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老赵
文/冀芳英
2022年10月10日,当我们刚从新冠疫情封城中走出来,就听到一个噩耗,我的同事老赵走了。
我的同事赵三良,我们习惯称他老赵,其实他并不老,仅比我大两岁,因为他是我的主管领导,理应叫他赵主任,这样又显得有点生分和拘谨,所以就叫他老赵。认识老赵是在1994年我随洛南函授站一起合并到教研室后。我们工作真正有所交集,是1998年函授站送走最后一批学员,我的工作由函授站辅导教师调整为中学语文教研员,老赵是中学数学教研员。每学期期末,我们要组织全县期末考试,鉴于我是新手,像命题,校对,制卷这些工作,免不了要向老教研员请教学习,这样,我和老赵打交道就多了。但真正让我们彼此熟悉频繁往来的却是业余时间玩扑克牌。那时候流行用扑克牌挖坑挑红四,周末及闲暇时间,我们单位有几个爱好玩牌的同事,常聚在一起打牌,我和老赵便是其中成员。有时候,玩上瘾来,去谁家打牌,便在谁家吃饭。慢慢地,老赵那为人平和,遇事不惊,严肃内敛,节俭朴实的作风,让我很看得入眼,于是,我和老赵的交往逐渐由少变多。
我开始关注老赵,源于他身上具备农家子弟勤劳、善良、质朴又不善言表等诸多特点,这一点和我同病相怜吧。老赵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庭兄弟姊妹偏多,他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从小吃苦是意料之中的事,好在老赵还算幸运,靠着自己的努力,有了做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参加工作后的老赵,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所受的苦难,尽自己最大努力帮衬父母,提携兄弟姊妹,关心邻里乡亲。我常常见到他的亲戚朋友提着新鲜时令蔬菜,找他办事。来者不拒,能帮则帮,这是从穷乡沟里走出来的老赵做人的本色,为此,老赵也收获了他生活圈里人的最好口碑。也许老赵为了好人这个口碑,忍受了许多的无奈和委屈,可他都是深藏不露,不显摆,不张扬。与亲人,与朋友,与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相处打交道,他永远都是谦逊、平和、善良的,接触久了,让人觉得踏实、可靠、诚实可交往。
我敬重老赵,源于工作中,他无论是承担中学数学教学任务,还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都能初心不变,恪尽职守,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特别是升任教研室副主任后,对待同志能敞开心扉,接纳引领和扶持培养所有成员。老赵是1995年担任中教组组长,我不知道他是用了多长时间完成由教师成功转型为一个合格教研员(听他说是1990年由石坡中学调入教研室),但我知道,任中教组组长的八年间,老赵下乡进课堂,拟发文件,撰写论文,开展质量分析,进行教研反思,他总是默默无为,尽心尽力,高质量完成,这样的工作积累不仅让自己充实起来,更是让他的业务获得成功。于是,2003年,老赵被提拔为教研室副主任,主管中教组工作,直到2018年在老赵多次强烈的要求下,16年的教研室副主任转任为教研室督学。其后又于2019年,在全县扶贫包村任务的感召下,以脱贫攻坚第一书记身份蹲点包抓城关街办王塬村。
在老赵主管中教组工作的前十年里,中教组人员流动还是比较频繁的,到2010年底,中教组人员年龄大,女同志占一大半,专业上理科偏多(特别是数学),学科不均衡的格局才逐渐稳定下来。这样的专业布局很难全部覆盖初中各科,不要说学科研究难以进行,就是学科上传下达都无法顺利完成,期间老赵的工作有多难可以想象得到,但老赵从来没有以此为借口推诿工作。他的工作思路非常清晰,就近学科靠拢,把所有人员安插初中九个学科,始终围绕抓学校常规教学、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校本研修的督促、检查、指导来进行。
老赵常常提醒我们,教研员的工作就是督促、指导和服务,深入学校,靠什么来赢得一线学校教师对我们工作欢迎和支持,靠的就是我们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学科研究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对此,老赵能身体力行,率先示范。记忆中,我刚到教研室那会,每次下乡,老赵都要提前做很多功课,下乡到校做什么,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向学校反馈,反馈些什么,反馈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老赵在下乡前,都会想周全,才会开上自己车,拉上我们去学校。他绝不会把一个新手安排到一个学校去工作,总是在开始时把新手带在身边,他很会维护我们的自尊,也从没给我们说过你怎么样,而是自己先做,先说,有个三四次示范引领后,才会放手让我们独立。
中教组不管是先来的,还是后到的,每一个成员的成长,老赵都是呵护有加的同时,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细心指导,耐心培养。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之后,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教研室把督促落实课改这一任务交给中教组,老赵身先士卒,制定计划,拟发文件,组织培训,选点实验,召开推进会,作专题报告,交流示范,总结推广,反思改进,并对全县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亲自设计策划。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洛南的课改就初具雏形,引起了市县领导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活动在洛南一些学校的开展,《商洛教育》也用很大篇幅报道洛南课改。光鲜亮丽的课改推进会、课改现场会背后,是教研室的费力托举,而这一托举的带头人,便是老赵。这期间,老赵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牺牲了多少个休息天,他一句怨言都没有,甚至一句牢骚也没发,而是把他费尽心机撰写的专题培训讲座稿和总结材料发给中教组每一个成员,转身站在中教组背后,一人一个专题,逐一进行分工辅导,指导我们下学校去做培训。
那几年,应该是我们中教组人气最旺,工作最繁忙,也是最愉快的时候。学校争着打电话,专车接我们下校做培训,办讲座。老赵担心我们做培训千篇一律,不能依据学校实际,讲出个人的特色,他一有时间就陪同,全程参与,坐在台下,详细记住每个人需要注意增补改进的地方,如此一个多轮回的打磨历练后,几乎中教组每个成员都能自如潇洒地做培训谈课改了。
在老赵的引领下,中教组申报的高效课堂研究课题,获得了省市优秀课题奖。当然,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做专题培训上,课堂教学中,同样也有教研员的风采展示。我们把全县25个学校划分为四个联片研修区,定期开展联片教研同课异构研修活动。每次活动,语数英三科教研员和教师一同选课,一同讲课,一同展示,促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在充电提高。记得有次我在学校执教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老赵提前把我的教学设计拿去看了又看,并反复修改,最后让我在中教组试讲了一遍,确信对基层老师能有示范作用,才让我去上课。当时,我确实有点不理解,不就是一节课吗,有必要那么看重吗。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开始仔细认真的匡正打磨,哪有我今天业务的轻车熟路。
其实,得到老赵这样帮助的人,不仅仅局限于中教组,小教组和综合组,凡是和老赵一起下过乡的人,听课、评课、分析、总结、反馈、汇报,这些常态化的教研工作,那次不是老赵走在最前边先示范再放手。以至于我们发出去的质量分析和汇报材料,就有学校校长调侃说,一看见这个材料,就知道是你们教研室某某所写。不难看出,老赵工作中的智慧与心血孕育滋养了我们每个人自觉而为的业务成长,他的扶持和培养,引领着我们在工作中一直向前。我们打心底里敬重我的领导,我的同事—老赵。
我欣赏他,源于他待人接物,尽量保证公平公正,能一视同仁。教研室28人,中教组人数最多,而且身份来源比较特殊,六位女同志来自学校教学一线;四位男同志的前身都是多年担任学校校长,每个成员的身后要么是显著的教学实绩,要么是成功的管理经验,可以说都是教育系统的佼佼者。对老赵来说,管理这样一个组室,确实是一个挑战。可老赵不这样认为,反而觉得这是组织给他的一种信任,也是一种礼遇,他用他的善意,用他人格层面的坦诚和尊重来跟每个成员相处。他能放大每个成员的优点,根据其特点安排工作,把他们的个性特长发挥到极限并展现得淋淋尽致。比如谁擅长计算机,那就在期末考试成绩汇总及成绩计算到校到科上多做工作;谁又眼尖手快,脑子反映灵活,那就在资料汇总,电脑数字输入方面多做些;谁又仔细认真,考虑事情周全,那就在下校督促检查信息反馈多安排;谁手勤脚勤跑得快,那就在接来送往上多干些;谁的文笔流利,能说会写,那就在拟发文件通知和材料撰写上多压担子,这样人尽其才的个性化工作安排,让所有人都享受到自己工作的轻松愉快和能力的被看重。
当然,这样的效果还只是表面,隐含在工作的背后,是深层次的名和利。值得庆幸的是老赵在这方面,做的不仅大多数人满意,就连几个比较难说话的也感到无话可说。其实,我们都知道,和谐公正公平的局面,是与老赵先人后己无私的心胸,以大局为重的隐忍,一视同仁的格局分不开。在老赵心里,中教组的10个人,谁年长谁最小,谁需要急就先照顾,谁可以缓一缓,谁的家庭困难最大,谁的身体能顶风抗雨,老赵心里清清如水。评优树模,老赵会第一个提出来礼让给急需者,如果是两个人遇到一个名额,那么老赵就会从工作能力业绩等方面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一定要让先得者顺理成章,也要让后来者心服口服,自己工作还需努力。每遇下乡,他就从主管领导变为我们六位女同事的专职司机,沿途遇到美的风景,他会停车驻足,让我们欣赏拍照。像洛源的黑龙潭、草链岭,永丰的花博园;高耀的云架山,三要的瓮沟,页山的古柏;巡检的老君山,石坡的香山溶洞,石门的玉虚洞,麻坪的云蒙山,都留下过我们的欢声笑语。遇到节假闲暇日,老赵也会组织我们周边游。西藏朝拜布达拉宫,东北畅游林海雪原,河南洛阳看牡丹,合阳洽川寻湿地,陕北宜川赏黄河瀑布,临潼登骊山看兵马俑。
教研员工作,一定是身兼两职,不仅能自己纵横驰骋课堂,还要有站在学科的前沿阵地指导引领学科教学的能力,大多时候,需要一个人静下心来,个体化潜心研读,彼此之间联系较少,时间一长,老赵担心我们之间缺乏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么一个协作机制。就隔三差五创造机会,让我们相互交流、切磋,增强中教组的凝聚力。比如聊天式的教研谈话或者座谈式的随意交流,或者惩罚式的请客引以为戒(说是惩罚,远远谈不上,其实就是故意找一点工作上的不足或缺憾,引起下次注意)。为了让我们的交流随时随地,不拘形式,不管是那种形式的交流结束后,老赵一定要带头请客的,那怕是给每人买一个烧饼。其实,我们中教组绝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都是很好的,要优于老赵,因为老赵的妻子早已办理提前退休,一人挣工资要全家(现在女儿已经工作),但只要能把中教组的人气激发凝聚起来,老赵毫不犹豫,慷慨解囊。此情况,我们也会于心不忍,争着掏钱请客,最后还是老赵折中成AA制,但有一位同事,情况类似老赵,说什么老赵都不会让这位AA制,又怕伤了同事自尊心,就象征性出点就可以了。
说实话,我们现在在一起聊起老赵担任我们主管领导的那十六年,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还是满满的不舍和留恋。十六年来,我们和老赵相处不像是领导与被领导,没有因工作而你少我多,没有因个人名与利而脸红脖子粗,也没有因你是我的领导就敬而远之,倒像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我给中教组微信群起名时,就想到我们和谐的朝夕相处,也想到我们平等的礼让为先,当时刚好十个人,所以就叫了个中教十姊妹,说给老赵听,老赵当即赞同,也正合他意。这个微信群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曾经也有人问过我,谁怎么给中教组微信群起了这么俗气的一个名。我没有解释,只是摇头微笑了一下,对一个人的尊重和欣赏,十六年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还不够吗。
如今老赵正面临着人生最残酷的时刻,每每想到病床上的老赵,就觉得这人世间的生命根本没有公平可言,老天也不会因为他是好人,就心生悲悯,反而是天妒英才,让他独自承担疾病之苦,每次给老赵打完电话或是看完他回来,我心酸、难过,甚至想大哭。心酸生活的苦有十分,他就受了七分;难过曾经很坚强又很自立的他,被疾病折磨的痛苦脆弱,不堪一击;想哭他美好自由的退休日子就在眼前,可他却在饱受煎熬。只能说,这是一种命,无法抗拒,只能面对。不曾想,老赵却没有坚持下来,于2022年10月10日,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抛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抛开了他心爱的家庭,也抛开了关心他的同事们。
我知道,老赵肯定是带着不舍,带着遗憾走的,因为,老赵今年才58岁,还在工作岗位上,还在他人生的中年时期。我的同事,我的老赵,我的大哥,我该如何面对你不在的事实。尽管早已经知道你的病情很严重,也知道你不久将要离开我们,但这一天还是来得太突然,太快了。我的同事,我的老赵,我的大哥,再到单位,还能寻到你身影吗;还能听到你熟悉的说话声吗;还有谁会开着车,拉上我们下乡吗;我的同事,我的老赵,我的大哥,我们对你的思念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冀芳英,1966年7月出生,本科学历。其人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喜好结友。从上学到工作,一直都未走出学校,后虽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有个人独著《洛南方言与普通话》一书,也曾获省个人独著一等奖。但能见于主媒体刊物作品却很少,偶有感悟随想,仅限于朋友圈自我欣赏,自娱自乐。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