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秋,自由撰稿人,发表过诗歌。作品清秀,结构严谨。《学艺寻道》是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在练形中练神
秋秋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学艺寻道》一书,约15万余字,最近才拿出来给我看。主人公宋海冬是一名浙江美院毕业的画家,现在是高校的一名雕塑师,副教授。在小说的开篇部分,作者以“引”为对比手法,让读者先感受一番宋海冬成功的启蒙之道,是用反差和相悖来体现阅读过程中的对人物的突兀之感,可以关注小说的第6页倒数第三行,“谁能相信他曾是一个无知、孤僻、懦弱的人”。这一句话也可以作为小说开端的初始“眼睛”。人物从出生的那一天起的所有动作,都可以归结到练形一类。
在任何文学体裁的表现手法当中,作者能够用打破平铺直叙节奏的手法,来不断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首先看得出作者对时空结构感上的把握程度的提前预设有关系。比如,在开篇的第1页至第30页的结构设计中,能够以自然、有序来进行章节衔接和跳跃处理的时空变化,有三个节点:
一个是刚才讲过的第6页;另一个是第7页至第22页第5段描写宋海冬幼年在上海的生活颠簸。第3个节点是从第22页第6段的“疏散扬州”至第31页的第10行止。这三个节点也可以被看作是小说全篇其中的三个层次,当然,在31页之后还有更多层次可以划分,并一直至全书结束。这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是以“切块”的方法来认识宋海冬这个人物,之所以能够成才的环境和条件,是在不断的社会矛盾的冲突中萌生和逐渐成长起来的。
这时候就会发现叙述的主线,一直是以宋海冬这个人物来发展的。一旦掌握和认识到了小说的主线之后,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都自然地被分列在主线的两旁,任作者自由的作调度支配,其中包括素材的取舍、人物位置及文字的作用,这些都是结构的一部分。认识它,可以借鉴与思考,为自身服务。
作者在结构这本书的时候,还会发现看似任意的穿插行文手法,则是体现了灵活和生动的目的,这也是社会上所讲的可读性。于是,评论不能再采用对文章的复述手法,而是要从中找出帮助人物宋海冬成长的内外因素。像对这样对空间的思考理解,不由自主克服和纠正了人物成长轨迹中所谓的规律,比如从小到大的顺风顺水和不受任何冲击伤害的保护性成长机制,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当认识到这一个层面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部纪实小说也便具有了颠覆认知和相悖义的元素。而这些元素都是从一个个事件当中来发现的。这就需要有慧眼和慧知。接着再来看宋海冬的慧眼和慧知所具有天生的一面,这也是从诸多的细节当中发现的,尤其在那次运动中,父母被下放、监管,家境发生了由天入地的变化,
这时候的宋海冬,他在调皮玩耍时候,在与二哥“鸡狗”过程中,有谁能够发现或者说有谁在培养他的日后成功的天赋。像这样的启蒙自觉,在宋海冬的心目中其实是在进行自我意识、自我认识和自我培养。
当然,外界因素和遗传基因也有,这是宋海冬的先天条件,就是家庭书香门第的熏陶和感受以及鼓舞在家庭的随时生活当中。像这样的谈法,也是从阅读小说的细节和事件当中来不断反复感悟。这时候再回顾小说在开头所提及的历史众多人物,比如,屈原、吴道子、王羲之、朱熹、顾恺之、玄奘等,就不会觉得这是作者在引入上是一种刻意。
这些人物也就自然而然对宋海冬的影响,是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磁场吸引。这也是对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一种注解,也破除了在对人才培养上的一贯迷信说法和手段运用。而宋海冬靠的是自学,属于另类。比如,读书偏科,对老师所教知识有自己的判断。像把这样的细节贯于任何文学体裁里面,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具有质感。就是能够触摸得到人物和感受和各种气息,比如宋海冬的幼儿园逃学,从“上只角”搬到“下只角”和工人子弟及有“问题”的家庭子弟一起撕混。
但是,谁也没有发现那时候的宋海冬,已经凭着自己的天赋在逐渐感受社会和各种人物,也是小说在开篇的第6页说到他孤僻和懦弱的深入描写。如果用哲学的表象和实质往往是相反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能够了解作者为啥要把这么多的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引入文中,其道理所在,就要为读者提供一条宋海冬成长的线索。
同时也对在那段动荡不安历史中的宋海冬成长方式,可以进行同类年龄层次比较和深思,同样处在那个年代,同样都在调皮玩耍,同样都具有懦弱孤僻的行为等,为啥宋海冬就成功了。如果继续持有偏见,又该如何看待这一个历史事实。当然,在那个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还有很多,但放在一个城市众多的人里面来衡量,这种概率还是相当低的。
这也是这本书在探讨宋海冬成功的秘诀的一本书。如果说这本书有意义,是指在这个地方。于是,就会考虑社会偏见对宋海冬有无影响的程度。这是小说引发的典型义理解。因为在现实中被偏见毁掉的人材不计其数。为什么宋海冬就没有被偏见淹没和毁掉,诀窍是什么。
在偏见和狭隘充斥于世的现实里,当时,就连被隔离下放的父母亲都没有机会发现宋海冬此时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潜质。但是有一条,在早期,书中还是提到了宋海冬的文气培养和环境,是在一次父亲领他到出版社去,父亲看到他的画表扬了一番。
小说用寥寥数语就把人物成长的命门托现出来。这是故事发展当中的又一只“眼睛。”像对这样的先天的外部环境,并不是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会把握和利用的,而宋海冬凭着天赋,逐渐在朝成功的方面靠拢,也为以后的腾飞在作自觉自愿地打基础,也属于一种情绪修理法。
有人看不懂他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是因为那个人还没有达到和他匹配的知识领域,尽管年纪小,但在吸收和感悟知识领域方面,从小就没有受论资排辈的人为迷信设置和说法影响,玩兴的广泛和经历,都为他以后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孤独者的美丽和魅力是在于自身的实力。这一点在幼年的宋海冬身上,有着逐渐成气候的一面是一次幼儿园逃学。如果再用懦弱的个性来套用他,那就是失误。当然,现实中失误的人,看走眼的人大量存在。难免也包括在宋海冬小时候对他看走眼的人。
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这种现象,就会看到现实中最让一个人难受的事情,就是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一个人超越了自己。
这时候,如果再回过头去看小说在开篇部分,引入的一些历史人物的叙述,其智慧所在,就是在颠覆一种认知上的常态模式,比如,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人、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等。因此说,小说从一开始就着重对结构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排列,比如,有历史的参悟,重在对人物意志培养的思路和长期布局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在小说中都可以有所感觉。
小说作者:秋秋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 空
萧 潇 秋 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