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落幕了。
在技术快速更迭、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理想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

怀念与致敬
一代新闻人的风骨
曾经,在一代人心中,“南方周末”这四个字意味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和良心,被誉为“新闻圣殿”,它的新年贺词也曾让无数人为之动容。2021年11月3日,《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因病在广州逝世,「新新新观察」特发了一篇文章,纪念左方和他的那个时代。
在口述史的发布会上,左方曾给当下中国的新闻人三句寄语:保持理想不妥协;适应形势无需硬顶;绝不同流合污。这些话像极了1968年巴黎左翼学生印在胸前的那句:“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去世,“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一位受人尊敬、成熟的新闻记者,内心是有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经济日报」在去年艾丰去世的消息报道中,总结了这位“新闻大咖”身上值得后辈学习的精神。
“年轻的同行常常问我:做记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社会责任感。”他认为,责任心强的记者,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发现自己的责任,对普遍关心的问题有激情去钻研,没有责任心的记者会觉得什么事都与自己无关。
——《那个“想总理想的事情”的好记者走了》
新闻理想能勾连起过去、现在和未来。「记录中国」的文章,探寻了当代摄影记者、纪录片导演冯雪松用影像还原中国新闻史“双峰”之一的方大曾。同时文章也高度肯定了冯雪松为我们架设起时空隧道,跨越百年与前辈对话的行为。以此怀念、敬仰优秀前辈,追寻、致敬新闻理想。

当理想和现实相遇
该如何选择
遭遇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头破血流之后,有人颓唐,有人一如既往。鹿鸣君说:“即使卑微如蝼蚁,日拱一卒也是莫大的力量;即使身处铁屋暗室,心中亦可光明如日月之炳炳。”这篇文章,是鹿鸣君给向他提问的年轻人的回答,也是他给自己和千千万万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挣扎的读者的回答。
媒体人要从记者做起,而记者并非主流职业发展轨道,但我想,恐怕我们这一代人,都要接受做一个铺路石的命运。既然注定是一块铺路石,什么石头不是好的呢?
小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走向人民大众是他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一直用目光盯着病入膏肓的社会,让镜头瞄准时代的热点聚焦,从不作为个人谋生的工具,而是作为揭示社会问题的叙述手段,把报道事实真相作为唯一遵循的准则。
——《致敬我们的新闻理想——探寻冯雪松寻找方大曾的心路历程》

关于为什么会当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是受到新闻学课堂上“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前辈们正义的鼓舞;或许是看见奔走于各处的记者,通过报道带给观众“他们想知而未知的东西”;又或许仅仅只是因为想要去用稿件记住一些可能被时代遗忘的细节。
新闻理想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每个前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注解。不论时代如何流变,总有什么值得坚守。
作者:李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