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秋
文/田孟龙
当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月圆中天,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词华章,《全唐诗》中咏八月十五中秋诗篇超过百首,《全宋词》中,更达一百五十余阕,典雅生动、诗情画意、历久弥新……
中秋,是一部古老民族的风俗史。中秋望月,就望见了诗和远方。中秋节,源于远古天象崇拜——敬月、祭月习俗的遗痕,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是盛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的中间月份,亦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固定节日,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七,已有“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之咏,有宋一代,中秋节日文化开始繁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秋》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以月之团圞兆人之团圆,寄托思亲、思乡的情怀,祈盼丰收、幸福,人、月常圆,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文化纽带。
中秋,是一场排列千年的诗词宴。“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这个笼罩在皎洁白月光中的节日里,吟咏踏歌的先贤诗人、文人骚客穿越浩瀚时空款款走来,绰约邂逅于同一轮明月之下,对月酌酒,酒酣赋诗、感怀岁月、咏叹流年……在他们眼中的中秋是:一幅异彩纷呈的风俗画,一曲风花雪月的爱情歌,一首玉钩栏下的霓裳曲,一段千古传颂的兄弟情,一次阖家团圆的节日宴,一缕芬芳满口的月饼香,一杯绵长甘冽的桂花酒……充满诗意的中秋节,让传统文化更显厚重,毕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只身一人时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家同祝时可以“团圆最相称,尽饮至深更。”可以感慨盛景不常,对月幽思:“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可以酒后疏狂:“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兴之所至,发而为诗,既助雅兴,又为中秋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趣。
中秋,是一阕勘破人生的顿悟词。在浩瀚的中秋诗文中,苏东坡清丽雄阔、情韵兼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绝唱。如果以苏东坡命运多舛、“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沧桑人生作横向审视,这首词实是智慧词人勘破人生的月下顿悟之作。词作诞生于熙宁九年(1076年),时年41岁的东坡,青春早已散场,经历人生匆匆聚散,饱尝尘世种种烟火:22岁丧母,30岁亡妻,31岁父卒,兄弟苏辙6年未见,36岁时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贬谪任密州知州。中秋对月,东坡因月而生天上奇想,对月而感人间沧桑: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间也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词人对人生的态度顿时化作释然顿悟的理性,那就是直面“阴晴圆缺”的世态,“悲欢离合”的人生,做真正的猛士、直面惨淡的人生。仕途的逆旅、思念亲人的惆怅,顿时“灰飞烟灭”,畅快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企盼。难怪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了!
中秋,是一曲风花雪月的爱情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大唐宰相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将海上之月的宏大意境,引入爱的彻夜相思。嫦娥飞升月宫与后羿天地永隔,唐人李商隐在中秋节作《嫦娥》诗,追忆这段凄美爱情的同时,表达了对坚如磐石爱情的期许,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爱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当中秋月圆,人间月半,北宋婉约词人柳永思绪翩翩,柔情款款,踏歌吟咏《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词云:“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抒发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无限企盼。“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芳龄二八的明末才女董小宛,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秋,对月书《秋闺词》于金笺扇,寄托寂寥闺思。有幸天佑佳人,是年她邂逅了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结成眷属,共同书写了浪漫的爱情传奇。
中秋,是一盏芬芳甘冽的桂花酒。丹桂飘香,月圆中天,是阖家团聚的日子,也是举杯相邀的佳期……古人端午饮雄黄酒、中秋品桂花酒……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之句。桂花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传说中有吴刚“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的故事。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寄托了桂花酒“饮之寿千岁”的健康祈愿,民间有“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的颐养习俗。桂花酒芬芳甘冽,相传李白饮此酒成诗百篇,当时文人到长安专品桂花酒。宋代苏东坡亲手酿造桂花酒,在《桂酒颂》中言:“以桂酒方授吾,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元月》中留下“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的词章。晏殊的《珠玉词酒泉子》词中一句“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辞花下醉芳茵”,道出了词人对桂花酒爱不释杯的兴趣。有清一代,中秋节饮桂花酒成既定习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潘荣陛著《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桂花东酒”。
中秋,是一缕芬芳满口的月饼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苏东坡这首《月饼》诗,活色生香地道出了宋时中秋食月饼的习俗,和麦芽糖饴馅月饼的妙处。起初,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月的供品,往后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取“人月共圆”之意。南宋周秘《武林旧事•蒸做从食》中,已记有“月饼”之名。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中,有“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中秋互赠月饼的记载。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中介绍了月饼制作的技巧:“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而今,月饼作为节令美食品种更多,按产地分,有京式、苏式、徽式、衢式、秦式、晋式、潮式、滇式、广式、港式、台式等;就口味而言,有咸、甜、麻辣;从馅料讲,有桂花、梅干、五仁、豆沙、玫瑰、莲蓉、肉松、黑芝麻、火腿、蛋黄月饼等;按饼皮分,有浆皮、混糖皮、酥皮等;从造型上又有光面与压花之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中秋诗词中,我们刷新着传统节日蕴含的家国情怀,追寻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咏叹着古老风俗的岁月感动。诗意中秋里,流淌的诗篇,花间的词章,团圆的向往,穿越浩瀚时空,开启了一程古老民族诗意风俗之旅。
作者简介:
田孟龙,男,回族,25岁,1994年8月17日生于哈尔滨,现为东北师大传媒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7级研究生。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2019年5月,话剧剧本《天堂的颜色》(发表于《戏剧之家》2016年3月),获得第十一届哈尔滨天鹅文艺大奖(青年奖)。专题创作“诗意国风”系列文化风俗散文,即上溯《诗经》以降、下至明亡清兴直至民国近2500年来,以历代古典诗词曲赋为线索,运用以诗证史、以史证诗、诗史互证之法,挖掘、整理、歌咏诗的国度、词的故乡,诗意民俗文化传统,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性创新文化传播路径。《诗意端午》《诗意清明》《诗意重阳》等散文,散见于《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长春日报》《沈阳日报》等。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