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听水写高远;
庆日有余画豪情
——江南大学刘观庆教授与余一谈国画及创作
(2021年5月8日,与刘观庆教授、姬佐秋老师在无锡“刘观庆教授国画作品展”上合影留念)
*** *** *** ***
【下面是2022年10月9日晚,本人与刘教授聊天实录】
【余一】 刘教授,您好!去年五月去无锡我的老师姬佐秋先生那里,专程与姬老师看了您的大型国画展,很受益!由于自己没有正式学过画画,所以在绘画上存在许多问题,这次发先生的《余一书画作品集》链接,先生有空翻阅了吗?请您提点看法,具体地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请简要地指点一下问题在哪几个地方?谢谢老师!
如果要往国画方面发展的话,建议你在传统上再下点功夫。现在感到你对国画的基本理解不夠,例如山石皴法、树法,笔墨技法等。
“笔之于鼓也,开生面也;山之为形万状,则其开面非一端。”意思是说,画家笔下的皴法,是为了表现山峰的面貌;但是山的形状千变万化,所以表现方法就不止一种。这叫做“峰与皴合,皴自峰生。”
各种各样的皴法,是画家根据山峰不同的形与质而创造出来的。学习各种披法)可使初学者掌握如何表现山石的基本方法,为写生与创作打下基础,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师造化”中去创造新的表现方法。
如,我发你的《台@湾立雾溪》的部分写生图。高山峡谷,大理石岩层,重点表现在皴法上。皴法是中国山水画很重要的技法基础,山石树木的皴法是中国画的最突出表现;可以说,国画史就是皴法不断演化丰富的历史,这份财富必须继承与发展。
【余一】是的,刚刚刘老师从自己的创作心得出发,讲得好。
你的台@湾峡谷写生真的非常美,记得我还为您的这组画题过诗句:
“峭壁两通如鼻穿,
傍风倚马见前川。
太行大道台@湾路,
立雾溪头念惠泉。”
【刘教授】是的,谢谢。
我再谈一下建筑物的写生问题:这是我在欧洲旅游的部分写生;以城市、乡村为主要写生对象,其构成有明显的不同。城堡与山石有类似性,其他的建筑物、树木、人物,画法自然也不同。我主张学画可以从整体与局部分别思考。一幅画是有不同的要素构成的,所以可以分解为一个个单体进行练习。
你也喜欢画房屋、树木、所以建议你可以就这些基本构件进行单独临摹、单独的写生,不一定一来画就是整幅完整地画。
【余一】是的,刘教授。
我可能急于求成,就想一步到位,没有扎实地将各类部件一一画得胸有成竹再去创作,这是我最大的不足。
我告诉您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将临摹与写生,尤其平时的学习画画,就当创作。
“平时草稿当创作”,这点,我必须改正的!
【余一】是的,经刘老师这样一说,我就豁然开朗了。
还有什么问题要注意的呢?
【刘教授】 以上是单方面行分析与理解的。
国画,要看整体。从综合的角度理解的话,就是整幅画的训练了。
如果你平时忙,没有时间来临摹古人的画或近现代名家的画,建议多“读画”。
也就是多看,看他人的一幅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布局?整幅画的创作主要是构图,即所谓的“经营位置”,传统《画论》里有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
比如我上面发你的三幅《山水画》,就是高远法,层层叠叠,愈远愈高。
北宋大画家郭熙《林泉高致》: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而内在的是表达“气韵生动”,气势,格调,情趣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要通过多样性的构图和丰富变化的笔墨进行表达。
【余一】谢谢刘教授的点拨;
谢谢老师!
【刘教授】另外,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要通过多样性的构图和丰富变化的笔墨来进行表达。
【余一】是的,画的精致。
有岁月的沧桑感,也有很深的留念之情;学校大门的水泥路,很透明透亮,突出了秋雨下的清爽与整洁;
小礼堂、拉贝故居、学堂校碑照壁、北大楼,里面红色调的点缀,是刘老师青春热血的显现,很劲道。
【余一】哦!画画这么难!
看来我这么大年纪开始画国画,要走的路还长,也很艰巨。
对于人物画呢?
刘教授,我看过您在群里发出的人物——抗疫组画、奥运会、冬奥会冠军,您都画的那么传神,到位!很羡慕您的手头功夫!
【刘教授】人物写生,关键要追求形神兼备。
我主要是抓住人物瞬间的表情与动作,但又要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当然,这里面的技法、解剖学是要了解与掌握的。
你还年轻,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打扎实,以后,就是多观察、多旅行、多写生、多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全面的提高与整体的进步。
【余一】好的,谢谢刘教授,这么晚啦!
注意休息!谢谢您!。
…………………………
【附:刘观庆教授国画作品精选-】
《南京大学全貌》
(刘观庆教授欧洲印象)
———————————
~~~~~~~~~~
(刘观庆教授人物画)
————————————
【画家介绍】
刘观庆 ,男,汉族,1941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
1960年无锡师专中文专业毕业,分配至南京大学团委工作,工作期间师从江苏省国画院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学习中国画。
1973年调至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今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任教,历任造型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东京造形大学研修工业设计和设计管理,回国后任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前正在创作《奥运金牌榜》系列人物画。
附:刘观庆教授带领的团队设计的我们第一台高铁内燃机机车
五十年前的刘老师与机车合影留念
===========
【责编】余一
【制作】纯熙,犁骚客
【出品】一道诗艺社总社 江西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