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第二讲
你们各位能把这一卷《般若心经》听完了以后,经过你的思维,所谓,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到心所成慧,以闻思修次递,你有了一种虽然不是般若开悟,但有了那么一点超越一般知识、常识性的见解,那么你对人间的看法就不一样了。用禅门的话来讲: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我们人,就像千年的暗室,用般若的灯光才能将暗室点亮。我们现在般若自性没有发光,所以,自己是什么样子不知道。
佛经里面也有一个比喻说:一群盲人摸大象,有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鼻子,他就说,你们知道大象像什么吗?大象像个钩子;有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他就说,大象像个芭蕉扇子;有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个柱子;有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肚子,说大象像个鼓;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个扫帚。大象究竟像什么,要开一下眼睛来看,才知道大象是个什么样子。而一群盲人摸的象,只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不是整个的大象。所以我们认识世间,只是一部分,是错误的,不是真相。
再比方说:一个盲人问:“月亮是什么样子?”我们告诉他:“月亮是很亮的,有光的”。他就说:“噢,我懂了,月亮就像长长的蜡烛一样。”我们告诉他:不是的,月亮是圆的。他就说:“噢,像盘子吧?冷冷的、硬硬的。”我们又告诉他:“不是的,月亮是白色的。”他又说:“是白雪、寒冰一样吗?”你跟他这样说,那样说,他都不能认识真相。所谓的真相,要开般若的慧眼,才能知道“月亮”是什么样子。世间诸相,宇宙万有,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般若来看,这许多相状的东西,我们都是错误的认识。
举一个例子说:一对小夫妻,庆祝结婚一周年,丈夫对妻子说,你到我们家的地窖里面,把酒缸打开,取一些洒来喝,庆祝一下。妻子到地窖里面把酒缸打开一看,吓一大跳:“我的丈夫怎么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美貌的女人?”于是就上来责问丈夫。丈夫说:“没有呀。”妻子逼着丈夫到地窖酒缸里面去看,丈夫朝酒缸里面一看,又对妻子说:“你怎么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男人?”两个人就吵起架来,你说我藏女人,我说你藏男人。他们俩的婆罗门师父得知以后,就说,我去看看。他去一看,又说:“你们俩怎么在酒缸里还藏着另外一个师父呢?我也不理你们了。”后来,一个比丘听到此事以后,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他拿了一块石头,把酒缸打破,酒流走了,里面男人也没有了,女人也没有了。我们也常常被世间的假象所迷,所以,人生也活的很辛苦。
假如说,我们不但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也成为一个般若的拥有者,开了般若的慧眼,来看宇宙人生,会不一样的。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小鹅,在瓶子里面,当鹅子在瓶子里面慢慢的长大了,出不来了,怎么办呢?瓶子不舍得打破,鹅子又不能出来。此事有人问培休宰相,培休宰相也没有办法,培休宰相就把这个装鹅的瓶子拿去找南全禅师,培休宰相就对南全禅师说:“禅师,瓶子不能打破,鹅怎么能出来呢?”南全禅师朝着培休宰相大喊一声:“培休!”培休宰相答应了一声,“哎,你叫我干什么?”南全禅师说:“你怎么跑到瓶子里面去呢?”意思是说:“鹅”就代表“心”,世间海阔天空,你不知道去,一个小小的瓶子怎么就把你束缚起来呢?
我们大家应该知道,在世间上,你把金钱看得太宝贵,我们就成为了金钱的奴隶,金钱就束缚了我们;把爱情看得很可贵,爱情就束缚了我们;儿女很伟大,父母就做儿女的牛马,被儿女所拥有。现在这个社会,有孝顺的父母,少孝顺的儿女。你到儿童医院里去看,父母川流不息,为了小儿小女的健康在挂念;老人院里面,儿女去探望老人的,日渐减少。所以,现在的人,由于对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因果、因缘不能认识清楚,越来越与自己的本性、本有的道德相去甚远。我们怎么样开般若的慧眼,让我们知道,过去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未来到哪里去。
宇宙世间,这么多的人类,这么多的众生,我要与他们相处,怎么样彼此才能相安?怎么样才能快乐?怎么样才能和平?举世的道德人士,都关心世界的和平,我也很关心。但世界的人士对和平都有说法,却找不到一个真的方法,能让世界和平。世界上这么多的国家,这么多的人类,这么多的思想,这么多的知见,都是不同。并且在人的本性里面都有一种性格——好斗,当然也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好斗的一面,几乎要让世界和平,是很难的。世界上许多的大人物,也说世界要如何才能和平,并且组织了联合国,要限制污染,制止核试验,经济如何好转,种族如何减少冲突等等。
但实事上,世界不和平,战争越来越多。我记得过去,佛教的太虚大师,他因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的邀请,对世界和平提出意见。他说要慈悲,大家都慈悲,世界就能和平;大家都要无我,不要自私,世界就能和平。但事实上,慈悲、无我,让世界人都能奉行谈何容易。为了海峡两岸不协调、不调和,我也很怕两岸战争,我也想要两岸和平,怎么样才能和平呢?有般若能和平。因为和平,一定要平等,不能你大我小,你富我穷,也不能你太善良,我太凶恶,这样也不能和平。原来这个般若,它有平等性,一切众生皆有般若、皆有佛性,我们每一个人的般若都是一样的,自性都是一样的。般若还有普遍性、必然性,般若如何发扬,对人类和平有帮助。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各位,原来我们的宝藏、本来面目、真我,叫般若。它其大无比,其高无限,其殊胜不可思意。因为,从小处说,我们有般若,有的时候你晚上睡觉,枕头不小心掉到地下了,你不用看,顺手朝地下一摸就能摸到枕头,拿回来照常睡觉,这是什么?这就有一点般若功用;有的人一说话,马上就让人家生气,没有般若;如果会说话,一句话解决困难,大家笑嘻嘻的,这个般若很有用的。刚才我说般若大、高、殊胜,我们暂且不说,先说般若的平等。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平等,世界上最高的、最伟大的、最好的,人也好,事也好,大自然也好,就跟般若一样,有平等性的才是最好的。
佛教里面把般若比喻为光明,太阳就像般若,阳光普照,它很平等。有钱的可以晒太阳,没有钱的,也可以晒太阳,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可以晒太阳。所以阳光很伟大,它能与真理相比。世间上除了阳光以外,流水也是如此。你看,不论什么地方它都流去,你要喝它、用它,它都可以,无选择地随你使用。人如果没有水怎么活呢?所以,流水有平等性,般若就像流水一样。空气也是人所需要的,它供给人,也不选择,你们要呼吸空气,海边的空气,森林的空气,公园的空气,户外的空气,开窗就有空气,你要空气,空气就供应给你。它也不嫌贫爱富,谁好谁坏。
般若就像空气一样输送给大家。大地也很平等、很伟大,我们全世界的人采到大地上,重的、轻的,胖的、瘦的,男人、女人,什么人大地都拥戴你。所以,般若应该像大地一样。山河大地、日月星晨、空气等等,般若没有生死,没有好坏,是永恒的,圆满人生,你怎么样去证悟般若,就拥有了世界。般若,人人本具的。过去有一首歌:“蔷薇蔷薇处处开”。我补充一句:“般若般若处处在”。
般若在哪里呀?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它呢?你要找石油,要去海底、地下,它有源;我们的心也有源,般若就在我们的心源里面,你找到心,就能找到般若了。我们现在的人,化妆,把自己打扮的很美丽;营养,吃的自己很健康,保护自己的四肢五体很健全,不生病,照顾自己无微不至,但是,你叫他修心,他就没有这样的热忱,没有这样的用心。
佛经里面有一段故事,记载的很有趣,讲说一个富翁,很有钱,讨了四房太太,大太太年老珠黄,富翁早就把她遗忘了。二太太管家,还有一点用处,富翁偶尔也关心一下。三太太和四太太,年轻貌美、柔情蜜意,他喜欢得不得了。但是人生有限,当富翁年老要死了,不但万贯家财带不去,也带不了这些年轻的妻妾。富翁心想:黄泉路上我一人很寂寞,如果能找一个我喜欢的人陪我殉葬就好了,这样我还是有伴的。
当然富翁最喜欢的,就是四太太,于是对她说:“我平常多么关心你,一刻都舍不得离开你,既然我要死,你就陪我吧。”四太太一听花容失色,说道:“你现在对我好,但死了还有什么好呢?我这么年轻,我还有无限的未来,我不能陪你死。”大富翁听了很失望,就改找三夫人。“我平常钱也给你,有什么好东西也给你,我也常常跟你山盟海誓,你能不能陪我死?”三太太一听,就说:“你知道我很年轻,还这么漂亮,你死了,我还可以再嫁给别人,所以不能跟你一起死。”
大富翁没有办法,只有找二太太。二太太听了说:“不行。我们这个家的事务,平常都没有人管。这样好了,你安心地去死,我会替你料理后事,我会帮你送葬,送到你安息的地方,再跟你告别。”大富翁很灰心,万分无奈。看到大太太从那里经过,他心想:“这个更没有希望,我平常也不爱她,也不关心她,不过还是试试看吧!”就跟她如此一说。哪知道大太太倒是个有心人,她说:“我们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要死我就陪你一起死。”大富翁一听:“啊!真看不出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想不到大太太倒真心实意,过去太对不起她了。”
这一段故事的四太太是谁?就是我们的身体。许多人为了这个色身,营养、保健、化妆、温暖,什么都给身体,身体是我们最重要的、最爱的,但到了人生的最后,它却不是我们的,不肯跟我们一起去。还有三太太是谁?三太太就是我们的金钱、黄金、钻石,我们的财产。当我们走了,它也改嫁给别人,转入他人之手。二太太是谁?二太太就是我们的朋友、家人、亲戚,他们不会陪我们一起死,顶多在送葬时,陪走一程。所以这个大太太就很重要,大太太是谁?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平时并不管自己的心,我的心怎样修养,我的心要怎样升华,我的心怎么样才能清净,都不管它。尽管如此,人生走到最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唯这个心所造的善、恶行为的业力会跟随我们。
《心经》第三讲
校长、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宾,大家晚安:
我现在还是请慈容法师和在美国的出家法师,为大家诵一卷《般若心经》,为大家祝福,祈求平安!他们都是全美国各个地区的主持法师,昨天在后台念经,今天请到前台来念。现在开始!
在30年前,曾经有一个说法,假如教室是电影院,学生一定很喜欢念书。我现在讲,假如听经像听趣味、听故事、听笑话,会感到欢喜、禅悦、法喜,我想一定就喜欢研究佛法。遗憾的是,过去的一些讲经的人认为,一定要讲的大家听不懂,才是讲的好。比方有人问:“你到哪里去?”回答:“听某某人讲经。”“讲的好不好?”“好极了!”“怎么个好法?”“听不懂。”我讲经弘法近60年时间,我有一个想法:讲经说法,别人听不懂,没有意思,佛法怎么样能让别人听得懂、有受用,才重要!
我继着讲,般若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用处?据我的体会,什么都是般若,什么也不是般若。你把一句话、一件事做的恰如其分,非常巧妙,就说:你很有般若!你在做功德、好事,如果起了贪嗔愚痴,那也不算般若。我主要的让大家听《般若心经》,不是听哲学、听知识,而是要把般若带到你们生活里面,派上一些用处。比如,般若的思想,有的时候,不是一般的思维,有的时候要逆向的思考,才能把般若找出来。例如,有信徒常常问我:我们信佛教了,怎么样才能改善生活,让我快乐一些、好过一点呢?我说,我告诉你几个方法,你来参考:
第一,你要有一个观念,与人在一起相处,要你大我小。我们平时,自觉自己很对、自己很大、自己很好,把人家看成差一些,这个得不到好的朋友,做事也不方便;对人尊重,你大我小,所谓“老二哲学”,这样很容易处事。
第二,你乐我苦。我们常常总是想:我快乐最好,你痛苦管我何事?可是他痛苦也不一定放过我快乐,所以,我们能祝福大家都很快乐,你们都快乐了,当然我就跟着自然也快乐了。一千年前的哲学家范仲庵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是很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也可以说是般若的人生。
第三,你有我无。平时我们都是:只要我有了就好,你们没有,管我何事?但是,别人没有,我有,也不一定很舒服。大家都有了,我不会没有的。所以,让人家先有,自己慢一些,我想会有另外一些所得。在《般若心经》的后面有一段经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以无所得”,另外有一个圆满的全部所得。所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要人生过得很快乐吗?有一个观念,第四点,你对我错。可是我们没有般若的想法,总是我对你错,一个常常责怪别人错误的人,怎么会有人喜欢呢?有甲、乙两户人家,甲家总是吵架,乙家人很和好,和谐相爱。甲家人来问乙家:你们有什么妙法?家里都是和谐,而我们家总是吵架呢?
乙先生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容易吵架;而我们家都是坏人,所以不容易吵架。比如,家里有一个茶杯,有人不小心打破了,假如他不认为是自己的错,他即刻就叫:是谁把这个茶杯放在这里的?意思是我打破茶杯不是我的错,而是你把茶杯放的地方不对。放茶杯的人就说:是我放的,谁叫你这么不小心把它打坏了?你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是好人,自己对,所以就容易吵架了。我们家的人不是这样,假如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他即刻就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太鲁莽了,把茶杯打坏了。
另一个人则说:这个不怪你,是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个位置,是我不对。因为我们大家都认错,自觉自己不对,所以我们就不容易吵架。所以,般若的人生,要有般若的智慧,有一些想法与一般世俗的观念不同。所以,般若的思想,般若的语言,般若的行动,般若就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要有般若的气质,般若的胸怀,人生的一切都表现出他是般若人,就是一个智慧人。人世间,快乐不快乐,不一定是从外面来给我们的,有时候,是靠自己来制造快乐,靠自己的般若,靠自己的观念,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制造成快乐。
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都嫁人了。她一个人生活,本来满清净、满快乐的。但她不是,每天都哭,所以,人们把她叫爱哭的老太婆——哭婆。有人就问她:老太太,为什么老是哭呢?她说:我的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做雨伞的人,每当看到太阳,我就为大女儿挂念,老是看到太阳,雨伞不好卖,她的生活怎么过呢?所以,看到太阳就会为大女儿哭。我的二女儿嫁给了开米粉店的人,我看到下雨,就为二女儿哭。哎呀,老是下雨,没有太阳晒面粉,米粉不好卖,她怎么过呢?你看,太阳出来了,我为大女儿哭,下雨了我为二女儿哭,我怎么能不哭呢?
有一个有般若的师父就告诉她:老太太,不要这样想,以后见到太阳,不要想大女儿,想二女儿,噢,太阳出来了,米粉晒的很多呀,可以赚钱了。下雨再想大女儿,噢,今天下雨了,雨伞的生意一定很好啊!老太太就问师父:想法、观念可以改变吗?师父说:当然可以改变呀!老太太真的就这样改变了观念,有太阳就想二女儿,面粉生意很好,她欢笑;下雨就想大女儿生意好,也欢笑,从此不哭了,从哭婆变成笑婆。
你们大家要有欢笑的人生吗?有般若就能达到目的!有般若的人,他的心都比较清净,比较聪明慧巧。他所想到的事情、看到的人间,都是真善美,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他不会制造肮脏的语言、制造是非、麻烦。想到父母、家人、亲戚、朋友,都感恩大家;想到国家社会,都对我很好,也感恩大家;想到学校、机关、团体、士农工商,他们都成就我,供应我的生活,我感恩他们。所以,想到人家的好处,你还有什么不欢喜的呢?但在世间上,能发现自己的般若,来运用自我般若的人毕竟很少,所以,又制造另外一种幽默,来讽刺这个世间。
有一位赵州禅师,很有修行,高龄百岁了,有徒弟就说:“师父,你这么有道德、这么有修行,将来会到哪个天堂、哪个净土、哪个极乐世界去呢?”赵州禅师回答说:“你要知道我将来要到哪里去呀,我老实告诉你,我是到地狱里去。”徒弟说:“哎呀,师父,你这么有修行,你怎么会到地狱里去呢?”
赵州禅师就说:“假如我不到地狱里去,将来谁来度你呢?”象这种说话,虽然不好听,但从般若的角度,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我觉得我们人生中,不但要有般若的性格,同时般若也是我们的能量,是我们的能源。世间上任何一个东西,当然都有它的作用。比如,我前面的这个麦克风,它的质量好不好,假如质量很好,可能需要美金一万元,两万元;不好的,可能三百块、五百块就买到了。
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我自己的价值多少呢?有的人说,他能大能小,能高能低,能有能无,能前能后,能早能晚,能饱能饿,他无所不能,我想这种人,他的价值就不一样了。有的人能忙不能闲,有的人能闲不能忙,有的人能饱不能饿,这个都是能量不够。
我想我们的人生,要发挥我们的本能,就是要发挥自己般若的性格,般若的气质,般若的能源。有一个人,过60岁生日,请一个出家师父替他诵经祈福,这个师父就替他唱赞、诵经,为他祈福,念:南无远方的菩萨,你们要来赐福给这一位先生。这个人听了说:“师父,你怎么请远方的菩萨呢?近处的比较好”。
这个师父说:“近处的菩萨,我怕他知道你为富不仁,没有道德、没有慈善,他们不肯来呀!所以,我只有找远方的菩萨。”所以,我们平时自己,在信仰上,不是找外面什么人帮助自己,能帮助自己的,是自己的般若。所以,要回光返照。还有一个信徒找师父来替他祝寿,说:我60岁了,让我能增加寿命。
师父说:“你60岁了,还嫌不够,要求寿,求多少呢?80岁好吗?如果80岁还不够,100岁好吗?120岁也可以呀?”这个人就说:“那好了,就120岁。”师父就说了:“不过你要知道,你活到120岁,你的100岁的儿子已经死了,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你要心里有准备呀!也可能不但100岁的儿子死了,80岁的孙子可能也死了。”所以,没有般若的人生,只想贪图、只想要,他不知道,要,跟着后面来的,也很辛苦。所以人生要有般若智慧!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古德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善友难遇」,如果难得而都能得到,那真要好好珍惜!
《阿含经》里有一则海龟喻,是说要想得到人身,就如一只盲龟,在大海中漂流,要找到一根可以倚靠攀救的浮木非常不容易,尤其浮木上还要有个孔,让盲龟的头伸出来以便漂浮,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说「人身难得」!经典又喻示「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难得,生命易逝,我们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修持这宝贵的人身吗?
「佛法难闻」,要听闻佛法也不容易。今天有很多人到处礼拜寺院,求闻佛法,却很少有人能心行密合。很多人能讲说佛法,但能讲得契理契机的很少;有时讲说者的观念不纯正,常会以盲引盲,把信徒导入邪路上去。或者讲经的人太执着,使闻法者执迷,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佛法。有些人劝他们听闻佛法,却推说没有时间,缘分未到,可见佛法难闻。
「中国难生」,中国是指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很优秀的国家,相对其他争战连连,经济萧条,文化低落的国家则称边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福报可以出生在富强安乐的国家,像现今中东战争不断,难民潮一波波,非洲也是种族冲突,饥馑连连,人民百姓都很苦。人生在世,能有平安富足的生活,能受良好的教育是十分不容易的。
经典上说人有三件事比天人殊胜:第一是记忆,第二是梵行,第三是勤勇。所以,生而为人,要懂得修持;即使是天人,若只知道享福,而不知道修持,福报享尽时也会堕落。我们已得人身,如果不趁早精进修持,在这一生消逝前求得度脱的话,将来要向何处超度此身呢?人,处在生天与堕落恶道的枢纽,如何向上提升而不下堕恶趣,实在是攸关生死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