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泉村游记
王晓军
自济南向西南行一百二十公里,至平阴洪范镇东天池山脚下,其泉水日涌数万斗,间有一乡村部落,名书院泉村,亦称东流泉村。
村不凿井,家不设缸。泉水盘街绕户,曲水可以流觞,人说有江南之美。
我说,江南之美不及书院泉村美之三分。
水之清冽甘甜,藻如绿缎絲绸。户外有山景之俊,门前有水帘之美。卧听泉音,坐观锦鲤,谁可比肩?
几只绿颈麻鸭戏水,三五红冠白鹅昂首。静谧之中透着清欢,何处可见?
洗菜打水浣纱有河堰分流,可与都江堰刘冰父子异曲同工?乡厨庖丁传菜有石渠相送,堪比兰亭序群贤毕至羽觞放流?间或可有传承?
泉分四时,冬暖夏凉,旱季水可没膝,雨晴泉必涨池。山隙缝藏甘甜,石板底涌清流,谁可增减?
傍山侬水,石屋俨然,世代人家,民风纯朴,真是小桥流水人家,似在桃源里。人在其中,不觉粉色已染,江南可期?
漫步秋风,涉足东流,恍若隔世,我与古人同游。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一千五百年前来报到,在其《水经注》记录“天池山下有泉,名东流泉”。简约拾字,谁与同行?
唐代洛阳白马寺的清真、悟明、惠僧、圆僧四大高僧历游此地,修建河道,整治泉池,创建洪福寺,佑福村民。圆寂后,人们在山腰石壁建四尊等人高佛像,以颂其德。其德播其远,何人不敬?
明代中丞刘隅择其良日,临泉建书院,墨香传世。刘老先生把苏轼的《三槐堂铭》“诗书继世长”发扬广大,渊源至今,故称书院泉村。此名之雅,不应赞乎?
明万历一五八一年,在朝为官的朱维京,朱应彀回归故里,与闲赋的于慎行雨中同游。朱维京起句,“石床云做幔,丹壑水成音”。朱应彀应答“山静无人迹,林深多鸟音”。于慎行酬唱“风雨鸣丹谷,泉飞万壑音”。你瞧,三人行,都是我辈之师。妙这水音起丹壑;悦这鸟音啭山林,叹这泉音飞瀑布,听之,能不赞佩击掌?
诸多名贤达人留连此山泉,长驻短歇,都留下千古绝唱。那个江南水乡有此殊荣?
千古藏名泉,山深有名村。村因泉而得名,泉因村而传世。名泉与名人与共,名村因盛世扬名。
书院泉村东流水,美的自然,美的自在,不排序列,不与人争。
一个水字,上下几千年,四面山水染尽成丹青;一个好字,方圆几百里,八方乡邻慕名齐翘首。
不管你是谁,来了,就想多停留,走了,还要回回头,看看来的路,回头还要走一走。书院泉村,真是一个好字不得了。
2022年9月29日

作者简介:王晓军,微名,晓军,山东济南人,现已退休。热爱文学,退休后拿起笔来练习写作。

诵者
任然:播音主持资格教师,喜文学,爱朗诵,痴禅音。在文字间游走涂写,阅他人,观自心,不惊不扰。愿以真诚之声,传递大善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