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行善不能等
夫子讚歎他的學生顏回「聞善必行」,說顏回是「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得一個善,從此以後都放在心上,一有機會就做。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是哪兩件事?第一是行孝,第二是行善。行孝不能等,父母之恩要趕快盡心盡力去回報。「百善孝為先」,行孝也是行善。
為什麼行善不能等?人生都有吉凶禍福,有沒有人這一生只有吉與福,從來沒有凶與禍?現在這種人找不到了,在古代可能還找得到。古時候,像堯舜時代,人心非常淳樸,可能一生都沒遇到厄難。但是現在人與人的衝突太多了,難免吉凶禍福同時會在生命中出現。
美國的九一一事件,兩棟金融大樓瞬間垮下來,請問這兩棟大樓裡有多少人?太多人了。這兩棟大樓是全世界許多連鎖金融行業的總部,這些人的財富都是頂級的,他們昨天可能還享受著一頓五千元的美食,卻不知道明天將一命嗚呼,所以有錢不能化險為夷。
我有一位長輩,他的朋友在這棟大樓足足工作了幾十年,幾十年從來沒有遲到過。我們上一輩的人是非常守信用的,比我們這一代的人更能堅持做人的原則。他那位朋友從未遲到過,可是在九月十日晚上就寢之後,翻來覆去怎麼都無法入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睡著。早上醒來一看錶,遲到了!早餐都沒吃,就往地鐵衝。當他走出紐約地鐵的時候,大樓塌下來了。所以,人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閻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五更」,若是你命中真有劫難要降臨,而你沒有足夠的福分,是化解不了的。
人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逢凶化吉?一定要及時行善。行善就好比在銀行存款一樣,今天你存了二十萬,而這個災難要你三十萬,你剛好不夠,連命都賠給它了;假如你存了四十萬,這次災難要你三十萬,你就化險為夷。所以,該存的時候趕快存,行善要及時,不能等。多少富貴之人,意外發生了就這樣匆匆走了。自己走了沒關係,但有多少人會傷心欲絕?人活著不只是為自己,要為所有的親人而活著。 人生有三件事最遺憾,老年喪子,中年喪妻、喪夫,少年喪父、喪母,這是人生很不幸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那會令人肝腸寸斷,多少年輕人演出這場戲來讓他的父母收拾。我們報父母之恩都來不及了,絕對不能讓這種遺憾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有一位朋友,孩子剛出生,他的太太走了,人很年輕。這樣是三種不幸同時產生,是不是?太太走了,她的父母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他是中年喪妻,他的孩子剛出生就幼年喪母,三不幸同時存在。所以,行善絕對等不得,你的存款要很充足,人生才會過得安安穩穩。命運確實有,但可以靠自己努力的行善去創造更好的命運。
當你遇到凶、禍時,有沒有把握化險為夷?如果沒有把握,每天不就活得很緊張?每天翻開報紙,這麼多的人出事,愈看愈擔心,不只擔心自己,還擔心小孩、擔心親人。假如半夜電話鈴響了,你的心裡一定馬上想:「是誰出事了?」人活著確實沒有安全感。
試問:煩惱自己的人生,擔心親人的安全,對他們有沒有幫助?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你自己卻勞費精神,把身體搞壞了。人都在做些什麼事?做不利自己也不利別人的事。妳對孩子愈擔心,他能不能感受到?能,也會知道媽媽這裡不放心、那裡也不放心,而妳愈不放心他,他的心就愈牽掛。
所以,與其擔心人生的吉凶禍福,不如更積極的去經營人生,轉禍為福,這就是經營命運最重要的學問。經營命運的學問,在《了凡四訓》中說得很清楚。袁了凡先生本來只可以活到五十三歲,後來因為積功累德,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六十九歲,最後他活到七十幾歲,足足延長了二十年的壽命,所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命運是誰定的?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才能活得踏實坦蕩,毫無畏懼,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我的手相,生命線特別短,還斷掉了。幸好我在五、六年前就聽聞到聖賢學問,否則我現在可能就見不到大家了。記得在我快三十歲那一年,時常覺得身體很不舒服,開車的時候還會睡著。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莫名其妙就很累,然後睡著了。車子壓到路邊凸出的反光導標,才突然醒過來,覺得自己好像生死一瞬間。但是我相信祖上有積德,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自己這幾年來也是盡心盡力在教學,冥冥當中有保佑,所以能化解劫難。但是人生的災難絕非只有一件,我們更要積極的行善,才能把災難全部化解。當然,化解災難不是說自己能夠倖免,重點不在此,而是人身難得,希望利用往後的人生把自己好好奉獻出來,為家庭、社會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所以,行善不能等!
人生至憾——子欲養而親不待
提到孝道,最遺憾的一件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你真正想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這是很大的遺憾。孔子有一位學生叫子路,他很孝順,時常走到百里之外把白米扛回家供養父母。後來子路當了大官,每天吃的菜餚非常豐盛,子路反而吃不下。人家就問他:「這樣的山珍海味,你為什麼吃不下?」子路對大家說:「我情願回到過去吃野菜,為父母到百里之外扛米糧的歡樂日子,但是現在我的雙親都已過世,往日不再了。」他覺得過這種能替父母分憂,奉養父母的日子,非常踏實,非常歡喜。
所以,行孝一定要及時,人在報恩、行孝當中,內心會很充實。我有一位結拜大哥,他年齡長我一輪(十二歲),我曾經就這一點與他分享,說行孝是最快樂的。他聽完就說,他也覺得如此。他的母親在世的時候,差不多有十多年,身體一直不好。他推辭了很多應酬,只要一有空就趕快回家陪母親,奉養父母。他說這樣做了十多年,內心很歡喜。他的母親在前年往生了,當母親往生之後,他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他這十多年來的抉擇是正確的。假如這十多年來,他把陪母親的時間拿去應酬,他現在一定會感到很遺憾。
他的做法也給下一代一個很好的榜樣。他時常回去陪伴母親,他的兄弟姊妹也如是,所以家裡經常都非常熱鬧,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也很融洽。他母親出殯的那一天,我也到她的靈堂跟她行禮。我發現一件非常好的事,那一天他兄弟姊妹的孩子都到齊了,我看他們的氣質、素質都很好,學識也很高,對人的態度很客氣、很謙恭。我從他們的下一代發現一件事,傳家最好的教誨是什麼?孝與悌。他們對母親的孝心,下一代都看到了;他們兄弟姊妹之間的和樂,下一代也學到了。所以,為人父母懂得以身作則,下一代就會有很好的學習榜樣。
很多朋友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那是藉口。任何事只要我們有心,都能做得很好。人與人之間有一個功課一定要學好,就是學會拒絕,不必要的應酬要推辭,把這些時間拿來做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
說到拒絕,有兩張王牌很好用。哪兩張?一張是父母,一張是妻兒。當朋友要找你去喝酒吃宵夜,一吃就要耗幾個小時,對自己的身體不好,對朋友的身體也不好。這時我們只要告訴他:「我已經答應母親要去她那裡吃飯,今天很抱歉,我不能去了。」你這麼一說,說不定他也想到:「我都已經半年沒有回父母那裡吃飯了。」你這麼一提醒,可能把他的孝心喚醒。當你說要回去看父母,基本上沒有人會再強迫你。第二張王牌是妻兒。假如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就告訴他說:「我已經答應我兒子,今天回去要講兩個德育故事給他聽,我們對孩子要言出必行,不可以對孩子撒謊,所以不好意思,我得回去。」他也不會再繼續強迫你。
若你把這兩張王牌都打出來了,他還是要強迫你,怎麼辦?這樣的朋友確實不通情理,我們也應該懂得取捨。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為什麼淡?這個淡中有真味。朋友與朋友相交都建立在道義、情義之上,他應該會體諒你有很多要盡的本分事,所以絕對不會每天與你黏膩在一起。他可能還會提醒你:「趕快回家吃飯,這樣才有家庭氣氛。趕快回去看看父母,多盡一些孝心。」而「小人之交甜如蜜」,甜如蜜就好像黏在一起,分不開來。為什麼會這麼親密?因為他有目的,可能看上你口袋裡的錢,或者看上你的一些社會關係,只要與你保持關係,他就會得到這些好處。所以,你還沒點頭同意之前,他每天就一直陪著你,甚至陪到三更半夜都在所不辭。到哪一天你答應了,錢給他了,名字簽下去為他做保證了,他馬上就變出另一個樣子。因此,選擇朋友要非常謹慎,而行孝一定要懂得珍惜時間。
我們剛剛所提的,是孩子如何孝順父母。所謂「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愛、智慧來教導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時常關懷體貼父母的需要,來盡孝道,如此就能讓父子這一倫發展得非常和諧圓滿。做人應該盡孝道是本分,這個孝不僅是對父母,還要對中國歷代的老祖宗。我們得到老祖宗這麼多的智慧恩澤,要拿什麼回報?當然是立身行道,把老祖宗的教誨在家庭裡落實,在工作中落實,讓我們的家道得以傳承,讓古聖先賢的思想在社會廣泛傳遞開來,這很重要。
孝子無災
明朝有一個讀書人叫包實夫,他在私塾教學。有一年歲末,包實夫回鄉探望父母。走到半路遇到一隻老虎,銜住他的衣服,把他帶到樹林裡才放下來,準備把他吃掉。包實夫並沒有因此而驚慌,古代讀書人知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面對生死並不恐慌。包實夫於是很誠懇的拜請老虎:「你要吃掉我嗎?我會被你吃掉,應該是我命中注定的,我沒有怨恨。但是現在我還有七十多歲的父母要奉養,可否容許我先終養父母,如果到時我還活著,我再回來讓你吃掉。」這一片孝心讓最兇猛的老虎都感動了,這隻老虎就離開了,當地人就給那個地方取名「拜虎崗」。連最兇惡的老虎都能受感動,其他的動物豈有困難!不只是動物、植物可以被感動,而是天地萬物都能被感動,所謂「萬類相感,以誠以忠」,真誠到極處,天地都會感動。
台灣有一位藝人叫許效舜,他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前一天,也就是九月二十日晚上到南投的山區去拍外景。他們一行人上山準備要拍飛鼠,由當地的原住民當嚮導帶領前往。平常那是飛鼠出沒最多的地方,但是當晚他們一隻也沒有拍到。原住民嚮導一看不對勁,叫大家趕快下山。當他們往山下趕路,走到半山腰的時候,地震就來了。九二一大地震不是左右搖,而是上下震,所以很多房子都倒塌了,死了兩千多人。搖晃的時候像一陣巨響,轟轟轟的傳遞過來,當時在集集的人一回想都會打哆嗦。
大地震要來臨的時候,只有一種動物不知道,就是「人」。為什麼人在這個天地之間這麼不敏銳?因為人已經被欲望把本有的能力都閉塞住了。動物沒什麼欲望,每天能吃飽就好了,牠不會想去害人,所以牠很清醒。地震還沒發生以前,那個能量已經傳遞出來,動物馬上有感覺,就趕快行動。所以,大地震之前,聽說很多蚯蚓都搬家,很多動物都有異象出現。
而他們一行人,存活的只有許效舜。我也不知道他為何能活下來,之後看到電視上他接受訪問,我才明瞭其中的原因。他在接受訪問時說:「我這一生假如有一杯水喝,我保證我母親一定有一碗白米飯吃。」他在講此話時非常真誠,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他的孝心不是言語上的孝心,而是從內心而發的孝心。許效舜的孝心化解了他這次的大劫難,所以行孝、行善不能等。
在元朝有一個孝子叫李忠,有一年他們鄉鎮發生大地震。元朝的天災很多,因為元朝的殺戮太重,招感很多災難。當地震來臨時,所有的房子都倒塌了,死傷人數之多都數不清。李忠是一位孝子,所以震脈震到他們家的時候突然分成兩條,繞過他們家之後又合成一條繼續震,這在史書上有記載。為什麼?他的德、他的善把劫難化解了。孝子無災,多少孝子免於老虎之口腹,這是真實不虛。因此,一個人有善,不可能會遭難。
二00五年二月十七日,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感動中國二00四年度人物」揭曉,推舉出十位感動中國的人物,其中有一位孝子被選出來,他叫田世國,才三十多歲。因為他的母親得了尿毒症,必須有個好的腎臟才能延續生命,他母親深怕拖累家人,一度不肯就醫。田世國運用善巧方便,沒讓母親知道是他捐腎救母,後來母親接受了腎臟移植,順利恢復健康。他的舉動讓很多親友極為感動,見到他的時候都對他說:「今年不管再忙,也一定要回家看看老爹、老娘。」當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時候,田世國直說想不到,他說:「別人當選都是對國家做出了貢獻,而我只是為母親、為家庭做了貢獻。母親生我養我,可我做的連她給我的萬分之一都沒有,真想不到大家給我這麼高的榮譽。」田世國認為自己只是做了為人子應該做的事。其實一個孝子的行為,將可以帶動整個社會良善的風氣,喚醒更多人的孝心,激起更多人知恩報恩的態度。所以,古人演出了一場場的好戲,我們也要讓這些好戲能在家庭社會中不斷上演,相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一定要教孩子孝道
中國有一句話說「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說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層是說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孝是德之根本,《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而產生。所以,道德教育一定要從孝教起,找到根本,德行才培育得起來。
當孩子有孝心的時候,他的行為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比如《弟子規》說「父母呼,應勿緩」,有孝心的孩子跟父母講話會不會很無禮?不可能。當一個人對父母講話懂得恭敬,這個態度一內化,他以後面對其他長輩,講話也會恭敬。《弟子規》說「冬則溫,夏則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關懷體恤父母,當他關懷體恤父母的心慢慢內化後,就能把孝心擴展到關懷其他的長者,甚至於關懷所有的親人。所以,孩子的關懷心、細心從哪裡開始?從對父母的孝心開始。
之後他對自己的身體也會愛護,因為他有孝心,怕父母擔憂,「身有傷,貽親憂」。有一個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記裡寫著,「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難過。不是因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就是不孝,因為『身有傷,貽親憂』。」有孝心的孩子會不會養成摧殘自己身體的壞習慣?不會,他會自愛自重。他有孝心,就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德有傷,貽親羞」,絕對不能給父母丟臉。我們小時候最怕聽到哪一句話?別人罵我們沒家教。一想起這句話,什麼壞事都不敢做了,深怕丟父母的臉。孝心一開,善行就開了,所以教孝特別重要,孝不得不教。
孝有很大的作用,不只是德行的根本,同時也能讓你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在人生當中,你要選擇朋友、合作的夥伴,甚至於終身伴侶,都需要慎重的判斷。擇偶很重要,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而男人除了要選對行業,也要跟對領導者,事業才有好發展。女子則要找到好對象,一生才有保障,否則會很辛苦。要用什麼標準去衡量好對象?孝道可以幫助你。
我面對未婚女老師時,我就會請教她:「假如現在有一個男生,追求妳三年了,三年如一日,對妳有求必應,從來不跟妳說一個『不』字。比如妳半夜肚子很餓,妳只要打電話給他,他馬上二話不說,騎著摩托車到妳家門口,把熱騰騰的杏仁茶或是芝麻糊端到妳面前來,而且是屢試不爽。這樣對妳好不好?」她說:「很好。」我又問:「他要跟妳求婚,但是剛好妳的某位長輩熟悉他們家的情況,就對妳講,他不孝父母,妳自己要考慮考慮。」我就問:「妳要不要嫁給他?」很多女孩子就開始考慮。我說:「現在妳要考慮,真正遇上了,當局者迷,到時妳就不可自拔了,所以現在就要確立好正確的理智才行。」
有一位女老師,她很喜歡看中國的古書,尤其是《二十五史》,愛不釋手。我一問她這個問題,她馬上說不嫁。我說:「妳為什麼這麼斬釘截鐵?」她說:「對父母都不好的人,對別人好是假的。」這是有理智、有判斷力。因為沒有孝心的人,他的人生會缺乏一種態度,就是念恩之心,所以他沒有情義、恩義。情義、恩義沒有增長,會增長什麼?利與害。我們想一想,下一代的價值觀是什麼?利害!所以,為什麼前面我說的那個男生能鍥而不捨,三年如一日的追求這位女老師?因為他看到這位老師年輕貌美,工作又穩定,各種條件評估之後,認為不錯,有利可圖,他就全力以赴。
但看人要看深入一點,要看他的存心與動機。你看一個男人很勤勞,一天做十幾個小時,你就說他好,勤勞一定好嗎?你要考慮他勤勞的動機在哪裡?很多人勤勞的動機不是為了奉養父母,而是為了自己的名利,甚至是為了吃喝嫖賭。
有一個朋友,她的先生在外地工作,一回來不是先去看父母,而是去看誰?他生意上的夥伴,這都是為名為利,重利者就輕道義。身為太太的也很清楚,她先生心中最重要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她們,而是他的生意。這樣的太太會快樂嗎?因此,看人要看他的動機,假如他的動機只是為利,是靠不住的。當妳真的嫁給他,三年之後幫他生了一個兒子,因為懷孕、養育孩子,女人非常辛勞,臉上長了好幾條皺紋。結果先生在工作上又遇到一個更年輕貌美的人,妳就從利變成害。害就像絆腳石,需要踢開,所以每天離婚的人數不知有多少,真是欲令智迷。當男人的欲望一生起,智慧就消失了,忘記太太對他的情義與恩義,才會做出一生都無法挽回的錯事。
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他會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因為沒有人教他孝道,他的人生就沒有情義,所以根源還在於孝道。假如你要讓孩子一生真正懂得做人的根本,一定要教孝。如果你不教他孝,不僅是害了孩子,往後他為人父、為人母,又害了另外一個人,甚至於混淆了下一代的思想觀念。我們的思想觀念會影響下一代,還會一直延續下去,所以為人父母不能不學,不能不知道。
夫婦關係是一個家庭的根本,至關重要。當離婚率愈來愈高的時候,一定會帶動社會的另外一種現象,就是犯罪率。我請教過典獄長,關進監獄的孩子都是什麼樣的家庭狀況?他說十之八、九都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因為家庭已經出現狀況,就不可能給孩子良好的教育,所以孩子做人做事的根基很脆弱,一旦踏入社會,很容易被外在環境引導到錯誤的道路上,所以離婚率一定會帶動犯罪率。而犯罪率愈高,社會就不安定。現在有錢有權的人有沒有安全感?沒有。我在海口的時候,背包要如何攜帶?一定要斜掛肩上,而且背包要放在胸前;走路也要很小心,否則很可能有人把你的背包搶走。
若要犯罪率下降,必須要教什麼?要教孩子德行,要教孩子孝道,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現在很多西方國家看到離婚率愈來愈高,就拿著大把大把的鈔票,讓要結婚的人先去上課,上幾天課之後再去結婚。幾天課能否有很大的效果?不容易。雖然他們有心,但是沒有找到根本解決之道。德行的根本在哪裡?孝。所以,我時常對我們的老師說,推展中國文化絕對不是只為中國人,而是要為全世界的人奉獻這麼好的智慧與文化,如此才能真正解決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才能真正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我們要有這個使命感。當然,教別人之前,自己要先學好;我們學好了,人家自然而然到中國來跟我們學習。我們看漢朝與唐朝時,有這麼多的國家前來學習,是不是我們拿著牌子去招生?中國人不做這種事,而是因為我們的家庭、社會很融洽,外國人看了心生仰慕而來學習。所以,我們有責任先從自己做好,進而影響全世界,而教孝是所有善行當中最重要的一件工作。
教孝要以身作則
知道孝好,就要開始教導孩子落實孝道。孝要怎麼教?最省力的一個做法,就是身教,以身作則。有一位老師學習《弟子規》,深刻體會到學了就應該要做到。學「入則孝」之後,她覺得自己與孝道還有一段差距,所以就勉勵自己要開始力行。剛好遇上五一大假,她回到家裡,也正好是她的生日。我們時常會利用生日的機會教導孩子盡孝心,她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回家之後,她搬了三張椅子,因為她的外婆也在,就請外婆坐,請爸爸坐,請媽媽坐。然後她對父母說:「我已經三十五歲了,三十五年來讓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錯了一些事,現在我已經學習聖賢教誨,往後我一定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我要跟母親行三跪九叩禮。」說完之後,就拜下去。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親眼淚就流下來。第二拜再拜下去,本來在旁邊觀看的兒子,不由自主的走到自己父親的身邊,開始幫父親按摩。他們有沒有跟孩子講任何一句話?沒有。當孩子看到母親在拜自己的父母,在行孝道,那種德行的力量無形中給他很大的震撼,讓他覺得自己好像不做些事情就很不對勁,所以就去幫父親按摩。之後回到自己家裡,一進門,這個孩子就對他們說:「明年我生日時,也要拜你們二位。」所以,以身作則是最省力的教法。
我們在家裡要盡心盡力侍奉父母,做一個好榜樣給孩子看。水果拿出來應該先給誰吃?一定要給父母先吃,這個順序不能再錯下去了。現在很多父母都買很貴的水果,買回家還偷偷藏起來,等父母、公婆睡覺了,才拿出來:「兒子趕快過來,這是媽媽特別為你買的,趕快吃,不要噎著了。」你兒子吃得很高興,這是特別為他準備的。這樣好不好?保證這個兒子會學得很徹底,以後他買水果給誰吃?也給他的兒子、女兒吃。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自以為聰明,順著自己的好惡做事,偏憎偏愛,而沒有遵循天理天道,沒有遵循孝道做事,孩子就學錯了。因此,我們能以身作則,孩子就懂得如何孝順父母。
教孝要親師合作
第二個教孝的方法,一定要親師合作,父母與老師要密切配合。比如《弟子規》教導我們「晨則省,昏則定」,幼兒園的孩子學到之後,隔天早晨就跟父母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有沒有睡好?」假如父母一聽完,摸摸兒子的頭:「你今天是不是發燒了?」現在很多父母很喜歡開玩笑,開玩笑也不能亂開,當孩子這樣恭敬的向你問安時,你要成全他的孝心:「你真乖,是好孩子。」所以,一定要配合老師,這樣孩子就會做得很歡喜,慢慢的就會習慣成自然。
上課的時候,我們都會問小朋友:「這個禮拜你做了什麼孝行?」孩子就會說「我幫媽媽洗碗」、「我幫媽媽端洗腳水」,舉了很多他們力行孝道的實例。有一個孩子才兩、三歲,他上完課之後回到家裡,就跑進浴室,他媽媽知道他一定是想去找盆子來裝洗腳水,所以趕快衝到他前面把盆子藏起來。這位母親心裡想什麼?她一定想:「等一下盆子被你弄倒了,我不就累死了!」所以,才把盆子藏起來。後來我就跟她說:「妳這樣做不對,因為妳沒有成全孩子的孝心。當他去端水給妳洗腳時,妳一定要表現得很歡喜,然後給他肯定、鼓勵,他的孝心就能增長。妳不讓他做,他的孝心就無法增長。」
人的善心就像小草一樣,你日日滋潤,它就慢慢茁壯。這位母親就說:「他弄倒了怎麼辦?」我說:「弄倒了更好。」她聽傻了,哪有弄倒了更好的?我說:「他弄倒了,妳就可以教他:『小明,媽媽可以感受到你對媽媽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知不知道你今天為什麼會打翻洗腳水?就是因為你的手沒有兩邊放平衡。』下次端水應該注意哪些地方,妳就可以教他,所以他既學會做人,又學會做事。」很多媽媽唯恐孩子犯錯,其實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往往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導他做人做事的方法,所以母親教育孩子的態度與敏感度很重要。
有一位母親很有智慧,她的孩子端洗腳水給她洗腳,她很歡喜,她把熱水器的溫度調到最低,避免水溫過高燙到孩子,所以讓孩子端了一個星期的洗腳水,等孩子端水的能力形成後,她再慢慢把溫度調回來。雖然她泡了一個星期的冷水腳,但很值得。因為配合了老師的教導,也成全了孩子的孝行。我們要求上課時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學,孩子坐前面,家長坐最後一排,看孩子今天學什麼孝行,回去有沒有落實,如此配合,孩子的行為就很快養成。
有一位老師說,暑假剛結束時,有位家長打電話給他,一開頭就跟他說:「張老師,謝謝您。」為什麼謝謝老師?她說:「我的女兒在暑假期間進步特別多。」這句話有玄機,一般孩子退步最厲害的是什麼時候?暑假。暑假一放就一個多月,學生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當過老師的都覺得放完暑假剛開學時,就好像要把脫韁的野馬拉回來一樣,很辛苦,要整頓一段時間才能逐漸恢復。結果這位家長居然是說進步很多!家長接著就舉例說,有一天她在睡覺,因為太累了,躺著還沒蓋被子就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身上已經蓋了一條被子。誰幫她蓋的?孩子幫她蓋的。等她一走出房間,又聞到麵的香味,她直接就反應說:「妳爸爸回來了嗎?」小女孩說:「爸爸還沒回來。」她接著問:「那怎麼會有麵?」小女孩就說:「是我煮的。」她很驚訝的說:「妳從來沒有煮過麵,為什麼會煮?」小女孩說:「我常常看媽媽這邊抓一點,那邊抓一點,所以我今天也嘗試煮煮看,盡一分孝心。」那一碗麵好不好吃?好吃!這碗麵是孝心做出來的,一定特別好吃。人只要有心,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我們來想想,這個小女孩形成了什麼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態度?孝心;人一有孝心,所有的行為都會變化。她還能細心關懷體恤父母的狀況和需要,所以會幫母親蓋被子,怕母親醒過來肚子餓而煮飯給母親吃。當她能時常想到幫助父母,做事的能力就會不斷提升。孩子的孝心一開,很多行為就能有很好的發展,所以老師教孝,家長一定要密切配合。
我們所有推展讀經的老師,都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有品德的孩子其學習一定好,而且學習絕對不需要父母在旁邊鞭策,都很主動。有一位老師帶的班級,本來是全校倒數第一,而推展聖賢教育半年之後,就名列前茅了。他們的校長非常驚訝,才請我們去給全校老師做演講,所以我們要有信心。
教孝要夫妻配合
許多家長說,孩子的老師還沒有教德行,怎麼辦?不要等了,從家庭、從自己開始。家長假如有正確的認知,知道德行對孩子一生最重要,主動向學校反映,學校就會開始重視。而夫妻之間能相互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長孝心。比如,先生對孩子說:「兒子,你可以不用孝順我,但是不能不孝順媽媽。」講話的時候要很懇切,假如當爸爸的講到眼淚都掉下來,兒子一定會聽得很感動。你要告訴孩子,「媽媽懷孕的時候,吐得非常厲害,連飯都吃不下去。而且每天挺著大肚子還要去上班,無怨無悔。生產的時候多麼辛苦,生下來之後又無微不至的照顧你。有一次你生病,媽媽兩、三天幾乎都沒睡覺。」盡量把一些真實的狀況告訴孩子,因為人都很健忘,你一提醒他,他那種知恩的心就會生起,知恩才能報恩,孩子就會領受到母親的恩德。假如是太太,就要告訴孩子:「你可以不孝順媽媽,但是不能不孝順爸爸。」就把父親從小對孩子付出的點點滴滴告訴孩子,孩子才能領受父親的恩德。
現在很多媽媽不僅沒有把爸爸的恩德告訴孩子,反而在孩子的面前數落爸爸:「你看你這個爸爸…」,這樣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一個為人父者,連孩子都瞧不起他,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連兒子都瞧不起我,好!我就壞給你們看。」所以,當母親的、當太太的言語要特別謹慎,不說先生的過失,而彰顯先生的優點,誇獎先生對孩子的照顧,先生一聽會感動,而且會覺得:「兒子相信我可以更好,我應該盡心盡力往這個方向發展。」他在孩子面前有尊嚴,而這份尊嚴會推動他的成長,決不能把他最後的尊嚴都葬送掉。所以,夫婦也要好好配合,教育孩子力行孝道。一、父慈子孝是超越時空的自然法則
我在教《弟子規》時,有一位老師打電話給我,他說:「聖賢教誨有糟粕。」現在很多人求學問的障礙就在此,還未深入聖賢學問,就先批判聖賢人。如此可否學到聖賢學問?不能,因為不老實又不相信,還要加以批判。要批判別人,首先要比對方略高一籌才行。如果你批判聖賢人,就代表你的學問比聖賢人還高。現在還有「批判宗教學」,宗教學都是東西方聖賢人的教誨,凡夫怎能批判聖賢人?要知道傲不可長,人一傲慢就與聖賢學問有隔閡了。
可是我也不能直接說他不應該批評聖賢人的教誨,如此他也不能接受。所以,我就很有禮貌的說:「請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馬上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我接著請教他:「為什麼你覺得這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說:「早上問一次,晚上又要問一次,一天要問兩次,太麻煩了。」有沒有道理?現代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我沒有當面說他錯了,而是與他溝通一個觀念。我說父母對孩子的思念,俗話說「豈無萬里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確實還是有些孝子在外,會因為思念父母而流淚,但這也比不上父母無時無刻想念孩子的那份心。閩南話有一句諺語:「父母疼囝長流水,囝想父母樹尾風。」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是無時無刻的,像細水長流,沒有中斷過;但孩子只是偶爾想起父母,就像輕風掠過樹尾。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真是無可比擬。
有些母親甚至在秋冬之際,因為氣溫的變化極大(可能晚上初睡時與夜裡的溫度相差三、四度),為了避免孩子半夜踢被著涼,所以母親的被子都蓋得特別薄。為什麼?好讓自己睡到半夜凍醒,而去幫孩子蓋好被子。我在講這段話時,許多母親都點頭說自己就是這樣,可見母親連睡覺時都在關愛著孩子。
當孩子早上起來向父母問安:「爸爸、媽媽,早上好,昨晚睡得好嗎?」父母一看孩子的額頭發亮,表示昨晚睡眠充足,他們就很放心。而且心情會很愉快,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順父母更能讓父母歡喜之事?若孩子下午放學回到家裡,再跟父母問安,父母一看孩子精神很好,表示在學校有認真學習,沒有與同學發生衝突,心裡就很安慰。所以,我們只要早晚問安,就能讓父母減少很多擔憂。為人子女的,在經濟上、生活上還沒有能力幫助父母的時候,最起碼要做到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擔心。
我說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還不錯。」他沒有繼續批評。我馬上說:「沒有、沒有,您過獎了。」聽到稱讚,我們可不能得意忘形。這位老師很厲害,誇獎我之後,馬上給我一記回馬槍說:「蔡老師,你自己都沒有做到。」他知道我是離鄉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無法做到晨昏定省。而讀書人也最怕別人說自己是說一套、做一套。他這麼一說,我也不緊張,接著跟他說明:「假如現在我早上問一次、晚上問一次,我媽媽一定會罵我:你不知道長途電話費很貴嗎?」
求學問要很靈活,不能學呆了。我們早晚問安的目的是要讓父母安心,如果早晚問安反而讓父母擔心,就與本質背道而馳。我們是成年人,真正能讓父母安心的,絕非一天打三、五通電話,而是我們的道德學問、為人處世能讓父母信得過,這才能真正不讓父母操心。所以,要重本質,不能死在形式上。當然,從小懂得早晚問安是非常好的習慣,這是對父母的關懷,讓父母不擔心,但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異有所不同。 我是固定一個星期打一通電話回家,我媽媽在那個時間聽到電話響,就能感應到是兒子打的。有時候太想媽媽了,隔三天就打回去,媽媽會有意外的驚喜,她說:「才三天你就打回來了!」
我們要掌握聖賢教誨的本質,才能在每個時代、每種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讓父母歡喜,讓親友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與包容。
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傳。在漢武帝時代,甚至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而這個教育政策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均未改變,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漸被廢除。這一直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教育,究竟教我們什麼?能夠傳承四千多年而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我們現在要來了解這個道理。
聖賢教誨的重點就是「道」與「德」,「道德」。什麼是「道」?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是之謂道。只要是在這個大自然當中的萬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人也是萬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太空中的星球,都有其正常的運轉軌跡。打個比方,八大行星中的海王星,若不依著軌跡轉,可能我們會聽到新聞報導八大行星中有兩顆行星相撞了。
星球有它的正道,人與人相處也有正道。中國的「道」就在人與人相處的學問當中,稱之為「倫常大道」。何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是五倫。當五倫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則,人與人之間就沒有衝突,會和睦相處。反之,五倫關係就會發生衝突摩擦。
什麼是「德」?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踰越大自然的法則去做人,就是「德」。當一個順從父子關係,不踰越的盡自己為父之職、為子之分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就是父之德,「孝」就是孩子的德行。
什麼是孝
「孝」字是會意字,「老」與「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與下一代融成一體稱孝,所以上一代與下一代密不可分。孝字,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著一個老子。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祖先有所交代,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孩子念念背負著父母,就是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擔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如何讓父母生活得更快樂圓滿。
古代的孝子,確實都能時時刻刻念著父母。春秋時代,魯國有一位很有名的孝子叫曾參。在古代,交通不便,拜訪朋友都要走很久的路。有一次曾參上山砍柴,正好朋友來找他。曾參的母親為人忠厚,想到朋友遠道而來,假如沒見到曾參,對朋友會過意不去,所以她索性往自己手上扎了一針。這一針扎下去,曾參頓感心痛,心想一定是母親出事了,於是立刻快步趕回家去。一回家見到母親,馬上跪下來說:「母親,到底有什麼事,為何我的心一陣痛?」母親解釋說:「因為有朋友自遠方來,想趕快叫你回來,迫於無奈才這麼做。」所以,古代為人子女者,確實是念念想著父母。
我們對父母有沒有這樣的態度?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沒有人教我們要孝順。每天腦子裡想的可能念念都是自己。我常問小朋友:「小朋友,你知道媽媽喜歡吃什麼東西嗎?」他們都說不知道。我再問他們:「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們說:「當然知道!」還說了好幾樣。我就告訴他們:「媽媽念念為你著想,都知道你想吃什麼。媽媽這樣照顧你,你是怎樣回饋媽媽的?居然連媽媽想吃什麼都不知道!」藉由此對比,讓他們感受到母親這麼愛護我們,而我們卻連父母基本的生活都不了解。「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喜歡的東西,我們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奉養父母。所以,我跟小朋友說:「以後買東西的時候,先買什麼?先買媽媽喜歡吃的東西。」
古人有這樣的孝心,取決於從小就耳濡目染父母所做出的好榜樣,再加上教育是以孝為本。從小就教孝道,鄰里鄉黨見到孝子,都非常的佩服、尊敬,甚至於效法,所以社會風氣很好。現在社會上要聽到孝子很不容易!因為聖賢教誨已經斷了兩、三代,我們必須從頭開始。
知恩者才能報恩
如何引導孩子盡孝道?在我們的教學當中,總會跟孩子們談到:母親從懷孕到生產,以及養育的辛苦歷程,讓孩子們體會到母親的恩德,所謂知恩者才能報恩。首先我們跟小朋友提及,佛陀有一次經過一個地方,見到地上有一堆枯骨,佛陀就向這一堆枯骨頂禮。學生就問:「佛陀,您為什麼給這堆枯骨頂禮?」佛陀就說:「這些枯骨可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或是前世祖先,所以我要恭敬禮拜。」拜完之後,佛陀就叫學生把這堆枯骨做分類,顏色較黑的分一堆,顏色較白的分一堆。學生就問:「這兩堆枯骨,為何一堆比較黑、一堆比較白?」佛陀告訴學生:「較黑的骨頭是母親的骨。因為在懷胎的過程中,胎兒的營養都來自於母親,因此母親的鈣質流失很多,而且養育的過程也十分辛勞,致使母親身體日漸憔悴,所以母親的骨頭顏色比較黑,重量也比較輕。」
母親十月懷胎,身懷幾十斤的重量,非常辛苦。我們曾做過一個活動,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雞蛋,讓他們在那一天當中保護好這顆雞蛋。結果如何?雞蛋幾乎是全軍覆沒。他們保護這顆雞蛋,差不多三分鐘就忘記了,漸漸就開始蹦蹦跳跳,雞蛋就破了。我們藉由這個體會對學生們講:「你看,一顆小小的雞蛋,你們一天都保護不了,而母親保護你這麼大的一個小孩,能保護十個月,所以非常辛苦。」母親懷孕到後期,怎麼躺都不舒服,連覺都睡不好。十個月之後還要生產,那更是辛苦,也很痛苦。
生產的劇痛比癌症還痛。在產房裡,產床上有兩根很粗的鋼柱。為什麼有兩根鋼柱?因為陣痛的時候可以拉住鋼柱撐一下,把疼痛轉移到拉力當中,相當辛苦。我們跟小朋友說:「那兩根鋼柱都已經彎曲了,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鋼柱彎掉了?是媽媽生產時痛的力量把鋼柱都拉彎了,所以這兩根鋼柱見證了媽媽生產的辛苦。」我們接著會跟小朋友討論,媽媽生完孩子之後,有沒有說痛死我了?還是當孩子長大之後,她會跟孩子說,我生你的時候痛死了,有沒有這樣講?都沒有。縱使她經歷了如此的痛苦,生產後第一個念頭總是想著孩子是否健康,孩子現在如何。所以,母親對孩子的關懷,使她連這樣的痛苦都能放下,這是母親生產的恩德。
懷孕期間,許多孕婦因為身體不適,時常會孕吐,但還是勉強自己把食物吞下去。為什麼?她想著要把營養吃下去,才能讓胎兒更健康。孩子出生之後,母親要哺乳,也是要攝取很多的營養供給孩子的需求。所以,孩子生下之後,養育的工作更加辛苦,讓母親非常勞累。有一位家長告訴我們:「懷孕時,總希望趕快把孩子生下來。生產之後,又覺得很想把孩子再裝回去,別生了。」為什麼?因為生下來之後更辛苦,甚至連睡覺都睡不好。
記得我的小外甥一歲以前常住在我們家,有時候晚上不睡覺在吵鬧,家裡的人就輪番上陣抱他,一個換一個,我也成了這個行列之一,但常常抱不到半小時,我的手就撐不住了,所以母親養育孩子的確十分辛苦。
我聽爺爺說,我母親生三個孩子,都有哺乳。母親早上要教書,所以第二節一下課,就得趕回家餵我們三個小孩吃奶,之後又馬上跑回學校上課。我母親說,她在養育我們的時候,常常因為太累了,下課的鈴聲剛剛響起,人就趴在講桌上睡著了。她說,不知道有多少節課,都是學生把她搖醒:「老師,上課了。」又要工作,又要當母親,又要把家裡的事都處理好,確實相當辛苦。
我們在引導孩子的過程,要讓孩子們理解到: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讓母親非常辛勞,讓他們感念母親對他們的恩德。許多孩子在聽的過程很感動,甚至掉下眼淚。於是我們就藉機更進一步引導:現在既然知道媽媽的恩德,就應該懂得報恩,當一個孝子。如何當一個孝子?是不是長大之後,賺大錢給媽媽花?買大房子給媽媽住?這太遙遠了。我們引導孩子,要讓他能從當下就開始,落實在生活中,即使拿一次拖鞋,也是幫媽媽一個忙。甚至於幫媽媽拖地,幫媽媽分憂解勞,這都是盡自己的一分孝心。 教孩子如何落實孝道,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規》。我們告訴孩子,只要做到《弟子規.入則孝》的一條,就是盡了一分孝心。從哪裡開始盡孝?《弟子規》的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從對父母講話的恭敬態度開始做起。
《弟子規》說:「冬則溫,夏則凊。」冬溫夏凊,以東漢讀書人黃香的孝行為最好的模範。黃香九歲時,母親就過世了,因此他全心全力奉事父親。他很體恤父親的生活起居,夏天暑熱,他先用扇子把父親的枕頭蓆子搧涼;冬天寒冷,他就先到父親的被窩裡睡暖,再請父親入睡。黃香點點滴滴都在觀察父親的需要,懂得去做這些工作。我們藉此引導孩子:「諸位小朋友,父母生活當中還有哪些需要,是我們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到的?」在教孩子的過程中,要懂得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去感受,我們一引導,他們就會思考。有些孩子會說:「媽媽可能會餓、可能會渴。」這時我們要教導孩子:「媽媽會餓、會渴,所以我們要懂得倒杯水、拿東西給媽媽吃。甚至於爸爸、媽媽下班回來覺得很累,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按摩,替他們消除疲勞。縱使你的技術不是很好,但你有這份孝心,相信爸爸、媽媽一定會覺得很舒服、很安慰。」
《弟子規》說:「出必告,反必面。」為人子女不能讓父母操心,無論去哪裡,一定要告訴父母。我們的所作所為能讓父母安心,就是在盡孝。又說:「事雖小,勿擅為。」我們常常問孩子:「哪些事不能擅自去做,做了之後會讓父母擔心?或者會讓父母蒙羞?」小孩的反應都很好,他們會說,不禮貌的事不能做,會讓自己有危險的事情不能做。透過我們的引導,孩子的孝行就會一點一滴落實在他的家庭當中,落實在他的生活之中,這才是把德行落到實處上。所以,教導孩子孝道,絕非一、二天的功夫,必須透過我們在生活中的引導與提醒。我們有很多老師教《弟子規》、教孝,都是堅持半年以上,讓孩子整個行為都上軌道,將這份孝心完全內化成他的存心。
孝養親身
教孝,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則。孝順父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來用心:有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智慧。「養父母之身」,我們要時時關懷父母的身體健康。古書中記載,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就要把他當作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寂寞、孤獨,身體也比較虛弱,所以我們要能時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然後盡自己這份孝心,給孩子做出好榜樣。像現在時逢季節交替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去探望父母,就應該打電話問候父母,有沒有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在與父母通話的同時,孩子在身旁就能感覺到你處處關懷父母的身體,也能感受到你對父母的孝心。 父母的健康要時時注意,而關懷父母的健康,要有正確的知識。我們思考一下,假如父母生病了怎麼辦?直覺反應都是看醫生。看什麼醫生?其實中國人對於身體最重視的是治未病,也就是要治還沒發生的病,所以中國人特別注重養生的方法,不是等到生病才治療,那就很辛苦。我們想一想,哪個人因為高血壓送到醫院,而將高血壓治好了?有沒有糖尿病患者去看西醫,最後糖尿病好了?哪一個癌症患者去看西醫,後來癌症好了?西醫的治療方法,都是把症狀解除。比如說高血壓,高血壓是因為血管堵塞了,塞住了很不舒服,趕緊把藥吃下去,血管馬上就會擴張,血液就稍微流通過去。那個藥吃下去,雖然症狀解除了,但患者的血管一天比一天鬆弛,最後血管就壞掉了。
我們觀察四、五十歲就習慣於吃西藥的人,藥要吃多久?吃一輩子。所以,很多老人家出外旅遊時,提包裡會放很多西藥。當我們的父母晚年都是伴隨著這些藥物在生活,日子就不好過了。所以,我們應該研究真正的養生之道,讓父母的身體不需要依靠這些西藥,這才是正確的方向。平常要多叮嚀父母,不可以吃太鹹、太油膩的食物,要鼓勵父母多吃蔬菜、水果,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弱鹼性的狀態。而肉類食物都是酸性的,久而久之會造成體質酸化,有一句話說:「酸性體質是萬病的根源」。我們思考一下,把內臟泡在酸性液體中,會產生什麼變化?這些內臟很快就會退化。我們都沒有聽到內臟在呼喊:「我都快不能呼吸了!」
在看醫生方面,我個人比較贊成看中醫,中醫是治本,不是只治標。現代人都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譬如去看中醫,醫生診脈完之後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半年時間才能把身體調養好。」很多人一聽要半年,嚇得半死:「我哪有這麼多時間來調養!」另一方面,西醫告訴他:「一針打下去,馬上見效!」他聽了很高興,就馬上打針了。但是從此以後,他就必須依靠針、依靠藥來過日子,而且副作用很多。所以,我們有正確的知識,才能讓自己的身體健康,也能讓父母的身體健康。
孝養親心
「養父母之心」,就是時時能關注父母的心情。比如說媽媽打電話給你,然後東聊西聊,你也聽得出來媽媽在想念我們,這時不要等媽媽開口,應主動回家看看。有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還想念小孫子,這個要懂得。
有一位徐老師,她在元宵節來聽中國文化的課程,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她在上課時都非常專注,只要講到聖賢的故事,馬上振筆疾書記錄下來。聽課聽了三個月,她從來沒跟我講過話。三個月之後,有一天她走向前來,跟我請教一個問題。我就先問她:「聽課三個月了,怎麼從來沒找我談過話?」她說:「蔡老師,我看你太忙、太辛苦,我不想打擾你。」我聽了很感動,她的心能體恤別人。她說:「聽了三個月的課程,覺得自己和家庭都很受益。但不能只有我們家裡的人受益,我希望能回到故鄉去教失學的孩子,讓他們也有學習德行教誨、聖賢智慧的機會。」我一聽十分歡喜,也隨喜她的發心,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課本》就有七百多個故事,趕快送給她。許多老師了解她的存心,也把他們寶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順暢,到目前為止,已經教了八個月。
有一次,徐老師的父親打電話給她,說:「女兒,妳能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高興。妳的行為,父親覺得很光榮。」身為父親講出這樣的話,代表對女兒回饋鄉里的行為非常認同。我相信徐老師的父親也有這個志向想要利益社會,女兒做出來之後,他自然覺得很歡喜也很安慰,這也是繼父母的志向回饋社會。
有一次,這位徐老師教到《弟子規》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她非常用心,事先買了一大袋荔枝帶回故鄉。她引導孩子們說:「今天我們學完『入則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侍奉父母。而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同樣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們尊敬、孝敬。」又說:「我們學完之後,要馬上做到。」所以,她就讓孩子們拿著荔枝分送給鄉里的長輩,然後看著一群孩子在鄉里中跑得不亦樂乎。每一位長輩接到這些孩子送給他們的水果,內心都非常歡喜,所以那一天整個鄉裡敬老尊賢的風氣達到了頂點。隔天,她父親又打了電話給她:「鄉裡很多長輩打電話到家裡來,他們說,我們鄉裡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還這樣關心自己的家鄉。」他父親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情非常的歡喜;女兒聽到父親的話,心裡也很安慰。
而她父親這一個歡喜,跟買一件新衣服送給他,是否一樣?不一樣!買一件新衣服,只能快樂一時;而女兒的行為讓他感到光榮、欣慰,可以歡喜一輩子。《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用自己的德行奉獻社會,讓社會上的人士感受到因為父母教導有方,才讓這個孩子這麼有成就,能為社會付出。當我們能用自己的德行讓父母感受到光榮的時候,就是一種大孝顯親的表現。所以,由於自己的成就,讓社會人士肯定父母對你的諄諄教誨,這就是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
孝養親智
一個人到了晚年,縱使有錢也不見得快樂。我們看到許多老人家已經很有錢了,看到別人比自己更有錢就很不舒服,常常活在患得患失的煩惱中。
孔夫子曾提到人生有三戒,要特別謹慎。
第一、「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弟子規》教導我們:「非聖書,屏勿視。」現代傳播媒體充滿了暴力與色情,孩子一旦受到染污,心性就很難清澈,這要非常謹慎。所以,為人父母的要懂得幫助孩子防止污染,孩子看的電視節目一定要慎選。
第二、「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年輕人精力旺盛,易於衝動,這時切忌與人在工作上甚至於在肢體上發生衝突。假如我們從小教導孩子拓寬心量,處處替人著想,他就不容易犯這些過失。
第三、「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患得患失。「得」,指貪心。貪這個、貪那個,別人的孫子怎麼樣,我們的孫子沒有,常常在這種情緒中,就很難快樂、很難知足。這時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機會,勸告父母放下執著。比如趁父母心情比較好時,告訴父母:「錢夠花就好,家財萬貫,每天能吃多少?還不就吃三餐。縱使有很多房子,躺下去之後睡多少?六尺而已。所以人生要知足常樂。」要勸導父母漸漸放下貪念。更重要的,要幫助父母接受聖賢教誨、宗教教誨,讓心能安住在聖人的引導中,他們的晚年就會愈來愈清淨自在。當父母的晚年能如此,我們的孝道就做得更圓滿。這些都是為人子者先以身作則,才能給自己的小孩當好榜樣。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一個人為人能頂天立地,人格健全,除了靠父母的教誨之外,還有賴於一位重要人物的教導,那就是老師,所以中國文化最重視的就是孝道與師道。古代父母親過世要守喪三年,而老師過世要心喪三年。我們從中能體會到古人對於老師的態度是非常的恭敬,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生育、養育我們,給了我們身命;老師用他一生的智慧引導我們,給了我們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父母與老師的恩德,我們一生都要記住,應該對他們孝敬、奉養。
自古以來,所有的讀書人對自己的老師都非常尊敬,我們感受一下,古代人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心境對待自己的師長。明朝有一位名臣史可法,他年輕時讀書非常刻苦認真。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很多讀書人都是刻苦讀書多年,然後進京趕考,希望能取得功名來為人民服務。
史可法二十歲那一年,在應試途中,寄宿古廟苦讀。當時有一位大臣左忠毅公是京畿督學,擔任那次考試的主考官。他念念想著要為國家選拔優秀的人才,造福於民,所以微服出巡到京城附近的一些寺院,看看來應試的讀書人素質如何。古時候的讀書人,因為沒有錢,所以都是住寺廟。當左公來到一間古廟,剛好史可法寫完一篇文章之後就趴在桌上睡著了,左公拿起桌上的文章一看,內心非常感動,感受到這個讀書人報國的氣節,以及利益人民的胸懷。感動之餘,就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披在衣服單薄的史可法身上。後來應試當天,左公批改到史可法的文章時,馬上批上狀元,面署第一。為什麼左公一看就知道是史可法的文章?文章表一個人的內心、氣節,因為左公已經看過史可法的文章,知道這個年輕人為國為民的胸懷,所以一看就知道一定是他所寫的。
當時有一個規定,考上之後要拜當時的主考官為師,所以史可法就到左公的家裡拜師。左公馬上跟他太太說:「往後繼承我志業的人,不是我自己的孩子,而是這一個學生。」我們從這裡可以感受到,古代聖賢人不怕家裡沒有子嗣,怕的是聖賢的學問在他這裡斷絕了,怕的是沒有為國家找到真正的棟樑,這比他自己沒有孩子更為緊張。確實,古代讀書人大公無私,都擁有為國為民的胸襟。
明朝末年宦官當政,左公為人清廉,得罪了一些小人,致使被陷害入獄。入獄後被嚴刑逼供,所以左公的眼睛就被熱鐵片燒得皮都連在一起,膝蓋以下都被切掉了。史可法非常著急,非常擔憂監獄裡的老師,想盡各種方法希望能到監獄裡探望老師。後來獄卒被他感動了,就讓他偽裝成打掃監獄的人,潛到監獄裡。當史可法緩緩接近老師的時候,看到老師的身體狀況,情緒非常激動,眼淚就流了下來,他撲到老師的腳邊痛哭起來。左公一聽到是自己學生的聲音,非常震驚,馬上用雙手把自己的眼睛撐開來,非常嚴肅的直視史可法說:「你現在是什麼身分?你是國家的棟樑,怎麼可以讓自己陷在這麼危險的境地?與其讓這些亂臣把你害死,不如現在我就活活把你打死!」話一講完,左公就把地上的石頭撿起來,往史可法扔過去。史可法看到老師如此震怒,也就趕快離去。左公為什麼對史可法這麼兇?他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國家,為的是保護他的學生。後來左公被酷刑拷訊致死。
之後,史可法時常被國家派到重要的地方去防守,因為有他守衛的地方,敵軍都不敢來犯。他每天晚上都不睡覺,吩咐士兵分成三個梯隊,輪流跟他背靠背守營。士兵還勸史可法說:「大人,您這樣下去,身體絕對會承受不了,還是應該稍作休息。」史可法對他的士兵說:「假如這個時候我睡著了,而敵軍來犯,那我就對不起國家,也對不起我的老師。」史可法念念都是為國家,也為了不辜負老師的提攜與教誨。
史可法每次回到故鄉,首先關懷的是誰的家?就是左公的家。他親自到左公的府第拜訪,問候太公、太母的生活情形,並在廳堂上拜見左夫人,確實做到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史可法對老師的恩德是時時刻刻不敢忘懷。所以,真正報答老師,不是每天給老師送吃、送穿的,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依教奉行。聖賢人的教誨,無非就是要我們修身齊家,為社會國家盡心盡力的付出。從史可法與左公的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代師生的情誼。
我從小養成有禮貌的態度,所以人生得到很多的利益。一個孩子假如從小無禮,他的人生不但沒有助力,還會增加很多的阻力。我們思考一下,這個失禮的對象假如是沒有修養的人,就會念念想要找他的麻煩、障礙他,所以有禮貌對自己的人生幫助特別大。當我學習到《弟子規》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句經文時,深刻感受到別人的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付出都很辛勞。
那時我在澳洲學習,聽完那節課之後,回到寢室。我們有八、九位男眾住在一起,我就開始向他們請教。遇到一位長輩姓譚,我就請教他的出生年次,他比我父親的年紀大,我馬上跟他鞠一個躬說:「譚伯伯您好!」這個躬鞠下去會如何?人生往往就在你一、兩個很真誠的動作就起變化了,當我這個躬一鞠下去,譚伯伯笑得合不攏嘴,還說:「飛機飛了幾萬哩,還認了一個侄子!」非常高興!他身旁又有另外一位長輩,年紀比我父親小,姓陳,我就說:「陳叔叔您好!」
當我鞠完兩個躬之後,有一位長輩跑過來,他說:「我也要,我也要當叔叔。」這一位叔叔姓盧,我說:「盧叔叔您好!」我後來回想,這位長輩非常仁慈也很有智慧,他想幫助我,主動為我製造機會。為什麼這樣講?因為這位長者從上課第一天就坐在我的旁邊,他為人很客氣,看起來就像隔壁家的叔叔一樣,所以我也不感到特別。我這個躬鞠下去之後,隔天這位盧叔叔就把我叫到客廳坐下,開始把他人生很多的經驗與智慧與我分享。我一聽很驚訝,因為這位長者二十九歲就當總經理,他的「總經理」絕對不是自己掛上去的。聽說現在招牌掉下來還會砸到好幾個總經理,總經理太多了,但他不是這種總經理。而是會議廳上坐著兩排股東,然後每個人提出問題,比如說人事出現變化,你要如何應對?財務發生危機,你要怎樣處理?就這樣一一向他提問,他要對答如流。答完之後,股東再開會,決定是否聘請這個人當總經理。一旦聘請之後,他就是一個人到這個公司來坐鎮,在古代叫做空降的元帥。這樣的工作好不好做?不好做。一個大公司,裡面的小團體就特別多,你一進去舉目無親,這時怎麼辦?憑的就是智慧與德行。盧叔叔說,有一次他到一個大飯店當總經理,去了之後,馬上把袖子捲起來,到廚房裡陪員工洗碗、洗盤子。這些員工覺得他很親切,而且印象更深的是,居然總經理洗盤子洗得比他們還好,讓他們很佩服。
當我聽到盧叔叔這些經歷時,心裡突然覺得很慚愧,這位長者明明就坐在我旁邊,我居然都看不出來。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頓覺自己看人的能力太差了。不過我也同時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愈有能力的人愈謙卑,就像豐滿的稻穗都是垂下來的一樣。現在很多年輕人剛踏入社會工作,遇到公司的主管就自吹自擂,說自己能力有多好,跟誰的關係又特別好,這樣的話能不能信?不能信!可是很多人聽到這些天花亂墜的言語,就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看人的能力很重要。
至於如何看人,要深入中國聖賢的教誨才能做得好。而看人最低、最簡單的一個標準,就是《弟子規》。假如這個人做到了《弟子規》,可以保證他是個有德行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弟子規》是顯聖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否真的有德行。《弟子規》同時也是照妖鏡,《弟子規》的那些條目,假如他都沒有做到,縱使講得冠冕堂皇,你也絕對不能相信。
這位盧叔叔把他的人生經驗跟我娓娓道來,使我的內心很感動,他足足談了兩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之後,鞠躬已經不能表達我內心的感謝。那時我真正體會到,為什麼中國人如此重視師道,因為老師對學生的人生啟迪是無法取代的。所以,當下我雙膝就這麼一跪,但盧叔叔年輕時學過柔道,手腳特別利落,我還沒來得及跪下去,他馬上就把我拉起來說:「使不得!」真的,愈有德行的人愈謙虛。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談話之後,往後每天只要我們上完課,吃飽飯,盧叔叔就來找我:「來,我們去散步。」他會問我:「你今天聽課有什麼心得?」我就把自己的心得跟他報告。之後,他就跟我說:「你看事情的深度不夠,廣度不夠。」還點點滴滴為我分析,給我教誨。在那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我的人生歷練、見識提升得特別快。離開澳洲之後,只要有時間,盧叔叔都會來看我。我只要到他家附近辦事,也一定先去拜訪盧叔叔,向他請教。甚至於我在海口、在中國的任何角落,一有問題就打電話給他,他會非常細心、關懷的回答我所有的問題。因為有機會得到盧叔叔的教誨,我更應該盡心盡力把他的教誨去利益更多的人。
古人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真正能全心全意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老師,確實很希有、很珍貴。我很幸運,遇到了許多好老師。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遇到一位姚老師,他教我五、六年級。當時我的成績很差,差不多十幾名、二十幾名,都是中等成績。那時我的母親在我們學校教書,姚老師就問我母親:「這個孩子怎麼教?」我的母親想了一下就說:「這個孩子不愛念書,不過很愛面子。」姚老師一聽就說:「好,我知道了。」
我們學校開學編班的時候,我被分在五年七班,認識的同學只有二、三個而已,其餘的都不認識。一進教室,老師就說:「蔡禮旭,帶兩個同學去拿掃把。」小學生最喜歡勞動,被老師叫到都很高興,馬上去領掃把。回來之後,老師又說:「來,蔡禮旭,去領教科書。」我又帶著同學去拿教科書。當這些事情都處理完後,老師就說:「諸位同學,我們現在來選班長。好,我提名蔡禮旭,其餘的讓你們提名。」你看,多麼公平!讓大家選舉。最後,誰選上了?鐵定我選上了。大家互相都不認識,只聽過我的名字,還聽了好幾遍,所以我很容易就當選。從此,我的成績再也沒有掉到三名之外,為什麼?要面子。因為班長等於品學兼優,班長等於好成績,所以老師不費吹灰之力就幫我把成績提升上來。
姚老師確實懂得因材施教,我很感念老師對我的栽培。我第一年當正式老師,就打電話給姚老師,邀請老師一起出來吃飯。吃飯的時候,我還請教了老師很多教學的經驗。一個老師在傳給學生教學經驗時,那頓飯吃起來特別有味道。當我聊到老師讓我當班長這件事時,老師就說:「你不要只感謝我,更應該感謝你媽媽。是你媽媽那一段話,才讓我有靈感的。」
那時我已開始接觸古聖先賢的教誨,十分受益,我就拿了一些書送給老師,與他分享我生命的成長。當老師把這些書收過去之後,笑著對我說:「從今以後,我是不是要稱你學長?」我就很嚴肅的說:「老師,不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就是老師。」我在推展中國文化一年後,打電話給姚老師,跟他報告我這一年來所做的事,老師非常歡喜。電話結束之時,老師說:「有你這樣的學生,我非常的歡喜,非常光榮!」因此,我們回報老師,確實要盡心盡力遵守老師的教誨,對社會有所貢獻。一個人的一生,最不會嫉妒你才華的,就是父母和老師。當我們真正有所奉獻,有所成就,父母和老師的喜悅可能比我們更多。
有這麼多好老師的栽培,所以我念念希望能利益更多的學生。我深刻的感受到好老師對一個學生的生命影響之大,所以也希望自己能學為人師。在我教書的這幾年當中,也是盡心盡力在做。那時我是教自然科,有一次月考下來,有三個孩子不及格。我就很驚訝,才小學而已,怎麼會不及格?這才發現,有的孩子不是題目不會,而是他連字都看不懂。我也從這裡體會到,一個孩子的語文能力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所以語文老師特別重要。我就一題一題念給孩子聽,他就懂得作答了。指導完之後,三個孩子的補考就及格通過了。
由於這樣的關係,這三個孩子與我的感情就特別親近。其中有一個孩子,有一天走到講桌前,突然單膝跪下對我說:「參見師父。」這時不能笑,為什麼?他是很認真的,而且他的態度感染了我,所以我也很嚴肅,一手把他拉起來,我說:「拜師可是很嚴肅的事情,你可要考慮清楚。」這麼一講,那個孩子若有所思,差不多五秒鐘,重新再跪下說:「參見師父。」所以,這個孩子跟我特別親。
第二次月考,他考九十幾分,進步了三十多分。孩子有這樣好的表現,我就想及時鼓勵他。我觀察他的成績,其他的學科都不算很好,所以頒獎絕對沒有他的分。我就去買獎品,不只是買一份,這樣不公平。我買了很多份,成績很好的學生我都送。送到最後,我就留下最後一個獎品,叫做「最佳進步獎」。我就說:「最後一個獎,頒給全班進步最多的人。」我就問學生:「你們猜猜看,進步最多的分數是幾分?」他們就開始猜,十六分、十八分、二十幾分,都沒猜對。我說:「都不對,進步了三十多分!」全班同學就:「哇!」我馬上把這位同學的名字公布出來,全班不由自主的響起一片掌聲。這個孩子就雄糾糾氣昂昂,很有自信的走上台來。他從那次月考之後,自然科目都是九十幾分。當一個學生對老師有恭敬、崇敬之心,他就會督促自己好好學習、好好努力。我們為人師長的一分心,學生都能感受到。所以,有緣遇到好老師,人生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由於明瞭這個道理,我在從教的過程中就告訴自己,在這個學校一待,我就不走了。因為教孩子,不是教兩年,他的人格就健全了,他的思想觀念就成就了,不可能!這兩年只是讓他非常信任我們,甚至於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就是我的老師一定處處替我著想。當他有這分感受的時候,他的人生只要遇到問題,馬上會來找老師。我常說:「一個人的內心只要能感受到還有人全心全意的愛護他,這個人絕對不會走上絕路,因為他的內心還有一股力量。」
如果學生要來找老師,我們要讓他找得到,所以只要長期在一個學校教書,學生回來請教時,我們就可以給予適時的幫助。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我教書一年之後,深刻體會到自己學問不足,中國文化的根底實在太差,希望能趁年輕時深入聖賢教誨,因此毅然辭掉工作。
辭掉工作之後,我的心裡有兩個念頭,一是希望能找到好的中國文化老師,一是希望能有一位長輩在生活中給我提醒與教誨。我到澳洲學習了半年,當我坐在座位上,一位很好的推廣中國文化的楊淑芬老師就坐在講台上,盧叔叔就坐在我的旁邊。《中庸》說「至誠如神」、「誠者,物之終始」,一個人真正有誠心時,一定會得到許多有智慧、有德行之人的幫助。
在澳洲的半年中,楊老師講解《德育故事》,每講一則都給我很大的震撼。記得在聽課的時候,我都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旁邊有一位香港朋友,他的塊頭很大,很嚴肅,不常笑,他看我哭成這樣,就悄悄的把面紙推過來給我,還不敢看我,我就趕快拿起面紙來擦。為什麼會這麼感動?因為楊老師講解《德育故事》的過程,讓我的內心深刻感覺到做人應該這樣才有味道,做人應該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才是做人的原汁原味,如此才能痛快的經營人生。這半年的教誨,讓我深刻體會到聖賢人是如何存心。當我們深刻的體會到聖賢人處處為父母、處處為朋友、處處為社會大眾的這份心,再打開聖賢經典時,就會覺得格外的親切。
許多家長都覺得培養孩子的才華和本事,一定要有很多錢;其實錢不一定能換來真正的德行與才華。我在楊老師家住了七個月,我那時也沒錢,在楊老師家白吃白喝。楊老師很體貼人,怕我沒錢,還把錢包放在冰箱上,交代我說:「沒錢自己拿。」她知道我是愛面子的人,沒錢一定不好意思跟她伸手,所以處處替我著想。我跟楊老師經常討論《論語》,有時一討論就忘了時間,有時都到凌晨一、兩點了。楊老師馬上說:「你明天還要教書,趕快去睡覺。」所以,跟著好老師學習,確實可以感受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很快樂!
二00三年九月份,楊老師帶著我一起去海口推展中國文化。我的父親就交代我:「你一定要站在楊老師的後面,好好跟著,好好學習。」我跟楊老師到了海口,沒過幾天就去北京,之後到山東拜孔夫子。我們要推展中國文化,一定要先去祭拜孔夫子,因為孔夫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在參訪過程,我們見到很多現象。比如,我們在孔廟時,聽到解說員對著孔廟的古蹟和圖畫做解釋,左一句封建,右一句封建。他們沒有在弘揚中國文化的價值,反而在言語中對中國文化有一些批判,讓我們聽了內心很難過。這麼好的一個地方,他們把能讓全世界的人來領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機會,都給當面錯過了。
拜完夫子之後,我們又到了周公廟。在孔廟是車水馬龍,周公廟卻是一個人影都沒有。這些到孔廟參觀的人,是否真正在深入中國文化?不是!真正深入中國文化的人,真正接受孔夫子教誨的人,一定會同時對周公很尊敬,因為周公是夫子一生最尊敬的聖哲。我們看到這一幕,可以感受到,去孔廟的人不是為了文化,是為了什麼而去?很可能怕別人問他:「你有沒有去過孔廟?」去的目的,只是茶餘飯後告訴別人他去過孔廟,而非真正去領受聖賢教誨。
楊老師感受到中國文化退喪得太嚴重了,因此她就做了一個決定,要在北京架設一個文化公益網,對全世界傳播中國聖哲的教誨。楊老師告訴我說:「你一個人回海口去,我要留在北京做這件事。」我父親交代我要跟在楊老師的後面,結果一個星期就不能跟了。
其實跟隨老師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老師怎麼交代,我們就要全心全意去做。楊老師的這份安排,對我這一年來的成長至關重要,也對我契入聖賢教誨有關鍵性的影響。我在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有時一天要講兩、三堂課,在這樣的磨鍊當中,突然孟夫子的教誨就跑入了我的腦海裡。孟夫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在回憶起這段經文時,感受與在高中時代完全不同。那時一念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突然覺得肩膀重得不得了,然後告訴自己,我不要做聖賢人,一定很苦。老師也沒有開顯聖賢為人處事的榜樣,只是告訴我們:「一定要背下來,考試會考。」所以,我們也沒有辦法領受孟夫子這句教誨。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考驗、歷練之後,突然覺得這篇文章讀起來特別有味道。所以,我在這篇文章上加了一句註解,「甘之如飴」,這樣的磨鍊味道很甜美。
為什麼我在高中的時候覺得不要做聖賢人,而現在卻很歡喜接受這個挑戰?因為在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每個人也好,每個家庭也好,都迫切需要聖賢的教誨。從這些朋友們心裡對我的一份尊敬、肯定的眼神,我時時都記在心裡,深怕不能利益他們的家庭。所以,人生最大的遺憾,是當我們覺得這一件事情應該做、必須做,但是卻沒有能力做,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痛苦。現在我已經知道推展聖賢教誨是現代刻不容緩的工作,內心只怕自己的能力做不了,所以一有磨鍊來了,十分歡喜,因為在磨鍊中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當能力提升之後,才真正對得起這些支援我們的朋友,才真正對得起教誨我們的老師。有這樣的磨鍊之後,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聖賢的教誨。所以,在我們生命中有好老師出現時,絕對要好好珍惜,要老實聽老師的教誨,然後把老師的教誨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除了我們現在身旁的良師益友之外,其實中國人是最幸福的,因為中國承傳了四、五千年的文化,這其中不知道出現了多少位聖哲,而這些聖哲都是用他們的一生演出了聖賢人的榜樣,也留下了許多非常精闢的文章,只要我們有恭敬心,這些聖哲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良師益友。儒家孟夫子就是仰慕孔夫子的德行,雖然距離孔夫子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對孔夫子的恭敬之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所以學習孔夫子的教誨學得特別好。而孟夫子被後人喻為亞聖,僅次於至聖先師孔子。有這分恭敬心,就能與古聖先賢一起探討學問,以他們為師。
很多朋友都會問我一個問題:「蔡老師,你一個人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會不會覺得很孤單?」每一次有朋友這麼問我時,我都會哈哈大笑,接著對他說:「我一點都不孤單,因為四、五千年的聖哲時時都陪伴著我。」宋朝文天祥的《正氣歌》裡有幾句很重要的教誨,「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這些聖哲人雖然在時間上離我們很久遠了,但是他們為人處世的典範時時陪伴著我們,「夙昔」就是早晚。「風簷展書讀」,「風簷」是屋簷下的一個角落,就在這個角落的房間裡打開聖賢的教誨來讀,內心會感受到古人的好風範,就像陽光一樣照在我們的臉上,「古道照顏色」。我們常常能想到堯帝給我們的教誨,想到周公給我們的教誨,想到大舜給我們的榜樣,想到范仲淹的風範,我們就會更加的督促自己向前邁進,提升自己的品德,進而能利益自己的家庭,利益整個社會國家。所以,聖賢人確實時時刻刻都陪伴著我們,讓我們的內心感受十分踏實,絕對不會覺得孤單。
一個好老師對一個學生的一生影響非常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是否能遵循聖賢教誨,老師的引導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列舉了古人的師生關係,也深刻感受到古人對於老師的態度,確實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且更重要的,是將老師的教誨依教奉行,終身不忘。當我們有這種態度面對老師,面對古聖先賢的教誨,道業、學業絕對可以成就。除了好老師之外,一個虛心受教的人,他可以從所面對的人、事、物當中,得到很好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