甚至疑难杂症。在晚年他花费了不少心血,编写了《二度梅》《蝴蝶杯》《十五贯》等宝卷六部,在当时,没有电视、电脑、电话,书籍也很少,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尤其是在农村,念卷、听卷也许是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产生了写宝卷的想法,而且一下子写了六部,每一部都获得了听众的广泛好评。宝卷是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发展而成的一种汉族民间吟唱的通俗文学,后来发展成了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通俗易懂,深得群众喜爱。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父亲编写的宝卷,在我们地方上流传的宝卷中应该是水平最高的,他的作品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情节曲折,故事感人,人物形象丰满,内容健康,主题鲜明,在当时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在劝化人心、抑恶扬善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父亲的一生中,从我记事起,最感动人的有两幕。一幕是父亲退休时,学生、家长,各校的领导、老师,县、镇、村、社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拥入我家,敲锣打鼓、贴对联、放鞭炮、挂红灯、送牌匾、致贺词,欢送父亲荣归故里。据我所知,这么隆重、热闹、光荣地退休仪式,在我们家乡是绝无仅有的。还有一幕令我同样永远不能忘记,那是父亲去世后,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父亲送行,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多少父亲救助过的人们都在默默地流泪,默默地替父亲祝福、祈祷。
写到此,我想起了一副对联: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这副对联来概括父亲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的。
尽管父亲一生都是在清贫、辛劳、忙碌中度过的,但他却无怨、无恨、无悔。尽管他饱尝了人生的艰辛,但内心却充满着对生命的无限依恋、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孩子们的无比喜爱。
父亲从未说过廉洁奉公之类的豪言壮语,但他却用自己的朴实的行动和平凡的一生为廉洁奉公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父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他的品德、他的骨气、他的形象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原载《甘肃日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