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一页信笺见初心
作者:邴玉君(泥瓦诗人)
朗诵:暖阳
读中学时,就知道张子良,因为林区开发建设时老叔曾在大箐山林场工作,经常给我讲张子良感人的故事,经常和我讲张子良下林场,像一个“伙夫”和他们一起住工棚的感人故事,经常和我讲张子良趟着齐腰深的大雪,冒着像刀子割脸似的北风呼啸的大烟泡和工人一起进林斑,一起研究如何降低伐根的感人故事,经常和我讲春天在大山里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他深情的说:你们伐木是英雄,造林要争当模范,向大山还情和债,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的感人故事……
今年,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讴歌林都伊春开发建设的电视剧《青山不墨》,心中萌发了写一写人民公仆张子良的想法。同年六月中旬,在捧出绿色就醉人的美丽夏天,和文友王荣辉自费乘车来到童话小镇带岭张子良纪念馆参观,同时听了大箐山县老促会副会长吕文俊声情并茂含泪的介绍,张子良的先进事迹是那样的振憾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站在张子良纪念馆的雕塑前,心中无限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回来后,我们写了三篇《人民公仆张子良》的散文。张子良的外孙看到了这三篇散文,在点评处深情留言。我们倍感相见恨晚加了文友。后来张子良外孙向我介绍了外公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听了这些泪水在眼圈打转的感人故事,手中的笔尖在纸上跳动,心中思绪万千,我深深的感到,写张子良,宣传张子良是一个森林诗歌爱好者的责任和义务担当。一挥而就写了《根脉—伟大的延安精神.一张工资帐单引起的思考》散文。文章在梅园之音诵读发表,在读者和文友中引起极大泛想,都被人民公仆不忘初心的精神所感动,阅读量已超过十六万一千多人。
大力宣传人民公仆张子良,这是新时代追梦路上的呼唤,这是山里人的呼唤,这是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精神食粮,这是林都儿女追梦路上的无穷力量。
张子良,中国林业战线一面高扬的旗帜。张子良,八百里兴安大地上一座永恒的丰碑。张子良传承的延安精神,和林区开放建设先行者铸就的红松精神,无论时光流转,还是沧海桑田,这种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时代价值依旧,时代烙印依旧,红色基因永远薪火相传,永不褪色。
前几天,张子良外孙传给我发来一页张子良写给财务室的信,这是六十多年来揭秘不为人知的故事。浓浓的墨香的字里行间中尽显一名共产党员高风亮节和爱国情怀。这有点发黄的一页信笺,至今读着是那样的感人肺腑,读着是那样的让人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读着是那样的让人的心中发出礼赞之声,读着是那样的让人的心中为之动容,读着是那样的让人的心中深深感到一个国家高级干部的一腔家国情怀,读着是那样的让人感到一个陕北红军、共产党员时刻想着国家,想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一页信笺写于1962年1月16日,我们国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信笺中这样写到:“财务室:国家给我的工资太多了,自己每月的花费,切实用不了……
目前我们国家,还在紧张的建设中,特别是当前面临暂时困难之际,更需要积累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我们可爱的祖国。因此,我再一次提请将我的工薪每月降低到150元,从今年1月起,按此支付……
特此通知,张子良。62年1月16日。”一页信笺,161个字充满了对祖国无限的爱,彰显着一名老红军,一名共产党员传承延安精神和高风亮节,彰显着张子良不忘初心和一种责任担当。
60年过去了, 这极其珍贵的一页信笺至今墨香依旧,这一页信笺至今情怀依旧,这一页信笺的宝贵精神至今依旧,这一页信笺至今初心依旧。
中国共产党百年芳华,共产党人前扑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打江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芳华,有千千万万像焦裕禄、杨贵、张子良,为人民谋幸福,心中永远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守住人民的心,守住江山。他们的精神写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他们的名字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们感天动地的先进事迹,永远激励着后来人,在实现下一个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路上砥砺奋进。
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去寻找他们和人民的身影,去感受他们同人民生死相依的家国情怀。兰考人民永远怀念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兰考治风沙、治水患治盐碱地,将自己无私奉献给兰考人民。他生前治沙防风组织种植的焦桐,现在成为兰考兴县富民的主要经济树种。兰考人民说:“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用生命和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
当年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重整林县河山,带领林县三十万人战太行,穿山凿洞,克服千难万险,修建了被称为世界奇迹的水长城,人工天河红旗渠,铸就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杨贵带领林县人民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拿命换来的。
人民公仆张子良,在冬运大会战伐木支援国家建设的同时,和育林技术人员研究红松树苗和植树成功。红松故乡没变成讲给后人听的红松故事。为山里人、为中国、为世界保留下一座郁郁葱葱的红松之城。
张子良,心中永远装着山里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为林区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红松精神。红松精神是林都伊春重新崛起的动力源,红松精神是林都伊春实现新林区梦的助推剂,红松精神是林都伊春的根和魂。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红松精神的核心就是不忘初心和使命担当,就是心中永远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今天,读张子良感人的一页信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张子良将延安精神传承在八百里兴安大地,一页信笺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脉,一首小诗缅怀人民公仆张子良。
旗帜引领奔向前,一座丰碑矗兴安。追梦奋进磅礴力,红松精神永相传。生为青山保青山,守住民心守江山。两袖清风来和去,丹心一片天地间。
致敬!人民公仆张子良。呼唤!人民公仆张子良。
《一页信笺见初心》赏析
作者:王荣辉
朗诵:蓝色星湾
一篇荡气回肠的红色史诗,一座林区精神的丰碑。
《一页信笺见初心》是邴玉君为宣传二十大精神而写,为小兴安岭森林文化赓续而写,为传承红松精神而写,为传播张子良模范事迹而写。他不断写出了一篇篇彰显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历史、弘扬红色精神、讴歌林区百姓奋斗的伟大时代精品力作。
而上一篇《根脉—伟大的延安精神.一张工资帐单引起的思考》一文,在《梅园之音》平台发表,在读者和文友中引起极大共鸣,都被人民公仆张子良,那不忘初心的革命精神,无私无畏所感动,其点评阅读量已超过十六万人,这就是对作者最好的褒奖。
张子良是陕北红军战士,模范共产党员,伊春森林工业建设的开拓者,延安精神的传承人。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张子良是新中国林业开发建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那个特殊的初期开发建设年代,正是以张子良为代表的第一代林业人。以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让沉睡千年的小兴安岭万顷林海苏醒,让人迹罕至的岭秀兴安沸腾,带领伊春林区第一代人,开启了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奠定了新中国森林工业的根基,在张子良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延安精神的巨大的传承力量。
从建国初期林业开发到国有最大林区,三代林业人的连续奋斗,横跨半个世纪的奉献坚守,使一座座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党的领导下,林区人服从党的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坚决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展现林业人的责任与担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弘扬红松精神、张子良精神必须立足新时代新实践,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于林区转型发展,服务于小兴安岭森林文化传承振兴,服务于百姓精神文化需求。
弘扬和宣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红松精神的核心,就是不忘初心和使命担当,就是心中永远装着人民,而唯独都没有他们自己。
今天,有幸读张子良感人的那一页信笺,我们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张子良将延安精神传承在八百里兴安大地,一页信笺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脉,彰显着为民情怀。
张子良模范事迹在伊春林区的传承,是历史的记忆,是时代的承载,是未来的延续,是伊春林区绿色转型发展的根和魂。
最美林都,绿色伊春。正是有了以张子良为典型代表的第一代林业人,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初期的不懈奋斗,几代人的坚守,才有了今天守青山,护绿水,绿色转型的新伊春。
新创尾结诗是作者对张子良不忘初心的缅怀和致敬。向作者经典之作致敬,向为精彩诵读的老师喝彩,向为美配分享的梅园之音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