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切行为中最尊贵的行为,就是为他人尽力的行为。自己的人生不由其他任何人决定,完全由自己决定。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决定了一切。不要发牢骚、鸣不平;时时保持谦虚,不骄不躁;感谢生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即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努力为社会、为世人尽力。这种“祈愿他人更好”的、充满关爱的、美丽的“利他之心”,实际上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积善行、思利他,看上去似乎绕了远路。但实际上,就像“好人有好报”这句老话所表达的那样,充满关爱的心灵和行动,不仅能够利于他人,也必定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用水的流动做比喻的话,简单易懂。比如说,自己和对方之间有一个水盆,水盆里放足了水。如果将盆中的水推向对方,就会水波漾起,结果水还是回到自己这边。和这个道理一样,关怀他人,让他人喜悦,好的结果就会回到自己身上。我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这不是说,“因为我为对方做了什么,希望对方有所回报”,而是对方因我的付出而感到喜悦,我也因对方的喜悦而心情愉悦,也感到自豪。把“让对方高兴”“帮上了对方的忙”这样的事看作自己最高的喜悦。
达到这样的精神水准时,人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这种人还能获得天助,自己也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自利利他”的精神。有一个修行僧来到某个寺庙修行,他问寺庙长老:“地狱和天堂到底有什么区别?”长老回答道:“地狱和天堂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场所。”地狱和天堂都有一口相同的大锅,里面都煮着热气腾腾的美味面条。但是,要吃到锅里的面条,必须用长筷子,像晾衣杆一样长的筷子。堕落到地狱里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都叫嚷着:“我先吃,我先吃。”争先恐后地围住锅子,把很长的筷子伸到锅里,夹起面条,想要先吃。但是筷子太长,锅里的面条夹不住,就想抢走别人已经夹起的面条,于是相互争夺起来。结果面条撒了一地,一口都吃不到。即使运气好夹住了面条,也因为筷子太长而无法将面条放入口中。最终谁都没吃上锅里的面条。这就是地狱的光景。而天堂的条件虽然和地狱一样,但气氛很和谐。大家都有关爱他人之心,所以优先考虑的都不是自己。人们围着大锅,用很长的筷子夹起面条之后,都会将面条送到对面人的嘴边说“您先请”,让对方先吃。对面的人吃完后就会说“谢谢,这次轮到您吃了”,于是夹起面条送到对方嘴里。所以,即使是像晾衣杆一样长的很难使用的筷子,也能一边相互表示感谢,一边开心地一起享用。与混乱嘶叫的地狱环境相同、条件相同、工具相同,天堂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我想,是人心态的差异制造了天堂和地狱。
环境和物理条件完全一样,一边仿佛在修罗场,怒吼嘶号,你争我夺。结果谁都得不到想要的,大家都痛苦煎熬。而另一边,却充满了爱与关怀,先人后己,互帮互助,为对方尽力,而对方也给予回报。这样的话,大家都活在和平幸福的环境里。这就是所谓“天堂地狱一念间”。现实世界也是一样。“只要自己好就行”,以这种赤裸裸的利己心待人处世,必然摩擦冲突不断,同时把自己逼入更坏的方向。努力摒弃这样的利己之心,从自身做起,用关爱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如果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利他心”,就能构筑起富裕、和平、幸福的社会。每一个人的命运也会朝更好的方向转变人类一切行为中最尊贵的行为,就是为他人尽力的行为。
一般而言,人往往优先考虑自己,但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拥有把“帮助他人,让对方喜悦”作为最高幸福的利他之心。人的本性就是这样美好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推动一切事物向着更好方向进化发展的潮流。我认为,这可称为“宇宙的意志”。
“宇宙的意志”充满了爱、真诚与和谐。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所发出的能量,与宇宙的意志是否协调和谐,决定了我们各自的命运。
现代宇宙物理学已经证明,宇宙最初只是手可盈握的一小团超高温、超高压的基本粒子,在发生了大爆炸之后不断膨胀,形成了现在广阔无垠的宇宙。
形成宇宙的物质世界,都由原子构成。就像元素周期表所表示的那样,质量最小的是氢原子。氢原子有1个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其周边围绕。
当我们利用粒子加速器尝试对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进行破坏时,从中又产生了数种基本粒子。就是说,数种基本粒子结合,构成了质子和中子。
宇宙形成时,最初是基本粒子相互结合,形成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形成原子核,再环绕一个电子,形成了最初的氢原子。氢原子相互融合,又形成了更重的氦原子。
接着,原子间相互结合,形成了分子,分子又形成了高分子,高分子又与被称为DNA的遗传基因相结合,就演变成了生命体。
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命体是非常原始的生物,这些原始生物不断进化,最终进化成了人类。
宇宙最初仅仅是一小撮基本粒子,但是它没有片刻停留于现状,而是不断进化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宇宙。
回顾宇宙形成的过程,我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推动森罗万象、一切事物不断进化发展的潮流。或者说,存在着一种孕育一切事物并使其不断成长的宇宙意志。
既然我们存在于这样的宇宙中,那么,我们思考什么、有什么样的念头、做什么样的事情,就十分重要。
就是说,当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与推动一切事物向着更好方向进化的宇宙的意志波长相一致时,人生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反之,如果持有违背宇宙意志的利己之心,逆宇宙的潮流而动,就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就需要同这种推动森罗万象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宇宙中
的爱的潮流相协调,努力生出一颗“祈愿他人更好”的利他之心。

“把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总想为社会、为世人做些什么”;“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周围的人也能得到幸福”。
只要以这样美好、纯粹、正直的心灵去度过人生,就能得到神灵出手相助,也就是天佑。
就是说,用利他之心帮助他人、亲切地待人接物,拥有一颗美丽的关爱之心。
这是与宇宙意志相符的行为,人也会因此必然获得成长发展,命运也会转向更好的方向。
我认为,不管怎么强调这个道理都不过分。抑制利己的欲望,不忘谦虚,不是只考虑自己,而是行动时先考虑周围的人。
每当我们把这样的爱传递给对方时,爱就会相应地回到自己身上,这样,我们就能变得越来越幸福。
但情绪就像水,宜疏不宜堵。学会控制情绪,不能把情绪看得过重,也不能一味遏制情绪的产生。
情绪就是心魔,稳定的情绪,就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人格魅力。
学会控制情绪,才能控制人生。
约翰·米尔顿曾说: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很多时候,决定人生走向的,不是智商和才情,而是情绪控制的能力。所谓“感性的烦恼”,就是伴随肉体的本能而来的烦恼以及伴随大脑的感觉、感情而来的烦恼。
对此,佛祖指明了人的“六项根本烦恼”。
“烦恼”的本质,是为了守护自己的肉体所必需的欲望、本能和情绪。接下来,我将对这“六项根本烦恼”逐一说明。
第一项是“贪”,其指的是诸如贪欲、性欲、名誉欲等人类皆有的欲望。这些欲望与人的肉体共生共存,但切忌纵欲过度。
第二项是“嗔”,心灵被愤怒所控制,横起暴恶,损害他人。

第三项是“痴”,即愚痴无知、智慧闭塞、怀有“愤愤不平,嫉妒他人”的卑鄙之心。
第四项是“慢”,即抛弃谦德、骄傲自大,怀有傲慢之心。
第五项是“疑”,义如其字,即怀疑不信之心。
第六项是“见”,由思维不正而产生错误的知见,以邪见看待事物,以恶念解释现象。
这“贪、嗔、痴、慢、疑、见”便是释迦牟尼佛祖所开示的“六项根本烦恼”。
这些之中中尤以“贪”“嗔”“痴”是人间烦恼之根源,称之为“三毒”。
释迦牟尼所说的六大烦恼原本是人生存之必需,缺乏它们,人就不能维护自己的肉体。但在这烦恼之上,造物主又给了人类自由。
当我们在自由行动时,行动的指令由脑细胞发出,此时,最初可能发出的指令,就是上面所说的“烦恼”。
例如家人被杀,亲属对杀人犯的憎恶、仇恨非同寻常。 我不是要否定人们的这种憎恨、这种难以宣泄的愤怒。对于孩子被杀的父母而言,对犯人的憎恨程度无以复加。因此,如果有人一定要问我:“对犯人该如何处置?”我会回答:判死刑也该。接受与罪行相应的惩罚,理所当然。但是,尽管如此,憎恨之心还是不要为好,就是说,受害者的家属和相关朋友对犯人的憎恨之情应该尽量抑制。
我这么说,也许有人会反驳:“因为你不是当事人,才会说出这样的风凉话。”这种反驳固然有它的道理。作为非当事人的门外汉,多嘴多舌本身就是冒昧,这点我完全知道、非常清楚,然而,我依然认为不可有憎恶和仇恨。 不仅如此,憎恶和仇恨会带来可怕的反作用,它会伤害当事人的心,刻骨铭心地伤害,而且还可能严重损害当事人的身体。每天发怒生气、愤愤不平的人,脸色会发紫发黑,看起来就很不健康。虽然没有具体的证据,但听说恼怒、厌恶、憎恨这类情绪,会让人体内分泌出某种不好的荷尔蒙。 比如,众所周知,烦心事太多,会导致胃溃疡。耐得住胃酸、相当强韧的胃壁居然会穿孔,就是因为太过忧虑,而分泌出了导致弱化胃壁细胞的荷尔蒙。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如果情绪总是处于失控状态,就会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丧失自由。”
冲动是魔鬼,一个无法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不仅伤人,也会害己。
2、情绪的本质是心灵的状态,心态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
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内心时就会失败。
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所以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憎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那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
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
我曾多次阐述过有关人生和事业的方程式,其中讲到“思维方式的数值范围是从-100到+100”。
而我在“心想事成”的条目中所讲的内容,其实与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
换言之,心态决定了人生。“人生是心境的反映,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
这不仅是佛教思想,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教义。可知识分子往往不太相信这种观点。
我已经反复强调过,“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要素的乘积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心境、心态、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都会在其人生中反映出来。我把这个道理称为“心想事成”。
或许一些知识分子会反驳我的观点,但我希望大家不要以逻辑和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而要把它理解为宇宙的真理及法则。
如果对它横加否定,则我努力讲解的“人生方程式”和“心想事成”的道理也就无从谈起了。
佛教教义中有“因果报应”之说。
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我曾举过各种各样的例子。其中,我引用得最多的说法是“思念造业”。佛教中的“业(Karma)”即因果报应中的“因”。
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换言之,一个人的想法与思维非常重要,切不可心生恶念、带着负面的情绪度过当下。
这便是释迦牟尼佛祖向世人开示的真理。中村天风先生也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抱有阴暗的念想”。我对此无比赞同。
1、始终保持乐观开朗
不管身处何种逆境,不管遭遇何种艰辛,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满怀理想和希望,坚韧不拔,努力奋斗,这才造就了今天的京瓷。
人生充满着光明和希望。“我一定会迎来辉煌的人生!”时刻抱有这样的信念十分重要。
不要牢骚满腹,不要消沉郁闷,不要憎恨别人,不要妒忌别人。这类消极情绪将使人生暗淡无光。
道理很简单。
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开朗,积极行动,这是促使人生和事业顺利发展的首要条件。
凡是人生一帆风顺之人,必定乐观开朗。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
反之,如果是内心阴暗、心怀不满且满嘴牢骚之人,其势必无法拥有精彩的人生。当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耐力”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拥有乐观,时刻坚信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一定会得到幸运之神的垂青。
不过,当我呼吁大家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充满幸运、自己的人生终将精彩时,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样的想法太过天真——“谁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你叫我怎么能做到如此乐观开朗呢?”但事实就是如此——人人都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首先要坚信这点,然后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么你的未来必将变得美好。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自己的人生必将灿烂,不向艰难困苦低头,努力描绘自己的未来愿景。
现实的残酷往往容易让人垂头丧气,但我们一定要不断激励自己,并保持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身为一个普通人,经常要面临失败。有时反省之后再次遭遇失败,就会对此耿耿于怀、焦虑不已。我想说的是,不要因这种感性的烦恼而闷闷不乐。人生中,经常会发生焦虑、失败等惹人烦心的事。但是,俗话说,覆水难收,因失败而一直烦恼悔恨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长期郁郁寡欢,会引发心病,甚至危害到身体的健康,使人生陷入不幸。不要再对已经发生的事烦恼不已,重要的是重新对失败作出反省,然后直接将崭新的想法付诸下一步的行动中。遭遇失败的时候,反省必不可少。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为何会失败,然后在心中发誓一定要避免同样的失败。但是,对于人生来说,一直为失败而悔恨不已,绝不是什么好事。我们时常会担心在工作中遭遇失败,但是无论如何担忧,失败的工作已无法挽回。虽然我们明知懊恼与悔恨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依然忍不住后悔:“要是能顺利完成就好了。”所谓“摒弃感性带来的烦恼”,指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再在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上劳心伤神。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迅速振作起来,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中去,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我认为,不要因失败就钻牛角尖、一直闷闷不乐,使心情压抑、暗淡。必须对此进行充分的反省,下决心不要再让类似的事件发生,但完全没有必要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我们应该鼓励身心俱疲、萎靡不振的自己,摒弃感性的烦恼,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一点很重要,请务必在今后的生活中铭记在心。每当我意识到自己不管在任何环境状况当中都能够确保幸福感时,就不得不认为,所谓幸福,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存在。
我觉得一个人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态,而并没有任何普遍的标准。不管物质多么丰富,可是如果欲望没有极限的话,照样无法感受到幸福。而那些陷于赤贫的人,只要能够拥有一颗满足的心,则仍然能够得到幸福感。在佛陀的教诲中有一条是“知足”,只要我们一心执著于满足自身不断膨胀的欲望,那么就绝对不可能感受到任何幸福。唯有日日静心反省,压住汹涌的欲望之潮,常怀“感恩”之念,“真挚”付出,只有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作为世间凡人,为了生存就无法摆脱烦恼。但是我们又绝不能任由这些烦恼无限制地滋生蔓延。人生如果充满了烦恼,那么就永远没有办法感受到幸福。我们人原本具备与烦恼相反的、美好的根性。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拥有一颗乐于助人、甘心为他人奉献的美丽心灵。因此我们才有必要竭尽全力,遏制心中的烦恼。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深埋于我们心底的美丽善良的心性就必然会得以展现出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够怀揣一颗美丽的心灵,即使物质不够丰足,我们也同样能够感受到幸福。
能不能获得幸福,这取决于人的心灵境界——就是说,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抑制利己的欲望,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祈愿他人好的“利他”之心。这才是幸福的关键所在——这是我在自己的人生中学到的。我深深地相信这一点。 我们要把坐标轴放在人的本质(真、善、美),也就是灵魂这个层面上,对事物做出判断。但是,没有经过相当修行的人做不到这一点。经营者或者政治家因为判断困惑而烦恼,往往会去拜访那些高僧大德。因为修行很深的高僧,他们能够追溯到灵魂层面对事物做出判断。 那么,我们凡人怎样才能在灵魂层面上判断事物呢?这乍看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
我们在遭遇问题的时候,首先是本能的反应。比如,有人来谈生意,首先考虑“这生意能赚钱吧”,就是这种本能的反应。这时,“稍等一下”,自己制止自己,暂时将本能搁在一边,然后使用理性进行判断。如果理性无法判断的话,就要用利他的精神进行思考,就是在充满了爱、真诚与和谐的灵魂层面上进行判断。如果单纯按照我们原有的思路去走,会产生什么结论,我们心知肚明。也就是说,按照本能到理性的思路,我们知道会得出什么结论。所以要把这个结论纳入另外一个思路,就是灵魂层面,再看判断的结果是什么。我认为,只要用这种方法判断就行了。我也不是圣人君子,所以在判断的时候,我总是要自问自答:“等一等,这样做真的是善的吗?”5、通过反省,来控制情绪
就是说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判断,是否符合做人的正确准则,要不断认真反省,借以诚勉自己,在尽可能冷静而谦虚的反省中度过人生。当意识到自私、任性或怯懦时就应自我告诫:“不可只顾自己”“鼓起勇气,坚持正义”。不断重复这样的反省,就会在犯错误之前自我惊醒,从而避免失策、失态。比如,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年轻时磨砺心志,艰苦奋斗,事业有成。但不知何时起,陶醉于成功,变得骄横起来,令人叹息。人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溺于名声,不知不觉中就会变质。不管你自以为达到了多高的境界,如果你不能始终谦虚,不能时时反省,不能坚持学习,你就必然退步,降回故我。这虽然遗憾,却是我们人的本质。天天忙忙碌碌,终日沉溺于事务,我们常常因此忘记了反省,这样的生活无法提高我们的人格。我们只有严格地自我反省,才会促使我们变得高尚。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常常会生气、发怒,这时心态就会变得粗糙、粗野。处于这种心态就谈不上提高和完善人性。但现代人可能没有时间坐禅,即使不去坐禅,把心镇住,腾出片刻工夫,静静地思考今天一天中发生的事情,这应该做得到,我想能这样就行。
控制情绪,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能定得住心境,而定生静,静生慧。
拥有智慧,才能把握人生。
人这一生,情绪决定心态,心态决定命运,命运决定生活。
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控制好了情绪,才能控制得了人生。
所以,请认真思虑,慎重选择,不悔当下,点个「在看」,开始我们循序渐进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