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阎兴业
【原创】
笔架山下的杜甫故里
河,指黄河,洛,指洛水。河洛,是这两条河的合称,亦指黄河中下游与洛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河洛文化是发源于河洛地区,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为代表的中华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要起源,是影响整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是嵩、邙、河、洛汇聚处深厚的文化积淀。
巩义位于中原腹心,是“中央之邦(洛邑,即周尊铭文中的中国)”的畿县,在河洛交汇处,自古以来称洛汭,是河洛文化的摇篮与核心地区。几千年来,受河、洛的滋润,嵩、邙的荫护,巩义如中流砥柱般挺立于中华文明的长河之中。巩义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人杰地灵,重大历史事件像长线贯珠,文化遗迹如满天繁星。
唐代柳宗元在《马退三茅亭记》中使用了“钟灵毓秀”一词,意思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河洛一带正是钟灵毓秀之地,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如人文初祖黄帝、道家始祖老子、天下贤士程本、纵横家苏秦,谋略家张良、翻译家玄奘、诗王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民族英雄岳飞、武状元牛凤山、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等,不胜枚举。而诗圣杜甫更是出生于洛汭的一颗耀眼的文化明星,正如苏轼所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独为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享年59岁,唐代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流传下来的诗篇将近1500首,诸体兼备,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被尊为“诗圣”, 是那个时期先进思想的代表。1962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白居易称赞他“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中唐诗人元稹给杜甫撰的墓志铭中说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近人称杜诗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诗圣魂,即诗圣的灵魂,杜甫的精神,也就是杜诗中表现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杜甫现存诗作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篇,有的是抒发满腔的爱国热忱,有的是哀民生之多艰,有的是鞭挞贪官污吏的丑陋腐败,有的是描画自己的政治愿景,有的是歌颂祖国河山的瑰丽壮观,有的是寄托对亲邻师友的忆念乡思。他身处困境,依然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依然心胸坦荡。“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这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都是杜甫自小长期受到的河洛文化的熏陶使然。自强不息、民惟邦本、仁者爱人等思想已经深入其骨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初心终生不渝,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一个人出生以来的成长历程,受到各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个人自身的追求和磨砺,思想才能成熟,意志才能坚定,才可以有所成就。我认为杜甫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河洛文化良好环境的熏陶。
河洛文化属于黄河文化的范畴。它萌芽于三皇五帝时期,产生于夏商,成熟于春秋,发达于汉魏唐宋,承传于其后各代,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巩义处于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带,杜甫诞生于洛水东岸的南窑湾,归葬于紧邻黄河的邙山之巅。
洛河,古名洛水,又名雒水,巩义段俗称清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全长447 公里,巩义境内长34公里。洛河承载着太极八卦、筑坛沉璧、河图洛书、洛神月娥、五子之歌、夏商周都邑、隋唐大运河等厚重历史,是“流动的史记”。洛河是智慧之水、文化之水,苏秦、潘岳、杜审言、杜甫、蔡齐、卢亚都诞生于洛水旁。邙山,又名邙岭、神堤山,巩境西段称崟㟲山,中段称大力山,东段称神都山。常言“生在苏杭,死葬北邙”,故邙山是仁德之山、神圣之山。巩伯国、荣錡国、东周国、北魏石窟、杜甫陵墓、康百万庄园、刘镇华庄园等都选址于这里。
据史料记载,现在瑶湾村东的瑶湾岭在古时候叫鸠龙岭,也叫梅岭。杜甫《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中有“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的诗句。洛水自西而来,被鸠龙岭所阻,而后向北汇入黄河。在这个转弯处,积水颇深,面积有百亩之大,水色碧绿,清澈透底,“底有矾石,故上无冰”,是隋唐大运河巩义段重要的漕运不冻码头,人称瑶池湾或瑶湾渡,成为东京洛阳通往全国的门户。杜甫公元712年农历正月初一就诞生在这河洛文化浓郁而深厚的笔架山下。
东面有八卦台,是伏羲、女娲看河观天之所;有隋代兴洛仓,是李密义军发祥之地。北面神都山,武则天曾在那里沉璧祭天;净土寺,唐三藏曾在那里出家拜佛。西面不远处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老县城,李密拴马柏还在;再往西有东汉“三田哭活紫荆树的故事”,孝义村因此得名。
杜甫的少年时代,除了从3岁到5岁寄养在东都洛阳二姑母家外,多数时间是在巩县故居生活的。这时是唐帝国强盛富庶安定的时代,因此他有一个一生中最为得意幸福的童年。在杜甫故居的花园里,就能直接看到站街热闹非常的集市,观赏“泗河烟柳”,目睹“金山落照”,耳听“石窟晚钟”,远眺“邙岭积雪”,尽览巩县城区的四大美景。家乡的山水,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的民间传说、逸闻趣事以及童年生活的乐趣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传,杜甫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洛汭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他的灵感,促使他早慧。在他晚年的回忆诗《壮游》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岁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还说 “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杨。”洛阳名士如崔尚、魏启心看了小杜甫的少年新作都大加赞赏,说他像东汉时期的班固、杨雄一样才华横溢。他在《百忧集行》中还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可见他到老仍然童心未泯,津津乐道当年事。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金城冯贽所撰的《云仙杂记》中记载有一个“康水采文”的故事,文曰:杜子美十余岁,梦人令采文于康水。觉而问人,此水在二十里外,乃往求之。见峨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谪,为唐世文章海,九云诰已降,可于豆垄下取。甫以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诗王本在陈芳国,九夜扪之麟篆熟,声振扶桑享天福。”后因佩入葱市,归来飞火满室,有声曰:“邂逅污秽,令汝文而不贵。”
清康熙十九年(1680),河南驿监兼分守开归道参政杜慡撰文的《谒杜少陵墓记》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康水在康店,是洛河的一条小支流。故事虽说有神话传说的性质,但也说明了杜甫广览博采,受河洛文化影响之深。
其二,奉儒守官书香世家的传承。
杜甫诞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京城洛阳名士云集,儒教思想处于主导地位,河洛文化中的惟民为本思想、兼济天下思想、恻隐博爱思想等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这些都给杜甫的身心发育和知识积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正是这得天独厚的良好氛围才孕育了一代伟大诗圣。
杜甫的十三代远祖杜预,是西晋政治家、军事家、学问家,司马懿之婿,带兵灭吴的统帅,被封为当阳侯,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家住京兆杜陵,故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以先祖杜预为荣,极为崇拜。偃师杜楼(原称土娄)有杜家祖坟,杜预和杜审言都葬在那里。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曾在杜预墓前结庐居住,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追念远祖的功德,感情非常真挚,文中有“小子筑室首阳山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等语。他晚年漂泊荆楚,也是时常想到杜预。
杜甫的高祖杜鱼石,曾任隋代河内司功、获嘉县令,家住湖北襄阳,故杜甫自称祖籍襄阳。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他把“襄阳”“洛阳”都当做自己的家乡。杜诗中多次提到的“故乡”,小范围讲,指巩县;大的范围,应指包括巩县、偃师在内的东都洛阳,以及祖籍襄阳。
曾祖杜依艺,原籍襄阳。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任命太仆寺少卿萧锐运送河南各州的粮草入海。时任监察御史的杜依艺奉诏任巩县令,协助萧锐督办粮草。他选择瑶湾笔架山下安家,管理县衙和处理码头事务两不误。在这里受洛水的滋润、文风的熏陶,竟然培育出了杜审言、杜甫两位大诗人。
祖父杜审言,出生于瑶湾,官武周膳部员外郎,是初唐“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中成就最高的。他还是唐代五言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所以杜甫非常敬佩他,并以他为榜样:“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并以“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鼓励自己的儿子。杜甫出生的前四年,审言已去世,他并没有见过爷爷。
伯父杜并,孝子,从小天资聪慧,老成持重,知书达理,好学上进。“日诵万言,尤精翰墨”。13岁时审言被司马周季重诬陷入狱,他为报父仇,潜入周府,在宴席上手刃仇敌,结果被乱刀砍死。三年后归葬,审言亲撰祭文,监察御史苏颋撰写墓志。周季重伤重不愈,临死前叹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由于家传,杜甫年轻时并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能够骑马弯弓的勇武之士,有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父杜闲,先后任兖州司马、郾城令、奉天令,享年59岁。母崔海棠,国子司业崔融长女(姜海宽编著的《杜甫年谱》中如是说)。杜甫3岁时生母去世,故被送给洛阳二姑家照管。二姑家亦是官宦门第,有大家风范,对小杜甫疼爱有加,百般呵护,对其影响很大,杜甫给她写有墓志铭,称她为“万年县君”“唐义姑”。
抗战时洛阳曾出演过一部话剧《少年杜甫》,流传下来两首诗写到了杜甫少年时的行踪。《祭母》:“俪慈三年祭,随辈回邙岭,风雷共哀乐,雨泪润坟青”。《叹赐》:“六龄返龙窝,宅第驻跸封。战马数十匹,随处碰屯兵。日祈餐两顿,唱歌供军听。君王开怀赞,笔赐子美名。”杜甫6岁时还随父在郾城观看过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印象深刻,50年后他在夔州又看到此舞,专门写了长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继母卢氏,因常年住齐地,未见杜甫提及。
妻杨婉,弘农(现灵宝县)人,是司农少卿(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杨怡之长女,22岁与24岁的杜甫结婚于“陆浑山庄”。她书香门第,大家闺秀,金枝玉叶,有姣好的容颜,贤惠的品格,跟着丈夫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仍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相濡以沫。杜甫对妻也是一往情深,倍加称赞,有20 多首诗都描绘到了妻子的风采。
天宝十五载(756),杜甫前往灵武追随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困于长安,望月思家,给仍在鄜州羌村的妻子杨氏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情诗。《五律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中饱含了对妻子的深情,对儿女的深情,对天下百姓的深情,对遭难家国的深情,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赞这首诗是“第一等情诗”。 清代名家黄生称赞道:“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杜甫异母弟四个:杜颖(居山东)、杜观(居兰田)、杜丰(居杭州)、杜占(居江州),异母妹一个。杜甫在诗中经常提到他们。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杜甫的子女存活长大的有宗武、宗文,宗红。其孙杜嗣业,在杜甫去世43年后将其遗骨从湖南迁回到了故乡邙山之巅。因杜甫曾祖任巩县令,唐代畿县官员的级别、待遇比别县要高,除分有职分田外,还在邙岭分有永业田,永业田是可以继承的,所以杜甫的父母以及两个儿子都葬在这里。
已故杜甫研究专家、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先生,1984年5月7日写了《重谒邙山少陵墓》一诗:“忧国忧民不自忧,东南西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受到祖辈和亲友的示范和关爱,耳濡目染,长期积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烙印于他的心胸,表现于他一生的行动中。
其三,颠沛流离多灾多难的锤炼。
杜甫遵从“奉儒守官”“兼济天下”的家训,赴京城应试,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亦全部落榜,又给皇帝上“三大礼赋”,也未被重用。期间,他看到了统治者穷兵黩武,“古来白骨无人收” (《兵车行》);看到了达官贵人骄奢淫逸,“炙手可热势绝伦” (《丽人行》);看到了贫富的巨大差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繁盛的唐帝国如大厦将倾,陷入长达8年的战乱之中。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出逃,肃宗在灵武即位。天宝十五载(757),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困于长安。他看到京城萧条破败的景象,百感交集,写出了《五律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中充分展现了他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操。
后逃出长安,仍不忘忠君报国,前往朝廷所在的凤翔,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但因上疏搭救招讨节度使房绾,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赴华州的路上,他目睹了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田地荒芜,妻离子散,饿殍遍野,“离乱人不如太平犬”的惨象,产生了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写出了千古绝唱“三吏三别”。官场的腐败,恶吏的残暴,他无力抗争,决定丢弃官职,乾元二年(759)秋携家带口,开始了艰苦的颠簸历程。
杜甫前往秦州投亲不着,到同谷举目无亲,饥寒交迫,只得拾橡子、卖草药糊口。他怀念弟妹,思恋故乡,百感交集,于是长歌当哭,写下“同谷七歌”,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达到了魂牵梦萦的程度。无奈,又长途跋涉,南下剑阁,到了成都。在浣花溪旁修建了草堂,过上了一段比较安定舒心的日子。《江畔独步寻花 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受兵部侍郎、西川节度使严武的邀请,到其府上当幕僚,还领了一阵子检校工部员外郎(六品)的俸禄。好景不长,严武去世,失去靠山,无力返乡,又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漂泊生活。从梓州到阆州,再到夔州,疾病缠身,走走停停。出三峡,赴岳州,潭州、衡州,准备经襄阳返故乡而不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最后病逝于湘江船上。
杜甫从甘肃到四川,再沿江到湖南,十年颠簸,千辛万苦,是何等的艰辛?但他初心不改,忧国忧民不自忧,甚至把关心民生疾苦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度的人民性是全部杜诗的一条思想红线。这一时期,他抱病创作,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并投入了自己血泪深沉的情感,各种诗体都很精湛,品位和数量均达到了高峰。其中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登岳阳楼》《奉呈湖南亲友》等为代表。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蚕谷行》:“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这首诗写于杜甫去世的前一年,是他留存下来的1400多首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杜甫希望万城无甲兵,战士都解甲归田,战乱永不发生,百姓丰衣足食,男耕女织,出门一路欢歌,一派和谐升平景象。这是他的和平构想,也是他忧国忧民高尚品格的集中体现。杜甫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是对陶渊明“桃花源”社会和他自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社会的超越。因此,杜甫应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的代表。
杜甫的精神品质,表现在他有一颗经久不衰的、真挚的爱心:爱自己的祖国,不管是强盛还是灾难深重;爱天下的百姓,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贫困下层;爱自己的故乡,不管是诗书往来还是魂牵梦萦;爱自己的亲人,不管是短暂团聚还是四散飘零;爱患难的朋友,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被贬获刑;甚至推及万物,包括那些飞禽走兽如马匹苍鹰。这颗爱心,是由河洛文化滋养和儒家思想洗礼而跳动的。它焕发出了无比的能量和灿烂的光焰,为河洛文化和故乡巩义谱写了光辉而伟大的一页!
作者简介:阎兴业,1943年2月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校长(退休)。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巩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河南省杜甫研究会、杜甫故里诗词学会理事。荣获巩义市“最美老人”、郑州市“百姓学习之星”、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出版有《诗乡漫语》《诗乡芳草》《诗乡莺歌》三部曲。
来源:巩义文暖流年(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