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麻开花节节高
文/云蒙山人
地名“超洼”,却有些名不副实。来来回回看,像沟像岔像岭像梁,就是不像洼。加之得名突兀,不符合常规:当地多为薛姓、殷姓,没有姓超的,以我之孤陋寡闻,百家姓中似乎没有。 鼻子底下是大路。请教当地老年人得知,原来这个“超洼”是若干年前人们创造出的地名。原来是隔壁有一条沟,叫李家洼,那里的人祖祖辈辈勤劳聪慧,光景过得非常不错,于是这里人改地名超洼,意思是超过李家洼,至于这里是洼是沟还是谷,已经无关紧要了,也许接近于“冲啊,超哇”。 改名果然效果不错。几十年来,在一位务实清廉的老支书的带领下,这里的人笃信“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祖训,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培育,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始终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和上进的姿态。他们不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且整坡造田,开矿办厂,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资源极端匮乏的条件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温饱光景。 有人叫“超”,实至名归。进入新世纪,老支书急流勇退。在他身后,一代新生林茁壮成长。他的孙子,一个九五后呱呱坠地,全家人商定,起名叫“超”,和地名无缝对接,其寓意一目了然且寄托无限期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果然,初中毕业后,这个超走遍大江南北,干便各行各业。除了偶尔与陌生人说话有点脸红,他绝对可以算得上这小山村里经过风浪、见过世面的小小的大人物。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他还培养出一个影响力非常不小的抖音号《原乡记忆》。平台发布的,是原生态的乡村风景,最真实的乡村现状,接地气的乡音乡情,特别是春去秋来看似平淡无奇的乡村的发展与变迁。这也不奇怪,因为在此之前,这个叫做超的小伙子曾经担任过三五年村干部,领着一份微薄的工资,干着三五份繁重而辛酸的工作。他和爷爷一样有一个朴素的心愿:让乡村美起来,让乡亲富起来,让乡野靓起来,让原乡记忆不再是贫穷、落后、寂寞的代名词,而成为一个叫好叫卖叫座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世界。 为此,他不惜花费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在家乡的小路旁种下了猕猴桃、木槿花、红叶李,像打扮自己的庭院一样打扮着故乡的山川。他也婉拒了一个个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平台的邀请,放弃了在许多人看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良机,一头扎进故乡的山梁,再一次从零起步,耗尽心血去打扮装饰经营一个叫“七间房”的小院落,力图将周围的产业资源整合在一起,探索一条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这让他本就捉襟见肘的光景愈发的窘迫了。正如他在自己的抖音作品里所说,从大都市走到小城市,从乡镇走到村居,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真的要靠上山下乡来打拼了。 而这一切都源于爱,绝非无缘无故。因为爱,他选择了回归;因为爱,他选择了创业;因为爱,他选择了坚守;因为爱,他选择了隐忍。记得在一次爱故乡分享交流会上,我用了16个字总结如何爱故乡,“故乡为根,热爱为魂,行动为本,一生追寻。”作为爱故乡最优秀的学员(没有之一),这个叫超的九五后小青年理解最深刻,践行最自觉,坚持最悲壮。 都说小溪流的目标是浩瀚大海,更难得的是已经融入大海的小溪流能追根溯源,热爱和回馈孕育自己的大山。毕竟随波逐流是天性,独立特行是选择。我看好超,因为我相信,传承在他血脉里的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追求完美的精神基因,他必将像一粒种子坚守初心、达成使命,播撒希望无限的春季,收获硕果累累的秋天,而他,也将在这春华秋实的过程中达成祖祖辈辈最朴素的愿景:一天更比一天好,一代更比一代强,芝麻开花节节高!



【题字嘉宾】王敏,陕西洛南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号慎思堂主。好读书,不求甚解,喜书法,追慕鲁公。古典诗词,寻章摘句,喜好中国传统文化。
嘉宾电话:18702975816
联系地址:洛南县石门镇河西南苑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本职教坛耕耘,身兼文史责任,愿结识更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