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米粉
文/张淑琴
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想出去走走。旅游,便成为一项重要日程。桂林,是一直惦念的地方,至今记得小学时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老师带我们读课文的惊叹语气。
千里多路程,飞机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果不其然,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你正在赞叹道路的整洁时,旁边突然异军突起,一座山峰犹如新生的竹笋直指云霄,旁边再无别的山峰,不由地让你又惊又喜。漓江的水,一如课文里描写的那样“清”,一切都很安闲。
桂林,这个城市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没有被外界过多地侵蚀,形成南北杂糅的混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雨水充沛,温度适宜,树木高大,满眼碧绿。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时常会出现一个导游陪同一两个游客的现象,他们也乐此不疲。一两个游客不值当吃团餐,他们就把餐费退给你,你可以自己寻吃的,寻来寻去,发现他们饮食上鲜明的地域特色也让人印象深刻。随处可见的桂林米粉店,让你忍不住抬脚进去尝尝。在桂林的五天时间里,每天都吃了米粉,却一点儿都没吃够。
第一天,导游陪同的游客就我和先生两个人,中餐自己解决。正阳步行街有好多米粉店,不知要进哪一家。兜兜转转,在师范大学不远处的一个巷子里,发现一间小店,较为整洁,只经营一种米粉--酸辣粉。满满一大碗米粉配上肉末和炒黄豆,老板说酸豆角和辣椒酱根据自己需要添加。我看碗里只有米粉,没有汤水,刚想说话,老板大概知道了我的意思,操着硬硬的普通话说:“要先吃粉,卤水最后加啦!”怕人家瞧我们是外行,赶紧吃。酸豆角不太酸,辣椒酱也是酸中微辣,不像有的辣椒辣得你心疼。大概是饿了,最终只记得黄豆的香味了。
下午的行程结束的也早,我和先生神清气爽地在滨江路漫步,路两旁是遮天蔽日的榕树,树上垂下的气根如年老的胡须。再转到王城路上,金桂树高大浓绿,树干笔直粗壮,树冠浑圆如伞。我不禁感叹了:要是桂花开的时候,肯定是满城飘香了;我们家乡的桂花树为什么总是一副吃不饱的样子呢!据说,桂林有近一百二十条道路和街巷种植桂花树,绿化道路长度近一百二十公里,市内桂树五万多株,形成了全国罕见独有的“桂花长廊”。桂林,桂林,真是桂树成林啊。
就这样慢慢地走,细细地瞧,不觉得天色已晚,又该寻吃的了。在桂林人们医院附近无意邂逅“崇善米粉店”。店内人头攒动,好不容易找到个空位子。导游曾告诉我们,他们早饭都吃米粉,四元一份,有菜,有肉,米粉快吃完时再加点卤水喝喝,一天都滋润。我们也想尝尝4元一份的,告知没有了,只有早上有。点了两份金牌米粉,也就是卤菜粉。端上来时,差点没舍得吃:金黄的叉烧冒着香气,外焦里嫩,米粉洁白细腻,略带青色,几片生菜碧绿油亮;在自选区里,你再配上酸豆角、酸辣椒、蒜泥、香菜、油炸花生,光看看就叫你流口水的。米粉入口爽滑,一嚼即烂,并不是劲道十足让你半天都消化不了的那种。我这次加的酸和辣稍多点,呼哧呼哧,不一会儿,一大碗米粉竟被我扒拉一干二净。卤水也不错,感觉特别,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道。还有筒骨汤,装在茶桶里,任你喝。吃完了不禁后悔起来,刚才肯定是一副饿死鬼的吃相,再者,既然味道不错,要慢慢品啊,这般囫囵吞枣,过程都被我省略了。先生笑嘻嘻的望着我,“再来一碗!”我一笑,也只有在你面前可以这么无拘无束,不顾吃相了。
最后一天返程,走之前再去寻一家米粉吃吃吧!路两旁米粉店一家接着一家,终于选定一家杀猪佬米粉店。一大碗,准确说是盆,不锈钢的,端上来,我又流口水了。这次是汤粉,米粉依旧清白,生菜依旧油亮,香茹丁、肉片,猪下水、小葱碎等浮在汤里。先生把一小截一小截类似肠的东西挑出来,丢在盘子里。我是全盆通吃,一个不剩,尤其是那“一小截”的东西吃起来酥烂,鲜香。老板娘在我们桌前来回走了两趟后,终于忍不住说话了。她先说什么我没大听清,后面听清了,“早上3点就煮上了,吃不到的,香啦!”原来这一小截的是猪小肠,他们凌晨杀的猪,我们今天是真正吃到了杀猪佬了。先生不好意思,又把丢出去的夹过来吃,细细咀嚼说是越嚼越香。老板娘看我们吃的开心,才笑着说:“好吃吧!”我们都夸好吃,她的话多起来,说是凌晨2点杀的猪,本来留着杀猪佬狗肉吃的,拿了些来店里,我们吃到这么好的杀猪佬真是巧呢。桂林人把好朋友称作狗肉。我问老板娘拌米粉的卤水是怎么熬制的,她扳着手指说,香料有八角、桂皮、甘草、草果、小茴香,猪肉、猪大骨、牛肉熬汤,再加入三花酒、罗汉果等配料,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熬4、5个小时。不管你是吃卤菜粉还是鲜肉粉,螺蛳粉还是牛腩粉,只要在米粉里放了那么一点点卤水,那味道便不同寻常。这么一大碗米粉经济又实惠,可谁知藏在碗里的岁月长啊!据说,也有不少外地小吃来桂林,来了之后才知道桂林人对米粉的依赖,没奈何只好改行卖米粉。有人不知道卤水的奥妙,以为就是酱油加味精,桂林人吃到这种米粉是吃一口吐一口的。
桂林市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地区,素有“桂北粮仓”之称。所以桂林乃至广西一带饮食以稻米为主,米粉是在大米的基础上精心加工出来的。关于米粉的传说由来已久。传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南征百越,遭到百越族人的强烈抵抗,同时又因为岭南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供给跟不上,严重拖了战局的后腿。于是,始皇帝派史禄去开凿灵渠。灵渠开通后,运输问题得到解决,扭转了战争被动局面。
在史禄到来之前,秦军将士就为吃不好饭犯难。只有就地征粮,征的也是大米。这些西北将士,天生就是吃麦面长大的,于是秦军中的伙夫长想办法把大米舂成粉,蒸熟,搓成条,供给将士食用,称为米面。又由于水土不服,军中大量的将士病倒,他们肚子胀,上吐下泻,直接影响了战斗力。部队中的医生就地采药,熬成汤,发给将士服用。嘿,还真有效,喝上两三回,那肚胀和吐泻的毛病就没有了。军医采集的草药有草果、茴香、槟榔、橘皮、丁香、桂皮、胡椒、砂仁、干姜、香叶、桂枝、山楂、甘草、白豆蔻等。汤里有甘草的微甜,也不难喝,因而受到将士们的普遍欢迎,每天都要喝上几口。可是打仗不允许你没事就去咂摸两口啊。为了节省时间,将士们便将米面、汤合到一处吃,这种战争逼迫出来的吃法,为日后吃桂林米粉一定要放卤水开创了先河。后来经过历代米粉师傅的改良,演变成了今天桂林米粉的佐料—卤水。
以前的旅游大多是带着一身的疲惫返回,只有这次,五天的桂林之行,没有水土不服,还带着满脸的肉乎乎回来了。有时我在想,去过了一些地方,吃过了一些美食,为什么独有桂林这个地方,独有桂林的米粉--这种不太起眼的小吃让我念念不忘呢!
许是这种小吃更家常,更贴胃!
许是与爱人同行,一路相携相伴!
作者简介:
张淑琴,女,汉族,大学本科文凭,江苏宿迁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书之余徜徉在阅读和写作中。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