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君能有几多愁
文/云蒙山人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从南唐后主到违命侯,再到一代词宗,生命赋予李煜独特的轨迹。作为君主,雕栏玉砌,锦衣玉食,浓词艳曲中,任性放纵;作为词人,从王到囚,从九五至尊到西楼独客,跌宕起伏中,伤情难消。他的词直言本事,一往情深,将难以言传的情感具体细腻地表达出来。 千年之后,繁华落尽,只余他的词绽放着独有的美丽。让我们走进李煜的文字世界,去探寻历史尘封的过往。 君王不识愁滋味。“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这首《浣溪沙》所描述的红日金炉、玉楼碧阙、佳人美酒,无不透露着李煜帝王生活的各种痕迹:温柔乡,富贵地,日高三丈时。大殿里,太监和宫女们忙着朝金炉里添加炭火,侍者往来不绝,连地上的红毯都被踏出了褶皱。善舞的美丽宫人随着舞曲翩飞似蝶,跳到用情处,连束发的金钗沿着光滑的青丝坠落。或因缭绕不去的香气,或因佳人曼妙的舞姿,或因舞者柔顺乌黑的长发,或只因为美酒,置身其中的李煜些许有了醉意,他随手摘下一朵鲜花,希望能借此醒酒。恰在此时,其他宫殿里的音乐飘渺传来,先入君王耳,再绕君王心。 “帝王文章,自有一股富贵气象。”李煜词中这一番尊荣至极,又怎“富贵”二字了得?这样的生活,岂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可以形容? 及到愁时悔断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才能未雨绸缪。若脑袋不随着屁股走,注定是耽国殃民。看这首作于亡国后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情感的抒发,都是沉默的、死寂的,让人无法确定这究竟是爆发的前奏,还是灭亡的预兆。显然,作品和人都有些有都有了些老迈的迹象。这里的无言,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人共语。天上一轮弯月同样孤单,洒下清冷的光辉,似乎在诉说着寂寞。月光照在高墙上,地上留下浅浅墙影。高墙把院内院外分成两个世界,院外是自由的天地,墙内是囚徒的牢笼。人得不到一点自由,连清秋也被锁在院子里,就像被困于其中的人一样。 人寂寞,月寂寞,梧桐也寂寞。院中树木想必不止一种,但李煜却唯独选择梧桐入词,和它的寓意相关。古典诗文里,梧桐常被用来寄托离别或者悼亡之情,尤其是秋日落叶的梧桐,更是承载着千古忧思。“剪不断,理还乱”六个字,非常容易让人想到古代女子做女红时把丝线错乱缠绕的情形,男子(尤其是帝王)是不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但李煜却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细腻的感觉,这说明他性格中多了阴柔绵软,少了杀伐决断的阳刚气魄。 轻舟难载恁多愁。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45人出城投降。他此时穿的,不是明黄色的龙袍,也不是紫色的长衫,甚至不是像丧服一样的白色衣衫,在数万宋军将士好奇的目光中,面容憔悴的他赤裸着上身在城外受降,史称“肉袒出降”。国破以后,李煜是茫然的,求生的欲望瞬间占了上风。昔日不识干戈的君王,在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后,只有一声长叹。然而,委屈未必能求全,一首《虞美人》惹得宋太宗勃然大怒,遂赐牵机药,毒死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诵着这词句,是该庆幸李煜选择了苟活,开宋词之先,还是遗憾他虽成了词中帝王,却仍是囹圄困兽,说不清活下来到底是幸运还是更大的不幸? 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勾践忍辱负重的心胸,他本不该降;没有刘禅乐不思蜀的放纵,他本不该降。然而,他降了,在这之后,只能忍受亡国的屈辱,反复咀嚼痛苦与悔恨。自古以来,为了保护两样东西,好男儿必须拼死一战。一为脚下土地,二为怀中女人,李煜二者皆失,生亦何欢?所以有人说,李煜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生经过这种极端的悲欢离合,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血痕泪痕。 历史不相信眼泪,李煜注定是个失败的君王。好在历史是公平的。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被金人的铁骑踏破,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都被金军俘虏。在押往金地途中,他看着开得灿烂的杏花,触景伤怀。“……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知梦也新来不做。”这般情景,同李煜的哀愁实是一般无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实,死亡不过是一场或早或晚都会奔赴的宴会,难的是每个人都想光辉绚烂地走在通往宴会的路上。也许我们并不知道,一个人拼尽生命力量所掀起的浪花,在历史的长河里无非是一朵泡沫。之于历史,个人根本无所谓输赢。



【题字嘉宾】王敏,陕西洛南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号慎思堂主。好读书,不求甚解,喜书法,追慕鲁公。古典诗词,寻章摘句,喜好中国传统文化。
嘉宾电话:18702975816
联系地址:洛南县石门镇河西南苑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本职教坛耕耘,身兼文史责任,愿结识更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