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水央(美国) 作品发表于《新世纪诗典》、美国诗刊《新大陆》等, 有作品收入诗集《纽约流光诗影》等,出版发行中英文个人诗集《心镜》。
《无限可能》
文/水央
一条线
横着
可以是
地平线
竖着
会是旗杆
或是
一道闪电
斜着
是杨柳枝
炊烟袅袅
弯曲
是山路河道
是波涛起伏
缠绕
是一团乱麻
是迷宫
是绵缠
转起
是龙卷风
是漩涡
头尾相连
环成圈
是重逢
是交汇
是星球
是圆满
2/14/22
有望眼欲穿的准备意识
今音(雍赓)评论:
这首《无限可能》以诗核“一条钱”的变幻无穷,叙述了人物有备无患的心理准备。作为一种素质的避祸方式,在现实中能够体会和应用到的是它的方法。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法,是以诗歌每一行句型的短来结构的,其本身是在寻找创作上的某种方式而正好和人物的心灵契合,这使得诗歌能够在结构的发展和内涵拓展上,满足了较高层次作者的审美追求。
诗歌有着不按寻常套路出牌的特征,也可以被这首诗歌能利用上,主要是指人物内心世界的灵动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已经有了质的变化,这个质是指和同题材、同类型的诗歌比较,诗歌明显地把“一条线”的自由、随性、可塑这几个特征展现出来。它区别了传统的固化、呆板和恪守等老套模式是想像力的相对被制约。
这首诗歌至少在对诗歌内涵的无限性和方向感得到了重新认识,从很大程度上看,它和人物所处的环境有联系,它们之间虽然也有一种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存在,就诗歌人物而言,相对的制约度非常小,出现的是人物在思想上主动意识强了,而被动意识少了,它表现在对“一条线”的看法上,是提供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存在。
而这种可能,在环境相对不利时想要塑造出这样的一种深至久远的空间与距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是指需要应付环境所付出的成本要大,因此在创作层面上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短暂效应,而这首诗歌没有这样的情况。
就个指的作者而言,情况和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也造就了不同作者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但从形式表现来看,笔端发展的方向和思路都有所不同,比如,被动意识强的诗歌形式,往往会出于一种求突破状态,一个求字,其中有无奈,也有理智和清醒。于是,同题而不同质的诗歌也就产生了。
像这样的灵动和感觉就是火花。这时候,如果再逐行对诗歌进行解读,也就有了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对有的读者来说会有此感受,他们更需要的是这首诗歌的深度认知。
读一首诗歌,如果沿着文字的表象深入到里面,能否发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这也是区别读者阅读和审美的能力大小。能力大的读出一些深沉,能力小的得出一些浅显。在阅读时存在的一个误区是,把浅显当作深邃,把深邃看作浅显。这作为每个人心理上都拥有的对“一条线”的理解和标准,会出现褒贬不一的看法,无法一致实属正常。
这首诗歌所阐述的“一条线”是想表达,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的无穷尽,当它离开了人物固有和顽强意志对它的认定,而是在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时,它揭开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适应而不是改变。诗歌中也有变,是“一条线”在作各种姿态的形变,它是以适应为前提的有准备意识。我们把它看作是清醒和睿智的表现。
同时,这首诗歌在创作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用动词来发展诗歌线索的固化和一成不变。这首诗歌的线索发展,是依靠人物内心对事物认知的不断变化来结构的。这些变化凸显了诗歌的层次划分,其特征是以诗歌中并列关系的“是”为标志。在诗歌中,一共有四个,把它们找出来,层次也就划分出来了。这是个见,仅供参考。
作者:水央(美)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