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与屈维汉前辈的孙子屈少敏老兄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茯茶传承人贾根社茯茶博物馆留念)
一部《思念》,出自一位八十多岁多病的老人,一腔热血写尽一生亲情友情乡情。
《记父亲三件事》,娓娓道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跃然纸上,交织成一曲民国农村社会乡绅治理典型的田园牧歌图。
“父亲”屈维汉,从小天资聪明,刻苦学习,略读诗书,膜拜圣贤。一边务农,一边做些小生意,一步步走来,后来成为普集一家商号的大掌柜。他为人处世忠诚讲信用,性情豁达仗义疏财,做事灵活干练公道,是四十年代普集方圆几十里赫赫有名的大能人。
有三件事,流传千古。第一件,说的是“派出所所长”老婆去屈家“偷苞谷”,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村巡逻人员有眼不识泰山,动手,谁想大水冲了龙王庙,派出所所长带一队人马荷枪实弹,杀气腾腾,屈家村也操上农具,不甘示弱,两军对峙,一场血战在所难免,在千钧一发之际,父亲搬兵调将,凭影响力从中周旋,又是送礼,又是“摆几桌”,化干戈为玉帛,从此“河南人”与当地人和平相处秋毫无犯多年。
第二件事(1945),两家靠地坢子富裕大户家的长工,干活休息的时抬杠,抬着抬着,动起手来,一锄下去,一条人命。一方沉尸喊冤,一方逃之夭夭。人逃了,东家在,东家的儿子刘乡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不少人说,大不了吃官司,你爱咋地咋地。然而再难的事情也难不倒老父亲,他靠着一副侠肝义胆,将心比心,巧舌如簧,气势如虹,几个来回,就把人命案处理得妥妥当当。刘乡长家给受害方十多石麦子,用五石给死者换一副好松木棺材,用两石把娃入土为安,事过之后再用八石给死者父母提前买两副松木棺材。另外老刘家给对方十亩好地,让他们年年有一个盼头。不仅如此,让逃之夭夭的“凶手”回来,负荆请罪,拜死者父母为干爹干妈,为二老养老送终。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老父亲的智慧能力三寸不烂之舌所震撼,五体投地,拍案叫绝。
第三件事(1947)是写了一件“民间借贷”,史坤五年前给儿子娶媳妇,借了全盛德一石麦子,按官行情要付息,谁料到这几年年景不好,庄稼没有收成,面对“驴打滚”的利息,再说债主没有逼债,人不能没了良心,可欠人家钱财毕竟要还的,史坤“走投无路”,求“老父亲”灵丹妙药。父亲对人情世故了如指掌,全盛德家大业大,有两倾多地,三号生意,粮多钱广,债主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看中的是家风名声。老父亲苦思冥想,出了一“奇招”,让史坤联合了十多户欠债户,给全盛德送了一副名家题写,长八尺,宽五尺,黑底,鎏金大字,“宽仁厚德”,光彩照人。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当地有名望的都先去道贺,全盛德,结果,不但把许多债务一笔勾销,反倒是贴了不少银子,特别是史坤他们,皆大欢喜。“老父亲”不是父母官,胜似父母官,就跟如来佛祖,就跟一位神奇的主宰,总是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一片温暖和祥和。
以上就是屈宪昌老前辈在他《思念》中纪念父亲屈维汉的片段,我一连读了多遍,我的眼前浮现的是四十年代的那个车水马龙商号云集的普集镇,我眼前浮现的是侠肝义胆顶天立地一代乡绅老父亲的高大形象,我向往民国社会民风淳朴有事还有一个说理的地方。仁义礼智信,从土改开始,到现在七十多年过去了,距离我们越来越变得遥远。
唯有“父亲”屈维汉的形象在我脑海愈来愈高大。
2022.11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