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乡土文学】“书院雅集(一)《啊!回不去的故乡》马晓乾、《黄大衣》南芳梅、《小城秋韵》李鹏飞、《一桶方便面》伏国军
01
啊!回不去的故乡
马晓乾
人两次跨过的河流不是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特里特的哲言历历在耳,小时候读到他的这句话,感到好笑,这不是一句“废话”吗?故乡的那条河流,不是还在流淌吗?可是如今,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句话,如今故乡的那条河还是童年的那条河流吗?(也不再窃笑“白马非马”的论题)。
过去,现在,以后都不一样,时态不一样?生活状态不一样?其实决定心态的不是主语的故乡,而是前面的定语,以前的故乡里的以前,或者某个时态里的故乡,它决定了记忆里的故乡。
沈从文的《边城》唯美而哀伤,如水静流,虽说以故乡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但是等同不了沈从文的故乡——湖南凤凰的过去和现在。这也是每年凤凰游人如织,大家都是来观光和旅游的,感同身受《边城》意味的只有出演同名电影的各位演员了吧?
我们都是游子,都有回不去的故乡,都有熟悉却陌生的风情,作家在文字里再现的故乡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故乡,在能指里有所指,或者有她难忘的历时性,也共鸣了我们每个人的共时性。
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 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不管什么创作手法,古典的,现实的,浪漫的,现代的,意识流的等,能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
作家马金莲,我们只是认识,我给她碎爸(小叔)主持婚礼时相互知晓,有次文学沙龙上说过几句话,我们有些共同点,如都是西吉人,都是曾经的固原民族师范毕业(我高她四级),都是宅心仁厚的马正虎老师的学生,偶尔碰在公交车上,平淡又自然地点点头。这样最好,她从不以名人和名作家(是中国第一位80后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自居,素面朝天,低调寡言,在文字的世界里经营着自己的文学世界。活得自然、从容、踏实、平静(张力在她的文字里),当然,也专一、勤奋,一个人坚持二十年,矢志不渝,会得到什么?马金莲的收获可以证明耕耘者必有收获的道理。
真诚的文字得由真诚的作家书写,厚重接地气,又有灵魂般的审视,和诗人的感伤,三者合一,马金莲写出了很多人的生活中的只能细微感受中的悲欣,读者都能看到自己的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语,如果不要过度诠释,每个读了此文的读者都是“标准读者”,也可以说,作家写出的文字都是每个读者的文字。
讷于言但敏于写作的马金莲还在写作里,看到这样优秀的作家和她的文字,获得了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能再现自己内心里的故乡,那条还在流淌的不是童年的河流,那里留下的乡亲,那些搬到吊庄的乡亲,那些过去的,如今的不同生活状态,总之能够从心底泛起的属于永恒的记忆……
(马晓乾,宁夏西吉人,宁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02
黄大衣
南芳梅
几十年前,有件黄大衣是身份的象征。贫穷限制了想象,毫无疑问,黄大衣是富有的标志,也是威武的象征。只有个别军人穿上才能让我们一饱眼福。因此我们把黄大衣统称为军用大衣。
军用黄大衣是用脱脂棉、长絮绵做的,轻薄、暖和、贴身、不倒包,穿上挺拔、威风。由于裁剪精致,肩宽腰身窄,下摆有岔口,相对宽松,走起路来轻松自如,穿上显得精干帅气。如果谁有一件黄军用大衣,无疑是自带光芒,更是靓丽的门面。后来军用黄大衣走进民间,少数老百姓也能买到,不论是托后门还是去专卖门市部,基本能满足需求。
现在的黄大衣多数是化纤品充填,款式也没有以前的精致,保暖、舒适度肯定不如棉花。柔软度也欠佳。但它是衣衫褴褛者的救命稻草,是露宿街头者的及时雨。
曾经威风凛凛的黄大衣,现在基本成了执勤人员的专利。也可以人人穿,但没几个人看上穿。于是成了户外寒冷中御寒的必需品,即便不是棉花做的,也能很好地抵挡风寒。
原以为被时代淘汰的黄大衣,不会卷土重来,谁知成了灾情时期的稀缺货,幸好还有人从事这个行当。
9月28号,先生下了夜班拿回家一件黄大衣,搭在院子里铁丝上晾晒,说是单位发给他执勤穿的,晒一下潮气,跑一下味道,晚上再穿。我顺手取下大衣,将里子翻过晒在外面,意在杀菌,顺便刷扫一下上面粘着的白絮絮;职业性质使然,看见陌生的东西总觉得不干净不放心,非要暴晒或清洗后才觉安全。本来手工活儿在做的过程中难免落到地上,或踩踏、或拖移、或被其他东西污染,加工染色中也存在颜料的不安全性。风吹日晒后可降低有害物质的威胁。
活到老、临退休又开始上夜班,真是未曾预料过的事。正应了那句:世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到的(遇不到的)。上夜班,这是与专业不相符的事情,也是与职业不相干的工作,而是与疫情有关联的插曲。以前我上夜班,回来倒头就睡,嫌我睡倒叫不起来吃饭。现在轮到他上夜班,还是回来倒头就睡,一睡几乎是一天。真正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年人的话,一句都不假,只是应验的时间迟早问题。夜班,不是轻松的事,熬夜一晚,早老几年,一点不过份。最难承受的不是身子,而是心脏。
自疫情开始三年来,一有风吹草动就参与各处检查宣传工作,真正执守小区是去年深秋的事情,那时候没有每人发配黄大衣,据说一个执勤点只有一件,冷了大家轮换着穿。我当时就提出众人共用一件衣服是很危险的举动,万一谁是密接者或阳性,百分百的危险存在。因此,我建议把家里的黄大衣拿过来晚上冷了穿。在我的提醒下他没穿公共黄大衣。
家里的黄大衣其实是皮袄,是三十几年前他在乡电影队时,区电影公司发放的劳保,因为那时乡村放映队夜晚工作寒冷,是用来御寒的工作服。那件黄皮袄款式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军用大衣,做工精致,质量上乘,偶尔穿一回,一直是珍惜着穿,所以没有磨损或掉色,加之一年后调入县影剧院,很少穿过,当做珍贵物品存放了起来。搬过五、六次家,丢的丢,送的送,黄皮袄是唯独没舍得送人的老物件。
那些年我曾考虑过,也许以后用得着,谁知道哪一天又回到乡下工作?谁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灾难,比如地震之类的,逃难时可派上用场。但从来没想过会有瘟疫,更没想过会因疫情去执勤。
从去年值守小区以来,他的工作重点是疫情防控,固定在附近小区执勤。疫情期间,黄皮袄正好派上用场,去年冬天执勤一个月,黄皮袄起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年疫情紧张时节在春天,执勤时没用过,夏天看着碍眼,加之租房期限马上到,准备退房,考虑明年退休,租住不了一年,让房主趁开学前整年出租好收房租。收拾妥当日用品,也把皮袄拿回去存放了。结果房东仁慈,说他暂时不出租,让我们住到走时再结算。便又安心住了下来,但好多东西都拿回去了,这次疫情开始过来时走得急,也没想到会封控这么久,黄皮袄自然没记起拿。
幸好那天执勤完拿来了黄大衣,晾晒干燥后陪伴每个执勤的日子,抵御夜晚的寒意。也是他们单位的一份厚爱。常言说:麻子吃不饱,暖人心呢!一件黄大衣,在九月寒霜降临的季节,用途大于其他时髦服装,厚实、耐用、不怕弄脏,适合公共场合解围。
现在疫情期间每个执勤点都配有黄大衣,这几天看着朋友圈发出的图片和视频,除了白色防护服,黄大衣是整个抗疫场所的标配。一天紧似一天的寒冷,尤其昨天寒露节气,气候骤变,白天10℃以下,夜间零下5℃,在防控一线没有比厚衣裹体更踏实更温暖的场面了。
看着不与时俱进的蠢笨大衣,心里泛起五味杂陈。难堪的贫困时代离我们远去,谈虎色变的疫情疯狂肆虐。两个时代,两种苦涩。
曾经流行一时的黄大衣,但愿再不要流行,愿疫情早日结束,让黄大衣再次尘封。
(南芳梅,女,1966.9月生,宁夏西吉人。固原市作协会员。宁夏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文学杂志、出版合集《西吉文学丛书》《文学•固原丛书》《宁夏文史资料》。曾获西吉首届《工字杯》征文二等奖,《书香•西吉》征文一等奖,西吉《民族团结》杯征文优秀奖。获宁夏《书香之家奖牌》,全国《书香之家奖牌》。)
小城秋韵
李鹏飞
中午小憩后,走出西吉人家小区门口,在斑马线上左右观看,等没有车辆时,快步穿过滨河路,跨过路沿石,在人行道上向南行走约500米,通过葫芦河大桥,来到雄伟壮观的体育馆,在宽畅豁亮的广场上,首先向北山梁眺望,北山是西吉县有历以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土的形象工程,自解放以来,连年搞绿化,五六十年代,大面积种植杏树,现在已连片成林,把整个北山梁装扮的娇艳多姿,一到春夏季节,漫山遍野的杏花开放,山岭沟壑白茫茫一片,疑是大雪纷飞,但又引来蜂群和蝴蝶,让人留恋忘返。在这寒霜洗礼过的深秋,杏树叶子好似刚刚从红色染缸里出来,北山的几道梁上一片火红,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加光彩夺目。
在我的心目中,她的靓丽,她的厚重,胜过大名鼎鼎的北京的香山枫叶!因为几十年她见证着西吉人民,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可歌可泣的精神风貌。
再转过身来,向南山望去,南山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防沙治沙万亩林工程的重点绿化带,当时以白杨苗木为主,全县干部职工和学生,经过几十年不懈的艰苦奋斗,白杨树杆粗叶茂,成椽成檩,连片成林,再加上近年来栽种了黑莿、柠条、四季常青的云杉。把植被发展到了绿水青山的地步,真是上山钻林子,大沟小溪流银子。
在这金秋季节,除了零星的云杉,像镶嵌在山岭的耳坠上、鼻孔旁、印堂上的绿宝石外,最夺人眼球的是一棵棵雄威高大的白杨树,让秋霜洗礼成,千万面杏黄色旗帜,插满漫山遍野,酷是古战场上两军对阵的壮观场面。我爱《白杨礼赞》,白杨树它能在十年九早的黄土高原上生存下来,它和西海固的人民一样,都有艰忍不拔的抗争精神,白杨树杆上的一颗颗明亮的眼睛,面对凛冽的西北风,从未眨过一次眼,白杨精神激励西海固铁汉们,在黄土高坡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入全民小康的大门。西吉县2021年荣获脱贫致富攻坚战全国先进县。
葫芦河河套近年来治理有佳,高架桥四通八达,湿地公园星落棋布。
在这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金秋,月亮山麓葫芦河畔,杨河村镇,沿阡陌径道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菊花。园丁们种植时设计的非常有创意,在河堤上用万寿菊、秋英菊、蓝花矢萄、翠菊、百日菊、小山菊拼出“西部福地,吉祥如意”八个巨幅大字。一下子把宁南大县的派头亮显出来了,彰显出了西吉人民,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昂首阔步,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精神风貌。
一阵阵河风吹过,一丝丝香甜扑鼻而来,引来蝶群和蜂群,它们落在万寿菊丛中,由于颜色形状相似,是蝶是菊难以分开,蝴蝶伸展翅膀,好像花朵活了起来,像动慢一样花瓣慢慢展开,又离枝而飞了起来,让人眼花缭乱。公园的堤畦里植满菊花,一绺儿红色的,一绺儿白色的,一绺黄色的,一绺儿绿色的,一绺儿粉色的,一绺儿蓝色的…………真是五光十色,非常耀眼夺目,显现出来了菊花蹦出石香的大自然魅力。
我爱西北黄土高原上深秋的艳菊,因为她千古高风,秋色万重,菊花生命力顽强,她像西北铁姑娘们一样,有着坚贞不屈的精神,和热情奔放的火辣性格。就像西海固人民在骨子里对这片黄土地,迸发出的热情四射的爱恋!
时间过的真快,太阳已西行至穆桂英梁的后脑勺,从云口里泻下金银珠宝和玛瑙翡翠,镶嵌在西吉县城千幢楼房上,把整个县城装扮的金光灿灿,疑是仙山琼阁!
李鹏飞,宁夏西吉县新营乡人,大专学历,西吉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西吉县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多篇诗歌、散文在《长安诗文》《原创天地@六盘山诗文》《六盘山人文》《西部新乡土文学》《大山纪行》平台刋登。《亮日永清湖》2022年获西吉县图书馆网上征文一等奖。
04
【西部新乡土文学】
特约指导: 马金莲
特约编审: 王佐红
文学顾问: 马正虎 尤屹峰
总 策 划: 李兴民
总 编 辑: 史静波
副总编辑: 马 鹰 薛玉玉
编 辑:
大 山 马 克 李忠林 沙 叶 苏柯军 孙 萍 马君成 冯兴桂
李成山 单小花 马玉莲 马维林 土东戈 高 慧 宋启虎
本期设计
沙 叶
立足西部乡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创造时代性、乡土性、主体性、实践性新文学
【西部新乡土文学】编辑部
2022年10月11日第19期总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