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需要朦胧美
文/云蒙山人
清楚明白,是直观的美;隐约朦胧,是模糊的美。作为承担培养学生想象、感悟、揣摩、体验等综合能力重任的一门学科,语文课堂更多需要朦胧美。好比隔着面纱欣赏美丽新娘,隔着薄雾观看美丽风光,绝对是别有韵味。
忽视朦胧美,会影响想象能力的培养。古人形容女子的美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耕者忘其锄,犁者忘其犁”,即便是描写美男子,也会朦胧到“高一分则高,低一分则低,红一分则红,白一分则白。”试想,这种朦胧美如何通过图片、视频或影像资料去清楚明白地展示?而且似乎也没有必要。从教育原理和教学实践看,朦胧美会给发展想象力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忽视朦胧美,会影响感悟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今天的学生不同于昨天的他们,明天的他们又不同于今天的他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给他们预留感悟的机会。范仲淹《岳阳楼记》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思想,初读自然是囫囵吞枣。随着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以及人生阅历不断丰富,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家国情怀以及忠孝兼顾的人文风骨必定能够慢慢体会。

忽视朦胧美,会影响揣摩能力的培养。《醉翁亭记》里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果仅仅是空泛描述这种“寄情山水外,得意情怀间”的韵致,肯定是越描越黑,学生也会听得云山雾罩。只有随着学生亲近山水机会的增多、情感体验的丰富,才有可能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语文教学应该允许学生后知后觉走进别人的心灵世界,留足发展学生揣摩能力的空间。
忽视朦胧美,会影响学生体验能力的培养。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历不知难。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白居易《观刈麦》写“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无论教师讲解如何到位、多媒体呈现如何详实,没有参加过麦收劳动,没有在大太阳底下出过汗、流过泪,甚至流过血的人,完全不能体会到夏收的艰难。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甚至适度的农事耕作,才会体现得清楚明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有多少真情”吧。
语文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必要构建起大语文、新语文、活语文观,紧跟时代步伐,改进教学手段,不要追求自己的表演是否精彩,而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是否出彩,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积蓄属于自己的精彩。
要实现这样的美好目标,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这样一种理念:课堂需要朦胧美。



【题字嘉宾】王敏,陕西洛南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号慎思堂主。好读书,不求甚解,喜书法,追慕鲁公。古典诗词,寻章摘句,喜好中国传统文化。
嘉宾电话:18702975816
联系地址:洛南县石门镇河西南苑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本职教坛耕耘,身兼文史责任,愿结识更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