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歌)系列作品之三
渔歌悠悠
文/叶景林 诵/李秀波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便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鱼曾经救过我的命,所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出生在黑龙江。八、九岁的时候,正赶上那个挨饿的年代。因为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的日子苦得很。为了活命,用玉米叶子熬淀粉,挖野菜剥树皮充饥。有些人饿的全身浮肿,死了不少人。母亲便用石碾子磨稻糠,用最细的筛子筛过,在锅里烘成黄黄的饼供全家人食用,但不管磨得有多细,吃起来扎嗓子咽不下去,干燥的大便不通,憋得孩子嗷嗷叫,母亲便用小棍子往外抠。那时的人不死真是命大。

春天终于来了,黑龙江也解冻了。父亲便在长木杆上做了一个网兜,站在江边捞飘浮的死鱼。一般都是鲫鱼、大马哈鱼之类,小的三、两斤,大的八、九斤。捞出拿回家里,母亲收拾好抹上盐巴,父亲用铁帘子把鱼放在火上烤,鱼便发出又臭又香的味道。说它臭,是因为死鱼,有的已经腐烂了,说它香,因为饿得慌,能填饱肚子活命。
夏天暖和了,家乡的小河里有很多鱼,随着清清的河水像箭一样的冲过来,好在河水不深,我便站在河水里用柞木棍子抽鱼。鱼被抽得翻了白肚皮,便拿回家去交给母亲,别提心里多有成就感了,母亲用大酱在铁锅里饨,那种鲜香的味道简直就是人间美味,父亲捞得那些死鱼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秋天稻田里的水被放干,在水口的地方聚了太多的小鱼,一个水口能捞半水桶。母亲用盐搅拌了放在台阶上晒,吃时用油煎了下饭。那才叫好吃哩。

冬天的黑龙江天寒地冻,冰层冻有一、两米厚,父亲拿了冰穿子费力的凿开一个二尺方圆的冰洞,用既硬实又柔韧的木杆子绑上网兜不停的搅动,不一会便可网到许多鱼,有花泥鳅、柳根儿、鲫鱼、老头鱼……
大多都是小鱼。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龙江人各个都是捕鱼的能手,村子的年轻人结伴一起捕鱼是经常的事。他们扛了铁镐铁锹,带上两米多长锋利的冰穿子在江面上凿成一个五、六米见方的冰窟窿,浅时用镐刨,把碎冰用铁锹撮上来,当冰层渐渐的有水渗出时,便迅速的爬上来,围着冰洞绕成一圈,吆喝着,喊着口号,一起用力,江水溅起好几丈高,大鲫鱼、黑鱼棒子,狗鱼撒得冰面到处都是。这回都是大个的,十多斤的也有,膘肥肉厚,能收获百八十斤,用水筒装了,欢天喜地的回到村里,除了每家都分得鱼外,总是留下一些鱼聚在一起炖了喝酒。男人笑,女人乐,一人能喝一斤多。这场景那叫快活,一个个喝得脸像关公似的。

后来因为诸多原因我离开了黑龙江搬到辽宁居住,但依旧喜欢吃鱼。无论老妻怎么精心制作,抑或是饭店里做得鱼,也感觉不到小时候的那种味道,就如宋太祖赵匡胤吃小豆腐似的。(1)渔歌悠悠慰我心,往事历历寄深情。多么令人难忘的家乡鱼啊!
注:(1):宋太祖赵匡胤早年落难,又累又饿,得一农妇馈赠一碗小豆腐,感到特别好吃。回到皇宫后,令御厨制作,但怎么也吃不出当初的那个味道。此彼一时此一时也!
二零二二年十月作于丹东凤城
(原创首发)
简介:叶景林,(诗词歌赋)辽宁省凤城市人。唯美浪漫诗者。

诵者简介:李秀波,热爱生活,喜欢读书,诵读,旅游,热爱运动。愿我的声音能走进你的心里,给你带来温暖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