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禪寮】净慧长老:《善生经》中的夫妇之道
净慧长老
现在一说到信佛,就以为是看破红尘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都以为信佛是教我们断子绝孙。都出家当和尚去了,哪里还有人呢?相反,佛陀强调夫妻之间要互相敬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我们在家众修行佛法的基础。
——净慧长老
◉本文选自净慧长老《做人的佛法》,题目为编者所加。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段经文对当今社会显得特别重要。不仅是具体内容重要,而且让我们从观念上明白佛法的广大性、包容性、多层面性。现在一说到信佛,就以为是看破红尘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都以为信佛是教我们断子绝孙。都出家当和尚去了,哪里还有人呢?相反,佛陀强调夫妻之间要互相敬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我们在家众修行佛法的基础。有人会说这是什么佛教呢?佛教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嘛!这既是社会上的误会,也有佛教界本身的误导。认为佛教是教导我们要了生脱死,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佛家怎么还讲男婚女嫁的事呢?这都是生死事。实际上这种见解不全面。
我们要特别认识到,佛教不仅能救人,还能救社会、救国家。五戒严身,十善治国,人人能向上、向善,一个社会就会有良好善美的社会风气,一个家庭就会是和美幸福的家庭。这样国家难道不会好吗?家庭是国家的细胞。佛教不是政治,不是主义,是从每一个人入手,教我们每一个人都管好自己,处理好周围的关系。每个人都能照管好自己,又能处理好周围的关系,还会有什么问题呢?问题是,我们有的人自己照管不好自己,又不能处理好周围的关系,所以家庭、社会、国家才会有各种问题出现。
通过学习这一节经文,就知道佛法包括各种层面。佛教讲五乘法门,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乘法门都是以人为起点,以人为枢纽,上天入地,都从人开始。把人做好了,就一定能生天,成声闻,成缘觉,成菩萨,成佛,三善道、四圣果都有份。人做不好,三途有份。所以人是关键。在这里,在座的女居士多,做丈夫的只有五件事,做妻子的有十三件事,是不是不平等呢?这正显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很多非常关键的问题,都取决于女性如何把握、如何操持。丈夫对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佛陀认为有五件事最为重要。
一者,怜念妻子。“怜”是一种爱心。因为夫妻之间要彼此认同,心平气和。丈夫占主动权,实际上也是双方的事。妻子要尊重爱敬丈夫,丈夫对妻子应有一种高度的同情心、爱心,忆念妻子在家里做事辛苦。操持家务,生儿育女,都是非常辛苦的事。
二者,不轻慢。要做到不轻慢妻子很不容易,即使在今天,歧视妇女、家庭暴力、男女不平等的事,还是时有所闻。不轻慢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男女之间在知识技能上有一定差距。当然在新社会,出现了许多女强人。现在不是丈夫轻慢妻子,好像也有妻子轻慢丈夫的事。在古代,男女在知识技能上差别很大,妇女往往依赖丈夫生活,不像现在男女双职工,大家都拿工资,都有劳动权,能逐步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尽管男女都有劳动权,而收入上不平等的现象也未完全消失。所以不能轻慢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的“圣法律”教导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家庭出身的差距。佛教的教导也是这样,要婚娶称可,最好是门当户对。完全不讲出身的差别悬殊,夫妻之间固然可以认同,但父母、家庭、社会会有种种误解、种种干扰,也容易滋生轻慢之心,造成家庭的不和。
三是长相。妻子长相一般,丈夫一表人才,可能也会成为轻慢妻子的理由。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要生存是很复杂的,这种复杂的生存环境,如何使它得到平衡,得到一点点安慰,作为一个在家人来讲,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出家人,依法自约、依法安居,他有这种自觉自律。作为在家居士,固然可以在佛法上求得一种安慰,求得一种喜悦,求得一种寄托,但他毕竟生活在世间,所以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妻之间的和睦,对于平衡人生的种种痛苦有很大作用。否则的话,就不会在这里讲《善生经》。人间很实在,佛教的教化功能要引导得当,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者,为作璎珞严具。要及时让妻子的穿着打扮庄严。“璎珞”就是项链,“严具”就是比较好的衣服,使自己的妻子穿着打扮入时,不致使人家轻慢。假使丈夫自己很注意穿着打扮,而妻子却是一副穷酸相,那一定会受到外人的议论。所以,作为丈夫有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妻子穿着庄严、入时。
四者,于家中得自在。妻子在家庭里有安全感,能当家作主操持家务。在现实生活中,妻子在家庭中不自在的很多,原因也是来自各方面的。但是作为丈夫,应该主动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使自己的妻子在家中自在安全。
五者,念妻亲亲。不但要爱敬妻子,还要爱敬妻子的亲人,比如岳父、岳母、小姨子、小舅子,要爱念她娘家的眷属。
丈夫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
一者,重爱敬夫。我想从居士们给我讲的事情来看,在家庭里最容易出问题的是感情是否专一的问题。感情专一是家庭和睦、夫妻和睦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女方来讲,最容易使丈夫产生误会的就是女方过去有男朋友、男同学,而在丈夫面前又没有透明度。作为男方也是如此,如果有女同学、女朋友,在妻子面前也要有透明度。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误解,就能使家庭不安宁、不团结、不自在的因素得到排解。有很多居士找我谈这方面的问题,分析来分析去,除了感情上存在不专一的问题以外,就是双方有误解,导致家庭不和。妻子对丈夫出于真诚的“爱敬”,要主动让丈夫了解自己,真心诚意地营造一种和顺互敬的夫妻共同生活的环境。
二者,重供养夫。丈夫应使妻子穿着入时,妻子应使丈夫在饮食上得到及时供养,衣着上整齐干净,使丈夫在众人面前受到尊重,有面子。
三者,善念其夫。经常要想到丈夫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很劳累;丈夫出差了,更应想到出差在外,饮食、休息都不能正常。经常对丈夫怀感恩之心,敬重之心。
四者,摄持作业。“摄”就是维持,使家产不致破败,使事业不致破败。要想方设法,不断地来增益家庭的财富,不断地排除事业进程中的种种干扰和不利因素;摄持作业,不散不失,对家庭开支有计划安排。
五者,善摄眷属。这一条非常难,但又非常重要。现在的老人有一句口头语:娶个媳妇,丢个儿子。意思是说媳妇对家里人,除了丈夫以外,看谁都不顺眼。这是不是善摄眷属呢?不是。我想,在座的各位居士每家都可能有这方面的故事。作为妻子“善摄眷属”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只要有心去做,就一定会做得很好;很好地摄受丈夫的家里人,才能使家庭和睦团结。
我听到这方面的很多故事。听说有两个青年男女,在谈朋友的时候到男方家里去了解情况。见男方家里房子不错,就是有一位老母亲。男孩子送女友出门,走到路上女友就说,你必须把那个“垃圾”处理了,我才进门。男孩说,我家哪里有什么垃圾呀,挺干净的。女方说,我不是讲那个垃圾,就是你家那个老东西嘛!不把老人当作应该供养的长辈,而是还没进门就把老人当成“垃圾”,怎么能摄受其他眷属呢?不知在座的小伙子是否有尚未谈朋友的——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就对她说咱们甭谈了,不管她多好也不要跟她谈,谈成了就会破坏你的家庭、虐待你家的老人——那是天大的罪过!
家里有位老人是件好事。回到家里,吃饭有人做,万一工作忙了衣服还有人洗。自己在外面工作,家里有老人照顾,免除了后顾之忧,也不必担心首饰被人偷了、存折被人偷了、电视机被人捧走了。所以,有个老人照顾家庭非常好。这还不够,还有更重要的,老人有一生的经历,可以从他那里学到很多的美德、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每个老人都是一本活教材。所以一定要晓得孝敬双方的老人。作为女人来讲,特别要爱敬婆家的老人;作为男方来讲,特别要爱敬岳父岳母。这样彼此之间能够团结,彼此之间就得到心灵上的默契。有心灵上的默契,家庭就会巩固。
六者,前以瞻侍。在丈夫的面前,要能很好地供养丈夫及其父母长辈。
七者,后以爱行。“后”就是指背后。在背后决不说家庭的长短,更不说父母的长短。说父母的长短本身就是是非的发端,造成家庭不和。
八者,言以诚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诚实直言,不要说不诚实的话。
九者,不禁制门。就是说有善知识来到家里不要限制,要热诚欢迎招待。作为家庭主妇,不要限制男方的父母、亲友到家里来,要主动热情地招待丈夫的亲朋好友。
十者,见来赞善。不但不限制客人来,来了还要欢喜赞叹,要说一些欢喜赞叹的话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十一者,敷设床待。古代床和座位是一个意思,坐的地方也叫床。客人来了,应该敷设座位,彬彬有礼。
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客人来了,不要吝啬,要用佳肴美食款待客人,使人感到温暖亲近,感到主妇是一位善良贤惠的女性。
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到家里来化斋,要知道供养。在现实生活中,走家串户的僧人多起来了,我们没有必要去分辨真假。一分辨真假,心态就变了。不管他是真是假,我们都当作福田僧恭敬供养。从戒律上来讲,比丘、比丘尼不能单独到居士家里去化斋,这是戒律。但是你要真是一毛不拔,如果有一位真罗汉到你家里去了,你不就错过这个机会了吗?所以就应该以恭敬心修布施。有时罗汉也会示现懈怠相,来考验我们的恭敬心,所以我们不能失去机会,不能说你是个假和尚,赶快走。包括对待讨饭的人也是如此,多少给一点,不管是真是假,你尽你的心,他是真是假,他自己去承担责任,你没有责任。所谓梵志者,就是古代印度以修梵行为职志的出家修道者。
这十三条讲得非常全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作为妻子对待丈夫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主要是前三条;二是第四条,家产事业的问题;三是第五至第八条,讲如何善摄眷属的问题;四是第九至第十三条,如何处理家庭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供养三宝。所以女子在家里责任重大,至少有这十三个方面的工作,都要处理得当,保持夫妇互敬、父母安康、亲眷欢喜、家产丰盈、子孙昌盛、善业成就。于此观之,为妻之道,其重要可知。
夫妻之间共有十八件事,作为在家居士,不管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按这十八件事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社会生活就非常吉祥美满。但是我想,在这里听了都点头,回到家里能否做到呢?还是个问题。所以说学佛贵在落实,有很多人已经做到了,就应该有所提高;没有做到的,要想尽一切办法,从自我做起,去落实这十八条责任和义务。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净慧长老
◉本文选自净慧长老全集《柏林禅话(上)》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
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做好一个普通人,至少要达到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把信仰、伦理、人性、实践、能力等各个层面都包括进去了。其具体内容就是:
第一要知因果。不懂得世出世间的因果,一切事情都无从说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因果是一切社会道德、伦理、人性的基础。没有因果,这一切东西都无从建立,或者都将土崩瓦解。知因果虽属于信仰层面的事情,但它却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就个人而言,没有因果信仰,人生就无法圆满,断恶修善、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就失去了动力。就社会而言,没有因果信仰,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等等就失去了维系。
当然,因果的道理很复杂。一般人也承认因果,但只限于一世因果,不承认有三世因果。而三世因果恰恰是因果信仰的核心。要让社会上的大众接受三世因果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做很多的宣传工作。
第二要讲良心。良心是什么?良心就是“知恩报恩”。要报四重恩: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这四个方面的恩赐,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四恩当中。
即使我们死了,把骨头烧掉了,我们还是没有离开四恩。为什么呢?你还要占一块地方安放骨灰。就算你把骨灰洒到大江大河里,那也是国家的地方呀!所以说,我们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国家的恩德。其他的恩德亦复如是。因此,我们要以良心来对待这四恩,要以良心来对待一切关怀过、养育过我们的人,他们都对我有恩。推而广之,一切众生都对我有恩,我也要以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对我有恩呢?佛经上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与我互为父母、兄弟、姊妹。所以对一切众生,我们都要存有报恩的心,一律要以良心来对待。我曾经讲过多次,良心说到极处、究竟处,要以宗教来作保证,否则的话,这个良心是空洞的。良心可以说是人生的根本、人性的内涵,没有良心,人性就不圆满。
第三要守道德。从社会角度来说,遵纪守法是道德;从佛教的角度来说,遵守清规戒律也是道德。我们既受四恩而活,因此反过来我们应该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承担起各种责任和义务,这是理所当然的。承担责任和义务,是守道德的最主要的表现。
第四要立志向。立志向在佛教里叫做“发愿”。前几天,我讲了四弘誓愿,讲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毕生的精力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四弘誓愿是我们处世和做人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目标,有了这个人生的目标,我们的人生才不会出偏差,你所做的一切才会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由于生活目标不清楚或不正确,走上了与社会相对立的道路,他们的行为不但毁掉了自己的前程,也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做一个好人首先意味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要有一个宏大的愿力,人生的动力和价值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第五要养识见。要培养自己的识见。识见不仅仅是知识,它比知识更实在。识见从何而来?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发愿中来,从学佛中来。有些人很有能力,但是识见不够:他们的心胸不够宽阔,做事不大度,待人没有气量,小家子气。识见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省,跟自己的我执习气作斗争。识见是后天修持的结果,只要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养成远见卓识。
第六要充才干。充实自己的才干,这是一个很实际的东西,属于能力方面。它需要我们在实际事务中去磨炼自己。一个人没有才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有才干,又有识见,又肯奉献,这样的人才是圆满的人,才是堪当大任的人,才是一个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人。
以上我提出的这六条,不一定很全面,可以作为我们做人的一个参考。万一你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第一条你做不到,按照下面的五条去做,也同样可以称作一个好人,但是,它不稳定,因为它没有基础。真正要做一个向善、向上的人,就一定按照这六条准则来完成我们人生的修养。
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辉煌,起步的时候,往往会很艰难,但只要是有心人,一切都可以创造,一切都可以改变。
——净慧长老
◉本文选自净慧长老选集《处处是道场》
我们天天在此禅修、静坐,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自己。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智慧、慈悲、功德、庄严,虽然有本自具足的一面,其关键还是在于修为如何。本自具足的东西,不能自然而然地显现,必须通过努力,通过修为,打扫尘垢才能显现本具的光明。
大家都读过《了凡四训》,这本书就告诉我们一个如何改变命运的方法。从古到今,这样的事例多得很。其实,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生命转变、生命成就的过程,更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能勤奋努力的人,又有正确的目标,一定会有所成就。懈怠的人,不努力的人,或者说没有正确目标的人,也许就只能空过此生,虚度此生。
智者大师有一个哥哥叫陈鍼,也做过大官。有一天,忽然遇到一位仙人,叫张果老。仙人对他说:“你的寿命就只有一年了,明年这个时候,你就不在人世间了。”听到此言,陈鍼不胜恐慌,就去找他的弟弟智者大师。当时智者大师已经是一位有成就的高僧大德了。智者大师对他的哥哥说:“不要紧,只要你真心诚意地根据我说的方法去做,就一定能够改变你的命运,延长你的寿命。”陈鍼听了此言,保命要紧,岂敢不依呢?智者大师就为他的哥哥写了一本书,叫做《小止观》。书写完了,就交给他的哥哥,并嘱咐:“只要你按照书上所写的方法去修炼,就一定能够改变你的命运。”
陈鍼得到这本书,就按照书上的要求,认真地去做。经过一年的努力,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智慧也得到开发,命运得到改变。在这个时候,又碰到了仙人张果老,张果老看见陈鍼还非常健康地存活在人世间,不禁惊讶地问他:“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在寿限超过一年以后还能生存于世呢?”陈鍼就如此这般地告诉仙人张果老。张果老说佛法不可思议,佛法能够改变人生的命运,修行能够改变人生的命运。并进一步地告诉陈鍼:“由于你的修行,你的寿命还可以延长十五年。”在这十五年当中,陈鍼认真地继续修行。十五年后,他预知时至,临终沐浴更衣,趺坐而去。这不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件历史的事实,智者大师在《小止观》的后面有一句话:“此书为家兄陈鍼而说。”
修行能够改变命运,这是一件铁的事实。如果说修行努力,不能改变命运,一切都是命里注定,那么我们人生的一切努力,将没有任何的结果,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命自我立。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明天,都操之在我。但是有一条要记住,虽然操之在我,一切不能等待,一切都要从当下做起。离开了当下,没有明天,没有成就,一切都没有。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香港有一位大企业家叫余彭年,是亿万富翁。他是从内地到香港去的。这一说起来,至少也是三四十年以前的事情。大家知道,香港没有回归以前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使用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民间语言是粤语。一个内地的人到香港去,如果不懂英语,又不会说广东话,那就无法和当地的人进行沟通,也无法融入到香港那样一个特殊的社会。余彭年到了香港以后,一不懂英语,二不会说广东话,要想找工作,不但语言无法沟通,连要表达自己的意思都非常困难。找来找去,最后找到一份工作。做什么呢?扫地。这位余先生得到这份工作,欢喜得不得了,每天就把他负责的工作,认真地去做,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看了都欢喜。
香港几十年前就是实行五天工作制,不过周六和周日还有人加班。这位余先生的工作本来是一周工作五天就可以了,但是他看到周六、周日还有人上班,他觉得卫生工作也很重要,有人上班就要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尽管老板没有说,你周六、周日也要来打扫卫生,但他自己主动在周六、周日不计报酬,不知劳累地在那里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扫地。
在一般的人来看,一个年轻小伙子,扫地有什么出息呢?他不这样认为。扫地,也是社会需要的一份工作,如果整个社会没有人扫地,城市的面貌将是垃圾成堆,我们生活的环境将是污染满地。工作没有高贵与卑微之分,高贵与卑微是我们的心在分别。心有高贵与卑微的分别,所以看到工作有高贵与卑微的差别。心里的分别是什么呢?是妄想,是杂念,是错误。劳动都是光荣的,劳动都是神圣的,因为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一切,创造了人类无尽的宝藏。劳动是一个大概念。在劳动当中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简单的劳动、复杂的劳动。每一个人,各尽所能,都勤勤恳恳地劳动,勤勤恳恳地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平等的,这是无差别的。
这位余先生,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扫地,天天扫地,做了三年下来。公司的一位总经理,看到这个小伙子,这么诚实,这么卖力,这么认真地做这样平凡的劳动,这位总经理觉得他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将来一定会大有成就。马上就调换他的工作,把他安排到办公室。工作改变了,工资增加了,人的地位也变了,但是他的心没变,还是勤勤恳恳地做他的本职工作。没有过多长时间,公司把他提为副总。在副总的位子上,他勤勤恳恳、不骄不躁,默默地奉献。等他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就向公司提出来,想自己去发展,自己去做生意。公司非常乐意地成就他,并给予支持,给予合作,让他自己去发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件事,公司对于自己的职员要去发展,也要有一种雍容大度,有一种相互成就的心态。这位先生到了晚年,成了一位大富翁,光他捐献给社会的财富,就高达三十多个亿的港币。
大家可想而知,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辉煌,起步的时候,往往会很艰难,但只要是有心人,一切都可以创造,一切都可以改变。
我自己是一个很苦的人,在苦难中成长,在夹缝里生存。几十年都是这样,一路慢慢地走过来。有多少人对我进行丑化、妖魔化,我都感恩;有多少人在顶礼膜拜,我也感恩;有多少人成了我的弟子,我也感恩。我想,一个人要在感恩中来奉献自己。对我进行妖魔化的人,也是在成就我;顶礼膜拜我的人,也是在成就我;成为我的弟子的人,还是在成就我。人生的成就需要多种因缘,我都一体感恩。棉花里是磨不出刀子来的。人的一生,一定是要经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真正知道人生的滋味是什么。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时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总是暂时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经常的。
人生很痛苦,我们有缘在一起参禅打坐,可谓因缘殊胜。要在这难得的机会中,彼此成就,彼此帮助。要在感恩中奉献自己,在包容中取长补短,在分享中广结善缘,在结缘中成就自他。我们只有时时刻刻具有这样的心态,修行才能进步,人生才能有所作为。
佛法是圆融无碍的,各个法门之间不要互相排斥,如果能够把所有法门都看作互补的,那么我们修行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受用也会越来越大。
◉本文选自《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专辑》
营 员:师父,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净土宗?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方法。另外,我看过一些祖师大德的故事,说禅宗有念佛往生的,净土也有坐禅的。这是不是夹杂,怎么做到不夹杂?如何处理好守戒和日常工作的关系?
老和尚:从法门本身来讲,每一个法门都有它殊胜的一面,每一个法门都能适应一部分众生的根基。从我们修行的人来讲,第一点,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适合的法门、最适应的法门。第二点,不要把所有的法门相互地对立起来。佛法是圆融无碍的,各个法门之间不要互相排斥,如果能够把所有法门都看作互补的,那么我们修行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受用也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寺院里边每一堂功课的规定,绝对不是随意性的,都有一个历史渊源,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才固定下来的。你只要随便地思考一下早晚功课,就会发现净土的部分有,禅宗的部分有,律宗的部分也有。在我们每一个修行人来讲,这些法门对我们都有帮助,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是以哪一法为主的问题。有一个法门为主,其它的法门可以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所以说一主千从,不要互相对立。比如说以念阿弥陀佛为主,阿弥陀佛里面也有咒语,往生咒就是咒语,念这个咒语能使我们念佛的信愿行更加坚定。在念佛的时候,同时也可以阅读大乘经典,在《观无量寿经》中叫做净业三福。《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要把法门看得彼此之间互不兼容。我们的修行以一门为主,其它的法门都可以成为一个辅助。
再说这个持五戒的要求,南传佛教的每一个人都持五戒,但是也都吃肉,包括那些比丘。因为作为乞食的比丘,人家给什么他就要吃什么,不能选择饮食,选择饮食也是犯戒,所以南北传佛教的差异很大。有一些受五戒的居士问我,说:我不杀生可以,但是完全不吃肉还做不到。我说,那你就吃三种干净的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这个说法在经书上、戒律上是有依据的。佛陀慈悲,给我们每个在家众许多方便的法门,使我们能逐步地来走近佛陀,逐步地来获得解脱。所以希望大家在思想上不要有疑虑。
希望每个人都要如法求财。所谓如法求财,就是在国家制度的允许之下,在社会风俗习惯的允许之下,去求得财富。一个人要做善事,没有财力不行,就是要谋取一个基本生活的保障,也要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取得财富。所以不要在这些问题上有很多的思想负担。这次发给大家的书中有一本经,叫《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其中有一篇经文希望大家留意,就是《善生经》。这本经从各种角度,从各种角色,把我们做为一个在家众的责任和义务讲得很清楚。希望大家很认真地去读这本经。很多问题你就会从佛陀那里得到教诲,从佛陀那里得到解答。
营 员:那么我应该选择哪一个法门?一主多辅,这个主怎么选择?
老和尚:这就看你跟哪一个法门最有缘,好比说你现在念阿弥陀佛能相应了,你就念阿弥陀佛。如果说你参禅也能相应,那你也可以参禅。