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天下太平之根本 - 總論家庭教育【首篇】世亂極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勞。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於此講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及至初開知識,即為彼說做人之道理。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迴之轉變。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再令念佛、念觀世音,以期增福增壽,免災免難。不許說謊話,說是非,打人罵人。不許糟踐字紙,糟踐五穀,糟踐一切東西。不許亂吃食物。不許與同里群兒聚戲。稍長,即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則任性嬌慣,養成敗類,縱有天姿,亦不知讀書為學聖賢,則讀的書愈多愈壞。古今大奸大惡之人,皆是有好天姿大作用之人。
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學聖賢,躬行實踐。止令學文字,為應世謀利祿之據,其智識之下劣,已到極底。以馴至於演出廢經廢倫,爭城爭地,互相殘殺之惡劇。此種禍亂,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自己縱無大惡,而壞亂世道人心之罪,當與彼子弟同受惡報於永劫矣。吾故曰:「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為尤要。」以人之幼時,專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內,母則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如鎔金鑄器,模型若好,器決不會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為緊要也。以賢母由賢女而來,若無賢女,何由而有賢母?無賢母,又何由而得賢子女哉?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俾為母者,唯知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及至入塾讀書,為師者亦由幼時未聞此義,故亦絕不知讀書為學聖賢,不教生徒躬行實踐聖賢所說之道。但只學其文字,以為謀利祿計。而不知學聖賢有莫大之利益,自己與子孫,生生世世,受用不盡。謀利祿,謀之善,不過現生得小富貴而已。謀之不善,現生身敗名裂,子夭孫絕者,比比皆是。人與天地共稱三才者,以有以先覺覺後覺,繼往聖、開來學之功能,故得此尊稱。若不以學聖賢為事,則是行肉走尸。
唯知飲食男女之樂,則與禽獸何異?人之一字,尚是冒名,況與天地共稱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無有克己復禮,閑邪存誠,及修戒定慧,斷貪瞋癡之修德耳。此之修德,最初由賢父母師長而啟發之,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雖未能即到堯舜與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沒者,已天淵懸殊矣。《書》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經云:「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即佛。」幸其為堯舜、
作佛之機在我,有血性漢子,豈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錮蔽,永為沉淪苦海之下愚眾生乎?願世之為父母、為師長、為兒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則吾國幸甚!全球幸甚!(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二】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當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報應,雖佛菩薩聖賢俱出於世,亦末如之何矣!又曰:「善教兒女,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彼學堂提倡男女平權,直是不知世務。須知男有男之權,女有女之權。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職,其權極大。不於此講究,令女子參政等為平權,直是不識皂白者之亂統也。
(正編與聶雲台書)【三】天地以陰陽二氣,化生萬物。聖人以男女正位(正位者:素位而行,敦倫盡分之謂也),建立倫紀。天地之大,人莫能名。而人生其間,蕞爾七尺,其與天地並立為三,稱為三才者,以其能敦倫盡分,繼往開來,參贊化育,不致天地徒有生物之功,此所以人為萬物之靈,而獨得至極尊貴之名稱也。倘不本道義,唯以飲食男女之欲是騁,則與禽獸何擇焉?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極。一班無知之民,被外界邪說之所蠱惑,競倡廢經廢倫,直欲使舉世之人,與禽獸了無有異而後已。其禍之烈,可謂極矣!推原其故,皆由家庭失教,並不知因果報應之所致也。使其人自受生以來,日受賢父母之善教,並知禍福吉凶,自為影響,不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以勢脅之,令從彼邪說,否則必死,亦當以得盡倫而死為幸,決不致畏死而苟從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責。天下治亂之本,在於匹夫匹婦之能盡倫盡分與否。
故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固一切匹夫匹婦之天職,非獨指有爵位者而言也。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資於母者獨多。居胎則稟其氣,幼時則習其儀。其母果賢,所生兒女,斷不至於不肖。譬如鎔金鑄器,視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豈待出模方始知之哉?國家人才,皆在家庭,倘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則不數十年,賢人蔚起。人心既轉,天心自順,時和年豐,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風,庶可見於今日。是以憂世之士,莫不以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據。
(續編石印閨範序)【四】今世道人心之病深矣,若只逐事而勸諭之,雖亦可以收移風易俗之效,固不如從根本上致力為得也。所言從根本上致力者,即提倡家庭教育,提倡因果報應。俾一切人,各知為人之道,各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果能人各如是,則家門興盛,子孫賢善矣。又須常凜福善禍淫,善惡殃慶之說,以之自修,復以之教家人,則其家人優入於聖賢之域而不自知。故孔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語非特為有爵位者言,匹夫匹婦,同一責任。古人所謂「天下不治,匹夫有責」者,以天下人才,必從家庭中出。家庭有善教,自然子女皆賢善。家庭無善教,子女之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於頑惡,二者皆為國家社會之蠹。是知家庭教育,乃治國平天下之根本。而因果報應,為輔助教育之要道。自孩提以至白首,自一己以至社會,自為人以至為聖賢,自修身以至平天下,均須依之而得成就。實為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成始成終之大權。標本同治,凡聖共遵之大法也。(續編勸世白話文發隱序)【五】吾常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曰:「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為切要。」蓋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母。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
有賢妻賢母,而其夫與子之不為賢人者,蓋亦鮮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當致力於此焉。(正編李母黃太夫人墓誌銘)【六】家庭教育、因果報應,乃現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極要務。若不從此著手,則凡所措置,皆屬枝末,皆可偽為。唯從小便教以敦倫盡分之道、因果報應之理,則習與性成,及長而不為賢人者,無是理也。語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身賤名劣,何得有此責任?須知國家天下,由一人一家而積成。彼有權力者,同室操戈;無權力者,聚黨劫掠,與夫蕩檢踰閑,作奸犯法,只圖暫時之僥倖,不顧後來之禍福者,皆由從小未受賢父母之善教。不知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於害己,作善者其家必昌,歿而神超善道,
作惡者其家必亡,歿而神墮惡道之所致也。使知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種瓜則得瓜,種豆則得豆,既造如是因,必感如是果,決不至為求自己安富尊榮,致令殺人盈城盈野,以及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中略)光因將挽救世道人心之要,為之點出,俾舉世之人,同注重於家庭教育與因果報應。而家庭教育,母教最要!使賢母從兒女小時,以身率其敦倫盡分之事,又日為宣說因果報應之理,其兒女決定皆成賢人,又何有越理犯分,傷天損德等行為乎?所願匹夫匹婦,各任其責,庶可賢人傑出而匪徒革心,禮教興行而天下太平矣!明理達人,當不以吾言為謬妄也。(正編教誨淺說序)【七】今欲返亂為治,若不極力提倡家庭教育,則無從下手。而家庭教育,最初當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須常談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理,則家庭所出之人才,皆為賢善矣。既家家有賢善之人才出,即有少數不賢善者,亦當受其薰陶,與之俱化。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責」,
此因地而倒,因地而起,由治而亂,由亂而治之定論也。不依此而欲治,何可得乎?(續編佛學救劫編序)【八】國之荒亂,由乏賢人,其源由家無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為要緊,故教女比教子關係更大也。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少有賢母,長有賢妻,欲不為賢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正編復江易園書)【九】夫天下不治,由於家庭無善教,致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於愚頑,二者皆非國家社會之福。是知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為切要。以今日之賢女,異日即為人之賢妻賢母,人能得賢母之教育,賢妻之輔助,豈有不成賢人乎哉?故曰:「教子女為天下太平之根本也!」 (正編因果為儒釋聖教之根本說)【十】然世之不治,國乏賢人,其根本皆由家庭無善教所致。而家庭之教,母之責任更重。是以光屢言: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為尤要者,以此。倘常以此與學生說,俾同以此相倡導,則不患不見治平之世矣。(正編復安徽萬安校長書))【十一】當今之世,世道人心,陷溺已極,只期自私自利,置道德仁義於不顧,幾於無可救藥。然天下不治,匹夫有責,倘人各興起,負此責任,
各各守分安命,知因識果,孝親敬兄,敦篤宗族,嚴教子女,俾成良善。十數年間,世皆賢人,賢賢互益,必召天和,尚何天災人禍之有?是知闡明因果,善教兒女,為天下太平之根本。(正編裘焯庭與其夫人雙壽序發隱)【十二】今日世道之亂,為開闢所未有。究其根源,總由家庭無善教,及不講因果報應之所致也。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續編復費範九書)
【十三】人家欲興,必由家規嚴整始。人家欲敗,必由家規頹廢始。欲子弟成人,須從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作榜樣始。此一定之理。今欲從省事省力處起手,當以因果報應為先入之言。使其習以成性,庶後來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齊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十四】世亂極矣,不堪言說。推究其由,其近因由百十年來,一切讀書居官之人,只知習舉業,求功名,不知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若論遠因,實由程、朱破斥因果報應,及生死輪迴之所致也。以素未受家庭之善教,并不知人之所以為人,又習聞一死即滅,了無前生後世。
一遇歐風所吹,覺此廢孝、廢倫、不恥,為自在無礙,遂一致進行。其根本誤人,不能不歸罪於理學諸子也。光之此語,乃的確之極,平允之至,非妄說也。為今之計,當認真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此二法互相維持,方能令後之子弟,不致悉數入彼獸域。否則縱有教育,亦難制彼不隨邪轉也。(續編復宋六湛、褚蓮淨、張子淨三居士書)【十五】今之時世,壞至其極,其源由於不知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欲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以因果報應,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憑何法,皆無救藥。以心不改良,則一法才立,百弊叢生矣。(續編復卓人書)【十六】須知知因果者,居心行事,唯恐或有過愆,必能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研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雖蟲蟻也不敢殺。
不知因果者,自殺其父母,尚自誇其功,而極力提倡實行獸化,擬率天下之人,與禽獸了無有異,其心方安樂而暢快矣。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若捨因果,則聖人、佛、菩薩,亦無法可設矣。今亂至已極,欲圖挽救,務必注重家庭教育、因果報應。於兒女初開知識,始學說話時,即以因果報應等事理,循循善誘而薰陶之。俾其深信因果報應,毫髮無爽,此即致治弭災之根本也。切勿以為寬泛而忽之,則幸甚!(續編復戰德克書)【十七】古之聖賢,無不戰戰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隨富貴窮通所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今之人於日用云為,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見,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權,則肆其狂妄之瞽論,以惑世誣民。已得其位,則逞其暴虐之惡念,以誤國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師友,未曾以因果報應之道,以啟迪之也。使稍知因果報應,
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即不欲希聖希賢,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須要從淺近處著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少時栽培成性,如小樹標使壁直。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正編復洪觀樂書)【十八】人與天地並稱三才,非徒然也,必有參贊化育之功,方可不愧。否則,行肉走尸,畢生污穢天地,何可云三才乎?能體此意,以教童蒙,必能盡心竭力,因材施教。先以道德為本,次及文藝之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常時講談,令彼知為人之道。居心動念,作事吐語,俾各淳善,便可為入聖之基。《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其此之謂乎。
果能以此心教人,則自己學品日進於光明,人將感而化之,不待督責,以期相從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今日之國亂民困,同室操戈,競欲相戕,民不聊生者,皆家庭父母無善教,學校之先生無善教。致有天姿者,習成妄為;無天姿者,甘為匪頑。汝能秉正本清源之心,以行培植人才之事,即是不據位而行政,不升座而說法矣,何樂如之!(續編復卓智立書)【十九】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求賜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能所求如願,不負聖恩矣。 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者。若不節欲,則精氣薄弱,必難受孕。即或受孕,必難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決定孱弱。既無強健勇壯之身力,亦無聰敏記憶之心力,未老先衰,無所樹立。如是求子,縱菩薩滿人之願,人實深負菩薩之恩矣。 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須敦倫盡分、孝親敬長、善待眷屬、愍恤僕使,此行之家庭者。至於鄉黨親朋,俱宜和睦勸導。俾老者善教兒女,幼者善事親長。常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吃素念佛,願生西方,永出苦輪,普為同人,懇切演說,令培出世之勝因,咸作守道之良民。能如是者,一舉一動,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為模範。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樹立。
菩薩固能滿人之願,人亦可慰菩薩之心矣。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者。古昔聖人,皆由賢父母之善教而成,況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賢善。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其行事必須孝友恭順。行住坐臥常念觀音聖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而聽,聽則心歸於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潔淨處,併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若至臨產,不可默念。以臨產用力送子出,若閉口念,必受氣窒之病。產婦自念,家屬皆為助念,決定不會難產,亦無產後各種危險。果能如此謹身口意,虔念觀音,俾胎兒稟此淳善正氣,則其生也,定非凡品。及兒初開知識,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須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於害己。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及說做人,必須遵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方可不愧為人。否則形雖為人,心同禽獸矣。不許說謊,不許撒顛,不許拏人什物,不許打人罵人,不許糟踐蟲蟻、字紙、 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教育篇 - 黃柏霖警官-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0/4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88集——黃柏霖警官報告台灣發生一個案例,這個事情對於全台灣人心影響很大。台灣的佛教、傳統文化不能說不興盛,但媒體污染嚴重,電視台一百多台這麼多,可以算得出來的就有五、六台佛教電視台,也不過兩千多萬人口而已。那台灣現在的年輕人,跟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受網路的影響很大。所以老法師說,我們正法的力量,應該透過網路、電視去影響人心,你不影響人心的話,那魔的力量就透過網路的力量去污染人心。小孩子他不能夠辨別是非,
人之初是性本善的,那要看你給他什麼樣的環境。小孩子現在喜歡上網,隨便都可以上聊天室,可以上色情網站。一個鄭姓大學生,家庭環境很好,住豪宅。他竟然從小時候就有念頭想要殺人,你說可悲不可悲?那我們的教育功能在哪裡?所以當他那一天,在幾個月前,他是念我們中部的一所大學名校,私立很有名的一所名校。老師都沒有發現,他當那一天準備要殺人的時候,只有他在網路上跟同學講說他想幹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沒有一個人發現,但是他已經有很怪異的行為、怪異的思想,在他的網站裡面就有被發現。然後那一天他準備殺人的時候,從台北板南捷運線,從龍山寺到這個板橋新埔站,中間經過淡水河,中間最長三分鐘、五分鐘?報紙講三分鐘。他利用這個短短的三到五分鐘裡面,殺死四個人,傷了二十五個人。聽說有一、二位還在滑手機,怎麼被殺都不知道,這樣一捅,捅下去就死掉,手機就滑掉,連命也滑掉了。
這麼悲哀,怎麼死他都不知道,你看多可憐!所以這個污染的力量,惡的種子,你必須要給它淨化跟教育。我曾經碰到一個企業家,他相信《弟子規》,他相信《太上感應篇》,他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他跟我講,黃警官,他說這個鄭姓學生本身是病態,他生病了,他是被這個社會污染,生病了,病態。他說如果不從教育下手,還會有很多的鄭姓學生們。他這個行為,是讓整個人跟人之間的互動跟信任完全蕩然無存,很可怕!我看報紙講,那段期間,板南線都沒有人敢坐捷運車。每個人上車都帶著雨傘,為什麼?要防身自衛!每個人一上車,先看對方眼神對不對。你看,我們本有那個習性,貪瞋痴慢疑那個疑就跑出來了,人的善良一面都不見了,只是因為這樣的惡的一個習氣、一個行為。
所以不管是父母,不管是從事教育的老師,乃至於我們在從事多元文化教育的老師,我們都要深切的反省,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大學生?你看他殺死人以後,他的父母向媒體、向大眾、向往生者跪哭,跪著一直哭,他不曉得怎麼辦。他家裡環境很好,他不愁吃、不愁穿。我那個企業家的朋友跟我講一句話,他說這個鄭姓學生在殺人的時候,聞到那個血的味道,他竟然說他很興奮,你說這不是病態嗎?他完全被網路媒體把他污染了。後來報紙把他的祕密講出來,鄭姓學生每天沉迷在什麼?格鬥遊戲,就是那個電腦遊戲,大陸叫遊戲機。就是網路那個電腦遊戲裡面,有一種叫格鬥生存遊戲。什麼叫格鬥生存遊戲?
就是在網路上殺人,就是把他幹掉,把他殺死掉。有一次我在看陳大惠老師他們那個「聖賢教育改變命運」,裡面有一位家長在分享道理、分享心得。她就說,她兒子在拿那個玩具槍,然後就跑來跑去說,指著他媽媽說,我殺殺殺,我殺殺殺。他媽媽還搞不清楚,因為他媽媽沒玩這個電腦遊戲。說小明你在玩什麼?什麼殺殺殺?他跟她講說,媽,妳落伍了。她說為什麼落伍?他說殺殺殺是我們最時髦的名詞,他把網路的虛擬世界搬到人間來。所以你看現在小孩子在溝通上、在待人處世上,在行住坐臥、在言談舉止,統統失去本有善良的這一面。孔子就跟我們講,孔子在這麼久以前,他就講這一句話。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什麼意思?你要來管理這些老百姓,你可以用刑法去懲罰他,刑法來懲罰他。「民免而無恥」,就是民眾可能是怎麼樣?他可能不會去觸犯刑法,免於刑法就是免於觸犯刑法,但是他不會想到這是可恥的。「民免而無恥」,他不會覺得可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如果你用道德來教化他,你用禮義來做為人心的教化方法,「齊之以禮」,那麼「有恥且格」。所以你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義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
而且能夠改過向善,這孔子已經點出來了。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義方。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多溫 卹。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 擇佳婿,無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隳自甘,家道難成。 狎暱惡少,久必受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印光大师以他通宗通教的慧眼,给我们拈出自永明大师以后净土宗发展的一个清晰的脉络。如果说,永明延寿大师以前的这些诸宗善知识还有密修显化的话,到了永明大师之后,诸宗的这些宗师(就是或在教下大开圆解的,或在宗门明心见性的这些诸大善知识。)都“明垂言教”。就不是说私下里谈了,而是放在桌面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法座上,明显地来弘扬净土法门。而且在诸多的法门选择当中,侧重赞叹念佛求生净土一法。这里就选择了一些宗门教下,尤其是禅宗的诸大宗师,八位。
首先是长芦宗赜禅师。他是在宗门教下都有甚深造诣的一位大德,同时也是大孝子。他在方丈东院把母亲接过来,劝勉他母亲念佛求生净土。经过八年之后,他母亲安然地往生了之后,他就开始启建莲华胜会,就是结社,去带动更多的人来修念佛法门。这莲华胜会也是采取计数念佛的方式,每一天念一万,或者念三万,有一个小册子,就把它记数下来。
他建这个莲华胜会还有一个胜妙的感应,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非常清美的男子,说要加入这个莲华胜会。他有一个记名册,就把名册就拿出来,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普慧。这位男子紧接着又说,家兄普贤也要加入。那就把普慧、普贤记下来。等他醒过来之后,他就发现,这两位是华严的菩萨。在《华严经》的《离世间品》里面,就是普慧菩萨提出了两百个问题,普贤菩萨瓶泻二千酬答,二千偈。所以你看,在我们这个世间,启建一个念佛的胜会,都会感得华严的菩萨来幽赞。
第二位,就是天衣义怀禅师,就是绍兴的天衣寺的义怀禅师。他早年也是参禅的,有一天由于汲水折担,扁担折断了这个因缘,他开悟了。开悟之后,也常常专修净土,以修净土来勉励他的座下的学人。
有一天他在室内问这些学人说,如果说舍秽土取净土,厌此娑婆,欣彼极乐,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如果说无净土,又明显地违背佛的法语,那么修净土的人,应当如何修呢?这个问题一提出,这些众多的学子回答不上来,无语。那既然是自己提出问题,那就自问自答。他就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净土法门,在事相上来说,往生这桩事情绝对是有的,但从心性上来说,介尔一念的心性含裹虚空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在我这一念的心性之外,所以就没有来去的分别。所以,一句是从事上来说,一句是从理上来说,这样就理事圆融了。又进一步用比喻的说法: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这些开悟的禅师说出的话,非常具有诗的意境,同时又有甚深的法的涵义。一般来说,我们粗心浮气地看这句话,还不大理解他说什么东西。
那说往生,这是对“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一个从事相上的“有”来谈,一个是从真谛的“空”来谈。就譬如这往生这个事情,譬如大雁掠过长空,掠过虚空啊,类似于这个影,鸟的影子沉在这个潭水的里面,它就显现影子。那么这个大雁掠过长空,但是这个大雁本身没有要留下踪迹的意思;这个水能够呈现那个影子,但是这个水,没有要滞留这个影子的心。
虽然有这个现象呈现,但是没有造作的心意。所以这就在反映着感应道交难思议的意境,不是造作出来的,是自然呈现出来的,呈现的当下也是如水中影、梦中事、镜中像而已。但是水中的月,不能说它有,你捞不出来;你也不能说它无,它有影子。非有非空,即有即空,这就在理和事上来把握净土往生的真相。
那第三个是谈圆照宗本禅师,也是宋代的一位禅师,他是天衣义怀的法子。这位禅师,开堂接众都是用禅宗的家风来接众,法席非常的兴旺,座下常有五百个禅和子。那平时,他就密修净土。密修净土他并没有向他人说,但是有一个雷峰才法师曾经神游净土,看到极乐世界有一朵非常灿烂的莲华,那莲华,还没有人在里面,就问这是怎么回事。旁边的菩萨就说,这朵莲华是等待净慈寺的本禅师,当时圆照宗本禅师是在净慈寺作方丈和尚。
还有一个资福曦公,他在定中也见到金莲华,标上了圆照本禅师的名字。所以他们二位就很惊叹,也很仰慕,就去供养他,同时又问,师父你是传直指之禅的,怎么在极乐世界还有你的标名的莲华呢?这位圆照本禅师就回答,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这里谈到“兼修”,莲池大师就有一个评价,说这个兼的意思有两层意思。有一种是脚踏两只船的兼,这是不可能往生的,“则诚为不可”,但是圆通无碍之兼是可以的。圆照本禅师他在宗门,直指心性的,同时兼修净土,这是圆融无碍的。而且,“禅外无净土,则即土即心”,禅净原非二物,这就是圆照本禅师的圆融无碍的兼修。
那么,第四位就是大通善本禅师。他是圆照本禅师的法子,开堂接众也是宗风具足,以后他年老了,就归到杭州的象坞专修净土,定中见阿弥陀佛示金色身。有一天就告诉门人弟子说,我三天之后要往生了。到了时候,跏趺念佛,面西而化。这是大通善本禅师。
中峰本禅师。这大家熟悉了,他是国师的水平,同时也有《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提出:禅者乃净土之禅,净土乃禅之净土。
天如惟则禅师,他是中峰本禅师的法子,宗门下开悟的,写了一部著名的专论叫《净土或问》,被蕅益大师选到《净土十要》里面。在《净土或问》里面,首先对永明大师的《四料简》高度评价,一般宗门下的人看到《四料简》,他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四料简》过赞净土,贬抑禅宗。这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那天如惟则禅师说:应当知道永明大师不是过赞净土,乃是深有功于宗教者也。就是《四料简》对净土的高扬,实际上对宗门教下也是很有功绩的。又说,开悟之人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真正开悟的人,他求生净土的那种心力,一万头牛的力量都挽回不了。如果说一个人开悟了,他却轻慢净土,不求往生,那就足以证明他还没有彻底开悟——管保老兄欠悟在。是这么一个表达。
当时又有人说《观经》讲临终十声都能往生,那我现在就可以该干嘛就干嘛,该放逸就放逸,等到临终再来念佛,是不是可以呢?那天如惟则禅师对这个话是深恶痛绝,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临终十声往生乃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的发露,不能抱这个侥幸的心理。净业行人闻到净土法门,就应该当下精进努力,精进念佛,应当思维人生在世,能有几时啊?生命是石火电光,眨眼便过去,应该趁未病未老之时,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功夫,修一时净业。这样,你到临命终时不管是好死还是恶死,我往生净土的盘缠已经预先办好了,我往生的前程稳稳当当,如果不是这样,那到临命终时你才临时抱佛脚,那就后悔莫及。
第七位就是楚石梵琦大师。莲池大师称为是明初第一等宗师。他是在径山元叟端禅师座下开悟的,善根深厚,他的母亲是梦日堕怀而生。所以这位楚石梵琦大师,当然六坐道场,也是以宗门家风来接众,但是他是密修净土。他从小就知道了净土法门,然后他就坚持十念法,每天清晨十念法,是尽一辈子都没有中断。以后住持道场年老了,他就退居,在寺院的西边筑了一个静室叫西斋,在这里就专志念佛。他念佛是得念佛三昧的,结跏趺坐,默观净土依正庄严,大莲华出现,这莲华充满法界,有阿弥陀佛相好光明,白毫光遍照,在光中现出极乐世界的庄严。从这个禅定而起,再反观能观之心,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这是念佛三昧的境界。所以他从内心就自然流现出很多的诗偈,称为《西斋净土诗》。据说他能够写出两千多首这样的净土诗,蕅益大师从中选了七十七首,选在了《净土十要》里面,叫《西斋净土诗》。
这个诗,蕅益大师非常地赞叹,说读这个诗,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信心固,直到读到百千万遍,此身已在莲华托。这个诗,很有诗的意境,非常的高妙。宗教证悟到一定程度后,他所呈现的就是诗的境界。临终的时候,他也是皇帝请他去说法,在天界寺示疾,沐浴更衣,写了一个偈子: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写完这个偈子,就对他旁边的同参道友——叫梦堂噩公,说,师兄,我去矣。这梦堂噩公就说,你去哪个地方啊?楚石梵琦说,西方。那梦堂噩公都是参禅的,常常用宗门的语言,这语言都是扫荡性的。梦堂就说,西方有佛,东方就没有佛吗?这是宗门下的口气。但楚石梵琦大师,厉声一喝。这厉声一喝,含义深广啊——你到这个生死关头,还来说这些东西。厉声一喝,泊然而化。所以楚石梵琦大师也是禅净双修,最后一往情深导归净土的。
下面就是空谷景隆禅师。他是在白莲安禅师座下有悟,密修净土,也显化,常常开示修净土的偈语。其中有一段偈语他就谈到,宗门下常常参“念佛的是谁”。他有个观点,就是告诉学人,不必来参“念佛的是谁”这个办法,你就平平常常地念,身心闲淡,行住坐卧,默念不忘,静闹闲忙,就是一句佛号把持住。你这样念久了,忽然触到某个机缘,打着转身一句,就可以开悟,始知西方净土不离当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以八个宗师为代表,“等”,就是有许多的诸大祖师。大家看《角虎集》,就列出了很多禅宗的祖师开示净土法语的。这些诸大祖师虽能开堂接众,弘扬禅宗的宗风,但是又“偏赞净土”。这些都是对禅宗的事情非常了解,才能把这些诸大祖师的作略、特点,给拈示出来。这些祖师的特点就是偏赞净土,就是站在禅宗的立场,“偏”,就是侧重赞叹念佛求生净土一法,自行化他。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