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稚气未脱的我,居然也赶了一下风潮,拿起笔在自家墙上书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两行大字,引来相亲邻居的称赞。
那时候虽然不懂得什么是政治,但是整天耳熏目染的是两个旗帜,一个是大庆,一个是大寨。后来上学、工作,结婚,打拼,中国社会也从狂热的政治斗争中解脱出来,邓小平把我们带上发展的大道,渐渐地,大庆,大寨退出历史舞台,从国人的视线中消失。
今天,我来到大庆,行走在八车道的大街,穿行在一个现代化拔地而起的石油城,在投资上亿元巨大的广场上流连,在铁人纪念馆追寻大会战的烽烟。
我惊呆了,大庆比古城西安的框架还要大,比重庆那颗颗珍珠还来的分散。
一口口油井不像延安那样在山地三三两两,而像一排排战士,分布在城市中间,树林、草坪、花丛、沼泽中间,构成这座石油城一道道美丽别样的风景。
在大庆,出现在眼前的到处是“铁人”的字样,“铁人大道”、“铁人广场”、“铁人中学”,等等,等等,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铁人,大庆人引以为豪的是铁人,令人们怀念的还是铁人。
纪念馆,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有国家政要,有士兵,有学生,各行各业的人,人们兴奋着、感动着、幢景着。
铁人,已经定格成一个形象;大庆已经凝聚为一种精神。巧逢六一,一队队少先队员在铁人雕塑下行礼宣誓,一群解放军官兵在展馆全神贯注,在介绍到铁人47岁的时候患胃癌不幸去世的时候,解说员的在也控制不住自己,声音哽咽着,我看到眼眶里晶莹的滚动的泪花。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宁愿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铮铮铁骨,慷慨激昂的誓言,仿佛还在耳际回荡。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新中国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苏联老大哥关系的破裂,经济发展石油的迫切需要,中国贫油论的压力,但是没有让勇敢的中国人民屈服。主席一声令下,石油大会战开始,自然条件恶劣,冰天雪地,物质相当匮乏,每人每天半斤粮食。从周总理、余秋里、康世恩,到铁人,到1205钻井队每一个员工,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史诗。
大庆精神,在新时期焕发新的魅力。有数据显示,大庆多年保持每年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5000万吨石油,占中国石油行业的半壁江山。大庆,中国的大庆,她的过去,她的现在,她的未来,我们铭记,我们自豪,我们期待。
大庆,永远的大庆。
铁人,不朽的铁人。
大庆,我还会回来。
(2011年6月2日早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