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心中的父母’全国有奖征文
《剪窗花的母亲》
作者:杨洪桥 朗读:旭洋
一张张红红火火的剪纸作品,贴在窗户上叫窗花,贴在门楣上叫门签,贴在室内墙壁或立柜玻璃门上它是装饰艺术品。它不仅有着深厚、淳朴、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还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民风。

六十年代末,我家由河北黄骅的老家迁移到东北吉林,住的是土坯房。在我的记忆中,每逢过年,父母都会用报纸,将屋内重新装饰一番.妈妈将剪好的吉祥图案粘贴在棚顶中央,屋内的四角有蝙蝠以及荷花之类的吉祥图案陪衬着,彼此呼应,颇有一种对称美,窗棂上张贴着窗花,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一家人欢喜的笑脸在窗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我们期盼着一年更比一年好。

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除了操持日常的家务,还非常热衷于剪纸。小时候,临过年之前,母亲手拿一把剪刀,随心所欲地剪窗花,剪人物、小动物、花卉等。岁月的沧桑,她的手虽然看起来干瘦、粗糙,却能剪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生动活泼的窗花。只见红纸在妈妈的手里灵巧翻转、移动,剪游红纸间,伴随铁剪不断张合,红纸屑如云霞纷纷飘落在地面上,不一会儿,慢慢展开,抖动一下,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幅玲珑别致的窗花,让人爱不释手。

那个年代,家庭条件不好,物资贫乏,但人们看着窗花就有一种满满的希望支撑,心里格外踏实,感觉红红火火的日子就在不远处。

在我幼小的时候,为了给过年增添喜庆,母亲拿出她那心爱的小花布包。只见慢慢展开布包里裹着的一本书,书里夹着几张发黄的剪纸,那个年代,怎样把图样保留下来那?母亲小心翼翼拿出剪纸,取来一张准备好的大红纸,翻过背面粘贴在图样上,拿起来放在煤油灯的上方,保持一定的高度,在火苗的映照下,来回移动,不多时,拿下剪纸的底样,一幅精美的剪纸图案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吃惊地看着,立即跳跃起来,太神奇了。母亲的脸上也露出慈祥的笑容。后来,母亲告诉我是利用煤油散发的灯烟照在纸上留下的纸样,我这才恍然大悟。母亲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这是她的母亲留下剪纸衬托技能。从那时起,在我幼小心灵深处播下了剪纸艺术的种子,为我现在走上剪纸艺术之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也是一种非遗传承。

每逢春节临近,我们家的屋子热闹起来,左邻右舍的邻居们齐聚我家,嚷着让我母亲剪纸,帮助我家干活,有时也在我家吃饭。那时老邻居们相处的非常和谐。有时顾不吃饭,看到他们拿着心爱满意的剪纸走远,母亲的脸上灌满了笑容,忘记了一天的疲劳。

后来,母亲过世了,过年的窗户上没有了窗花、手里没有了灯笼,感觉少了太多喜庆的味道,但母亲留给我的美好回忆,一直鼓舞着我,温暖着我。

或许是我继承了母亲的遗传基因,如今我已经热爱剪纸这门艺术了,并且有部分剪纸作品刊登在《大连日报》《半岛晨报》《辽宁老年报》《老同志之友》等报刊上。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努力实现母亲的梦想,把母亲传给我的这一最好的精神遗产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杨洪桥,男,1964年2月出生在河北黄骅,1982年11月入伍,毕业于上海政治学院,南京空军气象学院,本科学历,中校军衔,中共党员,空军某部服役,2004年从部队转业。擅长篆刻、剪纸,写作。辽宁省剪纸协会会员,大连作家协会会员,大连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大连印社社员,金普新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篆刻、剪纸和文学等多篇作品刊登在《解放军画报》《空军报》《航空气象》《前进报》《大连日报》《大连晚报》等报刊上,并多次获奖。
主播简介
旭洋 实名李桂杰 政法机关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古塔读书会》主播团团长;采菊文苑现代诗社副社长等多家平台金话筒主播!热爱生活,喜欢朗诵,用心诵读诠释生活美好,陪伴夕阳醉美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