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姜诗专读(十一)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樱桃红了
姜诗
马牧河灿烂着三星堆的太阳,
滚滚的河水荡漾着灵魂的歌唱,
座落在绿树丛中的张家小院,
白头翁飞落在树梢上。
鲜花开了,樱桃红了,
装点着小院,沐浴着春光,
等待着观赏,等待着品尝。
年末岁尾,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时候,我都会频频收到很多精美别致的贺年片。可不,前面引用的这首小诗,就是一位家住广汉农村的青年文友张登文写在贺年片上寄来的。他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的文学爱好者,虽然学历不是很高,但他勤奋好学,家里开着一个颇有品味的农家乐。这个农家乐最突出的特点是花香果甜,蔬菜新鲜,对待客人特别殷勤周到,让你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个农家乐有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叫做“张家小院”。原来我同登文一家并不熟,是我的好友周道模、陈立基二君陪同我去那里摘樱桃后才结识的。
2002年3月,我在广汉市委党校上成人高考补习课。一天下午下课以后,周、陈二友约我到张家小院去品茶,并说那里瓜香果甜,别有一番韵味,我欣然接受邀请,兴匆匆地同他们去到张家小院。
真是名不虚传,小院的环境确实幽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块菜地;一丛丛鲜花;一棵棵果树,还有种植莲藕、放养鲤鱼的荷塘······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树树缀满了颗颗红珍珠的樱桃树。我们兴奋极了,在得到登文父母特许以后,就兴高采烈的动手摘起来。先是站到地上摘,然后是站在板凳上摘,就连一向老成持重有君子风的立基老师也情不自禁喜孜孜地摘起来。低处的摘得差不多了,就向更高处伸手,白头翁见我们摘得高兴,也盘旋在树顶上注目观望,道模突然发现树顶上有几个枝条上缀着又红又亮的樱桃,但就是摘不下来,这时殷勤好客的主人又为我们送来木梯,让我们摘得更开心,摘得更尽兴。
摘罢樱桃,我们坐在树下一边品茶,一边摆谈文艺界的逸闻趣事。从摆谈中获悉张家小院还是广汉文朋诗友的活动基地之一,大家经常聚在这里谈诗论文,交流创作中的心得体会,其意也欣欣,其乐也融。
我们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兴奋。当大家谈得正欢的时候,登文来通知我们就餐。坐上餐桌一看,桌上摆满味道鲜美可口的菜肴,且多是现从菜园里扯回来的新鲜蔬菜。为了不至于辜负主人的盛情,我们开怀畅饮,备极欢欣。
越是开心,时光过得越快。我们告别昌文一家,由道模和立基打的送我返回德阳,临上丰前,道模激情难抑,又去树上折了一枝缀满红樱桃的树枝让我带回德阳,这真是平生从来未有过的开心事。尽管这事已经过去两年了,但它仍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幕上。我忘不了道模同立基那一片浓浓的情,也忘不了昌文及其父母的深深的意!
回到德阳的当天晚上,我心潮澎湃、文思泉涌,满怀欣喜地写了一首《笑满张家院》。其词云:“果园两三亩,草屋七八间,水果月月新,蔬菜四季鲜。李花灿灿白如银,石榴红红似火燃。白头翁注目红樱桃,纺织娘花间把琴弹。瓜田李下人来往,竹篱豆架笑语欢。良辰美景宾客盈门,赏心悦事就在张家院。”这首词在《东方作家》11期发表以后,我特意委托道模代我送登文一本,他们全家都满心欢喜。由于那天摘樱桃的时候,确实有一只白头翁围着樱桃树在空际盘旋,似乎想同我们一起分享樱桃的鲜味,所以我同登文的诗词作品中都写到了白头翁。就这样,一来二去我就同登文成了诗文唱和的朋友,逢年过节彼此问候一声。正是他的这首小诗,又激发我写出这篇《樱桃红了》。
香 樟 礼 赞
姜 诗
在凤翥山众多树种中,我最爱香樟。它立身以直,正而有品,栉风沐雨,蓬勃向上。有格调,有境界,值得赞赏。
香樟之美,美在风骨独具。
香樟,拔地参天,卓尔不群。有着劲健的风骨,轩昂的气度,如同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傲然挺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给你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难得的美的享受,令你啧啧称赞,连声叫绝。凤翥山的香樟,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每一株都长得伸伸展展,笔直笔直的,谁看了都会怦然心动,都会对这一大片又一大片亭亭玉立,英气勃勃的香樟留下极其深刻,极其美好的印象。
香樟之美,美在心向太阳。
香樟,青枝绿叶,生机盎然,有着强烈的向光性。为了迎接鲜红的太阳,它一个劲地向上发展,往高处伸展枝叶,在竞争中茁壮成长。当它的树梢越冒越高,远远超过其他树种之后,它迎着春风,向着太阳,点头微笑,笑得那样舒心畅怀。它俯视林间其他树种,显现出一种出类拔萃,超群出众的英雄气慨。
香樟之美,美在清香四溢。
每当微风从林间吹过,总会飘来一股淡淡的幽香,这幽香就是香樟散发出来的。这种淡雅宜人,沁人心脾的清香,令你心醉神迷,精神为之一振,即使在几天之后,你也会回味出几缕幽香。
香樟以它独特的丰姿和高贵的品格,赢得人们一次次深情的凝神,一声声热烈的赞美。它让你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深刻的人生启示。
我爱你,香樟!
2009年绿春
笔
姜 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古人的这一联诗形象生动,传递给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写诗作文离不开笔,笔上生花就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令人心灵震撼的美妙诗文。
长期以来,笔一直是传播文化信息的主要工具,人们用它写出的文字来思想,沟通感情,达到相互了解,信息共享的目的。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而流长,中国人同笔的关系至为密切,先辈用翰墨飘香的毛笔字,展示出了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笔历来被定为文房四宝之一,是学者文人不可时刻或缺的书写工具。他们的心灵感悟,感情倾诉,无一不从笔底喷涌而出。
凭借支支生花妙笔,历代骚人墨客留下了几多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被迫行吟江上的爱国诗人屈原,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充分表达了他生命不息,探索救国救民良策不止的坚韧与执着;生活穷困,蛰居成都浣花溪畔草堂中的诗圣杜甫,发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铿锵誓言,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土俱欢颜”的博大胸怀;
满腔正气,一身傲骨,敢于正言直行的关汉卿抒发了“将碧血,写忠烈,化厉鬼”的爱憎分明、除恶务尽的感情;鲁迅先生抒发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情……。
凭借支支如椽大笔,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用碧血丹心和浩然正气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感天动地,令人振作兴起的传世杰作:精忠报国的岳飞,抱着“还我河山”的决心,驱兵直捣黄龙府,他在《满江红》中抒发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壮志;文天祥在山河破碎,祖国风雨飘摇,危在旦夕的不利形势下,抒发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慨,表达了以死报国,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革命先烈李大钊用他的凌云健笔书写救国救民的真理,并用“铁肩担道义,妙笔作文章”一联抒发了他的凛然正气;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在敌人的刑场上慷慨就义,并在临刑前口沾一绝:“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真是光昭日月,令我们震憾不已。
试想,如果没有文房四宝,没有毛笔,哪能留下上面列举的这些千古绝唱,哪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毛笔,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就不可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的书法韵味也就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翰墨飘香。
凭着一支支得心应手,指挥如意的毛笔,晋代留下了书圣王羲之父子的书法精品;唐代留下了颜、柳、欧、褚的书法真迹及张旭的狂草;宋代留下了苏、黄、米、蔡及徽宗赵诘的墨宝;其他象元代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竹枝山、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翁方洲、赵之谦、何绍基。现代的沈尹默、启功、费新我等人留下了那么多的书法精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万能的电脑逐渐取代了笔的一部分书写功能,但是作为创造书法艺术精品的毛笔始终不可能由电脑替代的。只要人们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欣赏存在一天,毛笔就会存在一天。在书韵流芳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奇葩将永远飘香。书法艺术还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书法还将要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我喜欢欣赏书法作品,也爱收藏书法精品,对创作书法精品的毛笔情有独钟。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