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以来业障深重,非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送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屡试屡验。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从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宝王随息法门,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嗔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计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难成三昧。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至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三昧境相,唯证方了。若论其法,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念佛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观心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念佛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至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纵出地狱,复堕饿鬼畜生,纵得为人,愚痴造业,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出苦第一妙法,亦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办做鬼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切戒家中杀生。
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宜痛戒之。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皆常念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亲友,不蒙此益乎?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欲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信切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
女人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焚香。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若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皆同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不但无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但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
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常时忆念,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起,终日由佛不可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若只偶念一句两句,便欲见效,则是自欺欺人,虽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决不可得。
念佛必须至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卧时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难念,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心向下想,则心便沉潜不浮动,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华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之莲华,自可顿愈矣。若不敢作莲华上坐立想,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脚底下想,此种心火头火,均可不生矣。
见佛颇不容易,于未得一心前,断不可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
闭方便关,拒绝不急事缘,甚为有益,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心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
近来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不生欢喜贪著,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不为魔转,即能上进故。
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于课诵回向后,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彼有益,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业不造,幸闻佛法,当认真修持,庶可消除宿业,超度怨家。若难解结者,倘肯发菩提心,并诚心超度,无不即解结矣。念佛气闷,非体弱故,乃业障所使,但恳切至诚念,如念不来,则心常忆想,能念仍须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转心忆,久久此业即消。以后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险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按】大师系莲宗十三代祖师,明示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久不退,自得一心,愿深信切愿而力行之。
念佛法要(明憨山德清大师梦游集节要)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盗、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嗔、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念佛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
修慧在乎观心,修福在乎万行,观心以念佛为最,万行以供养为先,是二者乃为总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动念,皆是妄想,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成净土因,是为乐果。若念佛心心不断,妄想消灭,心光发露,智慧现前,则成佛法身。众生所以贫穷无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尝一念供养三宝,以求福德,直为生死苦身,念念贪求五欲之乐,以资苦本。今以贪求一己之心,转而供养三宝,以有限之身命,随心量力供养十方,乃至一香一华,粒米茎菜,其福无穷,故感佛果华藏庄严,为己将来自受用地,舍此则无成佛妙行矣。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
学道无他伎俩,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久久纯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弥陀,头头极乐矣。近见学道之士,祗知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处下死工夫,及临荣辱祸患死生之际,便见手忙脚乱,此非人误,乃自误耳。生死根者:即吾人日用种种妄想,人我憎爱贪嗔痴等诸烦恼业,若有一丝不断,即是生死根本。今要参禅顿悟了生死,请自讨量,果能一念顿断历劫烦恼,如斩乱丝否?若不能断烦恼,纵能顿悟,亦成魔业,岂可轻视?从上诸祖顿悟,亦从多生积功渐修中来,故顿悟一著,说易实难,苟无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热恼中一念顿悟,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至若念佛一门,世人不知其妙,视为浅近,其实步步踏著实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来,念念妄想攀缘,造生死业,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断烦恼。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换之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
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专以念佛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修诸福田功德,以为庄严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要知先断生死之根,方有速效。生死根即今贪著世间种种受用,及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嗔怒忿恨执著痴爱之心,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俱要尽情吐却,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心若忘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今国事万机,决不能参禅,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无别巧法。
参禅要离想,念佛在专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
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随缘即安命也。第四要认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厌苦切,厌苦心切,则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诀,单持一念。
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此是早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是为常行也。若为末后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
【按】要了生死,要为生死心切,要先断生死根株之爱根。惟爱乃多生习染,熟不易断,其入门下手工夫,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久久纯熟,则念极情空,爱根自断。其他生死根本之日用种种妄想,人我是非贪嗔痴慢等诸烦恼业,不求断而自断矣。
念佛法要(民国慈舟普海大师法汇节要)
佛有大智,知机知根,死心念佛,七日无有不得一心不乱者,不肯死心,不能济事。心本活泼灵通,云何言死?盖以念人情恩爱名利是非之心,换来念佛,古人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贼人,贼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将谁念佛?要想念到一心不乱,还要一心不乱念。
念佛须切实用功,念至无能念所念,亦无身心世界,念即无念。杂念一起,即成障碍,此岂早上念几句,晚上念几句,所能念得成的吗?此念佛之念,应如铁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杂念虽多,不出念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先以铁帚扫粗念,后扫细念。虽一时扫不尽,也须减少,务必扫清,方见太平。要自己检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若扫不了,须生大惭愧。所谓信要真信,愿要切愿,行要实行,方得真实受用。
【按】死心念佛之死字最妙,财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乱耶?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庄、船上,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更可见观世音菩萨与我们人间的因缘,的确非常深厚。
观世音菩萨因为「闻声救苦」,所以名为「观世音」,因为菩萨观理自在、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所以又名「观自在」。菩萨还有「施无畏」、「大悲菩萨」、「圆通大士」、「南海观音」等诸多名号。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菩萨于无量劫前已经成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其以慈心悲愿而倒驾慈航,再来娑婆度化有缘众生。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即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
〈普门品〉有如观世音菩萨的传记一样,对于菩萨的应化、慈悲、神力以及游诸国土度化众生的事迹,叙述甚详。佛陀在经中对于观世音菩萨慈悲化世的广大功德,有诸多赞叹,因而感动无尽意菩萨以璎珞供养。从经文中的对话,所呈现的就是一位悲智双运、福慧具足的圣者典范。
比方说: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满足祈求生儿育女者的心愿:「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能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也可令众生远离三毒烦恼:「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乃至还能免除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等七种灾厄之苦。总之,虔诚执持菩萨的圣号,菩萨即能以其慈悲、智能、勇猛的威神力加持于祈求者,即得解脱厄难。如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菩萨除了冥冥中给予众生感应之外,也能应众生的机缘而为说法,如〈普门品〉中所言: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妇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等,以三十三应化身度化众生,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感应的原理,我们应该要有如《华严经》所形容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般的体会,那就是闻观世音菩萨名号时,口中称念,身行礼拜圣像,同时要生起清净心,以专一其心驱除一切杂念妄想,思惟观音愿行,如此身口意三业合而为一,则观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我心与菩萨心合而为一,自然能「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及众生的虔祷,而感应菩萨示现各种不同身相,以救苦救难,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亦多不胜数。如「白衣观音」、「竹林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琉璃观音」、「蛤蜊观音」、「送子观音」、「马郎妇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其中大多以庄严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现,因此有说观世音菩萨是为女人身。其实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由于应化无方,所以相状也就不一,经载菩萨应众生的祈求,而感应不同身份,作为度生方便。除以国王、妇女等身为有缘众生说法度脱外,在必要的环境下,菩萨也示现天、金刚神、阿修罗,乃至龙、鬼、蛇、鸟等众多类形,以摄化众生。因此,信奉者对于菩萨是否为男为女,大可不需在外相上加以分别。
观音菩萨给予人间的救济,是随处示现的,他以十四种无畏、千手千眼,慈愍众生,救苦救难。如:「唐文宗嗜食蛤蜊,菩萨即现身度化」,「宋朝永觉禅师受牢狱之灾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刀寻断断坏」,「孙中山先生游历普陀山时,曾亲眼目睹菩萨显现灵异事迹」,「以屠宰为业的不孝子,朝拜南海时,蒙观音指示『反穿衣,倒踏鞋者,即是观音老母』」等,诸如此类菩萨度化众生的事迹,在《观音灵感录》中,载录甚多。
吾人信奉观世音菩萨的真正意义,在于「念观音,拜观音,更要自己做个观世音」。观世音菩萨能为众生施予无畏,吾人亦应效法菩萨,加强自我威神力的提升,具有慈悲力、智能力、勇猛力,做众生的保护者。因此:
对于意志消沈,灰心失志者,应效法菩萨给予鼓励。
对于被人加害,灾难临身者,应效法菩萨给予解救。
对于遭遇挫折,险阻艰困者,应效法菩萨给予助缘。
对于误入歧途,迷失方向者,应效法菩萨给予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