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确实是智慧的符号。我们看“怒”字,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呢?他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怒”呢?当你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你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你才会发怒。
那么很多人说都是谁谁谁让我很生气,某一件事让我很生气。其实这些话都有待商榷,为什么呢,因为从逻辑上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你的内心,所以请问那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谁呢?其实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
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个文章写得非常好,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
比如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先生的手上。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上。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啊。”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媳妇的手中。还有一个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一位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给气炸了。”他把快乐的钥匙又交在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动不动因为芝麻大的小事就发脾气,那我们周围的人呢,都会跟着很紧张,很有压力。为什么呢?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了。那么,既然我们知道一个人生气让周围的人都跟着不舒服很紧张,那我们自己也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但是我们往往都把自己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别人的手上。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子丈夫,或者我们的儿女,我们的同事,我们的领导,那么这个《握住自己快乐钥匙》的文章,就提醒我们,人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怒字告诉我们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那么还有一句话说: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为什么发怒是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呢?首先发怒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在《黄帝内经》上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所以一个人经常喜欢生气,脾气不好,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怒伤肝,这个人经常生气,这个肝上就得这样或者那样的肝病了。第二呢,中国人还说怒发冲冠,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盛怒之下,他的血气会往头顶涌,头顶经常发热,于是他就容易生气,容易着急,容易上火。结果确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那么有的人还专门研究,人的情绪情感和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这样一句话:“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要你的命。”所以我们五脏六腑之所以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病症,都是因为和恨怨恼怒烦,五种不良的情绪有关。所以我们一个人情绪不好,被这些负面的情绪所充斥,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损伤。
那怎么样来解决爱生气的问题呢?我们要学会转“怒”为“恕”。你看“怒”字它的“又”字边棱棱角角是很分明的,我们把这个棱棱角角变得圆滑一点儿,就变成了“恕”。而“恕”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什么叫“恕”呢,要做到“恕”,就是要做到“如其心”。如谁的心呢?如对方的存心,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或者说如自己的心。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给别人的时候,要扪心自问:“我希望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方式来对我”?比如说别人做错事了,我们要发怒的时候,我们就要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完人了,我是不是一个圣贤人了,一个错误都不犯了呢?那我自己还不是一个圣贤人,还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过失,那怎么能够要求他一个错误都不犯呢?
而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我呢?我们希望他能够体谅我的苦衷,考虑到我们的环境,给我们一个改过的机会,那么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呢,我们也要体谅他的苦衷,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所以孔老夫子有弟子来请教,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呀?”孔老夫子说:“有啊,这一个字就是恕”。什么是恕呢?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弟子规》上的一句话就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我们做给别人之前,都要扪心自问,我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方式对我?如果我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方式来对我,那我赶紧就停止,不要以这样的方式态度去对别人。所以你看《弟子规》上的每一句话都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把这句话学会了记住了,运用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那你就知道这件事如何去取舍,该不该做,应该怎样做。所以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以很简单平实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我们不要因为这个简单就瞧不起它。实际上《弟子规》的1080个字360句话113件事。如果我们字字句句做到了,那我们发现,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人气指数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我们再看呢,在《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君子有三恕”。哪三恕呢?“有君弗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意思是说,你对领导不能够侍奉的很好,不能够让领导满意,而你有属下,却希望他对你服侍得很好,对你竭忠尽智,这就不是恕道了。“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你不能够很好地孝顺父母,侍奉父母,让父母感到满意。而有儿子之后,希望他们能够孝顺你,对你服侍得很满意,这也不是恕道了。“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不能够以礼敬的态度来对待兄长,有弟弟妹妹,还希望他们能恭敬地对待你,这也不是恕道了,所以如果要做到恕的话,确实要做到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别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所以在《大学》上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个就讲的是恕道。意思是说你厌恶领导的,他的所作所为让你生厌,那你就不要以这样的态度方式去对待属下。你厌恶属下的,他办事不认真负责,给他说的话,他转头就忘了。那你不喜欢属下这样做,你也不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方式,去对待你的领导。那你对待左右,左右就是和我们平等的人,朋友、或者是说我们的前任。前任没有把工作交代好他就走了,那我们也不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后任。我们一定要做的有始有终。把工作认真负责地交代给下面的一个人。那么这个都是恕道。这个恕就是“如心”。什么是如心呢?就是“真如之心”。这个“真如之心”就是我们的本性。那我们的本性是什么呢?你看禅宗也讲,要找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说人都有纯净纯善的本性。那我们这个本性是什么呢?就是我和众生,我和所有的人,包括动物植物山河大地等等,都是一体的关系。这才是我们的真实面目。
就像我们看这个水,它起了小水泡,结果每一个水泡,都执着这个水泡是我,而和别的水泡就起了对立,起了争执。但是那个真正找到自性的人,回归到自我面目的人,就是回归大海的水泡,他知道整个大海那才是真我,那才是我的本性。
那么我们是凡夫,就是迷惑颠倒,他没有看到事实真相,所以才会和人家起对立。说这个是我,那个是他,我和他的利益就有冲突,你打我一拳,我就会打你一脚。那么这个就叫,没有认识事实真相。那么认识事实真相的人,他是怎么做的呢?他知道我和其他人和动物植物山河大地都是一体的关系。什么叫一体的关系呢?就是一个身体一样,谁也离不开谁。比如说我们的牙齿不小心咬到了舌头,那我这个舌头还会和牙齿不依不饶,还要再对他报复攻击吗?它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所以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真如之心的人,他一定能够做到仁者无敌。什么是仁者无敌呢?就是他在内心里不和任何一个人起对立。
为什么菩萨能够做到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经常说大慈大悲观音菩萨,那为什么这个观音菩萨被称为大慈大悲呢?因为我们一般人的慈悲之心,仁爱之心,是指向特定的对象,比如说这个人是我的爱人,是我的父母,是我的儿女,所以他们有困难,我去帮助,我特别着急,我就想法儿地救助他们。但是对于那些陌生人,和我毫无关系的人呢?我就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了。那我们看世间人,每一天朝九晚五地工作,非常的忙碌,非常的辛苦,他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一句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没有名利在推动,谁还会朝九晚五地去工作呢?我做这件事又没有名又没有利,那可能很多人都不去做这件事了。那菩萨他也没有名没有利,但是他仍然辛辛苦苦地去救助众生,这个推动的力量,又是什么呢?这个推动的力量,就是如心。就是同体的大悲心。什么叫如心呢?看到他受苦就如同我受苦一样,看到他幸福就和自己幸福一样。这个就叫如心。
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圣贤人,他们去用功读书,因为他从小熟读圣贤书,受到圣贤教诲的熏陶,他能够襟怀天下心系众生。是这种心在让他无私无求地为大众付出。真正地做到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那么我们谈到了要克制怒气,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一个字,这个字就是“忍”。这个忍字也写得很有味道,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才谈得上忍呢?平时你恭敬我,我恭敬你,你礼遇我,我礼待你,这个时候谈不上忍。只有当你的心上加了一把刀刃的时候,你还能够如如不动,这个时候才谈得上是忍。所以我们要克制怒气,首先要学会这一个字,那就是“忍”。当然,这个忍的功夫它也是有不同层次的。
古人说这个“忍”他有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力忍”,用力地克制自己的怒气。比如说别人诽谤我,中伤我,打击我。我努力的克制住自己的怒气,不去和他一般见识,不去打击报复。当然,如果我们的忍,仅仅停留在这一个层次,终于有一天你会忍无可忍,还是会火山爆发。所以怎么样呢?我们要把这个境界再向上提升。
第二个层次,就是“忘忍”。什么是忘忍呢?就是我这个人心胸很大,宰相肚子能撑船,别人对我们的不好,对我们的诽谤中伤,我都转头就忘了,没有把他放在心上。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就过去了。
第三个层次是“反忍”。什么意思呢,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一句话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法。我们后面会详细的讲述。就是任何一件事,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不是去责怪别人,反而反省自己,哪做的不够好,有哪些可待提升的地方。那我们看这个人对别人都是很恭敬,很礼貌,他唯独对我有怨言,说明什么呢?肯定是我有想的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是无意有意之中,说话不在意,得罪了别人。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那么第四个层次,就是“观忍”。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比如说我们从前的事,包括昨天的事,过去了的事,不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虚幻不实吗?又像水泡一样一下子就破灭了,还像打雷闪电一样,怎么样呢?都是短暂的不能够持续。所以那个让你生气的事,它已经过去了。让你生气的人,他也再过几十年,在哪里呢?我们想一想,今天你和他斤斤计较的,非常过意不去的那个人,再过七十年,八十年,他又在何地呢?一想啊,他就在那个小盒子里而已,你有必要跟他计较吗?所以这个引起怒气的事,那个引你生气的人,其实都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你就像把他当成梦幻泡影一样,不要和他斤斤计较。如果你对这个人念念不忘,一有时间一有机会就把他翻出来,把自己气个半死,别人连知道都不知道,这是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要学会观忍。
第五个层次,就是“喜忍”。别人诽谤我们,批评我们,讽刺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仅不生气,不发怒,反而还很高兴,为什么很高兴呢?你看这个人又来考验我们,提升我们的境界来了。他看我们忍辱的功夫,是不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他是考官。我们都知道小学生面临的考试,试题都比较简单,到了中学,到了高中再到大学,再到了博士研究生,随着你级别越来越高,这个考题也会越来越难。所以这些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干什么来的呢?他是来考验我们的忍辱功夫的,考察我们的修养,是不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你怎么样呢,你不生气反而还欢喜地接受,如果我能够考试过关,那我这个级别又提升了,我的功夫又进步了。
那第六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叫“慈忍”。也就是别人做错了事,我不仅不对别人打击报复,反而想着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甚至想着去帮助他,提升他。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有句话说“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比如说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说有一个孩子,还没有走上社会,但是就有很多悖逆社会的行为。比如说有一个豪华的车子,停在路边,他也不认识这个车子的主人,但是他很淘气,拿着刀子就在这豪华轿车上给它划上几道。如果我们是这个车子的主人,我们遇到这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第一个反应就是发怒,就是生气。但是中国人说“论人之非,当究(原)其心”。当我们谈论一个人过失的时候,我们要进一步探讨,他导致过失的原因。于是我们去调查,说这个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呢?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个孩子早年他的父母离异了,他的父亲找了一个妻子,成了一个家,他的母亲嫁了一个丈夫,又成了另外一个家。他就没人管,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从小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从小对这个世界就没有感情,充满了冷漠,充满了对立。所以他没有走上社会,就做出了这样悖逆社会的行为。根本原因就是缺少爱。
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我们听说有一个《弟子规》的学习营,效果特别好。我们可能不远万里也送孩子去学习。我们听说有一个学习方法,迅速地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可能也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学习。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照顾,有求必应,无微不至。那么这个孩子相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是不是很可怜了呢?所以你这样一想的话,你就不想去报复他,也不想着去生气了。你想去提升他,帮助他,把自己的这个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提升起来了。这个就叫慈忍。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而很多人说他明明就是做错了,为什么我看他不顺眼,还是我自己的修养不够呢?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呢?
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生气了,习惯于遇到事情就发火,那怎么办呢?我们要认识到发脾气对人产生的伤害,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人际关系。
在美国休斯顿有一位银行家,他小的时候脾气特别地暴烈,经常因为小事就发脾气。那么他就讲述了,他是怎么样克服易怒的脾气的。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他一小桶铁钉子,对他说:你每生气一次,就在后院那个栏杆上钉一颗钉子。结果第一天,他就在这个柱子上钉了十六颗钉子。说明什么呢,他这一天生气十六次,确实脾气不好。后来因为脾气少发了,所以每一天的钉子,也就逐渐钉得少了,最后他变得完全不发脾气了。他就把自己情绪的转变,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说:“很好,你做得不错。如果有一天你能够不发脾气,那你就到后院的柱子上拔掉一颗钉子。”经过大约七个月,他把柱子上所有的钉子全都拔掉了。他又告诉父亲,你看我把后院柱子上的钉子全都拔掉了。他的父亲看了之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看到柱子上那些小孔了吗?”那柱子上千疮百孔,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美观和好看了,所以当你发脾气的时候,你的恶言恶语就像那些钉孔一样,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疤痕。也像你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当你拔出刀子之后,无论你对人家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永远不可愈合了。”所以大家要记住,坏脾气只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不是更加容易。
所以我们一定也要学会一些方法,来克服爱生气的毛病。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克服爱生气的毛病。每一天的晚上,我们站在镜子面前,对着镜子这样说:“从今以后,你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早晨起来方法也是一样,但是说的话有所不同,你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你已经完全不生气了”。当然,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习气一旦养成,确实是很难改变。但是我们要有信心,这个习气再重,他也不是本性本具的,都是后天加上去的。只要你有信心、有决心、有意志,也终究能够把它给克服。我相信经过三个月以上的不断练习。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人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轻易的发火了。那么这样,我们就能真正的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个人的身体经过锻炼,可以变得更加强壮,更加健康。那么人的心灵,也可以通过修养,变得更加平和。那么经过这样的练习,我们就能够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修养,有没有修为,看什么呢?就是看他在财色名利,而后利乐兴衰,各种苦难面前,是否能够做到如如不动。那么这个就是古人所说的八风吹不动,这个典故我们留在以后再讲。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那么在《群书治要.老子》中,说一句话,说:五味令人口爽,我们知道无味就是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那么在这里其实也是泛指各种味道,或者调和重味儿而成的美味食品。口爽这个“爽”字有丧败的意思。也就是说过度重视这些美味儿,会伤害到自己的味觉。
比如说人如果特别喜欢辣,喜欢辛等味道,这样吃到最后,自己的舌头都吃坏了,不敏锐了。而有一些食物的原味儿,比如说青菜,它原本的清香,我们就尝不到了,所以人对食物的欲望越淡,口味越轻,他的味觉越敏感。他能够吃出这个食物的原味。
那么现在有很多人特别喜欢吃味道重的食物。比如说吃一碗面,要放上很多的胡椒辣椒酱油等等,比如说有人说吃辣椒有三个境界:第一种境界叫“不怕辣”;第二种境界叫“辣不怕”;第三种境界叫“怕不辣”;越吃口味就越重了。其实给身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最后都是得这样或者那样的病。所以现在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等等,都是和吃的味道过重有关。那么欲望随着口味也越来越重,最后自己呢也控制不了自己。
那么中国人有一句话说病从口入,这个病从口入不仅仅是指吃了不卫生的食物,他也是告诉我们吃了不该吃的食物。所以导致了各种疾病,那么这个都是提醒我们,不该吃的东西要少吃不吃。
所以古人呢提倡吃得要清淡,越清淡越好。那么我们再看喝。在《群书治要》最后一章家《抱朴子》专门有一篇文章叫酒戒,这一篇文章把饮酒的过害可谓描写的淋漓尽致,它说: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豪锋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君主以之败德,小人以之速罪,耽之惑之,显不及祸。这个“酒醴”,这个“醴”也说一种甜酒,酒和醴的味道都接近,但都是致病的毒药。对人没有丝毫的益处。但却有像山丘那样大的害处。
君子因为喝酒而败坏了德行,小人因为喝酒而招来了罪过,但是人们却沉迷于酒醴之中,很少有不给自己招致灾祸的。世之士人,亦知其然,既莫能绝,又不肯节。纵口心之近欲,召轻灾之根源。似热场之恣冷,虽适己而身危。你看世间的士人都知道饮酒的危害,一提起来饮酒的过患,谁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既没有人能够戒除,也不肯有所节制,放纵自己的内心和口腹之欲,忽视了名声受到损伤,还有招致灾祸的根源。就好像人有内热的时候就喜欢喝冷饮一样,虽说一时适意。但是使身体却受到了危害。
小大乱丧,亦罔非酒。然而俗人是酣是湎,你看小到个人的祸患,大到国家的灭亡,无不是由酒所造成的。然而世俗之人却依然畅快淋漓地饮酒,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
那么后边它还描写了酒后乱性的癫狂场景,各种酒徒的不同丑态。在宴会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显得谨慎庄重,说话较少而且仪容整齐。像咏《诗》那样和悦恬淡。还举杯恭祝身体健康,虽然微微有些醉意,还能自我把持。可是没过多久就感觉到身体飘飘然,这时候醉得口里吐出了脏物,鼻子里流出了鼻涕,有失常态。还不时翩迁起舞,离开座位,边喊边叫。就像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不息。有的和人争辩求胜,有的哑哑独笑,有的自言自语,有的呕吐得几案坐席到处都是,有的跌倒爬行,行路踉跄。有的摘下帽子,解开腰带。平日操守好的也变得像华督那样四处乱看。平日性情怯懦的,也模仿大力士庆忌那样显示能耐。平日性格稳健的,也变得如飞蓬旋转四处叨扰。平日端庄严肃的,却像鹿跳鱼跃一样闹腾不已。平日不善寒暄的,也都会抚掌来附和叫好。平日谦恭而与人无争的,也变得趋炎附势,同那些地位高的人交往。这样廉耻的礼仪毁弃了,而慌乱这样的毛病就出现了。卑鄙的品性显露,傲慢凶狠的态度产生了,结果精神混乱善恶颠倒。
所以这个酒所引起的灾祸可以说多的难以记载。但是人们欢聚时却没有人舍得放弃饮酒,举杯之声不绝于耳,不管能不能喝都开怀畅饮,最后呢这个文章还说:你看古代的时候,发明酿酒的仪狄,曾经向大禹敬献美酒,但是却被疏远。夏朝因此而兴盛。酒糟堆成山,酒浆满池,结果夏桀、商纣因此而亡国。丰候获罪是因为头上顶着酒樽,口中衔着酒杯。灌夫被灭族,季布被疏远斥退,子建被免官黜退。都是因为酒。
但是怎么样呢,但是社会上人们喜爱饮酒,并以饮酒为乐的人却很多很多,而戒酒怕酒的人却很少很少。乐之者众,戒之者少。劝诫的箴言有怎能够起到效果呢?所以只希望君子能够节制饮酒。你看古人的这一篇文章,把这个饮酒的过患描述的淋漓尽致。那些喜欢饮酒的人听了,确实要引以为戒。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饮酒可以减轻压力,其实这句话似事而非,为什么呢,饮酒其实就是麻醉自己。那我们想一想人什么时候才需要麻醉自己,那都是人生有痛苦的时候,才需要麻醉自己。那我们要问人生为什么会有痛苦呢?原因就是自己该尽的责任没有尽到,该承担的本分没有承担好,所以才会觉的有痛苦,所以没有读书就不明白道理。“借酒浇愁愁更愁”,因为你并没有把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唯有承担起责任,把这个无伦关系都处理好,人生才会越走越充实,才不会觉得空虚,这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这才能够获得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而不需要用醉酒来麻痹自己,躲避痛苦,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那么很多人他还说,饮酒还能够交好多的朋友,其实饮酒交的朋友都是酒肉朋友。那么这个有酒有肉就是好兄弟,但是人遇到急难的时候,这些朋友都在哪里呢?所以我们交朋友要以道义相交,而不能交那些酒肉朋友。那么还有中国人说,这酒是中国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我们看一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的酒文化呢?在《左传》上记载,在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国发生了动乱,太子御寇被杀,这个时候呢公子陈完就流亡到了齐国,齐桓公就认命为他做卿。陈完就辞谢说:“我是流亡到齐国的人,您收留我对我就是很大的恩惠了,我怎么敢接受这么高的官位呢?”最后齐桓公任命他做工正,也就是主管工匠的官职,那陈完就接受了。随后他请齐桓公喝酒,两个人喝得很高兴就不知不觉地到了晚上,齐桓公说:“我们再点上灯接着喝酒吧,”那么你看齐桓公喝得这么高兴,如果是普通人,也一定会答应他的要求。但是陈完却没有答应,他说:“我只是选择了在白天来招待您,没有选择在夜晚招待您,所以不敢听从您的命令。”这就等于直接把齐桓公给拒绝了。那么陈完还陈述了拒绝的理由,他说了这样一句话:“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你看中国人说无酒不成席,这个酒是来干什么的呢?它是来帮助完成礼仪的 ,不能够没玩没了地喝下去,这才符合义,这才是适宜的,能让君主完成礼,同时又不让君主饮酒过度,伤害身体,这才会对君主真正的爱护,这才是仁。你看这话说到这种程度,齐桓公当然就不好意思再继续喝下去了,所以一场酒席也就到此结束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即使是对于国君的要求,古人觉得不符合礼,太过分,他都会婉言拒绝,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度,都要有分寸,要符合于礼的节度。所以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中国的酒文化,这个酒是帮助完成“礼”的。点到为止,绝对不是让人沉湎于酒,喝得没玩没了,最后伤身败德。
所以我们看古代有一种酒杯,它上边有两个像疙瘩的东西,你端起酒杯喝酒的时候,这两个疙瘩就会对着你的眼睛,什么意思呢,他就是在提醒你喝酒要适度,你不能够饮得过多,否则你要担心你的眼睛,会失明,会喝坏。这才是中国的酒文化,让你饮酒要适度,不要伤身败德。所以喝酒不能喝得酩酊大醉,也不能够喝得失去了斯文,失去了体面,失去了领导的威仪。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所以我们现在领导者要明白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也就是你听了这首诗,看了这首歌,看了这一篇文章,能够变化人的气质,使你转恶为善。把错误的行为改过来,变化自己的气质,这个才叫文化。
那我们说酒文化,他一定是促人转恶为善,转凡成圣的,让人的境界不断地提升的,那我们学了《群书治要》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酒文化,那就是酒以成礼,不继以淫。这个才是真正的酒文化。
所以我们怎么戒酒呢?有一个很好的办法,也是有一些现代人总结出来的。就是有一次你没有喝醉,你看一看那个喝醉酒的人那个丑态。你就明白了,原来自己喝醉酒之后,也是这样的丑态百出。失去了威仪,让人嘲笑,不尊重。所以你怎么样呢,你也很容易就把酒戒了。
那么在佛经上特别讲了饮酒的一些祸患。也就是把饮酒所导致的不良后果,都给我们总结了一下。概况为十种过失,第一就是颜色恶,我们看这个酒色之徒的脸色都发暗,而且眼睛里也有一种酒色之徒的眼神,这种眼神不正。第二是下劣,也就是饮酒之人,醉酒之后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威仪不整,动止轻薄,容易被人轻视厌恶:第三就是眼视不明,因为经常饮酒使得眼睛昏花,视力下降,看不清楚:第四是现嗔恚相,因为一个人饮酒之后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这个时候怨恨心很容易升起。无论对于亲属还是贤善之人,都可以发脾气。特别是他有抱怨的人或事的时候,醉酒之后自己神志不清,不能够控制。所以酒后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没有办法隐瞒。
在《六韬》上记载,观察一个人能不能够胜任将军之职,有一个方法,那就是醉之以酒,以观其态。也就是要让他喝醉酒,看他是不是酒后失言,酒后失态;第五是坏田业资生,对他的事业有损害,特别是经商。你看酒醉的时候不正常了。这个时候还要谈生意,就很容易出麻烦,如果真的签了约,可能后悔莫及,给自己的事业也造成了障碍;第六就是致疾病,饮酒过度身体失调,导致患慢性病,急性病等等。所以一个人好饮酒,这个身体都不可能健康:第七是益斗讼,醉酒的人发狠,与人争竞,怨恨发作,这叫瞋毒。人不饮酒的时候还能够控制自己,但是饮酒之后自制力下降,最容易引起争斗。甚至还会因为好勇斗狠而不惜生命。第八就是恶名流布,常常醉酒舍弃善法,没有人称赞他,反而会恶名流布远近皆知:第九就是智慧减少,饮酒昏迷颠三倒四,愚痴狂悖。记忆力下降,聪明智慧也日渐减少;最终,第十就是命终堕恶道。那么饮酒有这么多的祸患,所以人确实要下勇猛心来戒酒。那么这个是我们讲的戒贪酒。玄奘大师传》有声书
我们讲吃喝还有玩,那么在《老子》上也有一句话说,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古代的游玩主要就是打猎,所以这个田猎就是打猎的意思。骑着马驰骋打猎,追逐野兽,而这个马也是一直在动之中,就会让人心神不宁,心性会被引发得比较狂野。而人在杀野兽的过程中,他的这种心是一种杀戮之心,这个心和人的本性仁慈之心是不相应的。比如说我们读《孟子》,孟子说:“君子远庖厨,所以全无恻隐之心也”。君子为什么要远离厨房呢,远离厨房,因为厨房里经常会有杀鸡杀猪等等这些杀生的场面。如果一个人经常在这里看,久而久之他就认为这个是非常正常的事了,他的仁慈之心就逐渐地埋没了,所以君子人他要远离厨房,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那我们知道古代的皇帝呀,他没有现在的人这么多的游戏方式,所以他们主要的游戏方式就是打猎。特别是像唐太宗这样的武将出身的人,就非常喜欢打猎。有一次太宗他外出打猎,突然呢途中遇上了下大雨,他的雨衣都被浇漏了,这个时候他就问谷那律关于雨衣的事。这个谷那律是当时的谏议大夫,他有一个绰号叫“九经库”。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很多的经书,最初是有“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这是孔老夫子教导学生用的“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到汉代的时候就是置“五经博士”,就是留下来“五经”。那么后来到唐朝就演变了“九经”。这个“九经”就是《诗》《书》《礼》给他分出来了《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也分出来了,分出了《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所以当时有“九经”之说。唐朝的明经科考“九经”,所以就是这“九经”。谷那律被称为“九经库”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对这些经典非常的熟悉。这个是褚遂良给他起的号。所以我们从这个名号中就可以看到,实际上这个谷那律他对圣贤教诲非常的熟悉,所以才被誉为“九经库”。那么这个时候唐太宗就问谷那律说:“雨衣怎么样做才不会漏雨呢?”谷那律怎么回答呢,谷那律他很幽默,他实际上也是为了给太宗有启发,所以他说:“如果能够用瓦来做雨衣,这个雨衣肯定不会漏雨。”我们想一想怎么可能用瓦片来做雨衣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穿在身上也很重,不方便。所以唐太宗“听思聪”,他听出了弦外之音,谷那律的意思不是让他用瓦片来做雨衣,而是希望他不要经常出来打猎,那就不会被雨给浇到了。那么唐太宗对他的这个回答大为赞赏,赏了他五十段锦,还有一条黄金为饰的带子。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唐太宗虽然很喜欢打猎,但是他也是熟读经书,知道打猎的害处,所以当谏议大夫提醒他的时候,他也非常高兴地接受,并且还有鼓励官员给他提各种各样的建议。虽然这个建议和他的嗜好有所违背,他也会欣然接受。
这个世界由心指引,由心牵动,由心支配
迷乱之心,让世间充满烦恼
万物以心为先,以心为主,由心而生
以污秽之心指导言行
苦难就跟随他
如同车跟随拉车的牛
以善良之心指导言行
欢乐就跟随他
就像影子跟随身体
行恶之人,遭受恶报而痛苦
行善之人,领受善报而快乐
心污浊
则人生之路崎岖不平
必会因此跌倒
心里清澈
则人生之路平顺安定
以身心清澈为乐之人
可破恶魔之网,行进于佛道
心静之人得安乐
愈发努力,日夜修
心
那我们看现代社会,说相对文明了,打猎在一般的国家都是被禁止的,现在孩子虽然不打猎了,但是他们打什么了呢?打游戏了,打电动玩具了,而且这些游戏都是以打人杀人的多少,作为晋级的标准。最后打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把别人杀了,居然一点儿都不惊恐,为什么呢?因为他每一天都在游戏上杀啊杀啊,杀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当警察去问他,你怎么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他怎么回答呢,他说等一下他就活过来了。你看这种现象,就是把人的精神都给损害了,神经系统都出了问题了。分不清哪是模拟的,哪是现实的生活了。所以设计这些打打杀杀游戏的人,和写淫书传布淫书的人一样,结果呀绝对不会好。
那么除了喜欢喝酒游戏之外,还很多人喜欢什么呢?喜欢那些稀奇古怪的珍宝来收藏,那么《老子》上怎么说的呢,他说: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就是说那些很贵重的难以获得的货物,比如说金银珠宝珍禽异兽,玉石古玩等等这些都让人心浮动,而且对人的行为有所妨害,有所损伤。你看人看到这些金银珠宝,珍禽异兽,玉石古玩,他就起了贪心,要去追求了,很多人一生都耗费在物欲的追求之中,收藏这些古玩,要买这个呀,买那个呀。最后耗费了一生的精力。最后连自己的孩子家庭都没有照顾好,更谈不上灵性的提升了,最后整个人生也非常的悲哀。那么收藏这些东西呀,除了对自己有损伤之外,对整个社会风气也会有很大的损伤。所以在《淮南子》上记载,衰败之世的社会风气,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也就是重视远方而来的东西,珍视难得的财物。而不注重生活的必需品,这样就会使天下质朴敦厚的风气日渐淡薄,以清为浊。所以呢这种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的风气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去抢购收藏这些东西,想方设法地要获得这些东西,结果怎么样呢,那些没有钱购买的人,他就想方设法的去偷盗。所以这个偷盗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