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核心,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原动力,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高译,1962年生于北京。字,墨真;号,道子;又字,丹顶仙子;又号,野逸之人。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从事书画艺术教学近三十年,主讲与研究方向中国书画艺术创作技法与中国书画艺术美学。个人专著《中国画艺术美学》荣获2018年中国文联第三届“啄木鸟杯”文艺理论最高奖——著作奖。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导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第三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第七届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第八届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一
137cmx68cm 2022年
文章:艺术美的理性分析
——哲学美学与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关系
高译
我们知道对艺术创造表现、艺术作品的产生、艺术家的能力以及艺术家的作用等问题都需要有艺术方面理性的分析与理论支持,这一艰巨的理性任务就往往落在美学家的身上。美学家通过艺术哲理性思考与分析,从中获得一种真理性的或科学性的认识,所谓艺术真理性或艺术科学性是指对艺术的探研认识和准确阐释接近艺术的本体内涵。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应该讲,还没有一个绝对唯一的认知标准。因此,我们可以把其内容看成是艺术科学或艺术真理的探研内涵,也是最直接释解与分析艺术表现过程的内容。事实上,美学家对艺术的释解与分析,可以直接给世人、艺术家、研究者提供一个艺术鉴赏与艺术表现方面相对理性与科学的答案,那就是一个关于艺术的美学思想理论研究。在众多的美学理论研究中,西方哲学美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其《判断力批判》一书就是一部关于艺术美学理论的研究著作,他的哲学美学思想对艺术家创作影响很大,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性和指导性作用,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与吸收的美学思想。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二
137cmx68cm 2022年
一
在西方哲学美学中,胡塞尔、海德格尔受康德的思想影响,对艺术表现都有一些独到的观点,相比之下,康德的哲学更具有深层意义,审美理性思维更高也更精准。哲学跟画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做什么样艺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课题,它一定是做美的艺术,什么是美的艺术?什么样的作品具有这样的品质,西方绘画艺术和我们中国画艺术有没有相通的地方?我们从这里看出有没有一个审美的角度供我们来检验?或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其实,那就是艺术的“法度”,什么是艺术之法?什么又是艺术之度?“法”大家都非常重视,即前人的艺术法规。“度”一定是艺术家要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分寸程度全在于艺术家自我“慧能”的把控上,艺术家对“度”如何来认识?如何去把握与驾驭?关系到每个艺术家的艺术表达的结果,艺术家如何去做?这就离不开艺术的“度”,艺术创作表现难就难在“度”字上,如果没有它,前人的法就会失去,艺术家自我的个性也表现不出来。因此,艺术家围绕着什么才可以把握艺术的“度”。这是当前艺术创作表现中的难题,这是一个很深的学术问题,每个艺术家都须要研究它。艺术家把握不住它,就只能窠臼于古人,结果仅仅就是具备基本功而已。大家都明白前人之“法”的重要,但是我们如何拿捏这个“度”,艺术家只有把握好它,艺术作品才会有创意,才是创造,而不是模仿。
为什么艺术家要强调个性呢?因为艺术家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模仿出来的,中国画的艺术高妙的地方是“出于意表”“莫可楷模”。好的作品怎么去模仿?为什么临摹不了?模仿不来?艺术家也会寻找到科学的方法来借鉴古人艺术之法。对于学画者来讲,笔法、造型都要学习,但通常老师不会是一笔一画地教,所以要鼓励大家边观边练,自悟自创才是学习的一个关键。吴冠中作品《太湖泊舟》线条都是很自然的,不像任何古人所用的线条笔法,也不像任何名家的画风,它就是自己的艺术语言。作者首先就有审美的感应,要通过线条反应出来,艺术的创造使线条充满了艺术美的活力,笔笔生动,立意新颖,构成巧妙,画面生活气息浓厚,这个画面构成既要符合一定的美,也要保留住艺术家的个性,不要仅仅像前人名家的笔法。同时,画面里还有节奏性表现,节奏性从哪里来?从音乐的美感生发出来,具有艺术表现的哲理性。中国画艺术之所以高妙,是通过线条体现出视觉的美感形式意味,它并没有固定化表现模式,更没有表现的套路可寻,是“无法之法”的高妙性体现,如果艺术家有套路就会成为画匠。最关键的是在于艺术家对审美对象造型的处理把控,艺术家要做独特的造型艺术样式,不能做驾轻就熟的机械老式的创作方法,那会失去艺术的生命活力。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三
137cmx68cm 2022年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只能跟自己比,不能跟别人去比,也没有可比性。因为艺术表现一定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是人性化的审美表达,要天性之美,天然之美;尊重艺术家的艺术个性,所谓“百花齐放”,志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技术上要“熟而能生”才是高妙技艺,不能按套路去画,否则就会是画匠,吴冠中称“笔墨等于零”。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吴冠中的作品《春雪》《长城》等说明一个问题,造型美主要是靠这些线条来完成的,本来看上去画面会容易机械不灵动,要如何符合画家的心性,线条水墨色彩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心性审美感的表达,这样才可以展示出它存在的意义,吴冠中做到了。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绘画就不是艺术。作品看似简单,但是为什么吴冠中被美术界认为是大师?因为在他的作品里有哲理性思想的转化,它都具象化为笔墨表达,线性表达,色彩表达,构成表达等。中国艺术审美表现强调意味性、品位性,就是这个道理,康德说:“艺术被区别于自然。……正当地说来,人们只能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这就是只能通过一意图,把他的诸行为筑基于理性之上,唤做艺术。……人们就会说,那是他的(本能的)天性的成品,作为艺术只能意味着是一创造者的作品。”(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8页。)中国书画艺术都包含有理性思想,康德认为艺术家的“意图”是建立在艺术这个符号上的一种理性思想,如果没有这个理性思想就没有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对于优秀艺术作品,人们就会说那是他的天性表现。何为艺术,艺术必须我们要能看到能听到的技法表现艺术,绝对不是抽象教条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艺术家的“意图”,“意”是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审美理念、精神向往等,是要表达的自我感觉。“图”是艺术家的想法、观点、形象、符号、语言等,这个“意图”是每个艺术家都须亲身经历过的审美体验过程,即所有感觉当中的一个焦点,这个焦点是要艺术家从内向外地表达精神世界。康德说的“意图”就是艺术家的想法、感觉,艺术家有了“意图”,就会有创作的激情与冲动,如果没有“意图”,艺术创作就无从谈起。如东晋王羲之的“意在笔前”,实际就是说,书法家有了“意图”才能去创作,表现自己的艺术美感。可见,一个“意图”可以造就一个大师。在科技上,一个很好的“意图”就可以造就一位科学家,艺术也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艺术,艺术要表达什么?难道仅仅就是简简单单的线条色彩形式吗?书画艺术若缺乏审美意味与品位,其结果只能是画匠书匠之作。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四
137cmx68cm 2022年
康德说,一个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才出现这个意图的?是通过自由的方式,而不是通过一般的其他的方法出现“意图”的,艺术家如果被束缚了,没有了自由,他的意图就不可取,就不会有奔放自如的审美表达。这样的情景只有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碰到,在现实生活里是不可能做到彻底的自由,因为大家都会遇到现实生存中各种问题,要与社会方方面面打交道,仅靠个人能力是解决不了的。但在艺术审美中,你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纯粹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艺术家完全可以做到精神自由感的自我把控。“意图”的背后是理性,什么理性?是贯注在我们的笔墨中的理性,及注入于我们笔墨、色彩、章法中的理性。艺术是需要修为积淀的,这些审美修养和艺术感悟,是艺术家平时在戏曲、文学、电影、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服装等一切艺术门类里如蜜蜂采蜜一样所获得的。这样的采蜜过程是要经过理性思考的,不然就不能产生美感。所以,当杰出的艺术作品出现在面前,自己却读不懂它时,就说明缺少了艺术审美的修为,这点需要艺术家引起注意,它是形而上的内涵。这就是为什么平时我们看见别人可以这样大胆地用线用色,充满艺术创作自信,而自己却没有想到?所以,艺术的修为和体悟很重要。同时,欣赏艺术必须要有康德所强调的理性高度,因为艺术作品里是有光彩照人的东西存在的,实际东西方艺术的哲理是相通的。对于艺术家而言,精彩高妙的艺术作品不用多,一件就够,这是因为哲理性思想的注入,什么是艺术哲理性思想?就是艺术家将哲学理念和哲思通过一切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来的自然造化之美的精神内涵;其中美感里包含有艺术家理性体悟的存在,它是艺术家长期修为积淀的结果。否则,艺术审美的高度就达不到。我们看见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听到动听音乐等,不是简单看过就行,而是需要理性思考,像蜜蜂酿蜜一样,这个“蜜”就是美的艺术。有技术不一定把控得好。大家都知道的,柯罗的绘画艺术具有诗意一般的美,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神艺术,画面为什么会上升到诗意的高度,因为柯罗画中具有理性思想的存在,也就是说,杰出的艺术家都需要有理性美的储存。康德哲学思想如同一面镜子,使艺术家能透彻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诚然,生活中蜜蜂采花粉酿蜜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酿造过程就是生命完善的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它必须要有时间性,否则,艺术家的技术虽然达到一定高度,但缺少审美积淀和审美修为,艺术也很难达至美感境界。天真浪漫是艺术家最好的天性,是其本能的天性成品,是最珍贵的,丢掉了它,艺术就不可取。因而艺术家须要保持住这些天然品性;艺术的审美不是只看艺术形式的表达,最终就在于鉴赏每位艺术家的“品性”,“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总而言之,康德告诉了我们,艺术表现前提就要有“意图”,艺术家首先要有自我理性的追求与本性的释放,之后才是美的艺术创造。谈到对艺术的分析,康德认为艺术的美是有别于大自然的美,也有别于科学与知识,以及手工艺技术的,它应是一种传播美的自由的、单纯的游戏。艺术作品是创造者依据自身的天性自由创造出来的,与艺术有关的手工艺技术则是被看作是雇佣的艺术。康德说:“一、艺术被区别于自然。……人们只能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这就是通过一意图,把他的诸行为筑基于理性之上,唤做艺术。……人们就会说,那是他的(本能的)天性的成品,作为艺术只能意味着是一创造者的作品。二、艺术作为人们的技巧也和科学区分着技能区别于知识,作为实践和理论的机能,作为技术和理论区别开来。三、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有看做好像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至于在一切自由艺术里仍然需要着某些强制性的东西(艺术法规),如人们所说的机械性东西,若没有这个那在艺术里必须自由的,唯一使作品有生气的精神就会完全没躯体而全部化为虚空,这是应该提醒人们的。现在有一些教育家认为促进自由艺术最好的途径就是把它从一切的强制解放出来,并且把它从劳动转化为单纯的游戏。”(同上,第148-150页。)这里,康德是对艺术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一是艺术是自由的产品,有高度的自由性,它来自艺术家的天性和自然禀赋。二是认为作为艺术,它有别于技能和知识,又与一般理论区分开来,它不是知识,而是自然创造的结果,是实践的结果。三是将艺术的创作表现区别于一般的手工艺制作,强调它的自由性发挥的重要。同时,康德也提醒艺术创作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五
137cmx68cm 2022年
要尊重艺术法规的作用,艺术表现不可逾越于法规之上特立独行,那将会是艺术的躯壳,艺术的精神本体将会不复存在。这一分析非常科学准确,将艺术的定性、艺术的功能、艺术的职责以及艺术的作用进行了释解与说明,尤其是他将艺术的自由表现特征确定下来,这给世人艺术家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与认识。关于“美的艺术”的界定,康德认为艺术不仅是要传达美的存在,它更应该是一种美的意境的生成与呈现,且能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他分析到:“没有关于美的科学,只有关于美的评判,也没有美的科学,只有美的艺术。……美的艺术在它的全部的完满性里包含着不少科学。……因这些学识构成了美的艺术的必要的准备和根基。……假使艺术,适合着一可能对象的认识,单纯为了把它来实现,进行着为这目的所必要的动作,那它就是机械的艺术,假使它拿快感做它的直接的企图,它就唤做审美的艺术,这审美的艺术又可以是快适的艺术,或是美的艺术,它是前者,假使它的目的是快乐,伴随着诸表象作为单纯的感觉。它是后者,假使这快乐伴随着诸表象作为认识的样式。”(同上,第150页。)康德强调的依然是艺术家的审美感觉问题,艺术家的审美感觉包含着艺术家自己非常重要的悟性体验;他认为“美的艺术”包含有快适、愉快、单纯的艺术表现特性,这是非常可贵的,是审美里第一位的重要,艺术作品才会具有说服力!它里面才会包含有它的科学性、真理性。也就是说,“美的艺术”必须是在自由、快适、单纯的运行中来完成,它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存在的表现,这一切的产生都有赖于艺术家敏锐的艺术审美感觉。康德说:“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它只对自身具有合目的性,并且,虽然没有目的,仍然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同上,第151页。)也就是说,人们所获得的普遍传达性的精神愉悦是已经包含在内了,即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官能感觉的愉快,而同时又是体悟里所获得的;所以对“美的艺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须具有极高的技术支持,非常人所为的一般艺术,且是经过人们的思考体认来获得的,显然,康德说的“美的艺术”不是一般的艺术,它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却能陶冶人们审美情操的艺术,使人们获得艺术审美的合目的性。他指出:“美的艺术,在她同时好像是自然时,它(才)是一种艺术。在一个美的艺术的成品上,人们必须意识到它是艺术而不是自然。但它在形式上的合目的性,仍然必须显得它是不受一切人为造作的强制所束缚,因而它好像只是一自然的产物。艺术鉴赏里这个可以普遍传达的快感,就是建基于认识诸机能的自由活动中的自由的情绪,而不是建基于概念,自然显得美,如果它同时像似艺术,而艺术只能被称为美的,如果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它又对我们表现为自然。于是我们能够一般地说:不管是自然美或是艺术美,美的事物就是那在单纯的评判中而令人愉快满意的。”(同上,第151-152页。)这就是康德认为的真正艺术即“美的艺术”,它虽是由人工来操作创造完成,但其高妙性仿佛是没有一丝人工的痕迹,仍然显示出它高超的艺术性,到达艺术审美标准而使欣赏者产生共鸣,这在中国书画艺术创作里就体现为“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造化与巧夺天工的艺术最高境地。所以,康德坚信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在单纯的状态下令人感到愉快满意快适的。这也同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老子的“道法自然”“味无味”“恬淡为上”,庄子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等思想理念相一致的,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六
137cmx68cm 2022年
我们发现审美理性的积淀是一切艺术表现的基础,是最重要的也是科学的。艺术家美的理性的积淀是个长期的过程,艺术传达需要有它的“科学性”“合理性”,这“科学性”“合理性”就是中国画艺术的美感体现。朱屺瞻画的线条很精彩的,大家看的他的画面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性美感,一笔一画流露出美的意味。诗意、意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更是艺术家美感的存在表现,是活的审美内涵。所以康德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天性的成品,做艺术只能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什么是艺术创造?艺术家把握艺术表现的本体精神,技艺上用于开拓自己的绘画语言,尽管作品存在一些技法不足问题,但它的美感精神意蕴足够震撼人心,就是好作品—艺术创造。所以在艺术探索的路上,这是画匠和艺术家之间的无形界限。艺术家他就会大胆地去创作,不会顾虑那么多。一万个人去练古琴,不可能一万个人都成艺术家。做艺术家,首先要做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坚守自己的审美理念,之后才是关于美的艺术。艺术不是仅仅有丰富知识就是艺术家,仅有知识没有文化审美高度是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的。林散之是乡村里一位普通的长者,其作品被很多艺术界专家公认为是书画大家,原因是在林散之的多方面的审美修为和文化积淀。康德认为艺术看似游戏,是自由的,闲情逸致,却包含自身的单纯愉快,这点非常重要。但是这一切理论的概括和释解,最终艺术家是要拿出艺术作品来的。康德又补充认为,不是说自己愉悦了就可以,同时还要达到欣赏者审美的“合目的性”结果,这个“合目的性”的成功恰恰是能达到人们审美意识的契合,中国书画艺术也一样,是既要合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理念,也要符合观赏者的审美要求。艺术家就会感觉到心旷神怡,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在合目的性的情况下有没有艺术的标准呢?康德说:“在一切自由艺术里仍然需要着某些强制性的东西,若没有这个那在艺术里必须自由的,唯一使作品有生气的精神就会完全没躯体而全部化为虚空。”(同上,第149-150页。)这个东西实际就是艺术的法规。现在东西方一些观念艺术或当代艺术就没有,康德说了艺术在于它的自由度,但仍然是强调要有艺术的法则,这个强制性的东西,实际就是艺术表现的科学,遵循艺术学术的规律。而不能乱创造,所谓“皇帝的新衣”。在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创造中都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就像画家吴昌硕一样,有好的作品,也有不满意的作品,怎么去理解他的艺术?他在六十岁之前和八十岁以后的作品,在艺术审美上有一定的差距,到后期就是返璞归真、炉火纯青了,这里有个时间性问题。康德提出艺术法规不能丢,康德就着重做了解释,如人们所说的机械的东西,必须要达到一种自由的程度,唯一使作品有生机的艺术,完全没有法规,就会全部化为了虚空。但是你在欣赏一件作品到时候,不能丢掉艺术的法规,不然就是虚空的。“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就说明了此道理。康德说:“现在有一些教育家认为促进自由艺术最好的途径就是把它从一切的强制解放出来,并且把它从劳动转化为单纯的游戏。”(同上,第150页。)艺术家的慧根会起到体悟审美的作用,也会在艺术家的笔墨中体现出来。所以对“美的艺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主要经过人们的思考体认来获得的,而不仅仅是靠人们的审美感觉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在康德这里,“美的艺术”不是一般的艺术,它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却能陶冶人们审美情操的艺术,人们通过反省和思考以获得艺术审美的合目的性。所以,康德坚信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在单纯的状态下令人感到愉快满意快适的。这也同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老子的“道法自然”“味无味”“恬淡为上”,庄子的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等思想理念相一致的,有着艺术审美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七
137cmx68cm 2022年
有些作品多一笔少一笔都会破坏艺术家的审美“快适”,少一笔达不到位,多一笔又不行。面对审美对象的时候,艺术家能把握与留住“快适”的瞬间,书法作品《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等就是即兴的作品,这样的实例很多。所以说,艺术家不会去把握就会失去很多好的创作表现机会,康德把这样的作品叫作审美的艺术,又给了一个定义,“快适的艺术”。快适的艺术也可以叫审美的艺术。很多空灵感的作品都是美的艺术。如吴冠中的作品《江南水乡》,你会看到,这里他的笔法技术并不很难,但是,如同柯罗画面一样具有很高的意境,又如德彪西的音乐等作品虽不是最难的技法表现,但却是最美的音乐艺术。中国画要妙笔生花,如何生花?这是吴冠中的精品《故乡》,用中国画画法来画的,有人会对这幅画有评价,比如树木、房屋等太死板。……实际要看画面的意境表达,如果咱们要挑的话,这个地方要淡化一点就更好。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吴冠中画出的是一种自己的美感气息,也就是画家画出自身的审美气息最为可贵,每个画家都在画自己的审美气息,没有这个内涵,画家的画永远不高级。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吴冠中这幅画是高妙的,这样探索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一条更好的路。一万个人都这样画,就会成艺术套路了,所以就会有画匠。因而,要成为艺术家不要成为画匠,只有不断探索。失败不要紧,总会有成功的作品出现。画面这个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妙手偶得,李可染为齐白石的弟子,吴冠中为林风眠的弟子,但是李可染、吴冠中走出来了,很多的人却没有走出来,这种妙手偶得是心性的结果,很不简单!对技术来讲要千锤百炼,生发艺术家的才性,齐白石也是一直在探索中国画技法,也有不成功的作品。但是,每个艺术家总有自己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他的艺术高度,如齐白石水墨画虾的技法就是他的艺术高度的体现,徐悲鸿画的马,李可染画的水牛等等,都是自己艺术的最高点的表现。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八
137cmx68cm 2022年
艺术家在技法上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材质不能完成这样的效果,淡墨如果纸张材料不行,出不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道与技并重,甚至有时是技超越于道,达到超水平发挥的程度,出现“同自然之妙有”的效果,所以艺术的创作的技法与材料也很重要。像跳高运动员就是这样,两米二五是个高度,这个点就是世界纪录,运动员也不可能天天可以跳过这样高度。所以对于我们艺术家来讲,你要用你的技术要达到审美的高度,就需要“千锤百炼”“妙手偶得”。我们每个艺术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表现出这样满意的作品时就会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快适画法,美的艺术,都是通向艺术审美意境的,它只能是“合目的性”结果,虽然没有目的,却能到达人们共同欣赏的艺术审美要求。艺术家心灵不是仅有一种单一的修炼能提升的,而是靠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它才可以释放出艺术的能量。如你的线条里没有,我的线条里有就可以表现出来。所以,艺术家心灵的综合释放,能不能做到?现在就清楚了一个道理,画家吴冠中很多线条在技术表现上并不是所有都能到位,但是你仍然觉得他的画面精彩有神韵,有意境存在。为什么?这值得我们思考。油画也是这个道理,东西方艺术道理是相通的。这幅油画难道没有创意?优秀经典之作,是太随意,太理性化,太自由了,太可贵了。简洁的线条,坚定的自我,就一种色彩,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字:放—傲骨。这只有在艺术家快适笔下才会释放出来,前人没做到的我们今人敢不敢去尝试去做?康德所说的要有新的突破。今天我们还有手机的发明与创新,是值得思考研究的。但是艺术是要人们不断探索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绘画语言,那么简洁的线条笔墨语言,技术到底有多高?从视觉来看,从未有过这样的画法,艺术家的坚定、自信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关键是自信。朱屺瞻、吴冠中、宋雨桂之所以敢这样做出前人没有做到的艺术,是因为他们在艺术审美创作上非常坚定,非常自信,自信就来自长期的审美积淀,如超前的艺术画面充满了美感形式,他们也都采用和借鉴了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出东西合璧的绘画艺术精神。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九
137cmx68cm 2022年
我们发现吴冠中这样的画很多的,自己创意的内涵丰富,艺术家拉开距离的都是靠笔墨,敢于探索。当艺术家遇到快适时,他就不会在意画面里的多一笔少一笔。吴冠中在世的时候,强调美术界要“扫美盲”,不要一味地强调技术,否则就会僵化。吴冠中说过,艺术家强调首先要培养自己不是美盲,他认为如果画家是美盲其画技没有意义。吴冠中的艺术理念里就与康德哲学美学思想有相一致性,所以说,艺术家完成的作品一定是此时此刻最佳状态中的内美存在,艺术家该住笔的时候就住笔,意到就可以了。多加一笔看似连贯,怎么来确定这是一种现象,艺术家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是对艺术家的审美考验,关键在于画家的自我把控能力。石涛说:“故古之人,虚实中度,内外合操,画法变备,无疵无病。”(石涛著,周远斌点校:《苦瓜和尚画语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中度”即是指画家善于把握艺术创作表现中的巧妙性,操作上会灵活的使用技法,来捕捉美的瞬间美感生成,去丑留美,去伪存真,把握艺术审美对象本体,实为石涛的“无法而法”。虽然吴冠中《故乡》的技法和西方的不同,却有艺术审美上异曲同工之妙。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操作技法,有其自身的愉悦“快适”在,必须是反省和体悟的结果,是其美的内涵存在艺术表现。康德说:“一般愉快的普遍传达性是在它的概念里已经包含着这事实:即它不是单纯的官能感觉的快乐,而必须是反省里的;所以审美的艺术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是拿反思着的判断力而不是拿官能感觉作为准则的。”(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1页。)审美的艺术是用体悟来判断把握的,而不仅仅是空的,不单纯是官感的快乐,所以,美的艺术不是一般的艺术,人们通过艺术反省而思考以获得艺术的审美的和目的性,这是极高的审美过程。正如康德所分析的那样:“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也有意图的,却须像似无意图的,这就是说,美的艺术须被看做是自然,尽管人们知道它是艺术,但艺术的作品像是自然是由于下列情况:固然这一作品能够成功的条件,使我们在它身上可以见到它完全符合着一切规则,却不见有一切死板固执的地方,这就是说,不露出一点人工的痕迹来,使人看到这些规则曾经悬在作者的心眼前,束缚了他的心灵活力。”(同上,第152页。)这一表述是康德理论中非常精采的美学释解,它说明了“美的艺术”产生的过程与特点,科学细致地分析了优秀艺术表现的自然规律现象,一要艺术表现的天然性,没有人工迹象。二要艺术结果的合目的性,主客体一致性,满意性。从而论证了“美的艺术”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表现,“美的艺术”又是高于大自然美的存在,它是人类精神文化与审美智慧的集中体现,是“道与技”的高度凝炼与结晶。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
137cmx68cm 2022年
二
那么“美的艺术”又是怎么产生的?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美的艺术?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胜任?康德都给予科学的回答,他确信只有具备天赋的人才有可能做到。康德首先分析道:“天才就是那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既然天赋的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机能,它本身是属于自然的,那么,人们就可以这样说: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的法规。”(同上,第152-153页。)艺术的自然法规是由每个艺术家自然天性所决定的,这“自然天性”中包含有艺术家心灵的自然禀赋,每个艺术家的心灵禀赋即为艺术家的天然智慧,及他们天生丽质的本然存在,更是艺术家一种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与超然潜质。它如同生物种子一样,由此会开花结果。康德指出:“每一艺术是以诸法规为前提,即在它们的基础上一个能被称为艺术的作品才能设想为可能的。……因此,对于作品下美的判断,是不以一概念做基础的,这概念是说出:它是怎样可能的。”(同上,第153页。)也就是说评判艺术美的根本原因是不在于人们的语言概念本身,而在于人们的审美感知力,艺术审美感觉的把握,有赖于人们的天然禀赋,即审美智慧,语言概念只能释解表述出一部分美的艺术内涵精神,这是康德极为强调的一点。所以,艺术的视觉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他说:“没有先行的法规,一个作品是永不能唤做艺术的,因此必须是大自然在创作者的主体里面,给予艺术以法规,这就是说,美的艺术只有作为天才的作品才有可能。”(同上)康德这里就更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的自然法规是靠天才的艺术家来完成的,这是极高层面的艺术理念。那么,我们要看什么是天才?或者说,天才艺术家应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康德又给出了非常精湛的答案:“天才(一)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对于它产生出的东西不提供任何特定的法规,它不是一种能够按照任何法规来学习的才能;因而独创性必须是它的第一特性;(二)也可能有独创性的,但却无意义的东西,所以天才的诸作品必须同时是典范,这就是说必须是能成为范例的。它自身不是由摹仿产生,而它对于别人却须能成为评判或法则的准绳。(三)它是怎样创造出它的作品来的,它自身却不能描述出来或科学地加以说明,而是它(天才)作为自然赋予它以法规,因此,它是一个作品的创作者,这作品有赖于作者的天才,作者自己并不知晓诸观念是怎样在他内心里成立的,也不受他自己的控制,以便可以由他随意或按照规划想出来,并且在规范形式里传达给别人,使他们能够创造出同样的作品来。(四)大自然通过天才替艺术而不替科学定立法规,并且只是在艺术应成为美的艺术的范围内。”(同上,第153-154页。)显然,天赋、独创、自然、法规都成为了康德美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概念,这些因素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也相互作用。艺术的独创性就有赖于天才艺术家的成功创造,并成为“美的艺术”的主要特色。康德对天才的认知做了补充说明和论证,阐释了天才对于“美的艺术”的创造是何等重要。它表现在:第一,艺术的独创性是首要因素,它来自艺术家的“无法之法”的创作过程,没有先例可以参照,所以美的艺术是艺术家独立自创性的艺术。第二,艺术家仅有独创还不够,艺术作品须成为艺术的典范,而不是靠模仿得来的,它必须对于别人又可构成艺术审美评判的标准。第三,艺术家只能凭借自己的艺术审美感觉来表现的,创作源泉由其自然天赋所决定的;在应用上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艺术家创意须出自艺术法度,又不违背艺术法度,具有开拓性的艺术表现。第四,艺术家艺术创作是遵循“道法自然”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一定是围绕“美”来表现的,也就是必须是美的艺术,最终达至天然造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一
137cmx68cm 2022年
事实上我们发现,从古至今,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艺术佳作,都不是轻而易举产生的!而是须经过艺术家艰苦的磨炼打造才有可能完成,只有经典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只有“美的艺术”才是人类精神家园里共同的真正宝贵财富!“美的艺术”是无价的,“美的艺术”更是永恒的。这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思想,康德的这些思想理念对于今天的艺术创造表现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康德又进一步指出:“人们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即天才是和摹仿的精神完全对立着的,学习既然不外乎是摹仿,那么,最大的才能,学问,作为学问,仍究竟不能算做天才。……既然天赋的才能必须给予艺术(作为美的艺术)以法规,那么,什么是这法规呢?它不能要约在任何一个公式里,以便成立为规范。因为那样一来,对于美的判断就可以按照概念来规定了。而这法规必须是从实践,即从成果,抽象出来的,在这成果上别人可以考验他自己的才能,以便使那个范本不是服务于照样重做而是令人观摩摹仿,至于这是怎样可能的,那是不容易解释的。”(同上,第154-155页。)康德的理念表明,“美的艺术”是不能用概念、套路所能规定照搬的,它的天然性存在又是无法用语言彻底释解清楚的。自然美的评定是需要人们一般的鉴赏力、感知力、领悟力的作用,而艺术美的创造只能是求助于天才的艺术家智慧能量;一个自然美只是一个客体美的存在景象,而一个美的艺术则是艺术家高度的审美意识与精湛技艺表象的有机统一,也是主体艺术家与客体自然的相互统一体。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二
137cmx68cm 2022年
对于天才的释解,康德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艺术上和美学上的关键性命题,即精神灵魂的命题,在他看来,艺术的生命在于它的精神灵魂。他认为有某些艺术作品人们都会期待它们是美的艺术,至少是部分如此,但现实里发现它们缺少精神性,尽管从鉴赏的角度来看它们似乎又找不出毛病来。一首诗很可喜也很优雅,但它却没有精神性。一个故事很精确很整齐,但却没有精神性。一个庄严的演说很深刻,却也缺少精神性等等。康德提出了这是为什么的原因?人们在这精神世界里到底需要了解的是什么?康德认为:“精神(灵魂)在审美的意义里就是那心意付予对象以生命的原理。而这原理所凭借来使心灵生动的,即它为此目的所运用的素材,把心意诸力合目的地推入跃动之中,这就是推入那样一种自由活动,这活动由自身持续着,并加强着心意诸力。”(同上,第159-160页。)可以发现,康德是在探寻艺术背后的内涵真理,这个内涵不是别的,正是艺术家精神灵魂背后的原动力—美感“心意诸力”,这是康德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美的艺术”产生的根源,他明确指出了这一原动力就是艺术家的美感“心意诸力”,实则就是艺术家个人才性创作的潜质能量;它可以充分拓展与释放艺术家的内存能量,包括艺术家的心性能量、智慧能量、修为能量等,使之成为艺术表现的至高境界。康德说:“这个原理正是使审美诸观念,表现出来的机能。我所了解的审美观念就是想象力里的那一表象,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言语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同上,第160页。)又说,“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并且把知性诸观念(理性)的机能带进了运动,思想(这本是属于一个对象的概念里的),大大地多过于在这表象里所能把握和明白理解的。……美的观念是想象力附加于一个给予的概念上的表象,它和诸部分表象的那样丰富的多样性在对它们的自由运用里相结合着,以至于对于这一多样性没有一名词能表达出来,因而使我们要对这概念附加上思想许多不可明言的东西,联系于它(这不可明言的)的感情,使认识机能活跃生动起来,并且使言语,作为文学,和精神结合着。”(同上,第161-163页。)康德这一表述说明,审美观念的表达就是一个人想象力的自然表象,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微妙感觉的艺术视觉化形象化表现,同时,它也是言语概念不能企及的,并通过艺术家自由的创造运用所形成的独有的艺术语言符号形式,完成精神性释放的“快适”艺术作品。“所以在它们的结合里构成天才的心意能力,就是想象力和悟性,只从事于认识的想象力是在悟性的约束之下受到限制,以便切合于悟性的概念。……如果要把那心意里不可明言的东西在某一表象里表现出来和普遍地传达着,这个表现方式可以建立于语言文字,或绘画,或雕塑,这都要求着一种机能来把握想象力很快流逝的活动并且结合在一个概念里,这概念可以让人们不受诸规律的约束而传达着。”(同上,第163-164页。)这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康德美学理性思辨的地方,他对精神灵魂的一种释解与强调,认为艺术感觉的作用是无法言尽的,天才艺术家的心意、想象力与悟性都是审美判断与审美表现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均来自天才艺术家“心意诸力”,在其作用下,艺术家对语言文字、绘画、雕塑等艺术都能发挥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创造出人类高度自由的精神文化,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内在真正动力。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三
137cmx68cm 2022年
三
对于艺术审美鉴赏,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设想理念,他主张:“鉴赏判断是必然联系到任何一概念上去的,因否则它就绝不能提出对每个人必然有效的要求,但它又不应从一个概念来证出,因一个概念或是能规定的,或是在自身无规定的,也同时是不能规定的。前一种的悟性概念,它是能通过那感性直观的宾词—这直观能和它相应着—来规定的。第二种却是那超感性界的先验的理性概念—它构成一切那种直观的根柢—所以它是不再能理论地的来规定的。”(同上,第186页。)一幅画的完成是综合性的因素,画家在构图上力求精致,达到完美的程度,这是艺术家所期盼的。康德对艺术天才的界定和分析,我们发现他的哲学和美学是非常科学的,他把握了艺术审美的真谛,以往的艺术理论对这方面分析缺少一定的高度与准确性,康德对审美鉴赏判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构想:第一种,鉴赏判断必然要联系到理性的概念上去,否则绝不能提出有效的实际意义的概念。一个概念是能规定的,或不能规定的,这要看艺术家直观感觉是否能和它相应,但是感性直观也不是说每次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要靠艺术家的感悟来完成,这里是有区别。第二种,超感性的,先验的理性的概念是什么?我们说天才的艺术家都有独立的思想性,这是自发的,所以超感性的理性感念一定是直观的现显,构成一切直观的对应结果不在于理论,而是来自艺术家心性直觉的感受力。康德强调这超感性先验的理性是自身生发的,因此不能用理论概念来规定的,只能被看做是人类超感性机体的能量存在,康德强调和夸张这种人类的能量存在,即是赞赏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主张和鼓励人的一种自然显现的能量存在。宋雨桂的山水画美感很强,《海之吟》这幅画好在哪里?实际我们会发现,它就是单纯、洁净、自然。因为这个作品没有任何外在强迫,没有压制束缚感,只有艺术家心性在自然呈现。康德说:“鉴赏判断是必须联系到一个概念上去的;因否则它就绝不能提出对每个必然有效的要求。……前一种是悟性概念,它是能通过那感性直观的宾词—这直观能和它相应着—来规定的。第二种却是那超感性界的先验的理性概念—它构成一切那种直观的根柢—所以它是不再能理论地的来规定的。”(同上,第186页。)它能够成为解释我们隐藏的创造源泉机能的神秘钥匙。康德分析道:鉴赏一定客观原因,按照这样的原因来判断检查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受到了压制,是鉴赏力不该有的状况,在这样的场合下,也就鉴赏力发挥不了作用;只有在艺术家内心里超感性的不规定的观念中,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审美效果时,艺术家的创作就不会按套路来做了。康德实际已经把艺术之美的理性钥匙交给了我们,意在强化人的审美感应力,审美判断是依赖于人的悟性感应力与超感性的先验理性观念的作用。因为艺术的表达是主要传播人的精湛思想理念,这是形而上的存在,尤其是表现美的艺术。所以,康德所说的需要感性的直观和超感性的先验理性的综合作用,这是必然的。即先要有思想,之后才会有优秀艺术家。艺术表现往往会带来不同的艺术审美形式,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形式?是因为艺术所达到的高妙性一定是艺术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恰好表现语言,什么是艺术表现的恰好语言?如在书法艺术上,一个书法家的楷书或篆书等书体最适合表现自己心性活动,其书体就是作者书法家审美直观的结果;但不是任何一种书体都适合自己的心性表现,因此,书法家先要找到适应自己的书体表现手法之后再去创作,其艺术语言就会最靠近自己的心性和本体。我们看到康德重视想象力的直观与审美直观,是因为人的感觉直观对于艺术审美作用极大,因为美必须是不按照机械的概念来判断的,而是按照现象和“合目的性”来评判的,对于美,康德认为人们不能确定任何客观的原则,只能确定艺术家的主观性作用,主观性作为其先验的理性存在是极为重要的,他极力强调艺术家的主体作用。他还提出了审美认识和鉴赏的三个方面:悟性、判断力、理性。每一种作为高级人的认识技能,把某种超感应的东西放置于我们之外和之内的,就展现了三个概念:1.超感性的一般的观念,没有对它作为自然界的基体做出规定。2.仍是超感性的观念作为我们认识能力的自然界的主观合目的性原理。3.作为自由的诸目的原理和它们道德里诸自由的目的协合一致的原理。因此是通过审美性观念,一切美的艺术要达到完满性是艺术家的追求,美的艺术创造表达就必须依赖于艺术家自身的条件,创作表现还必须是真善美的。艺术要百花齐放,要表现出每个艺术家人性化的存在。尽管康德的理论分析仍然具有抽象性特征,但我们能明了他的美学思想,艺术鉴赏力是艺术家独立生发出来的思考结果,也是艺术家的潜质的表现。但还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论艺术创造,还是艺术欣赏,都一定不能有压制的束缚的因素,艺术创作感必须是单纯的轻松的没有任何压制束缚的存在,才会达到艺术家自由的“合目的性”结果。所以,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康德是一个用哲学思想理念来指导艺术的美学家,而不是用艺术来指导观念的人。这就是关于康德美的艺术的产生的分析。由此我们发现,他的理论不只适合西方的艺术的创造,对中国艺术也同样是适合的。柯罗的绘画艺术《夕阳》很柔美,他的色调温和精准,是用思维理念意识自然形成的艺术,技术离不开理性的观照。同样,莫奈的《日出印象》自然也是体现出亲近于大自然的魅力,是理性作用下的美的艺术。因而,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到康德的理性思想:“正是通过它同时获得对每个人的有效性,因它的规定根据大概存立于关于它的概念里,而这个能被看待作人类的超感性的基体。……只有这主观原理即在我们内心里那超感性的不规定的观念,能够作为解释这对我们隐藏着它的源泉的机能的谜的钥匙。”(同上,第187-188页。)显然,康德是在说明鉴赏判断是依赖于主体艺术家的悟性体验与超感性的先验理性来做判断的,因为艺术的表达最主要是传播作者的精湛思想意识,它是艺术家抽象的形而上的精神内涵,这就对创作主体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理性要求,尤其是表现“美的艺术”,需要康德所说的感性直观、超感性思维以及先验的理性等综合因素的具体应用,这才是隐藏艺术作品背后的“源泉的机能的谜的钥匙”。所以,优秀的艺术家首先一定是思想家,否则,就不可能创造出“美的艺术”。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四
137cmx68cm 2022年
康德确信的认为:“一个审美的观念不能成为认识,因它是一(想象力的)直观,永不能找到一个和它切合的概念。一个理性观念永不能成为认识,因为它包含着一个概念(关于超感性界的),却永不能付予一个直观能和它相适合。现在我相信,人们能称呼审美观念为一个不能解说的想象力的表象。”(同上,第189页。)康德为何这样讲?这是因为艺术表现要达至极高的巧妙性,才能真正完成它的使命,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即好的审美观念一定要找到符合其艺术理念的最佳艺术审美表现形式—艺术表象。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内在的审美观念与外显的艺术表达形式是很难完全对应的。康德这样认为:“在一定审美观念上悟性通过它的诸概念永不能企及想象力的全部的内在的直观,这想象力把这直观和一被赋予的表象结合着。……据此,人们也可以用审美观念的机能来解释天才:同时由此指出根由,何以在天才的产品里是(主体的)自然(天赋),不是一熟虑的目的给予艺术(产生出美来的艺术)以法则。因美必须不按照概念来评定,而是按照想象力和概念机能一般相一致时的合目的性的情调来评定的。”(同上,第191页。)也就是说,康德表明了美必须不按照概念来评定,而是按照想象力及同“合目的性情调”相一致时来评定,即由人的综合审美感应力来完成。当然,总体驾驭的能力还在于艺术家的审美直觉与审美感觉,在于人们的体悟与智慧,即人的“共同感应力”的运用,才能达到相应的艺术审美的“合目的性”要求,康德这一分析甚为高妙,也是“玄之又玄”的客观存在。康德看到:“一切美的艺术的入门,在它意图达成完满性的最高程度的范围内,似乎不在设立范则,而是在于心的诸力的陶冶通过人们所称的古典学科的预备知识:大概因为人文主义一方面意味着共同感,另一方面意味着能够自己最内心地和普通地传达。”(同上,第204页。)康德在对观念理想进行了理性思维分析之后,再一次确信了“美的艺术”的创造表达一定是天才艺术家的真正使命,艺术家依据心意的诸能量与自身的综合修炼,达至艺术经典美的表现高度,是需要艺术家的“无法之法”的艺术创作表现来完成。因此,他明确了艺术的“合目的性”的作用,“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是有意图的,却须像似无意的,这就是说,美的艺术须被看做是自然,尽管人们知道它是艺术。……使我们在它身上可以见到它完全符合着一切规则,却不见一切死板固执的地方,这就是说,不露出一点人工痕迹来。”(同上,第152页。)这个画面里没有被强迫感,只有散淡闲适的感觉。没有技术来强迫艺术家的美感方式,而是艺术家驾驭技术笔法创造奇迹。艺术家开始都是要经历笔随心运的过程,笔随心运是“有法之法”阶段,当艺术家心随笔运时,艺术层面会更高,心随笔运是“无法之法”的创作;在艺术上,“道”与“技”并重,甚至还有“技”超越于“道”的时候,这是更高级的艺术表现,心随笔运,即即兴创作阶段,这是理想化的艺术表现,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师吾心”。师吾心阶段的艺术创作。又如雅尼的音乐,喜多郎的音乐,他们的创作就是心随笔运,是即兴创作发挥,已经达到一个很高境界层面。好的作品一定是艺术家自身的气息在,艺术家的气息呈现是最难的,往往我们只抓住了技术,但是艺术家的气息丢掉了。中国道家思想强调为“恬淡为上”,就是要保住艺术之本体。这个思想能引出很多中国画表现方法,问题是艺术家敢不敢去创造?没有人限制他。朱屺瞻有胆识,吴冠中有胆识,宋雨桂有胆识,所以他们在艺术上是成功的。那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里道家就主张要“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返璞归真”强调回归到事物的朴拙与本真才是完美的。西方学者在研究微妙的美的瞬间时,极为看重视觉当中的美感表现,这是艺术家的美的积淀瞬间反应。美学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阳春白雪”的精神内涵,是艺术审美理性思维的高妙理论,它需要艺术家通过杰出的艺术作品来呈现,吴冠中及许多优秀艺术家都做到这个艺术层面,这是因为他们具备诸多的审美因素。同样,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人的书法是为我们后人的书法学习设立了典范或法规,我们要继承他们技艺,他们在书法史上被确定了位置。当然,到最后还是要回到自我本真,寻找到适合自己心性的法帖,有的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书法语言,结果是事倍功半,有名的法帖不一定适合你,要寻找靠近自己心性的点,才能选好法帖,中国画也如此。西方思想家所确定的美学思想显现在艺术表达中是极为重视创作者天赋的,大自然通过天才为艺术制定艺术法规,这是康德的理性思想。要表现美的艺术,不是丑的艺术。西方人思想家确立的美学思想显然在艺术的表达中天赋、独创、法规都是核心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里,无形中就在应用着它们,而应用不应用的结果是截然不同,有的人创作出高妙的作品,有的人就达不到。美的艺术带给我们的是天真浪漫的心境,是快适的人性自由状态。艺术家将高超的技艺和材料紧密结合才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品,美的艺术是人类精神家园,这是康德对天才的释解,跟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相互联系。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五
137cmx68cm 2022年
接下来,康德就明确地指出天才的特性与作用,“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照这个样式,天才的产品是后继者的范例而不是模仿对象,它是对于另一天才唤醒他对于自己独创性的感觉,在艺术里从规则的束缚解放出来,以致艺术自身由此获得一新的规则,通过这个,那才能表出自己是可以成为典范的。因天才是自然的宠儿,人们把它作为希有的现象来看待。……那美的艺术成了模仿的对象,大自然通过天才给予了法则。”(同上,第164-165页。)其中,天才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还是依赖于其理性智慧—“心意诸力”。这里是说,艺术家创作的动力是依附于他的精神灵魂。为什么是微妙神秘?因为它实难表达。“心意诸力”是一个艺术家的内在综合因素的能量,包括一个艺术家创造潜质的天性存在,这个潜质是看不见的,但它在艺术审美里起着决定性作用。艺术家的“心意诸力”可以通过释放其内在能量来充分彰显艺术家的内在魅力,高超技艺又使艺术家的艺术达到一个至高境界,这不可名状的东西就是美的艺术神秘性存在。同时,这也说明了康德和宗白华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康德的论述,宗白华的翻译释解,都表明他们感受到了人们的美感丰富性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的,言有尽意无穷。人的美感世界,精神力量只有通过艺术形式,如听觉艺术—音乐,可以通过声音让人们全部感应到它的存在,通过视觉艺术—绘画,让水墨线条色彩使人们感受到美的艺术神秘性存在。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康德的哲学思辨与艺术分析是并重的,他将两者有机地渗透与结合,从中发现与探寻出艺术的表现真谛,开创出艺术美学理论,而以往有一些艺术美学理论中或多或少地缺乏一定哲理性思辨高度的分析,在康德这里得到了相应的补充,同康德的美学思想相比,这些理论还显得不够科学,不够准确,也不够完善,甚至不能给人以真正的说服力。原因是艺术形式背后是形而上的哲学精神存在,是非具有特殊智慧的哲学家美学家不可能胜任这一理性释解任务的。就这一点来讲,康德无疑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杰出美学理论家。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六
137cmx68cm 2022年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七
137cmx68cm 2022年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八
137cmx68cm 2022年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十九
137cmx68cm 2022年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二十
137cmx68cm 2022年
中国香山丹顶仙子系列之二十一
137cmx68cm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