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嫂
文/田德洲
六年前的一个冬日,上午八九点钟了太阳才从石门山顶上探出头来,西北风不紧不慢的刮着,摇曳的衰草发出“呜儿呜儿”的细微叫声,天干冷干冷的,几乎是滴水成冰。
“唉,秀珍,我又尿了。”大哥纪淑文躺在病床上,一声叹息,接着轻声呼唤着。大哥六年前得了脑血栓,病情难以稳定,患病六年了,一直瘫痪在床。
“别急,我马上就来。”门帘撩动,走进来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中等身材,清瘦的脸庞有些憔悴,面带倦色,一双好看的大眼没有了昔日的光辉,略显黯淡无神,精神不振。进门后撩起衣襟擦了擦湿漉漉冻得通红的双手,拿起一块晾干的尿布,麻利地掀起大哥的被子,把湿尿布换了下来。她,就是大嫂王秀珍。大哥自从患病那日起,生活及其他都不能自理,一切都是由大嫂来打理。
“王秀珍,我要大便!你他妈地快来呀!”久病在床的大哥有时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动辄大呼小叫,口带脏字。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久病脾气躁。”
“来了,来了!”大嫂放下肩上的柴草,来不及擦一把脸上的汗水,一阵风似的跑到里屋,给大哥清理着大便,脸上依旧那么平静,那么慈祥,那么和蔼可亲。大嫂不急不愠,低声细语安慰着大哥,像是劝导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我刚才抽空去捡了点柴,咱们做饭用啊,听话,你千万不要着急上火,那样病情会加重的。”
“嗯,嗯,我心里难受,不想你离开。”大哥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了,像是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依偎在大嫂的怀里。六年来,大哥这样的呼唤早已成了习惯,大嫂做这样的事情也早已经程式化,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一直重复着。
大嫂和大哥相识到结合那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那时大嫂是民办教师,学校的骨干,全乡的年级组长,她苗条的身材,头上扎两条小辫,瓜子脸上嵌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是十里八乡的大美人。大哥英俊潇洒,是化肥厂的一名优秀职工,也是全厂独一无二的帅哥。一天,大嫂骑车到县城去买课本,途径化肥厂,一霎时天昏地暗,沙尘暴来了,大风裹挟着沙土,迎面扑来。刮得人睁不开眼,站不住脚,更不用说骑自行车了,大嫂只好就近到化肥厂避风。就此结识了大哥,两人一见钟情,成就了二人的姻缘。一个靓女,一个俊男,他们俩的结合,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都说是天造一对,地设的一双。
大哥的家在石门山中,是一个全家十八口人的大家庭。上有年老多病的公祖父婆祖母、多年瘫痪在床的婆母、体弱多病的叔公,下有小姑小叔子一大群,她是唯一的长孙媳妇。侍奉老人和照顾弟弟妹妹们的重担,理所当然就落在了大嫂一个女人柔弱的肩上。节假日和平时的晚间,别人的休息时间,却是大嫂体力劳动、忙家务的时间。
每当太阳躲到石门山后,夜幕慢慢拉开,在学校忙碌一天的大嫂,回到家中,把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本放到自己卧室,顾不上嗷嗷待哺的女儿,首先到年迈的公爷爷婆奶奶的堂屋问候,然后到瘫痪在床的婆婆屋里,给婆母翻身,换尿布,收拾一番。最后到厨房做好一家人的饭菜,一家人收工回来,围坐在饭桌前,津津有味地吃着可口的饭菜,谈论着一天来的所见所闻时,大嫂却在忙碌着,首先给公爷爷婆奶奶端去饭菜,又赶紧去喂婆婆。
每当这时,婆母咀嚼着大嫂喂进嘴里的饭菜,泪水在眼框里打转,总是深情的看着大嫂那姣好的脸庞,轻轻叹着气说:“闺女,你受累了。”
大嫂理解娘的心,娘有千万个过意不去,每当这时,大嫂的心里总是酸酸的,总会轻声细语宽慰着老人:“娘,看您说到哪儿去了,我是您的孩子,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尽管一天超负荷的劳动使她头晕目眩,浑身酸痛,大嫂在婆婆面前依然是和颜悦色,说话柔声柔气,“娘,您也不想生病在床啊!您安心养病,养好了多陪伴我们几年,就是我们最大的福分。”
“嗯,嗯。”娘心中五味杂陈,频频地点着头。儿媳贤惠、善良、勤劳和对自己以及爷爷奶奶的孝敬,她全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不是亲生,胜似亲生!这样的儿媳妇打着灯笼都难找啊!
“娘,今天是星期日,我给您洗洗澡,擦擦身子吧,躺在床上身上会舒服些。”每个星期日,大嫂都会这样对娘说。
“闺女,这个星期就算了吧,好不容易盼个星期天,你歇歇吧,看把你累的。”娘看着大嫂消瘦的脸庞,心疼地说着,眼圈都红了。
“娘,您不洗澡那怎么行呢?细菌多了容易感染。我没事,多干点活睡觉踏实。”说着大嫂故意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唉!你累不累娘心里最清楚。你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本来我该侍奉二老,可我得了这不争气的病,死又死不了,动又动不了,家里一大摊子事情都给了你,能不累吗?娘心里不落忍呐。”
“娘——你都已经把我当您的闺女了,就不要说这些见外的话了。”
“唉!不说,不说,娘不说!”娘伸出骨瘦嶙峋的一只手,爱怜地抚摸着大嫂,泪水又一次涌了出来。
娘患病后一直瘫痪在床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里,大嫂喂水喂饭,擦屎刮尿,洗澡梳头,请医煎药,对娘百般孝敬,精心呵护,照顾的无微不至。老爹爹见人就夸:“要不是我家的大媳妇伺候的好,我家那老婆子少活十五年。”乡邻们也都伸出大拇指,夸大嫂善良贤惠,孝敬老人。
公爷爷婆奶奶走了,瘫痪在床的婆母走了,他们带着对大嫂的无限感激之情,带着对这个不是亲生又胜似亲生的大嫂万分不舍和眷恋,就像娘临终前拉着大嫂手说的一句话:“孩子,下辈子我要你做我们的亲生女儿。”
送走了公爷爷婆奶奶和婆母,大嫂感到从未有过的落寞和空虚,闲暇之时,她常常回想起和婆婆、公爷婆奶相处的那些日子,自己虽然忙了些,累了些,苦了些,可是有娘在,有爷爷奶奶那些老人们在,日子过得踏实。“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天夜里,大嫂告诉大哥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个惊人决定:把一个远房的孤寡老人——聋爷爷接到家中赡养。得到了大哥的同意和支持,第二天一大早大嫂和大哥就把聋爷爷接了过来。大嫂又开始了起早贪黑、简单而又重复的工作,一直到聋爷爷入土为安。
而今,大嫂精心照顾的几位老人相继离世,大哥也在两年前远赴天台。大嫂经历了那么多的生活磨难,吃了那么多的苦,现在年逾古稀,身体依然健硕,只是满头的乌发平添了缕缕银丝。也许是她的善良、贤惠、孝敬使然。
百善孝为先。大嫂用多半生的心血和汗水,践行了这条流传千年的古训。
田德洲,退休教师,党员,大学学历,易县作协会员、保定市作协会员。曾在《荷花淀》、保定日报、河北农民报等报纸刊物发表多篇作品。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