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年的风雨人生,你身上,始终穿着永不褪色的绿色军装,心中,永远戴着红得耀眼的帽徽领章。活着,维系着这方英雄的尊严,死去,陪伴战友守望着家乡。
——题记
双英碑
黑石关属于洛阳东边的门户,耸立在洛河两岸,因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之争。清末修建陇海铁路时,在洛河上架起一座黑石关铁路桥,这里自然成了咽喉要地。日本人打到河南后,国民政府奉命拆除了洛河上的大铁桥,日本人侵略到巩县后,要修复这座铁路桥,一来为了运送物资,不仅有他们的战略物资,还有他们掠夺来的物资,二来为了西进,打算占领中国西部地区。日本人便强迫当地的老百姓为他们修桥,找不到钢梁,便采用木头搭建。
东周抗日独立团为打破日本鬼子修桥的计划,决定炸桥。独立团战士马卫疆和张梅夫妇自告奋勇前去执行任务。
这晚后半夜,马卫疆和张梅两人开始依计行事。张梅划着小鹰船从洛河下游接近黑石关。打老远,通过日本人的探照灯,看到岸边的路口有机枪手把守。桥两端碉堡,探照灯不断变换着角度,交叉打在桥上。两个敌哨兵,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幽灵似的在桥头游弋着,马蹄声似的皮鞋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嗒,嗒,嗒,嗒”,显得分外刺耳。桥下的水面上,有两艘汽艇来回穿梭,打出的灯光在河面闪烁着。张梅迎着探照灯,大声唱起来:“小日本,莫猖狂。后羿山上张弓忙,箭箭射向日本狼。小日本,莫张狂。洛阳,落阳。膏药旗上日头落,一挨洛阳你就亡……”
这歌声打破了寂静,在空旷的夜晚显得嘹亮,高亢。
“干什么的?”桥上的一个哨兵大声喝道。另一个哨兵打了个颤,一拉枪栓,推子弹上膛。
“太君,俺是附近的渔民,打渔捉鳖的。”张梅不慌不忙,对陪着日本哨兵的伪军,大声回话。
刹那间,探照灯、小汽艇上的灯光也纷纷射向小鹰船。
其中一个伪军哨兵,听出是当地老百姓的口音,又看她孤身一人,就放下手中的枪,又问道:“捉到的有没有?赶快给太君送过来。”
“有!”张梅一边奋力往前划着,一边瞅着时机,抬手“啪啪”两枪,两个巡逻兵应声栽进河里。日本人狂叫着疯狂还击。河里的两艘汽艇过来了,岸边路口把守的哨兵跑过来了,枪声响作一团,子弹在河面上呼啸、飞舞。惨白的灯光下,一片片水花在飞溅。
张梅赶紧调头,她伏在船上躲避着飞来的子弹,拼命划桨。子弹扫穿了小船,张梅跳进河里,在河中一起一伏……看到河中飞溅的水花成了红色,日本人这才停止了射击。就在他们要欢呼的时候,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即将完工的木桥被炸断了。原来,在张梅牵制敌人的时候,马卫疆从洛河上游游到桥下,顺着脚手架攀爬到桥上,点燃了随身携带的炸药包……
没过几天,准确地说,应该是1944年10月12日,皮定均率领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夜袭黑石关守敌。战斗于当晚10时打响,约进行20分钟时间,共击溃日军1个小队和100多名伪军,俘敌13人(内有4名日军),烧毁敌汽艇13艘,解放民工2000余人,打乱了日军修桥西侵的计划,取得了进入豫西后对日作战的首个大捷。
据当地老百姓回忆,马卫疆炸桥的第二天早上,洛河水都还是红的。东周独立团找到张梅的尸体,背回九龙山,草草掩埋了,同时掩埋的还有马卫疆的衣物。后来,当地抗日政府在埋葬张梅和马卫疆衣冠的地方立了一块“夫妻双英碑”。几十年来,这块“夫妻双英碑”顶风冒雪,像忠诚的卫士一样,依然在默默地守护着这方土地,守护着这方土地的人们。
两人从当年的战火回忆中走出来,杨伊洛对曹鹤岭说:“皮旅在这里应该有不少故事,估计还会有人知道,只是咱们没打听到。”
曹鹤岭没有接腔,出神地看着眼前的六具遗骸。

来源:巩义读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