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大学生活随笔
——记参观延安南泥湾九龙泉
文/邢存岱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方告成,战土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
诸君各尽欢,养生亦养脑。
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朱德《游南泥湾》
朋友,你参观过南泥湾吗?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垦区内的三条大川交汇于阳湾。在阳湾南面的九龙川里,有个九龙泉。这里是当年八路军120师的三五九旅指战员屯垦南泥湾时战斗过的地方之一。
一九七九年五月的一天,我们中文系七八级全体同学怀着对革命老前辈的崇敬心情,参观了久仰盛名的九龙泉。
乘车由阳湾老镇向南行驶约十华里,就到了九龙泉。抬头远望,在九龙山麓的平川上,在乌黑发亮的柏油路旁,有一座亭子掩映在绿树丛中,亭顶金光璀璨。我们徐徐地朝亭子走去,只见危亭翼然,古风朴朴,气宇高爽。亭上镌刻着“九龙泉”三个大字,其书法洒脱流畅,锋芒毕露,显示了独特的风格。“孟夏草木长”。亭子周围松柏蓊郁,果木成行,芳草蕃长,景色别致。听带队的老师介绍说,一九四三年十月,毛主席、任弼时等领导同志视察南泥湾时,曾在这里饮过水。同学们听后个个顿时觉得心里热乎乎的,饭后的慵懒和旅途的劳顿一下子都消失了。大家款步拾级而上,围拢在亭下的水泉四周。泉眼的上口砌成正六边形,泉水微微外涌,深三尺许,清冽澄澈。有几条小青鱼在水中从容出游,大概庄子见了会赞叹道:“是鱼之乐也。”而柳宗元会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石碑旁有一水槽,不尽的泉水从水槽的石壁上并列着的九个泉眼中流出,九龙泉因此而得名。泉水击石,真可谓“如鸣佩环”,清脆悦耳。泉水出石槽折向东流,汇成一汪清泓。水边苇草青青,偶尔能听到“咬咬嘎嘎水禽声”,更映衬出了周遭的幽静。平静的水面倒映出湛蓝的天穹、洁白的云朵、青葱的树丛和金色的亭顶,构成一幅难以描述的图画。小湖似的清泓又分出一条小溪,一年四季不断地向北迤逦而去,滋润着南泥湾肥沃的土地。这北去的潺潺溪流,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怀念的广阔天地中,带到了大生产运动的峥嵘岁月里……
当年这九龙泉同它周围的川原丘壑一样,蒿莱丛生、荆棘遍地,人迹罕至,狼群出没,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1941年春,三五九旅奉命进军南泥湾开始进行屯垦生产、守卫边区的南大门。英雄们用自己的双手,克服了重重困难,做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硬生生地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1943年的金秋时节,南泥湾五谷穰熟,山山水水丰姿多彩,毛泽东主席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南泥湾视察。一天,毛主席来到了719团驻地九龙泉,还高兴地品尝了这清冽甘甜的泉水。饮九龙泉水,思毛主席恩。为了怀念毛主席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南泥湾军民于1972年修建了此泉。
我徜徉在九龙泉畔,举目环顾,远处川道里的稻田治理得如同棋格一样整齐。稻秧碧绿如茵,水渠熠熠发光。那紫色的灰堇花——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和渠岸旁的杨柳互相掩映。蓦然,两只形体较小的长腿水禽翩翩飞来,在田埂上盘旋着,莫非是在北方很少见的鹭鸶吧?川道两旁山岗耸翠,梯田里的庄稼长得绿格茵茵的。处处可见成群的牛羊在蹦跳追逐。看着这鸟语花香、如诗如画的美景,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起朱德委员长的《游南泥湾》诗:“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带队的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在1941年春,719团卫生队到九龙泉后,为了给病人采集药物和其它可食的野味,老医生蒋文平同志一次在山上尝了黄芩草叶和野山茶,觉得都有一股茶叶味道,于是他采了多半筐背了回来,并依照茶叶炮制的方法,进行了一番加工,终于制成了茶叶。同志们给这茶叶起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九龙茶”。九龙茶的名声传开了,不几天林伯渠同志来南泥湾视察,亲口品尝后,高兴得赞不绝口。于是蒋文平同志创制的九龙茶便闻名全边区了。
亭子北侧立有一通719团全体指战员缅怀战友的烈士纪念碑,碑上有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纪念碑上那密密匝匝的968个名字记录了这些筚路蓝缕的拓荒者、耕耘者与守卫者付出的鲜活生命。粗估一下,截止1945年5月1日立碑,719团大概平均每一个月中就有将近二十人壮烈牺牲!“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此时,我们仿佛听见九龙泉水的鸣咽之声如泣如诉,它使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倍加重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肃立在纪念碑前,大家不约而同地向英烈的忠魂告慰:如今南泥湾的人民群众已经把这里的川原丘壑改造得如同苏绣广绣般美丽,老区人民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尤其是1975年,南泥湾的窑烧酿酒作坊破天荒地被改为国营酿酒厂。酒厂依九龙泉而建,一幢幢厂房矗立,烟囱静静地飘着袅袅的青烟。酒厂取清爽甘甜的九龙泉水,以传统纯粮酿酒工艺,造就了香气浓郁、入口醇美、余味悠长的上乘酒质,物美价廉,蜚声国内。比起当年三五九旅窑烧酿酒作坊生产的好酒(被中央领导用来招待造访延安的各界友人、外宾或为赴重庆和谈的毛主席送行),其品质高下相差何啻倍蓰!
我伫立在九龙泉亭下,面向着坦荡如砥的九龙川,不禁想起苏轼的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川道里不时传来马达的轰鸣,山坡上人们的欢声笑语还隐约可辨。此时,在我面前出现的不仅是九龙泉的新貌,而且是南泥湾的人民群众正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以当年毛泽东等革命老前辈的英雄气概,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滚滚洪流。南泥湾人民的生活一定会变得象九龙泉水那样的甘甜,象九龙泉酒厂酿造的佳醅那样,又浓又美!
1979年仲夏延安大学
![]()
![]()
![]()
注:此文为笔者上写作课时的一篇习作,这次发表时只对个别字句作了改动。
![]()
作者简介:
邢存岱,1948年生,陕西礼泉人。1982年延安大学毕业,长期执教于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后并入陕西工院),2008年退休。从2011年起潜心研究嵕山文化,即将出版巜唐昭陵诗词鉴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