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一心顶礼观世音
•无法自动播放请手动点击播放键父母慈爱教导儿女,儿女孝敬父母,才能够把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处理好。那么中国古人呢特别重视对儿女的教育。你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是现在还要用家规教育孩子的人有多少呢?所以孩子教育不好是有原因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重视对儿女的教育。
我们看在《群书治要·汉书》上呢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这句话说得很好,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夏朝的天子传承传承了十几世,殷商的天子呢传承了二十多世,周朝的天子传承了三十多世,但是到了秦朝,天子传承到第二世就灭亡了。人性本来都相差不大,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有道而能长久,而秦朝的君主无道却突然灭亡呢?什么缘故呢?那就是教育继承人的方式不一样了,重视程度不一样了。
那么古人是怎样教育后继的继承人呢?怎么在上面呢就描写了一段,它说古代的君王,这个太子刚一出生,就要用礼来教育他。那么在出生之后,更要用礼来引导,它怎么引导的呢?让这个成年男子背着他,由专门负责礼的官员,穿好端服,戴好礼帽,带着太子拜天,行祭天之礼。这目的是培养起他的恭敬之心、畏惧之心。在路过宫门的时候,要把太子从背上放下来,目的是为了表示恭敬。在路过宗庙的时候,这个宗庙呢都是贡献着祖先的牌位,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要恭敬地小步快行,这是做孝子的行为规范。所以你看古人为什么有恭敬心呢?这个恭敬心的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以从婴孩开始,对太子的教导就已经开始了。
那下面呢又讲了一个周成王的例子,从前周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请了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作他的太傅,太公,也就是姜太公,做他的太师。这都是全国最有道德、最有学问的人,来担任太子的老师。那什么是“太保”呢?保,保其身体,就是要保护太子的身体,让他饮食起居都符合自然规律,讲究养生之道。这还不算,还要让他行为中规中矩,都有威仪。傅,傅之德义,这个太傅的责任呢就是教导他的德义,培养其他高尚的道德素质。师,导之教训,这个太师呢就给他一个种各样的训诲和教导。这个呢,是三公的职责。
除了设立三公还要为成王设置“三少”,那就是少师、少傅、少保,那么这“三少”是干什么的呢?他们日常起居都和太子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负责把太傅、太师、太保所教导(太子)的事情表演落实在生活之中,让太子看到、学到。
所以从孩提懂事的时候,三公、三少要为他讲授孝仁礼义的道理,要用这些呢引导他把他们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还要让他远离恶人,不能够让他看到丑恶的行为。这还不算,还要挑选天下品行端正的人,比如说孝敬父母的、尊敬师长的、博闻多识的、传道有方的人来辅佐、保护太子,让太子和这样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太子一出生下来,他所看的就是正事,所听的就是正言,所走的当然是正道,前后左右也都是正派的人,这样呢太子平日就习惯了和正派的人在一起生活起居,他的行为不可能不端正。
所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时所养成的品德就如同是天性一样,养成的习惯呢就如同自己本来的本性,自然而然。那么从这里呢,我们体会到中国古代的君主多么重视后继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中国人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教育,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道德,还有全民崇尚的“君子”风范等,皆因教育而相传至今。其中以父母为传授主体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在礼仪、伦理、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启蒙功不可没。通过《群书治要·汉书》等古籍上记载的古代帝王家庭,对其后代尤其是太子、储君实施的严谨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告诉我们,望子做国家栋梁成龙腾达,盼子学君子之风行圣贤之道,是普天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为人父母者共同的愿望。太子和储君是未来的天子,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光明大道,因此家教之严的确叹为观止。
那么一般家庭呢,他对后代子孙的教育,虽然没有这样重视,但是呢也非常重视对儿女的教导。而我们现在社会之所以出现富不过三代、富不过两代,甚至富不过当代的现象,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引导。所以我们讲父母慈爱儿女这个“慈”,并不是他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护呢?就是要把祖宗的德行、他的精神、他的品质以及他们的人生经验、创业的教训都传给子孙,让他们有好的品质、好的德行、好的家风家道,这样呢家业才能够代代承传。
那么在这些方面古人也给我们总结出了很多教子的格言,比如说,“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那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呢如果多读一读圣贤书,在教子方面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首先我们看,“孝悌为传家之本”,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被惯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呢?就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是“爱之不以道,是足以害之也。”试问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儿女呢?但是爱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教导他,反而是一味的满足他的欲望,结果恰恰是把孩子给害了。所以慈爱和溺爱是有区别的,我们看“溺爱”的“溺”,它写作一个三点水加一个弱字。什么意思嘛呢?就是你看,你把这个孩子爱得已经能力、身体都很差了,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上学一个书包还有保姆来代理。
那我们看古人是怎么样来对待这个事情的呢,我们学过《孟子》,《孟子》上有一句话,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要让他得到各种各样的锻炼,要让他的身体得到锻炼,心智得到磨练,面对什么样的境况都能够坦然处之。而现在的孩子呢被父母娇惯、溺爱的结果,就是他的身体很弱,能力也很弱,这就叫“爱之不以道,是足以害之也”。
“勤俭为持家之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勤俭的习惯。因为我们讲了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成由勤俭败由奢”,家资万贯也需要有好的儿孙来能够保持,如果他那有奢侈浪费的习惯,那万贯家财也会很快地被败散掉。
“谨慎为保家之本”,虽然家里很富裕,地位很高贵,但是为人处事还是要很恭敬、很谨慎,这样才能够长久地保持住富贵而不丧失。所以《孝经》上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然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没有骄慢的表现,那么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被颠覆的危险。虽然自己很富裕,但是还遵守法度很节俭,不会背离礼法,这样的话呢虽然很富有,也不会有败落的危险。那么这样呢才能够常守富贵,才能够使富贵长久地保持不失。
那我们看了这句话呢,再想一想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教育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出现了问题呢?因为没有在学习圣贤经典,中国人说“家和万事兴,和顺为齐家之本”,你看这个家族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他们家庭成员能不能够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我们看一个单位能不能够兴盛,有没有发展前途,我们看什么呢?就是看这个单位里边每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助人为乐、团结互助。
“诗书为齐家之本”,中国人有句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古代说没有问题,现在说有了一些问题,一些流弊。为什么呢?因为古人所读之书全是圣贤之书,所以是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因为圣贤书教导我们天道、人道的规律。那你读的圣贤书有什么好处呢?贵在明理。所以为什么读书人特别受尊重呢?因为读书明理,理得心安。但是现在的人所读之书不再是圣贤之书了,结果呢学了很多的知识、技能,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越多呢还越瞧不起父母、老师,这就偏离了正道。
那么我们从这里能看到了古人他的很多教诲,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教育儿女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启发。
在古代平常百姓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虽说没有帝王家庭那么严谨而系统,但为人父母者也深知“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的道理。教子格言的要义告诉我们,礼仪、伦理、道德和习惯,比读书写文章、科举中状元、当官吃俸禄更为重要。因此古代为人父母者,总是下足功夫教导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孝悌的爱心、勤俭的作风、谨慎的言行、和顺之性情和读书之良好习惯。
古人说,“惯子如杀子”,什么意思呢?你看你养了儿子但是不教育他,结果他长大了,这个驴脾气不好,经常顶撞父母,不尊敬父母,“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这个女儿只会吃喝玩乐,享受,不知道自己的本分,到了婆婆家里不知道孝敬公婆,不知道助夫成德,也不知道教育儿女。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儿女教育出现问题,特别是儿女都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很浓重,成个小公主、小皇帝,不知道孝敬、感恩父母,根本原因在哪里?其实就是失去了良好的家教。
那我们看《德育古鉴》呢,它分析了不孝父母的主要原因,就是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那么它分析了七个具体的原因,第一就是娇宠。因为儿女受到父母的怜爱太多了,所以经常父母是顺着孩子的性子,事事让儿女占先,做事首先考虑到儿女的需要,首先想到儿女的心,所以而久之呢培养了孩子很任性的习惯。
有些人那学了《弟子规》之后,看到上面有一句话,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结果回到家里呢,他就开始力行,改变了以前的饮食习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而在夹起菜来的时候,没有再首先夹给孩子,而是首先夹给了谁呢?夹给了自己的父母。结果第一次的时候,这个小孩看了之后,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可能大家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孩儿就急得跳了起来,非常生气的说,“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你看他以前已经习惯于大家都照顾他了,都让他先吃,结果现在呢他是最后一个了,他就忍受不了。所以这个是不能够孝顺父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习惯,如果一个人语言粗俗,对父母不礼貌已经习惯了,他就敢说一些违逆父母的话。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照顾已经习惯了,他就敢做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对待儿女都是习惯于把好东西先留给儿女吃,久而久之,儿女就习以为常了,儿女就不再能够体会到父母吃的是什么,吃得是不是习惯了。父母经常拖着重病去做家务事,结果久而久之,儿女也习以为常,就不再关心父母的痛痒了。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乐纵。有的人对朋友特别地讲义气,他为朋友两肋插刀,和朋友去吃吃喝喝了,而且还非常的慷慨大方。但是对于父母呢,“双老而味薄”,厚薄的薄,对父母,出去请一顿饭都觉得囊中羞涩,不愿意花那么多的钱,觉得浪费。对待自己喜欢的人,他很幽默,想方设法的说一些话讨他们的欢心。但是对父母的时候,却默默无言呆若木鸡、无话可说。还有一些人学了传统文化之后呢,认为父母兄弟都是俗人,自己学了传统文化,境界高了,也不愿意再和父母兄弟去相处了。
第四点就是忘恩记仇。这个恩义情义,如果时间长了的话,人就容易忘记。别人对我们有恩,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但是人之常情就是啊人们对我们有恩,但是时间一长就淡忘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冤仇积累得多了,每想起一遍就把自己气得一遍,累积起来,这个怨仇越结越深,久久不能释怀。
有一个故事呢讲得很好,说有一个小姑娘在家里和父母吵了一顿架,结果她一任性,很生气就离家出走了,身上也没有带多少钱,肚子越来越饿,还是大冷天。她走到了一个包子铺面前,但是呢又没有钱。就在这个时候啊老板娘看到了,她说,你过来,我给你煮一碗面,不需要你付钱,免费的。结果这个孩子吃了这碗面,顿时觉得暖呵呵的,也不那么饿了,对这个老板娘非常地感恩。这个老板娘非常的慈悲,也非常地有智慧,她就提醒这个女孩说,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你想一想,从小到大,不知道你的父母亲为你端过多少碗饭,为你洗过多少次衣服,做过多少事儿,那你知不知道对她感恩戴德呢?而我仅仅给你端过一碗饭,你就这样地感恩,这样做是不是分不清哪个轻哪个重呢?这个女孩一听,她非常地惭愧,赶紧就往回跑。结果她跑到她家巷子的时候,看到她的母亲在焦急地四处张望,逢人就打听,有没有看到我的孩子呀?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她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所以你看呢,对于一饭之德我们都经常能够记在心上,感恩戴德。但是我们的父母,每一天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做得久了,我们还嫌她做得太多了,给得太少了,味道太咸了,口味太轻了等等。所以你看一时感恩人家救济你一次,帮助你一次,你对他感恩戴德。如果人常常地帮助你呢,你反而就忘记了感恩戴德,反而呢认为这是正常的,还经常挑剔人家帮助得不周到,那更何况是对父母兄长呢。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以亲爱为故常”,认为父母这样亲爱我,照顾我,处处体会我的需要,为我付出,给我拿钱花,这都是应该的。所以有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担心,为我们考虑得周到,我们还嫌他多事,违背了我们的意愿。父母教诲我们,我们还对他的用词挑来挑去。有的时候,父母辛辛苦苦地保护儿女,但是做儿女的还不知道报恩,也都习以为常。所以对父母勉强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因为不理解,还对父母怒目相向,对父母发脾气,对于父母的大恩大德,在眼前的我们尚且不认识,更何况能够想到父母的胎养之劳,哺乳之苦,十月怀胎,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哺育之恩呢。我们怎么可能想得到呢。所以这就是忘恩记怨所导致的。
《三字经》有言曰“养不教,父之过”。在民间还有“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之类的俗语。为人父母者,生养孩子而不教他们礼仪、伦理、德行和圣贤之道就是惯。过分顺着孩子溺爱孩子,不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气更是惯。而古人说说“惯子如杀子”,最终害了孩子,父母也享受不到孩子的孝敬感恩。又根据古籍《德育古鉴》,从娇宠溺爱、不良习气、乐纵和忘恩记仇四个方面分析了孩子不孝父母的原因,深刻证明了“养不教,父之过”和“惯子如杀子”的道理。
第五个原因,就是私财,也就是我们把财产看得太重了。财到了自己的手里,就认为是自己所有的了,而在父母的手里还认为应该给儿女才对。在财钱俱足的时候就忘记了回家探望父母,只有在钱财匮乏的时候,才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钱财。而求钱财求不到的时候就怨恨父母,父母亲不能够赡养自己,需要儿女赡养的时候,我们就更加地厌恶父母。所以我们看呢在现代社会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说一个父亲孤苦伶仃地把这个独生子养大了,但是这个父子却为了钱财吵上了法庭,形同陌路。在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应该想一想,我们这个身到底是谁生养的?谁哺育的?既然这个身都是父母给的,父母哺育的,那么这个财又是谁的财呢?所以不能够因为财产再和父母起纷争,
第六个原因,就是因为恋妻子。这个“妻子”在古人那里是讲妻子和儿女的意思,自己挣了钱买了好吃的,用来让妻子儿女高兴。有了空闲的时间能够去休假的时候,就带着儿女出去度假。但是这样一来呢,和父母亲相处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更没有想着去讨父母的欢心。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呢说得很有味道,“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不想一想,这个儿子是我的儿子,可我又是谁的儿子呢。自己也是父母所生养的儿子,也应该去孝养父母才对。“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父母亲把我当成儿子,这样地对我倍加关爱,但是我却不能够照顾父母、赡养父母,那我又怎么能够依赖儿女来赡养我、照顾我、回报我呢?对待妻子、儿女,当然呢,要应该给他们很好地照顾,但是不能够因为照顾儿女、妻子,就忘记了去孝敬父母。
第七个原因就是争妒。父母生的孩子有很多,父母对于儿女的关爱和照顾,其实都是平等的。父母对于儿子其实没有私爱,但是儿女对于父母却有顺有逆,所以父母对儿女呢,他们所表现的爱也是不一样的。那些顺着父母的,父母对他们的爱就多一些,违逆父母的,父母对他们的爱就少一些,这也是正常的事。一个人如果失爱于父母,不为父母所宠爱,那么在这个时候呢,不要一味地去怨恨父母,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为什么父母对其他的兄弟姐妹更好?而对我就没有那么好,其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之后呢,你就发现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看到兄弟姐妹被父母宠爱,就恨得咬牙切齿,生起了怒气,那让父母知道了呢就会更加地生气。这是因为嫉妒兄弟姐妹被父母所偏爱,所以才不能够孝敬父母。
根据古籍《德育古鉴》,围绕孩子不孝敬父母继续展开了分析,最后三个不孝敬父母的原因是贪财如命,眼里心里只有钱财没有父母,娶了媳妇忘了娘,心里眼里只有妻子儿女,没有父母,儿女争妒,不孝敬父母而斤斤计较于父母的偏心、偏爱,并因此怨恨父母。这三点不但是不孝敬父母最严重的三个原因,而且是败家之道。
那么以上这几种情况,是为人儿女的应该时时警醒、事事检点、念念克制的。古人提醒我们,“勿以亲心之慈,我可自恕”,这句话说得很好,不要因为父母亲心地仁慈,不和我们计较,我们就可以自己宽恕自己。“勿以世道之薄,我犹胜人”,不要因为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很多儿女都不赡养父母了,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了,而我还能赡养父母,照顾父母,和父母住在一起,就认为我做得比别人更好了。其实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我们看一看古人这些孝道的故事,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孝。
那我们现在说你这个年轻人真是不孝敬,他不知道惭愧,他不知道,他还跟你辩论,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孝呢,我很孝敬,他认为自己是个孝子。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他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是不是孝的。所以我们下一次课呢还会讲啊这个父母的恩德,还要讲怎么样教育儿女,那我们现在呢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古人云,“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生子养子必须教子,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教子绝非易事,如果不得方不得法仍枉然,那么教子应该从何入手呢?《礼记·学记》曰,“教也着,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德行增长。明国高僧印光大师认为,教子为太平天下之根本。“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知道《周易》的乾、坤二卦,不仅仅是指天地、阴阳、君臣,它也指男女,“乾卦为男,坤卦为女”。而在《易经·系辞》上就讲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是说男子效法乾道,,女子要履行坤德,所以中国文化也讲男道女德,这个德就是道德的德,也就是男子要行天道,女子要显坤德,那么什么是坤德呢?这句话你就解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你看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要效法坤卦的精神,以深厚的德行容载天下万物。那么作为女子,应该如何效法大地?学习大地的这种宽厚的精神呢,我们经常有一句话说厚德载物,我们看大地呢它首先就很厚重,所以才能够承载万物,接纳万物,也就是说那女子要有大地般深厚的德行,容载万物。那么具体啊,我们把女德用十二个字来概括一下,也就说作为一个女子应该具备哪些德行,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女子。这十二个就是宽容忍让,谦卑柔顺,慈良贞静,那么这是从学习坤卦中得到的女德的精神。
我们首先看宽,这个宽就是我们的心胸要宽阔,大地宽厚,所以才能够接纳万物,承载万物。那做女子的呢,要有大地般开阔的心胸,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没完没了,这个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一个人有宽厚之德,才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感觉到轻松自然,而不是战战兢兢,很紧张,有压力。
第二就是容,我们看地,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地之秽者多生物,这个大地愈是污秽肮脏的地方,这个植物呢反而长得愈茂盛。所以大地的这种容,它是一种平等的容纳,对人可以容纳,对于动物植物也可以容纳,而且怎么样呢?即使是对于毒蛇猛兽这样的动物,它也都可以平等的容纳。所以我们要学习大地的这种宽容平等的精神,就要养成平等心。当然这个平等心,很不容易,我们对一般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亲人,那是说非常的宽容,怎么说也说不够,怎么相处也觉得不厌烦,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往往就不愿意多说一句话,敬而远之,这都不是平等心的表现。如果我们看这个喜欢,看那个讨厌,那就很难做到公正,那么这个容,除了表现在平等心之外,还要能够容人之过。我们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修学的过程中,都不是圣人,完人,完美无缺,那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过失,那我们就要能够宽容,能够理解,能够接纳,而不是要求全责备。
第三就是忍,这个忍字是一个刀刃的刃,上面还有一个心字,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谈得上忍,就是当我们的心上放了一把刀,用这个刀割你的心的时候,你还能够心平气和,这才谈得上真正的忍。所以我们讲要忍耐,要忍辱,它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脾气好,从来不发脾气,待人一团和气,满面春风。
第四就是这让,也就是不居功,为什么一个人能够做到让呢?特别是我们讲让贤,把这个位子让给贤人,一个人能够做到让,是因为他心里没有自私自利,他的心是念念在对方的身上,或者说呢他能够让贤,他的心念念在功利之上,念念为国家,为大众所着想。所以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念念为这个团队的发展,前途而着想,那他一定会把德才兼备的人推荐出来,而自己让贤于人。
中国古人一直秉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在《周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周易》的乾、坤二卦,分别对应阳和阴,天和地,男和女等,于自然,有“天道”和“地道”之分,于人,也有“男道”和“女德”之别。《周易》名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告诉我们,女子应该效法大地的“坤德”,而修成宽容忍让、谦卑柔顺、慈良贞静的“女德”,先从“宽容忍让四个方面”,对如何修成“女德”进行指导。女子只有具备了像大地一样的宽阔心胸,并且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像大地一样坚忍和无私,才最符合“地道”和“坤德”。
那么第五呢,就是谦,一个人要有这样的坤德,就能够和谐家庭,继而成就自己的丈夫,教育好自己的儿女,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拥有这种坤德呢?它的下手之处在哪里呢?下手之处就是要养成谦德,我们知道在六十四卦之中只有谦卦六爻皆吉,而这个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平时这个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宁愿居于平地之下,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地山谦,那我们看到这个谦卦就是提醒我们,自己虽然有功,有才能,但是不居功自傲,还能够处处让着别人,不以自己的才智盖人。
所以做女子的要效法谦卦,学习谦德,万事不敢为人先,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都能够听从父母、丈夫的安排,尊重他们的意见,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错了,因为在错误的理解上呢还批判我们不重视对女子的教育,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女子干什么都不会,我们知道中国的女子特别讲究女德,她呢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很有才干,但是她从不自以为自己很能干,这个无才就是不认为自己有才能,所以她自己再能干,她还能够遵从家人的安排,永远谦虚,不自以为是,这个就是谦德。
那么第六就是卑,中国人长男尊女卑,一般人一看到男尊女卑,又认为这是轻视贬低女性,其实这也是完全误会了,古人讲的这个男尊女卑是什么意思呢?在《易经》上讲,你看天高高在上,地处下,这个叫天高地卑,那么这个地,它处在下方,难道它就不重要吗?它给我们讲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规律,但是并不因为这个地处在下方,这个卑就是低的意思,它是在低下的位置,但是万物都是从大地生长出来的,我们所有的吃喝住行,这些资源也都是从大地获取的,这叫天高地卑。
那么做女子的就要效法大地,能够包容万物,承纳万物,所以她必须怎么样呢?她必须卑下,处在最低处,而不是高高在上,所以你看海纳百川,为什么能够海纳百川呢?就是因为这个海它处在最低处。关于女德的教育呢,中国人特别的重视,为什么还编女四书呢?不是因为歧视妇女,而是看到了女德的重要性,所以对女子的教育非常地重视,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优越之处。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女德教育教材就是《女诫》,而在《女诫》的开篇就讲卑弱。一般人看到卑弱这两个字,就以为女子生来就地位卑微,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古人教女子要效法大地,效仿地德,永远处在最低处,成就万物,但是自己又不居功。做女子的也要这样,就是有功,有才而不居不显。那么如果女子违背了女子之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个在《群书治要·申鉴》中讲得特别清楚,它说“以阴乘阳,违天也,以夫违夫,违人也,违天不祥,违人不义”,什么意思呢?这个阴升置于阳之上,这个是违背天道的,妻子凌驾于丈夫之上,这是违背人伦的,违背天道是不祥之兆,违背人伦是不义之举。其实这一个的规律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容易观察出来,我们看现在呢,凡是女强人的家庭,这个女强人呢就是不守女德,那我们看一看呢,幸福美满的不是很多,所以这个女子必须有女德,她才能够和睦家庭,使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七就是柔,这个柔,我们经常说女子柔顺如水,那水有什么特点?我们上次也谈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总是去成就万物,利益万物,但是它从不居功,从不争功,而且这个水随方就圆,什么意思呢?你把它放在圆的容器里,它就是圆的,你把它放在方的容器里,它就是方的,所以它能够随顺众人,那么柔让人怎么样呢?让人不忍心去伤害她,而且还会生起保护她,帮助她的心,这个才叫以柔克刚,如果男子是刚强的,女子是刚烈的,这个刚与刚相对必然是什么结果呢?必然是两败俱伤,必然会出现问题,产生矛盾,最所以这个柔弱并不是软弱,像《老子》里面也讲,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我们看呢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怎么样?滴水川石,它又能够战胜最强硬的东西,那么这一点呢,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的要求,其实任何一个优秀的文化之中,都强调女子的温柔。
第八就是和顺,就是顺,顺呢就是和顺,配合的意思,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夫义妇听,这个听就是表现在顺,顺也表现在听上。所以在坤卦的《彖辞》中讲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做女子的应该怎么做呢?这里就讲到了顺承天,男子是天,女子是地,做女子的应该顺从自己的丈夫,成就自己的丈夫,这就需要有深厚的德行。女子要听从丈夫,但并不是说什么都听,它的前提是什么呢?前提是夫义,所以我们讲夫义妇听,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它讲的非常地全面,它从来不偏激,也就说丈夫要讲道义,你要听,如果这个丈夫不讲道义,他做事做错了,那你就不能一味地去听从,一味地去顺从。
比如说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这个班婕妤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班婕妤是在成帝的时候,(成帝)刚刚继位,就被选入后宫,开始的时候呢,他做少使,但是很快就深得成帝的宠爱,被封为婕妤。有一次啊这个汉成帝在后宫游玩,就打算和班婕妤一同乘坐车子,结果这个班婕妤就推辞了,她说什么呢?她说,臣妾观察自古以来的图画,发现圣明的君主身边坐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都是有名的大臣,只有夏商周三代的亡国之君,身边坐的才是受宠的女子,现在陛下若是和我一同乘一辆车,那不就是和那些亡国之君差不多了吗。那班婕妤能说出这样的话,也不是偶然,说明什么呢,她也是熟读圣贤之书。成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不勉强她了。太后听说了这样一件事,非常高兴,她怎么评价的呢,她说古时候楚国有一位樊姬,现在又有了班婕妤。班婕妤呢她非常喜欢读古书,她喜欢诵读的书包括《诗经》、《窈窕》、《德象》、《女师》等等,所以每一次被汉成帝召见的时候,或者她上书言事的时候,都能够按照古礼而行事。
在鸿嘉三年的时候,赵飞燕诬陷许皇后、班婕妤等人不行妇道曲霉魅皇帝,并且说她祝吿鬼神,使得这些行为呢给后宫带来了祸患,甚至还污蔑她谩骂皇上。结果呢这件事出来之后,这个许皇后被废掉,当成帝在审问班婕妤的时候,班婕妤是怎么回答的呢,班婕妤说,臣妾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善良正直,尚且还没有能够得到福分,做那些邪僻之事,又想得到什么呢。假如鬼神有知,就不会接受这种丧失为臣之礼的祷告,假如鬼神无知,向他们祷告,就不会起任何作用,所以我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汉成帝一听,觉得她说得句句在理,非常地怜悯她,所以呢不仅没有加罪于她,反而赏赐了她黄金一百斤。所以你看那个女子,她有德行,深明大义,饱读诗书,结果怎么样呢,化解了自己的灾难,也给国家带来了国运昌隆。
“满招损,谦受益”,谦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的卦,《易经》卦卦对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启示,但是谦卦对人的启发和利益更为直接。刘余莉教授因此劝导女子要修谦德,修好了谦德,也就很容易修成卑、柔、顺。卑,不是社会地位的卑贱,而是效法大地的卑下去包容万物,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柔,不是身体弱不经风,软弱无能,而是指性情柔顺如水而为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顺,是随方就圆,配合丈夫将家庭经营的和顺美满,谦卑柔顺糅合融会,也恰恰是女子最具魅力和最有女人味的女德。
那么第九个德行,就是慈,这个慈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个心,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慈呢,慈就是念兹在兹,所以我们经常说慈爱,也就是说这个女子要用心地感受父母儿女的需要,以至于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达到了念兹在兹的程度,也就是说时时刻刻都惦记的家人的需要。
所以这个慈呢,一旦女子具备了慈这个特点,整个的家庭氛围就会非常地温暖,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爱的包围。那有一位家庭主妇,她曾经很抱怨,为什么抱怨呢?因为她结婚之前呢,过着很快乐的生活,生活很悠闲,很自在,下班之后也毫无拘束,想到哪里去吃饭就和朋友去了。但是结婚之后她生了两个孩子,有一天呢,她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容貌老去,年华不再,再看看自己的身材,也不像以前那么样的苗条了,所以她越看越不满意,越看那心情越烦躁。所以呢她经常内心很不平衡,但是为了孩子呢又不得不做,为了丈夫她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忍下来,但是她并不是一个快乐的妻子,快乐的母亲。
有一天她去搭一个出租车,在出租车里呢随便放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结果她随便一翻呢,就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怎么写的呢?家庭主妇就好像菩萨一样,她贡献她的劳力,贡献她的心力,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不分昼夜地贡献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为家庭任劳任怨,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菩萨并不一定要为社会广大的大众服务,能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贡献出你所有的心力,你就是一个菩萨。看到这几段话呢,这一个太太呢一下子就感受到,原来自己就是一位大菩萨,而且是一位默默付出的菩萨。读完这一段之后,她的爱心增长了,整个心态完全改变过来了,从此以后她就不再自怨自叹,她觉得要做菩萨就要做得更圆满,还要做一个快乐的菩萨。
从此以后呢,她把自暴自弃的心理,应付差事的心理,就变成了一种菩萨的心态。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作为母亲,她的职责多么地重要,而这个慈,对于女子而言,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第十就是良,也就是善良,能够帮助丈夫成就德行,我们古人说的要助夫成德。那我们看在《群书治要》之中,节录了很多后妃之德的故事,比如说在《群书治要·后汉书》中,给我们讲了一位明德马皇后的故事,这个马皇后呢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后来她被立为皇后。结果被立为皇后之后,更加地谦和肃静,她所穿的衣服,常常是试用厚缯做的衣服,什么是厚缯呢?就是粗布,裙子上连装饰的花边都没有。宫中各位姬妾来请安的时候,远远地看她穿的衣袍很粗疏,反而认为呢,这个是绫绸绉纱之类的,但是到了跟前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厚缯,是粗布。她们就都笑了,皇后说,这种厚缯特别适合染色,所以用它做衣服,结果她的品德后宫没有人不赞叹的。所以我们看历史,凡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的背后肯定是一位有女德的皇后来辅佐他,共同成就了一代盛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就是仁爱和善,慈也是慈悲坚忍,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和母爱紧密相连,刘余莉教授因此认为要修成女德,还必须修好慈和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地象征,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观世音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堂的。因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特质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特性,具有很大的共性,因此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就把观世音菩萨塑造成女性的形象,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中的“女德”,应该具有大慈大悲的情怀。而良就是善良,也是儒家认为的人的本性,尤其是女性的本性。因此欲修成“女德”,必须修好慈跟良,
第十一个品德就是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贞洁,洁身自好,所以中国古人呢认为一个女子要珍爱自己的身体,一定要做到贞洁有守,那么这呢,是特别应该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
那么下一个德行呢,就是静,第十二就是静,这个静是安静的静,安静而不浮躁,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看大地它很平稳,很安静,所以我们看这个安字写得很有味道,它上面是一个宝盖,这个宝盖在古代是指一个房屋,下面是个女字,什么意思呢?这个房屋代表了一个家,这个女子要在家,这个家就安,就幸福。你看孩子回到家找不到母亲,他的心就会感觉到很空虚,他感受不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所以他会去上网吧、打游戏,因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灵没有得到慰藉,没有寄托。那我们看这个大地如果不平稳不平静的话,就会发生地震,那么在地震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那我就知道当夫妻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大地不平稳了,这个儿女的感受是什么样子。
那我们看一看呢,在《周易》坤卦《文言》中,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意思是说呢,这个坤卦六教皆阴,它是至柔的,但是它在变动的时候却也显示出无比的刚强。地体不动,极为安静,但是能够生长万物,让万物在上面安稳的自然而然的成长。所以一个真正有德行、有智慧的女人,就像大地一样安静、祥和,效法坤道的自然无为,使万事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生长。当然这个安静呢,也体现在做女子的要谨言慎行,她的行为能够方正,才能够为人所效法。
那我们最后再看一个故事,我们来想一想女子的德行是多么地重要。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女子叫崔少娣,她嫁到苏家去做媳妇。她的丈夫一共有兄弟五人,那四个兄弟全都娶了媳妇,所以她有四个嫂嫂,但是家里呢气氛不是很祥和,每天都会有争吵,甚至呢大打出手的事情发生。那崔式刚刚嫁到苏家来的时候,大家都替她很担忧,但是呢这个崔少娣嫁过来之后,对待四位嫂嫂很有礼貌,看到她们有需要用的东西的时候,她就把自己的有的东西啊去送给他们。当婆婆差遣嫂嫂们去料理家务的时候,这个崔少娣呢,她每每争先地去做。她说,我是来得最后的媳妇,我的年纪最小,我应该格外效劳,在嫂嫂还没有吃饭之前,她从来不肯先吃饭。有的时候呢,听到嫂子们之间呢互相埋怨,她就是笑着一下,一句话也不说。有底下的人到她那儿搬弄是非,她就用家法来伺候。那么有一次呢,一个年幼的侄儿就把尿尿到了她的衣服上,你看她穿的衣服很干净,很漂亮,但是呢,她没有一点儿可惜的意思,而且呢还怕这个个嫂子太着急,吓到这个孩子。结果这样做了一年多的媳妇,结果怎么样呢,她的四个嫂嫂全都忏悔了,她说五婶是个大贤大德的人,我们和她相比,真不是人了,所以从那以后呢,整个家庭都变得和睦了。
要修成“女德”,还必须修好“贞”和“静”,“贞”就是洁身自好,贞洁自尊,女子的“贞洁观”不是中国所独有,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明认为女子不贞不洁是一种美德。相反,古今中外各国文化各种文明,都把女子的“贞节观”视为美德,因此它是世界通行的普世价值观。刘教授据此认为,“贞”是“女德”的必修课。“静”,就在安静稳重,矜持有修养,“静”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安稳庄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修好了“静”也就克服了女子身体柔弱的特点,拥有了持家和谋职的“制胜法宝”。《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二集,女德,正在播出。
所以你看我们一个人的德行,可以让一个家族和睦相处,这是多大的功劳呢。那么这呢就是讲女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